想通这一点后,李志坚就开始思索起手下几支部队的结构来。
首先是几部的主官,马凤岗比较稳重,可攻可守,能力平衡,用在什么地方都比较放心;李杰比较悍勇,属于猛将类型,敢于尝试挑战,有时会有冲动,但是能以大局为重;程继贤属于儒将,柔中带刚,带出的部队非常有韧劲;谢致远属于统战人才,部队跟着不会有大损失,可以处理好复杂环境下的敌我、友军关系,向外发展往往能带来惊喜;马福麟有马超的样子,是最好的前锋人员,敢打敢冲,部队都称为虎头军;于镇河思维细腻,筹算在前,用兵以庙算为主,有统领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现在又有了马法五,马法五他也比较了解,保定军校炮科出身,从小兵做起,一步步当到军长,一直在艰苦环境下作战,但是始终没有消极悲观,虽然作战没有亮眼的表现,这与他比较拘谨的性格和一直手中的牌不好有关,他相信将40军加强后,马法五会给他带来惊喜。
他没有算姜玉贞,因为姜玉贞已经不算直接带兵的将领,现在已经是作为第八集团军副司令的存在。
这些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作为主官,将他们的性格融入到了部队的建设中。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部队的性格会越来越固定,未必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还是按照傅存怀说的,将新鲜血液注入,可以来给部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不过军一级关系重大,暂时绝不能动,师级和旅级暂时也都在整编之中,主官调动,会直接影响部队的整训工作,还是暂时不动为好。
那就从团一级进行调动,经过两个人商量,最终决定每个军抽调五个团级军官,这样对于部队战斗力的影响也不大。
李志坚和傅存怀一起草拟了命令,从43军、102军、103军三个军以及三个未有军的番号、却是享受军一级待遇的师中,各抽调五名团级军官到一战区的作训处、情报部和通讯处,负责起一战区的作训、情报、通讯机要工作。并从集团军特战队中抽调一个大队长白建勋到一战区来协助傅存怀工作。
而接替各部的军官的人选,最终主意只能再次打到特战队的头上。
李志坚决定再从特战队抽调三十名军官到各部之中,填补空缺下来的职务。
并且定下这种调换将成为之后的常态,暂时先让集团军特战队成为他的军官摇篮。
为此,只能将特战队缩减一部分,先将军官们分流出去,留下级别低的士兵和部分骨干军官,下一步还要缩减,底线是500人,只要达到保障司令部的安全和开展部分特殊侦查任务最低要求,待到战事基本稳定后再进行下一轮的筛选重建。
通过这种调整,让李志坚保证他所辖部队军官的来源的多元化。经过傅存怀的提醒,他也意识到了单纯从各军中提选军官,容易滋生山头主义,这样最少让军官来源有了两个来源渠道,一是各军内的军官,另一个就是集团军的直属部队,直属部队一般只对他负责,可以一定程度上稀释山头主义的味道。
在商量完这些之后,傅存怀又提了一点,要创办军官学习班,在团级以上军官提拔晋升之时,进入战区或者集团军主办的学习班中,一方面提高军官的素质,另一方面还能借机考察军官,查看各部推举军官是否客观公正。
创办军官学习班这个事,在武汉会战时,守卫马当要塞的16军军长李韫珩给玩坏之后,大多数人不敢轻易再举办。此时傅存怀再次提出,让李志坚也有点为难,犹豫要不要施行。
不过傅存怀随后的一句话就坚定了李志坚的决心:“要施恩于上,否则各部军官只知本部长官,而不知还有上矣。”
首先是几部的主官,马凤岗比较稳重,可攻可守,能力平衡,用在什么地方都比较放心;李杰比较悍勇,属于猛将类型,敢于尝试挑战,有时会有冲动,但是能以大局为重;程继贤属于儒将,柔中带刚,带出的部队非常有韧劲;谢致远属于统战人才,部队跟着不会有大损失,可以处理好复杂环境下的敌我、友军关系,向外发展往往能带来惊喜;马福麟有马超的样子,是最好的前锋人员,敢打敢冲,部队都称为虎头军;于镇河思维细腻,筹算在前,用兵以庙算为主,有统领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现在又有了马法五,马法五他也比较了解,保定军校炮科出身,从小兵做起,一步步当到军长,一直在艰苦环境下作战,但是始终没有消极悲观,虽然作战没有亮眼的表现,这与他比较拘谨的性格和一直手中的牌不好有关,他相信将40军加强后,马法五会给他带来惊喜。
他没有算姜玉贞,因为姜玉贞已经不算直接带兵的将领,现在已经是作为第八集团军副司令的存在。
这些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作为主官,将他们的性格融入到了部队的建设中。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部队的性格会越来越固定,未必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还是按照傅存怀说的,将新鲜血液注入,可以来给部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不过军一级关系重大,暂时绝不能动,师级和旅级暂时也都在整编之中,主官调动,会直接影响部队的整训工作,还是暂时不动为好。
那就从团一级进行调动,经过两个人商量,最终决定每个军抽调五个团级军官,这样对于部队战斗力的影响也不大。
李志坚和傅存怀一起草拟了命令,从43军、102军、103军三个军以及三个未有军的番号、却是享受军一级待遇的师中,各抽调五名团级军官到一战区的作训处、情报部和通讯处,负责起一战区的作训、情报、通讯机要工作。并从集团军特战队中抽调一个大队长白建勋到一战区来协助傅存怀工作。
而接替各部的军官的人选,最终主意只能再次打到特战队的头上。
李志坚决定再从特战队抽调三十名军官到各部之中,填补空缺下来的职务。
并且定下这种调换将成为之后的常态,暂时先让集团军特战队成为他的军官摇篮。
为此,只能将特战队缩减一部分,先将军官们分流出去,留下级别低的士兵和部分骨干军官,下一步还要缩减,底线是500人,只要达到保障司令部的安全和开展部分特殊侦查任务最低要求,待到战事基本稳定后再进行下一轮的筛选重建。
通过这种调整,让李志坚保证他所辖部队军官的来源的多元化。经过傅存怀的提醒,他也意识到了单纯从各军中提选军官,容易滋生山头主义,这样最少让军官来源有了两个来源渠道,一是各军内的军官,另一个就是集团军的直属部队,直属部队一般只对他负责,可以一定程度上稀释山头主义的味道。
在商量完这些之后,傅存怀又提了一点,要创办军官学习班,在团级以上军官提拔晋升之时,进入战区或者集团军主办的学习班中,一方面提高军官的素质,另一方面还能借机考察军官,查看各部推举军官是否客观公正。
创办军官学习班这个事,在武汉会战时,守卫马当要塞的16军军长李韫珩给玩坏之后,大多数人不敢轻易再举办。此时傅存怀再次提出,让李志坚也有点为难,犹豫要不要施行。
不过傅存怀随后的一句话就坚定了李志坚的决心:“要施恩于上,否则各部军官只知本部长官,而不知还有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