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夏末,西线战场。
凡尔登和索姆河的绞肉机似乎暂时沉寂了,但一种更加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却笼罩着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的漫长战线。
这是一种暴风雨前的死寂,一种所有老兵都能嗅到的、即将来临的毁灭风暴的气息。
在德士兰战线后方,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绝望色彩的繁忙正在上演。
一列列军车从东方驶来,卸下的不是趾高气扬的生力军,而是一群群面容憔悴、军服破旧、眼神中混合着东线胜利带来的短暂狂热和长期征战疲惫的士兵。
他们是鲁登道夫手中最后的王牌——从东线泥潭中抽出的五十个师。
“快!快!卸车!领取装备!你们只有四十八小时熟悉新的防区和作战计划!”
军官们嘶哑的吼声在车站和集结地上空回荡。
这些刚刚经历了俄士兰广袤土地和残酷内战的士兵们,茫然地踏入西线阴湿的堑壕体系。
他们带来了东线的实战经验,但也带来了对连续作战的厌倦和对国内饥荒的忧虑。
在总参谋部精心策划下,这场代号“皇帝会战”的庞大攻势,旨在美军主力完全抵达并形成战斗力前,给予英法联军致命一击,逼迫他们求和。
这是德意志帝国赌上国运的最后一搏。
奉天城,作战指挥中心!
巨大的西线沙盘上,代表德士兰兵力调动的黑色箭头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速度汇聚向几个关键点——亚眠、兰斯、马恩河地区。
“开始了。”
军事总长张毅抱着手臂,语气冷峻如铁。
“鲁登道夫把他棺材本都押上来了。
东线的老兵,库存的最后一点燃油和炮弹,全都堆到了西线。”
情报总长张作相补充道,目光锐利地扫过沙盘:
“我们的‘观察员’报告,德军首次大规模集中使用基于我们‘鲨鱼’计划部分技术强化的‘暴风突击队’。
战术更加精炼,渗透、分割、包抄。初期,缺乏准备的英法防线会被迅速撕裂。”
财政总长王永江不断的敲击着计算器,发出悦耳的响声:
“伦敦和巴黎发来的紧急订单又增加了三成,主要是重炮和机枪。他们慌了。
德士兰的黄金储备几乎见底,开始用工业机床和专利技术抵押。
无论谁赢谁输,现金流都在向我们这里汇聚。”
内政总长赵铭沉吟道:
“国际舆论再次被点燃。
双方都在互相指责对方准备使用违禁武器,违反《奉天公约》。
我们的国际救援会已经接到指令,向可能成为主要交战区的后方移动,准备接收……预计会非常惨重的伤亡。”
张扬静静地站在沙盘前,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那密密麻麻的模型,看到无数生命即将化为灰烬。
“最后一搏……果然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他轻声重复。
“唯有拼尽全力的挣扎,才会流干最后一滴血,才会让双方都彻底失去继续战争的能力和意志。”
“通知下去。”
“第一,所有观察员记录‘暴风突击队’新战术的实战效果和弱点,这是 无价的数据,关乎我军未来建设。”
“第二,通过秘密渠道,‘提醒’英法军指挥部注意德军可能的渗透战术和重点进攻方向(给一个大致范围即可,不能过于具体,要让他们付出代价才能守住)。”
“第三,国际救援队要做好准备,但进入战区的时机要‘恰到好处’,既要展现人道主义精神,也要让世界看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奉天公约》被践踏的惨状。”
“第四,外交部准备两份声明稿。一份谴责德士兰破坏和平的攻势,另一份‘敦促’协约国保持克制,‘愿意’随时提供调停。哪边形势不利,就重点发哪一份。”
命令化作电波,传向世界各地。
东方的棋手,再次为棋盘上的惨烈厮杀添上了一把柴。
……
法国,皮卡第地区,德军突击阵地。
黎明前的黑暗中,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雨后的堑壕泥泞不堪。
卡尔·海因里希,一名从东线调来的老兵下士,检查着手中崭新的小蜜蜂(MP18)冲锋枪,这是“暴风突击队”的标志性装备。
他身边都是和他一样经验丰富但面色凝重的老兵。
“听着,小伙子们!”
突击队长,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上尉,做最后的动员。
“东线的胜利证明了我们的强大!现在,我们要给西线的英士佬和法士佬最后一击!为了皇帝!为了德意志!”
口号声有些稀疏拉拉。
许多人更关心的是口袋里那点可怜的黑面包能不能撑过今天。
突然,地动山摇!
数千门德士兰军火炮同时怒吼,拉开了“皇帝会战”的序幕!
前所未有的猛烈炮火如同钢铁风暴,瞬间吞噬了英士兰军的前沿阵地。白磷弹、高爆弹、榴霰弹……将大地再次犁遍。
炮火开始向后延伸,徐进弹幕为突击队开辟道路。
“突击!”哨声凄厉!
海因里希和成千上万的暴风突击队员如同决堤的洪水,跃出堑壕,紧跟着己方炮火的尾巴,冲向英军支离破碎的防线。
他们熟练地利用弹坑和硝烟渗透,用冲锋枪、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清除着一个个抵抗点。
初期进展顺利得超乎想象。
英士兰军防线被迅速突破,德士兰军向前推进了数十公里,俘虏数万人,缴获大量物资。
柏林报纸再次欢呼胜利,似乎巴黎指日可待。
然而,奉天战略室的预言很快应验。
突进的德军突击队很快超越了疲惫的步兵和补给车队。
后勤线拉长,暴露在协约国日益强大的空军打击之下。
得到预警(部分源于东方“提醒”)并缓过神来的英法联军,特别是新抵达的美军生力军,开始组织起顽强的抵抗。
他们学习德士兰军的战术,建立弹性防御,并利用数量优势不断发起反击。
战斗再次陷入惨烈的消耗战。
每一个村庄,每一片树林,都要反复争夺。
德士兰军的攻势动能迅速衰减。
海因里希的突击队被困在了一个夺取不久的法士兰村庄里。
弹药即将耗尽,食物短缺,周围全是美士兰军不间断的炮击和进攻。
“援军呢?补给呢?”
一个年轻士兵崩溃地哭喊。
上尉看着地图,脸色灰败。
没有援军,没有补给!
他们这支曾经撕开防线的利刃,此刻已成孤军,成了“皇帝会战”这头巨兽身上一块迅速坏死的组织。
西线大转移的兵力,德士兰榨干最后国力发起的最后一搏,在经历了初期的辉煌后,正以更快的速度,在西线这片更残酷的磨盘上,被一点点磨成粉末。
而远在奉天的张扬,看着沙盘上重新陷入胶着、但黑色箭头已显后劲不足的战线,知道决定性的时刻,就快要到了。
凡尔登和索姆河的绞肉机似乎暂时沉寂了,但一种更加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却笼罩着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的漫长战线。
这是一种暴风雨前的死寂,一种所有老兵都能嗅到的、即将来临的毁灭风暴的气息。
在德士兰战线后方,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绝望色彩的繁忙正在上演。
一列列军车从东方驶来,卸下的不是趾高气扬的生力军,而是一群群面容憔悴、军服破旧、眼神中混合着东线胜利带来的短暂狂热和长期征战疲惫的士兵。
他们是鲁登道夫手中最后的王牌——从东线泥潭中抽出的五十个师。
“快!快!卸车!领取装备!你们只有四十八小时熟悉新的防区和作战计划!”
军官们嘶哑的吼声在车站和集结地上空回荡。
这些刚刚经历了俄士兰广袤土地和残酷内战的士兵们,茫然地踏入西线阴湿的堑壕体系。
他们带来了东线的实战经验,但也带来了对连续作战的厌倦和对国内饥荒的忧虑。
在总参谋部精心策划下,这场代号“皇帝会战”的庞大攻势,旨在美军主力完全抵达并形成战斗力前,给予英法联军致命一击,逼迫他们求和。
这是德意志帝国赌上国运的最后一搏。
奉天城,作战指挥中心!
巨大的西线沙盘上,代表德士兰兵力调动的黑色箭头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速度汇聚向几个关键点——亚眠、兰斯、马恩河地区。
“开始了。”
军事总长张毅抱着手臂,语气冷峻如铁。
“鲁登道夫把他棺材本都押上来了。
东线的老兵,库存的最后一点燃油和炮弹,全都堆到了西线。”
情报总长张作相补充道,目光锐利地扫过沙盘:
“我们的‘观察员’报告,德军首次大规模集中使用基于我们‘鲨鱼’计划部分技术强化的‘暴风突击队’。
战术更加精炼,渗透、分割、包抄。初期,缺乏准备的英法防线会被迅速撕裂。”
财政总长王永江不断的敲击着计算器,发出悦耳的响声:
“伦敦和巴黎发来的紧急订单又增加了三成,主要是重炮和机枪。他们慌了。
德士兰的黄金储备几乎见底,开始用工业机床和专利技术抵押。
无论谁赢谁输,现金流都在向我们这里汇聚。”
内政总长赵铭沉吟道:
“国际舆论再次被点燃。
双方都在互相指责对方准备使用违禁武器,违反《奉天公约》。
我们的国际救援会已经接到指令,向可能成为主要交战区的后方移动,准备接收……预计会非常惨重的伤亡。”
张扬静静地站在沙盘前,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那密密麻麻的模型,看到无数生命即将化为灰烬。
“最后一搏……果然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他轻声重复。
“唯有拼尽全力的挣扎,才会流干最后一滴血,才会让双方都彻底失去继续战争的能力和意志。”
“通知下去。”
“第一,所有观察员记录‘暴风突击队’新战术的实战效果和弱点,这是 无价的数据,关乎我军未来建设。”
“第二,通过秘密渠道,‘提醒’英法军指挥部注意德军可能的渗透战术和重点进攻方向(给一个大致范围即可,不能过于具体,要让他们付出代价才能守住)。”
“第三,国际救援队要做好准备,但进入战区的时机要‘恰到好处’,既要展现人道主义精神,也要让世界看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奉天公约》被践踏的惨状。”
“第四,外交部准备两份声明稿。一份谴责德士兰破坏和平的攻势,另一份‘敦促’协约国保持克制,‘愿意’随时提供调停。哪边形势不利,就重点发哪一份。”
命令化作电波,传向世界各地。
东方的棋手,再次为棋盘上的惨烈厮杀添上了一把柴。
……
法国,皮卡第地区,德军突击阵地。
黎明前的黑暗中,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雨后的堑壕泥泞不堪。
卡尔·海因里希,一名从东线调来的老兵下士,检查着手中崭新的小蜜蜂(MP18)冲锋枪,这是“暴风突击队”的标志性装备。
他身边都是和他一样经验丰富但面色凝重的老兵。
“听着,小伙子们!”
突击队长,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上尉,做最后的动员。
“东线的胜利证明了我们的强大!现在,我们要给西线的英士佬和法士佬最后一击!为了皇帝!为了德意志!”
口号声有些稀疏拉拉。
许多人更关心的是口袋里那点可怜的黑面包能不能撑过今天。
突然,地动山摇!
数千门德士兰军火炮同时怒吼,拉开了“皇帝会战”的序幕!
前所未有的猛烈炮火如同钢铁风暴,瞬间吞噬了英士兰军的前沿阵地。白磷弹、高爆弹、榴霰弹……将大地再次犁遍。
炮火开始向后延伸,徐进弹幕为突击队开辟道路。
“突击!”哨声凄厉!
海因里希和成千上万的暴风突击队员如同决堤的洪水,跃出堑壕,紧跟着己方炮火的尾巴,冲向英军支离破碎的防线。
他们熟练地利用弹坑和硝烟渗透,用冲锋枪、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清除着一个个抵抗点。
初期进展顺利得超乎想象。
英士兰军防线被迅速突破,德士兰军向前推进了数十公里,俘虏数万人,缴获大量物资。
柏林报纸再次欢呼胜利,似乎巴黎指日可待。
然而,奉天战略室的预言很快应验。
突进的德军突击队很快超越了疲惫的步兵和补给车队。
后勤线拉长,暴露在协约国日益强大的空军打击之下。
得到预警(部分源于东方“提醒”)并缓过神来的英法联军,特别是新抵达的美军生力军,开始组织起顽强的抵抗。
他们学习德士兰军的战术,建立弹性防御,并利用数量优势不断发起反击。
战斗再次陷入惨烈的消耗战。
每一个村庄,每一片树林,都要反复争夺。
德士兰军的攻势动能迅速衰减。
海因里希的突击队被困在了一个夺取不久的法士兰村庄里。
弹药即将耗尽,食物短缺,周围全是美士兰军不间断的炮击和进攻。
“援军呢?补给呢?”
一个年轻士兵崩溃地哭喊。
上尉看着地图,脸色灰败。
没有援军,没有补给!
他们这支曾经撕开防线的利刃,此刻已成孤军,成了“皇帝会战”这头巨兽身上一块迅速坏死的组织。
西线大转移的兵力,德士兰榨干最后国力发起的最后一搏,在经历了初期的辉煌后,正以更快的速度,在西线这片更残酷的磨盘上,被一点点磨成粉末。
而远在奉天的张扬,看着沙盘上重新陷入胶着、但黑色箭头已显后劲不足的战线,知道决定性的时刻,就快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