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津贴日-《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发津贴的日子,像一块悬在基地管理层心头的巨石。

  自从语言课的刘老师提过那个令人忧心的可能性后,李振邦、方稷、赵老等人私下里就没少讨论过对策,但无论什么对策,都无法完全消除那份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财务和技术员们加班加点,按照考勤记录和初步的绩效评估,仔细核算好了第一笔津贴。

  发钱的前一晚,基地管理层几乎无人安眠。

  “明天…会不会真像刘老师说的,拿到钱就跑一大半?”李振邦揉着眉心,在办公室里踱步。

  “难说。”方稷脸色凝重,“人性逐利。他们之前穷惯了,突然拿到一笔‘巨款’,很难抵抗立刻去享受的诱惑。”

  赵老叹了口气:“只能希望我们之前的严格管理和技术培训,能让他们看到更长远的利益吧。”

  发津贴的当天,气氛异常微妙。办公室外排起了长队,学员们脸上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和期待。当一个个装着现金的信封递到他们手中,看着那厚薄不一的数额(根据表现有所不同),有人惊喜地低呼,有人仔细地数了又数,脸上乐开了花。

  “谢谢先生!”

  “感谢项目!”

  “下个月我会更努力!”

  感激的话语不绝于耳。中方管理人员脸上也带着笑,逐一叮嘱:“好好干,以后会更多。”但每个人心里都绷着一根弦,笑容背后是深深的担忧。

  翌日清晨...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振邦、方稷等人就早早来到了田间地头。所有人的心都提着,暗暗观察着前来上工的人群。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田埂上,负责点名的小组长拿着花名册,大声念着名字。

  “阿玛尼!”

  “到!”

  “塔里库!”

  “到!”

  “贝克!”

  “到!”

  …

  “多米?”(上次闹事被淘汰的之一,但后来放宽标准后又招了其同村的人)

  小组长停顿了一下,提高音量又喊了一遍:“多米?”

  无人应答。

  小组长在名字后面画了个叉。

  “塔法里?”

  依旧无人应答。又一个叉。

  …

  点名持续着。每一声无人应答的呼唤,都像小锤子一样敲在旁听的中方管理人员心上。

  最终,点名结束。小组长跑过来汇报:“报告李总工,赵教授,方教授,应到37人,实到…21人。有16个人没来。”

  16人!

  听到这个数字,李振邦、方稷、赵老几乎同时暗暗松了一口气,甚至有一种意外的惊喜感!虽然有人没来,但绝大多数表现优异的人都来了!这远比刘老师描述的那种“作鸟兽散”的最坏情况要好得多!

  “查清楚是哪16个人没来吗?原因问了没有?”李振邦立刻追问,语气严肃。

  “问了和他们相熟的人,”小组长回答,“有的说昨天拿到钱太高兴,喝多了还没醒…有的说家里突然有点急事…但…”小组长犹豫了一下,“感觉都是借口。”

  李振邦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刚才那一丝惊喜迅速被冷静的管理思维取代。他点了点头,语气没有任何波澜:“好。把这16个名字,单独列一个清单。记录在册。注明:无正当理由,领取津贴后旷工。”

  他转向身边的行政主管,命令清晰而果断:“通知下去,这16个人,视为自动离职。基地所有的项目,以后永不录用。并且,通知和我们有合作的其他中资企业单位,谨慎录用这些人。”

  “是!”行政主管立刻记下。

  方稷在一旁补充道:“同时,通知所有小组长,把今天准时出勤的情况,以及那16个人被永久除名的决定,向所有工人明确传达一遍。要让他们知道,我们赏罚分明,珍惜认真工作的人,但也绝不姑息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

  “明白!”

  消息很快就在工人们中间传开了。那些准时来上工的人,心里先是庆幸,随后也感到了一丝震撼和后怕。他们意识到,中方管理层是动真格的,那份工作机会并非理所当然。而那几个没来的家伙,真的为了一点钱就永远失去了这个宝贵的机会,实在愚蠢。

  李振邦看着田间重新开始忙碌的景象,虽然仍有人员的缺口需要想办法协调补上,但他的心情却比预想中要踏实不少。

  “看来,”他对身边的方稷和赵老低声道,“刘老师说的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非绝对。我们的严格筛选、技能培训,还有这份工作的实际价值,还是让大部分人看到了留下来的长远好处。当然,杀鸡儆猴,也必不可少。”

  方稷点点头:“嗯。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管理不能松懈,要让他们持续看到努力工作的价值和懈怠的代价。”

  第一次津贴日的风波,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它像一次压力测试,检验了前期管理的成效,也为进一步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依据。基地的运行,在经历了一次小小的震荡后,反而变得更加稳固和有序。

  正如李振邦所预料的那样,那16个缺席者的理由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并非所有人都打定主意要离开。

  其中两三个人,确实是觉得辛苦了一个月,手里又突然有了一笔“巨款”,便想着放纵几天,休息休息,等钱花得差不多了再回去上班——他们潜意识里还认为,这份工作会像以前打零工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当“永不录用”的通知通过同乡或工友的口信,传到他们耳朵里时,这几个人先是愣住,随即感到一阵难以置信的恐慌。

  “什么?永不录用?开什么玩笑!”一个叫阿巴斯的年轻人正在镇上和小伙伴吹嘘自己刚买的新鞋,听到消息后,脸上的得意瞬间僵住,“我就是…就是累了歇两天!他们凭什么不要我了?”

  另一个叫卡萨的,前一天晚上确实喝得烂醉如泥,此刻还头痛欲裂,听到消息后,酒彻底醒了,脸色煞白:“我…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高兴…喝多了…我现在就去道歉!我去干活!”

  他们这才真正意识到,中方基地的规矩,和他们以往经历过的任何工作都不一样。那丰厚的津贴背后,是极其严格的管理和不容触碰的底线。

  恐慌之下,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返回基地,试图解释、求情。

  然而,当他们急匆匆赶到基地大门口时,却被持枪的保安和新增的政府军岗哨冷冷地拦在了外面。

  “对不起,你们不能进去。”保安面无表情,显然已经接到了明确的指令。

  “让我进去!我要见管理员!我要见方教授!”阿巴斯焦急地喊着,“我只是迟到了!我不是不干了!”

  “我有急事!我家里真的有事!”卡萨也试图编造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