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稷回到三亚的实验站,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力气。周部长那句\"不能与政策相悖\"的话语,如同紧箍咒般牢牢套在他的思维上。
实验站里,团队成员们仍在忙碌着,但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带着几分迷茫——三个月的辛勤研究,仿佛在一夜之间失去了方向。
\"教授,我们还继续焚烧试验吗?\"博士生小李小心翼翼地问道。
方稷望着温室里那些长势正旺的试验小区,摇了摇头:\"先停一停吧。让我好好想想。\"
接下来的几天,方稷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翻阅着成堆的研究资料。
他试图从各个角度寻找突破口:微生物除草、物理除草、生物防治......但每一个方案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要么成本太高,要么效果不稳定,要么根本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夜深人静时,他常常独自站在实验田边,看着月光下的作物出神。
秀英阿婆的那番话总是在耳边回响:\"烧要讲究时候,讲究方法...\"可是现在,连\"烧\"这个选项都被彻底否定了。
一周后的清晨,方稷突然做了一个决定。他召集团队开会:\"我要回河南一趟。这里的试验照常进行,但重点转向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
飞机降落在郑州新郑机场,方稷背着简单的行囊,向当地租用了一辆小破捷达,开始了他的中原之行。
方稷驾驶着那辆租来的老捷达,车身随着乡间土路的颠簸发出吱呀的声响。副驾驶座上放着一本边角磨损的笔记本和一支笔,后座堆着一壶水和一些简易干粮。
第一站,他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省农科所。熟悉的门楼依旧,只是门口的牌子换了新的。门卫老大爷还是那位,见到方稷时眯着眼睛看了好久,突然一拍大腿:\"方教授!您怎么回来了?\"
方稷笑着递过一支烟:\"老王,身体还硬朗?我回来随便转转。\"
消息传得很快,不一会儿,几位老同事就迎了出来。所长非要安排接待,被方稷婉言谢绝:\"真不用麻烦,我就借间宿舍住几天,有辆自行车就行。\"
最后他只要了招待所的一个单间,和所里一辆半新的永久牌自行车。老同事们虽然不解,但也由着他去。
第二天清晨,方稷骑着自行车出了农科所大门。秋日的阳光洒在刚刚收割过的田野上,空气中混合着秸秆和泥土的特殊气息。他沿着记忆中的乡间小路慢慢骑行,不时停下来看看地里的情况。
在第一个村口,他遇到一位正在晾晒玉米的大婶。方稷支好自行车,用当地话打招呼:\"婶子,今年收成不赖啊?\"
大婶抬头打量这个穿着朴素、皮肤黝黑的中年人,以为是哪个村的农技员:\"还行吧,就是玉米价钱上不去。\"
方稷抓起一把玉米粒仔细看着:\"这玉米粒挺饱满,打药了吗?\"
\"打啦!\"大婶说,\"现在种地哪有不打药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一样都不能少。\"
\"咱们村里现在有不打药的田吗?\"方稷试探着问。
大婶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哎哟,咋可能不用药嘛!不用药?那草长得比庄稼还高,虫把叶子都吃光了!\"
方稷推着自行车继续往前走。在一片正在翻整的土地旁,他看见一位老汉正在休息,便凑过去递了支烟。
\"老哥,歇着呢?\"
老汉接过烟,就着方稷递来的火点上:\"是啊,年纪大了,干会儿就得歇歇。\"
方稷看着刚刚犁过的土地:\"这地整得真平整。现在种地都用药吧?\"
\"那可不!\"老汉吐出一口烟,\"除草剂最不能少。要是靠人工拔草,一亩地得请三四个人工,现在一个工都百十来块了,谁用得起?\"
下午,方稷找到附近一个镇的农技推广站。站长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听说方稷是省里来的专家,格外热情。
\"现在推广的都是绿色防控技术,\"站长介绍道,\"但是农民接受度不高。主要是见效慢,还要配合很多管理措施。\"
方稷翻看着推广站的技术资料:\"生物防治这块做得怎么样?\"
站长摇摇头:\"难。瓢虫、草蛉这些天敌,农民嫌麻烦,不如打药来得快。再说了,现在都是规模化种植,一家一户还好说,种粮大户哪有人工去搞这些?\"
方稷沉默地看着墙上的病虫害图谱。站长继续说:\"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不用药就要增加人工,现在农村最缺的就是劳动力。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哪干得动那么重的活?\"
连续几天,方稷骑着自行车在各个村庄间穿梭。他走访了十几个村子,和数十位农民交谈,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化学药剂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天下午,方稷驾车来到南阳市九重镇。这里地处豫西南,曾经是传统的农业区。他沿着一条乡道慢慢行驶,路两旁是大片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苗刚刚破土。
在一个岔路口,方稷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田边歇息,便停下车走了过去。
\"老哥,歇着呢?\"方稷用地道的河南话打招呼。
老人抬起头,露出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是啊,年纪大了,干会儿活就得歇歇。\"
方稷在老人身边坐下,递过一支烟:\"这麦子长势不错啊。\"
\"还行吧,\"老人接过烟,眯着眼睛看了看麦田,\"比不得那些打药的,但咱这麦子吃着放心。\"
方稷心里一动,仔细打量起眼前的麦田。果然,地里的麦苗虽然不如旁边那些用过除草剂的田块整齐,但长势健康,几乎没有看到杂草。
\"老哥,您这地...没打除草剂?\"方稷试探着问。
老人得意地笑了:\"不打!咱这地十几年没打过那玩意儿了。\"
方稷的眼睛一下子亮了:\"那您是怎么除草的?\"
\"拔呗!\"老人做了个手势,\"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活动筋骨了。\"
方稷有些失望,但还是不甘心:\"就这么简单?光靠人工拔草,能控制得住?\"
实验站里,团队成员们仍在忙碌着,但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带着几分迷茫——三个月的辛勤研究,仿佛在一夜之间失去了方向。
\"教授,我们还继续焚烧试验吗?\"博士生小李小心翼翼地问道。
方稷望着温室里那些长势正旺的试验小区,摇了摇头:\"先停一停吧。让我好好想想。\"
接下来的几天,方稷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翻阅着成堆的研究资料。
他试图从各个角度寻找突破口:微生物除草、物理除草、生物防治......但每一个方案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要么成本太高,要么效果不稳定,要么根本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夜深人静时,他常常独自站在实验田边,看着月光下的作物出神。
秀英阿婆的那番话总是在耳边回响:\"烧要讲究时候,讲究方法...\"可是现在,连\"烧\"这个选项都被彻底否定了。
一周后的清晨,方稷突然做了一个决定。他召集团队开会:\"我要回河南一趟。这里的试验照常进行,但重点转向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
飞机降落在郑州新郑机场,方稷背着简单的行囊,向当地租用了一辆小破捷达,开始了他的中原之行。
方稷驾驶着那辆租来的老捷达,车身随着乡间土路的颠簸发出吱呀的声响。副驾驶座上放着一本边角磨损的笔记本和一支笔,后座堆着一壶水和一些简易干粮。
第一站,他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省农科所。熟悉的门楼依旧,只是门口的牌子换了新的。门卫老大爷还是那位,见到方稷时眯着眼睛看了好久,突然一拍大腿:\"方教授!您怎么回来了?\"
方稷笑着递过一支烟:\"老王,身体还硬朗?我回来随便转转。\"
消息传得很快,不一会儿,几位老同事就迎了出来。所长非要安排接待,被方稷婉言谢绝:\"真不用麻烦,我就借间宿舍住几天,有辆自行车就行。\"
最后他只要了招待所的一个单间,和所里一辆半新的永久牌自行车。老同事们虽然不解,但也由着他去。
第二天清晨,方稷骑着自行车出了农科所大门。秋日的阳光洒在刚刚收割过的田野上,空气中混合着秸秆和泥土的特殊气息。他沿着记忆中的乡间小路慢慢骑行,不时停下来看看地里的情况。
在第一个村口,他遇到一位正在晾晒玉米的大婶。方稷支好自行车,用当地话打招呼:\"婶子,今年收成不赖啊?\"
大婶抬头打量这个穿着朴素、皮肤黝黑的中年人,以为是哪个村的农技员:\"还行吧,就是玉米价钱上不去。\"
方稷抓起一把玉米粒仔细看着:\"这玉米粒挺饱满,打药了吗?\"
\"打啦!\"大婶说,\"现在种地哪有不打药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一样都不能少。\"
\"咱们村里现在有不打药的田吗?\"方稷试探着问。
大婶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哎哟,咋可能不用药嘛!不用药?那草长得比庄稼还高,虫把叶子都吃光了!\"
方稷推着自行车继续往前走。在一片正在翻整的土地旁,他看见一位老汉正在休息,便凑过去递了支烟。
\"老哥,歇着呢?\"
老汉接过烟,就着方稷递来的火点上:\"是啊,年纪大了,干会儿就得歇歇。\"
方稷看着刚刚犁过的土地:\"这地整得真平整。现在种地都用药吧?\"
\"那可不!\"老汉吐出一口烟,\"除草剂最不能少。要是靠人工拔草,一亩地得请三四个人工,现在一个工都百十来块了,谁用得起?\"
下午,方稷找到附近一个镇的农技推广站。站长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听说方稷是省里来的专家,格外热情。
\"现在推广的都是绿色防控技术,\"站长介绍道,\"但是农民接受度不高。主要是见效慢,还要配合很多管理措施。\"
方稷翻看着推广站的技术资料:\"生物防治这块做得怎么样?\"
站长摇摇头:\"难。瓢虫、草蛉这些天敌,农民嫌麻烦,不如打药来得快。再说了,现在都是规模化种植,一家一户还好说,种粮大户哪有人工去搞这些?\"
方稷沉默地看着墙上的病虫害图谱。站长继续说:\"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不用药就要增加人工,现在农村最缺的就是劳动力。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哪干得动那么重的活?\"
连续几天,方稷骑着自行车在各个村庄间穿梭。他走访了十几个村子,和数十位农民交谈,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化学药剂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天下午,方稷驾车来到南阳市九重镇。这里地处豫西南,曾经是传统的农业区。他沿着一条乡道慢慢行驶,路两旁是大片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苗刚刚破土。
在一个岔路口,方稷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田边歇息,便停下车走了过去。
\"老哥,歇着呢?\"方稷用地道的河南话打招呼。
老人抬起头,露出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是啊,年纪大了,干会儿活就得歇歇。\"
方稷在老人身边坐下,递过一支烟:\"这麦子长势不错啊。\"
\"还行吧,\"老人接过烟,眯着眼睛看了看麦田,\"比不得那些打药的,但咱这麦子吃着放心。\"
方稷心里一动,仔细打量起眼前的麦田。果然,地里的麦苗虽然不如旁边那些用过除草剂的田块整齐,但长势健康,几乎没有看到杂草。
\"老哥,您这地...没打除草剂?\"方稷试探着问。
老人得意地笑了:\"不打!咱这地十几年没打过那玩意儿了。\"
方稷的眼睛一下子亮了:\"那您是怎么除草的?\"
\"拔呗!\"老人做了个手势,\"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活动筋骨了。\"
方稷有些失望,但还是不甘心:\"就这么简单?光靠人工拔草,能控制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