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自然的力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老人憨厚的笑了笑,指着田埂四周:\"你再仔细瞧瞧。\"

  方稷站起身,走近麦田仔细观察。这时他才发现,麦田四周种着一圈密密麻麻的油菜,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这是...\"方稷若有所思。

  \"蚜虫就好吃这一口,\"老人慢悠悠地解释,\"油菜比麦子香甜,蚜虫都先去吃油菜了。\"

  方稷顿时来了精神:\"那油菜不是要被吃光了?\"

  \"不会不会,\"老人摆摆手,\"油菜招瓢虫啊!瓢虫来了就吃蚜虫,这么一来二去的,两边差不多扯平了。糟蹋不了多少油菜的。\"

  他继续解释道:\"等油菜长老了收起来榨油,那时候麦子也长老了,麦壳硬邦邦的,蚜虫想咬都咬不动喽!\"

  方稷如醍醐灌顶,激动地抓住老人的手:\"老哥,您这法子太妙了!这是打了一场时间差的战役!\"

  老人憨厚地笑笑:\"哪是我想出来的?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法子。我爷爷那辈就这么种地,那时候还没这些农药呢!\"

  方稷跟着老人来到田边的小屋前,两人坐在树荫下继续聊。老人姓李,今年七十二岁,种了一辈子地。

  \"现在年轻人图省事,都用药。\"李大爷摇摇头,\"那是没见过早些年没药的时候,地里照样长出好庄稼。\"

  方稷好奇地问:\"那您为什么坚持不用药呢?\"

  \"我儿子在城里工作,不指望我种地挣钱。\"李大爷说,\"我就种着玩,种的粮食自己吃,送亲戚朋友,吃得放心。\"

  他告诉方稷,不用药的地虽然产量低些,但品质好,吃起来香。而且长期不用药,地越种越肥,病虫害反而少了。

  \"地里也有自己的规矩,\"李大爷说得兴起,\"你不能光索取,还得会养护。用药就像是给地吃止痛药,暂时管用,但病根没除。\"

  方稷当即决定在九重镇多留几天。

  回到农科所,他立即开始整理笔记。李大爷的方法虽然不适合大规模推广,但其中蕴含的生态原理很有价值:利用诱集植物吸引害虫,通过天敌控制虫害,结合作物生育期特点避开危害高峰...

  李大爷带着他巡视麦田,指着不同位置的油菜讲解:\"这边种密些,那边疏些,都是有讲究的。密的地方招虫,疏的地方通风,瓢虫才好活动。\"

  他又带方稷去看田埂上特意保留的野草:\"这些草不能除干净,是瓢虫的窝。要是全除了,瓢虫没地方住,就不来了。\"

  方稷发现,李大爷的麦田就像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油菜吸引蚜虫,瓢虫控制蚜虫数量,一些特定的野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而作物的合理布局又为各种生物创造了生存空间。

  \"这不就是最朴素的生态农业吗?\"方稷感慨万分,\"我们实验室里苦苦追寻的,原来早就存在于传统农法之中!\"

  更让方稷惊讶的是,李大爷对每个细节都有独到的理解:

  \"油菜不能种太早,也不能种太晚。太早了抢麦子的肥,太晚了招不来虫...\"

  \"下雨前不能除草,草根湿了好拔,但容易伤着庄稼根...\"

  \"看见那种小花没有?那是瓢虫的最爱,得特意留着...\"

  方稷立即联系了三亚的团队,让他们派人带着设备过来。同时,他在当地租了一个小院子,准备开展实地研究。

  团队成员到达后,大家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们在李大爷的麦田设置了观测点,开始系统记录:

  蚜虫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瓢虫及其他天敌的活动规律

  油菜与小麦的相互作用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结果令人振奋:李大爷的麦田中,天敌种类和数量显着多于常规农田,蚜虫危害始终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而且完全不需要使用化学农药。

  \"最重要的是,\"方稷在实验日志中写道,\"这个系统是自维持的。一旦建立起来,几乎不需要额外投入。\"

  然而,方稷也发现传统方法的一些局限:完全依靠人工除草劳动强度大,生态平衡的建立需要时间,不同地区需要调整具体方案。

  方稷还特别关注了油菜的综合利用问题:\"我们不能只让农民种油菜来防虫,还要让油菜产生经济效益。\"

  他们试验了多种油菜品种,最终选育出既能有效诱集蚜虫,又适合加工成优质菜籽油的品种。

  也许,他可以研究一套适合规模化应用的生态防控技术?比如选育更适合的诱集植物品种,开发天敌的人工繁育和释放技术,设计最优的作物布局方案...

  方稷越想越兴奋,连夜开始起草研究方案。窗外,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在安静的农科所大院。在这个普通的秋夜,方稷仿佛看到了中国农业的另一种可能——不是与自然对抗,而是与自然和解;不是依赖化学药剂,而是借助生态力量。

  方稷在农科所的宿舍里彻夜未眠,台灯下铺满了草图和数据表,在他脑海中演化成了一整套可规模化应用的生态防控系统。他将其命名为\"生态协同防控系统\",并开始勾勒其核心框架:

  \"这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方稷在笔记上写道,\"而是用现代生态学原理,重新诠释和优化传统智慧。\"

  一夜的奋战,晨曦微露时,方稷终于完成了这份《生态协同防控系统概念框架》。他站在窗前,看着远方渐渐亮起的天空,心中充满希望。

  这份方案不仅是一套技术体系,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从对抗自然到与自然合作,从化学依赖到生态智慧,从单一生产到多元价值。

  他想起李大爷的话:\"地里也有自己的规矩。\"科学的意义,不就是要发现和理解这些\"规矩\",然后用现代技术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吗?

  方稷知道,前路依然漫长。但从这个秋天的清晨开始,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有了一条新的可能路径。这条路径既扎根于传统智慧,又绽放出现代科技的光彩;既保护着生态环境,又滋养着人类健康。

  在农科所的大院里,第一缕阳光洒在试验田上。

  方稷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上的农田都将变成生态和谐的画卷:金黄的油菜花环绕着翠绿的麦田,瓢虫在叶片间忙碌...

  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梦想,更是一个可能实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