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炎国的调停者面具-《穿越1900年:主宰东北》

  1918年4月。

  奉天城,联合国际总部大厦前的广场上,那面巨大的山海青鸾旗在春风中猎猎作响。

  大厦本身已成为这座星球上新兴的外交权力中心,庄严肃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一种冷静的、近乎超然的影响力。

  《奉天公约》的墨迹已干,并于去年十月正式生效。

  它所构建的规则框架,如同一张无形却坚韧的网,开始缓慢而坚定地缠绕在仍在血火中厮杀的欧陆巨兽们身上。

  而手握这张网缆绳的,正是东道主炎国。

  首席办公室内,张扬站在窗前,望着楼下广场上那些穿着各异、行色匆匆的外交官们,他们的脸上写着焦虑、计算以及一丝对这座大厦主人不由自主的敬畏。

  “首席。”

  内政总长赵铭的声音在一旁响起。

  “《奉天公约》的约束力正在显现。

  根据国际救援会的报告,西线双方交换重伤战俘的频率有所增加,对明显标识的医疗站的攻击事件下降了约百分之十五。

  至少表面上,他们开始注意‘吃相’了。”

  军事总长张毅冷哼一声:

  “吃相?那是因为我们都清楚,谁先越界,谁就可能给首席一个名正言顺进行‘武装调停’甚至经济制裁的借口。

  他们怕的不是公约,是公约背后我们的舰队和工厂。”

  财政总长王永江笑眯眯地补充:

  “更重要的是,公约里的人道主义救援、中立医院、战俘管理……哪一项不需要庞大的物资和资金?

  而这些,现在几乎都由我们主导的委员会在协调。

  这又给我们开辟了新的、利润丰厚的贸易渠道和政治影响力触角。”

  情报总长张作相一如既往地冷静:

  “德士兰方面抱怨公约限制了其潜艇战的效能,特别是对疑似运送军火的中立国船只的临检和击沉程序变得复杂。

  英法美则指责德士兰利用公约条款,假借医疗船名义进行侦察和运输。

  双方都在试图利用公约,同时指责对方违反公约。争吵声不绝于耳。”

  张扬转过身,脸上带着一种精心调试过的、悲天悯人又沉稳可靠的表情——这正是他想要展示给世界的“调停者面具”。

  “争吵是好事。”

  他缓缓道。

  “争吵,就意味着他们还在规则的框架内博弈,而不是完全撕破脸皮用毒气互相毁灭。

  这意味着,他们潜意识里已经承认了奉天作为仲裁地的权威。

  而我们,就是要巩固这种权威。”

  他下达指令:

  “以联合国际秘书长和《奉天公约》保障国的名义,分别向柏林、伦敦、巴黎和华盛顿发出照会。

  对西线近期战事中出现的、可能涉及违反公约条款的指控(比如德军可能使用窒息性毒气,协约国可能攻击跳伞飞行员等)表示‘严重关切’和‘深切忧虑’。”

  “提出我方愿意派出由我国、北欧中立国和南美国家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团’,前往相关区域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以‘澄清误会,维护公约神圣性’。”

  “同时,‘敦促’交战双方保持最大克制,立即在凡尔登、索姆河等‘人道主义灾难重点区域’实行为期72小时的停火,以便国际救援会开展伤员搜救和平民撤离工作。”

  “首席,他们恐怕不会轻易同意停火,更不会让我们的调查团进入前线。”

  赵铭提醒道。

  “他们当然不会完全同意。”

  张扬嘴角露出一丝算计的弧度。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提出了‘调停’的姿态。

  他们若拒绝,就在国际舆论面前输了道义,显得他们心虚、野蛮,不顾及士兵和平民的生命。

  他们若部分同意,比如允许在某个小区域短暂停火,那就等于变相承认了我们有权介入欧陆事务,开了先例。”

  “我们要的,不是立刻止战,而是不断强化我们作为唯一有资格、有能力、且‘公正’的调停者的形象。

  要让全世界都觉得,一旦他们打不下去想谈判时,唯一的桌子,只能摆在奉天。”

  命令迅速被执行。

  几天后,炎国的外交照会和相关提议被全球各大报纸刊载。

  奉天发出的声音,第一次如此清晰而有力地被解读为“和平的呼声”,尽管这呼声背后是冰冷的战略计算。

  伦敦和巴黎私下暴跳如雷,痛斥炎国“伪善”、“多管闲事”,但公开回应却不得不表示“重视炎国的关切”,并“愿意就人道主义停火进行讨论”,同时反过来指控德士兰才是公约的破坏者。

  柏林方面同样恼怒,认为炎国偏袒协约国,但也不敢直接拒绝,反而趁机宣传自己“严格遵守公约”,并欢迎调查团来证明协约国的“战争罪行”。

  双方在外交辞令上大打口水仗,互相推诿扯皮。

  然而,在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和下层士兵、民众厌战情绪的共同作用下,西线某些地段的指挥官们,竟然真的心照不宣地、局部地、短暂地实行了非正式的停火,以便让双方都能拖回阵地前的尸体和重伤员——这在《奉天公约》出现前,是难以想象的。

  一队悬挂着山海青鸾旗和白底红十标志的炎国国际救援会车队,在获得极其有限的安全通道许可后,成功进入法士兰后方,建立了第一所“公约框架下的中立有偿医院”,接收来自双方的重伤员。

  虽然规模不大,但却被炎国的宣传机器放大成了“人道主义的伟大胜利”。

  奉天,似乎正成功地戴上那副“和平调停者”的面具,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

  而面具之下,那双冷静的眼睛,依旧清晰地计算着如何让欧洲的鲜血,流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