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稷私人赠与的那笔钱,由村长郑重地交到了阿依莎手中。厚厚的一沓当地货币,沉甸甸的,远超出这个贫困家庭日常所能想象的数额。阿依莎没有像寻常妇人那样欣喜若狂或感激涕零,她只是用那双布满老茧、关节粗大的手,反复摩挲着纸币的边缘,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昏黄的油灯下,她的目光越过手中的钱,看向角落里垂头丧气、仿佛一夜之间被抽走了脊梁骨的儿子阿巴斯,又看向病榻上咳嗽不止、眼神浑浊的丈夫。
这笔钱,解了燃眉之急,像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干裂的土地,却无法让枯萎的秧苗重新挺立。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家庭的脆弱和依赖——依赖别人的善意,依赖儿子时有时无的运气,依赖一份随时可能因为自身错误而失去的工作。
阿巴斯感受到了母亲的目光,抬起头,脸上是真心实意的悔恨和急于弥补的迫切:“妈,我知道错了!我真的知道了!我以后再也不偷懒,不喝酒了!等下次…等下次基地再招人,我一定去,我拼命干!我…”
阿依莎轻轻抬手,止住了儿子的话。她的眼神平静,却有一种让阿巴斯感到陌生的坚定。
“机会,给过你一次了,巴斯。”阿依莎的声音很轻,却像石头一样砸在阿巴斯心上,“别人给的饭吃一顿,和自己有手能一直做饭吃,是不一样的。”
她没有再多说责备的话,但那平静的话语比任何打骂都更让阿巴斯无地自容。
几天后,当中方基地因项目扩展,再次贴出招工启示,需要招募一批负责厨房后勤、清洁和部分田间辅助工作的工人时,村子里又一次躁动起来。
阿巴斯也蠢蠢欲动,想要再去报名,一雪前耻。
然而,第二天清晨,当阿巴斯起床时,却发现母亲阿依莎早已起身。她换上了自己最好的一套衣服——虽然依旧洗得发白,打着手工缝制的补丁,但浆洗得干干净净,熨烫得平平整整。花白的头发被一丝不苟地编成辫子盘在脑后,露出光洁而布满皱纹的额头。她的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温顺与隐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不容置疑的决心。
“妈…您这是?”阿巴斯愣住了。
阿依莎整理了一下衣角,语气平静:“我去基地。”
“您去基地干嘛?我去就行了!这次我肯定能选上!”阿巴斯急忙道。
阿依莎摇了摇头,目光直视着儿子,也像是在对自己宣告:“巴斯,你犯的错,你自己承担后果。家里的路,不能只指望你一个人走,更不能指望别人一次次原谅。这次,妈妈自己去。”
说完,她不再看儿子震惊而复杂的表情,拄着一根磨得光滑的木棍,步伐坚定地走出了家门,汇入了那些同样前往基地应聘的人流中。
基地招聘处,中方管理人员看到这位明显年纪偏大、身形瘦小却眼神异常明亮坚定的妇女时,都有些意外。负责招聘的后勤主管孙姐特意和她多聊了几句。
“阿姨,我们这些活可能比较累,需要长时间站着…”
“我站得住。我带过的孩子,比田里的麦苗还多。”阿依莎回答得不卑不亢。
“需要记一些新的规矩和流程…”
“我能学。我认识几个字,记性也不差。”
她的态度,她的经历,以及她那股想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的强烈意愿,打动了招聘人员。尽管她年纪大,体力可能不如年轻人,但那份沉稳、可靠和难得的责任心,却是项目所需要的。
阿依莎成功被录用了,被分配负责基地员工食堂的蔬菜清洗和一部分清洁工作。
从此,每天清晨,中方基地里多了一个忙碌而沉默的身影。她清洗蔬菜极其认真,每一片叶子都搓洗干净;她打扫卫生一丝不苟,角落里的灰尘都不放过。她不怎么说话,只是埋头干活,用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着自己。休息时,她会远远地看着田间那些操作机械的工人,眼神里没有羡慕,只有一片沉静的专注。
阿巴斯后来又尝试去其他地方找活干,但总是高不成低不就。他每次看到母亲早出晚归,拿着虽然微薄却极其稳定的工钱补贴家用,心情都复杂无比。母亲的行动,像无声的鞭子,抽打着他,也教育着他。
阿依莎没有再多说什么,但她用行动向儿子、向所有人诠释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尊严和希望,不是靠别人的施舍或原谅得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挣回来的。
她或许无法操作复杂的农机,也无法说出流利的英语,但她用最朴素的坚持,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为自己和家庭,撑起了一片小小的、却无比坚实的天空。她的身影,也成为了中方基地里一道独特而令人尊敬的风景。
阿依莎的故事,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村落里激起的涟漪远比想象中更为深远。她,一个年近半百、家境贫寒的妇人,竟然凭借自己的双手,在中方基地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拿到了实实在在的工钱,这在整个村庄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以往,女人们的生活轨迹几乎是固定的:操持家务、养育孩子、照顾老人、在自家的一小片土地上做些辅助农活。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男人外出打零工或耕种。虽然辛苦,但似乎天经地义。
然而,阿依莎的成功,像一道裂缝,透进了不一样的光。许多和阿依莎年纪相仿、甚至更年轻的妇女们,心思开始活络起来。她们在河边洗衣服时,在集市上相遇时,窃窃私语的内容不再是家长里短,多了对基地工作的好奇和向往。
“听说食堂洗菜,一天下来也能挣不少呢,比卖一天蔬菜强多了…”
“阿依莎都能干,我们肯定也行!”
“要是我也能挣点钱,就能给娃买双新鞋,不用看他天天光脚跑了…”
这种渴望,如同暗流,在女性群体中涌动。当中方基地因为规模扩大,再次发布招工信息,明确表示需要更多后勤、清洁和田间辅助人员时,这股暗流终于冲破了地表。
报名点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除了青壮年男性,还挤满了许多中年妇女,甚至还有一些胆大的年轻姑娘。她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眼神里混合着羞涩、紧张和一种前所未有的期盼。
这一变化,彻底激怒了许多家庭中的男性。
传统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丈夫们无法接受妻子要抛头露面,去给“外国人”打工,尤其是做一些在他们看来“低三下四”的清洁、洗菜等工作。
“胡闹!女人家出去做工,像什么样子!我的脸往哪搁?”一个叫穆萨的壮汉在家里对着妻子咆哮,他的妻子正偷偷准备去报名。
“家里缺你吃还是缺你穿了?给我老实在家待着!”另一个男人怒气冲冲地夺过妻子刚刚领回来的招工简章,撕得粉碎。
“那些中国人给你灌了什么迷魂汤?不准去!再提这事我打断你的腿!”威胁和斥责声在不少家庭中响起。
冲突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昏黄的油灯下,她的目光越过手中的钱,看向角落里垂头丧气、仿佛一夜之间被抽走了脊梁骨的儿子阿巴斯,又看向病榻上咳嗽不止、眼神浑浊的丈夫。
这笔钱,解了燃眉之急,像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干裂的土地,却无法让枯萎的秧苗重新挺立。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家庭的脆弱和依赖——依赖别人的善意,依赖儿子时有时无的运气,依赖一份随时可能因为自身错误而失去的工作。
阿巴斯感受到了母亲的目光,抬起头,脸上是真心实意的悔恨和急于弥补的迫切:“妈,我知道错了!我真的知道了!我以后再也不偷懒,不喝酒了!等下次…等下次基地再招人,我一定去,我拼命干!我…”
阿依莎轻轻抬手,止住了儿子的话。她的眼神平静,却有一种让阿巴斯感到陌生的坚定。
“机会,给过你一次了,巴斯。”阿依莎的声音很轻,却像石头一样砸在阿巴斯心上,“别人给的饭吃一顿,和自己有手能一直做饭吃,是不一样的。”
她没有再多说责备的话,但那平静的话语比任何打骂都更让阿巴斯无地自容。
几天后,当中方基地因项目扩展,再次贴出招工启示,需要招募一批负责厨房后勤、清洁和部分田间辅助工作的工人时,村子里又一次躁动起来。
阿巴斯也蠢蠢欲动,想要再去报名,一雪前耻。
然而,第二天清晨,当阿巴斯起床时,却发现母亲阿依莎早已起身。她换上了自己最好的一套衣服——虽然依旧洗得发白,打着手工缝制的补丁,但浆洗得干干净净,熨烫得平平整整。花白的头发被一丝不苟地编成辫子盘在脑后,露出光洁而布满皱纹的额头。她的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温顺与隐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不容置疑的决心。
“妈…您这是?”阿巴斯愣住了。
阿依莎整理了一下衣角,语气平静:“我去基地。”
“您去基地干嘛?我去就行了!这次我肯定能选上!”阿巴斯急忙道。
阿依莎摇了摇头,目光直视着儿子,也像是在对自己宣告:“巴斯,你犯的错,你自己承担后果。家里的路,不能只指望你一个人走,更不能指望别人一次次原谅。这次,妈妈自己去。”
说完,她不再看儿子震惊而复杂的表情,拄着一根磨得光滑的木棍,步伐坚定地走出了家门,汇入了那些同样前往基地应聘的人流中。
基地招聘处,中方管理人员看到这位明显年纪偏大、身形瘦小却眼神异常明亮坚定的妇女时,都有些意外。负责招聘的后勤主管孙姐特意和她多聊了几句。
“阿姨,我们这些活可能比较累,需要长时间站着…”
“我站得住。我带过的孩子,比田里的麦苗还多。”阿依莎回答得不卑不亢。
“需要记一些新的规矩和流程…”
“我能学。我认识几个字,记性也不差。”
她的态度,她的经历,以及她那股想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的强烈意愿,打动了招聘人员。尽管她年纪大,体力可能不如年轻人,但那份沉稳、可靠和难得的责任心,却是项目所需要的。
阿依莎成功被录用了,被分配负责基地员工食堂的蔬菜清洗和一部分清洁工作。
从此,每天清晨,中方基地里多了一个忙碌而沉默的身影。她清洗蔬菜极其认真,每一片叶子都搓洗干净;她打扫卫生一丝不苟,角落里的灰尘都不放过。她不怎么说话,只是埋头干活,用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着自己。休息时,她会远远地看着田间那些操作机械的工人,眼神里没有羡慕,只有一片沉静的专注。
阿巴斯后来又尝试去其他地方找活干,但总是高不成低不就。他每次看到母亲早出晚归,拿着虽然微薄却极其稳定的工钱补贴家用,心情都复杂无比。母亲的行动,像无声的鞭子,抽打着他,也教育着他。
阿依莎没有再多说什么,但她用行动向儿子、向所有人诠释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尊严和希望,不是靠别人的施舍或原谅得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挣回来的。
她或许无法操作复杂的农机,也无法说出流利的英语,但她用最朴素的坚持,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为自己和家庭,撑起了一片小小的、却无比坚实的天空。她的身影,也成为了中方基地里一道独特而令人尊敬的风景。
阿依莎的故事,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村落里激起的涟漪远比想象中更为深远。她,一个年近半百、家境贫寒的妇人,竟然凭借自己的双手,在中方基地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拿到了实实在在的工钱,这在整个村庄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以往,女人们的生活轨迹几乎是固定的:操持家务、养育孩子、照顾老人、在自家的一小片土地上做些辅助农活。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男人外出打零工或耕种。虽然辛苦,但似乎天经地义。
然而,阿依莎的成功,像一道裂缝,透进了不一样的光。许多和阿依莎年纪相仿、甚至更年轻的妇女们,心思开始活络起来。她们在河边洗衣服时,在集市上相遇时,窃窃私语的内容不再是家长里短,多了对基地工作的好奇和向往。
“听说食堂洗菜,一天下来也能挣不少呢,比卖一天蔬菜强多了…”
“阿依莎都能干,我们肯定也行!”
“要是我也能挣点钱,就能给娃买双新鞋,不用看他天天光脚跑了…”
这种渴望,如同暗流,在女性群体中涌动。当中方基地因为规模扩大,再次发布招工信息,明确表示需要更多后勤、清洁和田间辅助人员时,这股暗流终于冲破了地表。
报名点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除了青壮年男性,还挤满了许多中年妇女,甚至还有一些胆大的年轻姑娘。她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眼神里混合着羞涩、紧张和一种前所未有的期盼。
这一变化,彻底激怒了许多家庭中的男性。
传统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丈夫们无法接受妻子要抛头露面,去给“外国人”打工,尤其是做一些在他们看来“低三下四”的清洁、洗菜等工作。
“胡闹!女人家出去做工,像什么样子!我的脸往哪搁?”一个叫穆萨的壮汉在家里对着妻子咆哮,他的妻子正偷偷准备去报名。
“家里缺你吃还是缺你穿了?给我老实在家待着!”另一个男人怒气冲冲地夺过妻子刚刚领回来的招工简章,撕得粉碎。
“那些中国人给你灌了什么迷魂汤?不准去!再提这事我打断你的腿!”威胁和斥责声在不少家庭中响起。
冲突不可避免地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