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生态协同防控系统的诞生与成长-《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方稷带着《生态协同防控系统概念框架》回到三亚实验站时,迎接他的是一张张既期待又困惑的面孔。

  来自三亚农业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的课题小组。

  这些年轻人带着对科研的憧憬和农业的坚持,课题小组是首次采用非研究生项目,让本科学生就能参与到实际的科研研究中,三亚农学院的校长也非常认可,科研不应该关在象牙塔里,应该让年轻人尽早接触真实的农业问题。

  通过与学校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实验站每年接收两批学生参与为期3-6个月的实践研究。这些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课题,还要参与实验站的日常工作。

  \"这不是简单的实习,\"方稷在迎新会上说,\"你们将是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要承担实实在在的科研任务。\"

  这些年轻人都怀揣着对农业科研的热情,但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概念,都不免有些迷茫。

  \"教授,这听起来很美好,但真的可行吗?\"第一个提出质疑的是陈雨薇,是团队的昆虫生态学的学生,也是生物系的特招实验学生。\"规模化繁育天敌?精准释放?这些在实验室都很难做到,更别说大田了。\"

  方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圆:\"我们都知道化学农药的弊端,但为什么难以替代?因为它简单、高效。我们要做的,不是否定现代技术,而是用更智慧的方式整合生态原理和现代科技。\"

  \"雨薇问得很好,\"方稷走到白板前,\"规模化繁育天敌确实是个挑战。但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他在白板上画了两个重叠的圆圈,\"我们不需要从头建立一套全新的系统,而是要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技术进行创造性融合。\"

  他打开投影仪,展示出一张详细的研究路线图:\"我们的研究将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交付成果。\"

  第一阶段:基础研究(3个月)

  \"首先,我们要深入研究李大爷那块麦田的生态系统。\"方稷放大一张田间布局图,\"雨薇,你负责带领昆虫组,系统调查田间昆虫群落结构,特别是蚜虫-瓢虫的种群动态。\"

  陈雨薇眼睛一亮,陈雨薇也没想到第一个领到任务的是自己,立即从随身携带的小包里把小本子掏出来,开始记录方教授说的要自己做的工作。

  \"李明远,\"方稷转向一个戴着厚眼镜的男生,\"你带领植物组,分析不同油菜品种的诱集效果和化感物质。\"

  李明远之所以能得到这个带领整个小组的机会,也是因为老师特意和方稷打过招呼,说李明远不光团结同学们有一手,大家和他一起气氛会比较好,更重要的是老师说他乐于沟通很积极,这些品质对于方稷和整个团队都很重要。

  \"张婷婷,土壤微生物组交给你,研究长期生态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稷看着张婷婷老师对于张婷婷的评价,细心严谨。

  在这些学生刚来的时候,方稷只能通过她们表现出来的临时状态,和老师的评语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可以胜任,但是后续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来调整。

  方稷看着学生们迅速进入状态,继续说道:\"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建立基础数据库,为后续技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阶段:技术开发(6个月)

  方稷切换幻灯片,展示出一系列技术模块:\"基于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我们将并行开发四个关键技术:\"

  智能诱集系统:\"我们要筛选和培育最适合做'植物保镖'的油菜品种,不仅要诱集效果好,还要有经济价值。\"

  天敌工厂:\"研究瓢虫等天敌的大规模繁育技术,开发低成本饲料和自动化养殖系统。\"

  精准释放技术:\"设计无人机释放装置,研究最佳释放时机和密度。\"

  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基于图像识别的虫情自动监测设备。\"

  \"每个技术模块都由一个小组负责,定期交流进展。\"方稷说,\"我们要用工程师的思维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第三阶段:集成示范(3个月)

  \"最后,我们将选择三个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示范:大型机械化农场、中型家庭农场和小型生态农场。\"方稷展示出示范点的卫星地图,\"每个示范点都要量身定制实施方案。\"

  实验室里响起一阵兴奋的议论声。方稷抬手示意安静:\"我知道这个计划很 远大,但正因为远大,有挑战,才值得我们去尝试。\"

  他走到学生中间:\"你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让本科生参与这么重要的研究?因为我相信,最好的学习是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生的。农业科研不能关在象牙塔里,必须扎根泥土,直面挑战。\"

  方稷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语气变得深沉:\"我们不仅仅是在做一个科研项目,更是在探索中国农业的未来方向。化学农业走了几十年弯路,是时候回归生态智慧了,但要用现代科技让这种智慧发扬光大。\"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里充满了忙碌的身影。陈雨薇带着昆虫组设计调查方案,李明远开始整理油菜种质资源,张婷婷则在准备土壤采样设备。

  方稷没有给学生太多限制,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要怕犯错,\"他说,\"科研就是在试错中前进的。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

  清晨五点半,河南的天光已经大亮。淅川农技站实验站的宿舍里,闹铃声此起彼伏。陈雨薇第一个跳下床,轻轻推醒还在熟睡的张婷婷:\"婷婷,快起来,今天要去李大爷的麦田做第一次系统调查!\"

  宿舍里顿时忙碌起来。学生们睡眼惺忪地洗漱、穿好工作服,在食堂匆匆吃过早餐后,带着各种采样工具登上前往田间的蹦蹦,昨天这些学生和方稷回到河南,这次要在李大爷的这片已经养好的生态田里做前期的数据收集实验,还特别申请了一块地作为对照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