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花田时(续二)-《我靠搞钱系统日入百万》

  冬至过后,日子像是被冻住了般,一天天缓慢地推移。花田盖着雪被沉睡,人们却在寂静中酝酿着新的生机。

  林晓的画架上,冬日花田的系列已有了十几幅。最打动人的是一幅夜画:深蓝的雪地上,暖黄的灯光如星辰洒落,远处几个模糊的人影围坐在石桌旁,呵出的白气在灯光下化作柔和的光晕。她给这幅画取名《冬夜茶话》。

  “能送我一张明信片大小的复制画吗?”陈先生某天看到这幅画时问道,“我想寄给城里的老朋友,让他们看看咱们的花田冬天是什么样子。”

  这启发了林晓。她连夜赶制了一套十二张的花田四季明信片,每一张背面都印着花田的坐标和一句话:“这里有一片花田,等待你的故事。”

  刘婶则琢磨着用收获的种子做食材。她将山海花的银籽磨成粉,发现加入面粉后能做出口感奇特的淡蓝色面条;葵花籽被她制成各种口味的酱料;就连那小灯笼花的籽,也被她发现可以泡出清香扑鼻的茶。

  “这叫物尽其用。”刘婶得意地向大家展示她的种子食谱,“吃进肚子里,花就永远留在身体里了。”

  最令人惊讶的是王师傅。他不再满足于制作花架和灯具,而是开始研究自动灌溉系统。他的工作桌上堆满了各种零件和图纸,有时直到深夜还亮着灯。

  “王爷爷,您不休息吗?”小宇有时会趴在窗口问。

  王师傅从老花镜上方抬起眼睛:“花田要喝水,人也要喝水。我这是在想办法让花田自己喝水呢。”

  除夕前一天,花田来了位不速之客——一个约莫十五六岁的少年,背着沉重的行囊,眼神警惕而疲惫。他在花田边的长椅上坐了整整一天,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刘婶最先注意到了他,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种子粥走过去:“小伙子,过年不回家啊?”

  少年愣了一下,摇摇头,继续低头玩手机。

  刘婶也不多问,把粥放在他身边:“天冷,喝点热的暖暖身子。”

  少年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捧起了碗。热气氤氲中,他的眼神柔和了些许。

  那天夜里,苏晴发现少年还在长椅上蜷缩着睡觉,便轻轻叫醒他:“要不要来屋里睡?有暖炉。”

  少年警惕地看着她,最终还是摇摇头,只是接过了苏晴给的毯子。

  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长椅上空了,毯子叠得整整齐齐,上面放着一张小纸条:“谢谢你们的粥。——路过的人”

  然而少年并没有走远。午后,有人看见他在花田东南角那株梅树旁徘徊,手里拿着素描本在画着什么。

  林晓悄悄走近,发现少年画的是那株梅树,笔法熟练,显然受过专业训练。

  “画得真好。”林晓轻声说。

  少年吓了一跳,合上本子就要走。

  “等等,”林晓叫住他,“花田里有个画架,你可以用。”

  少年犹豫了一下,还是跟着林晓走了。那天下午,他就在林晓的工作室里画画,一言不发。

  傍晚时分,刘婶又来送饭。这次是种子煎饼和葵花籽茶。少年接过食物,终于开口说了第一句话:“谢谢您。”

  就这样,花田又多了一位临时住客。少年自称小凡,从城里来,却不说是为什么而来。他白天帮王师傅整理零件,帮刘婶料理食材,帮李奶奶缝制布袋,晚上则睡在林晓工作室的小沙发上。

  “让他住吧,”苏晴对大家说,“花田从来不会拒绝需要它的人。”

  除夕夜,花田格外热闹。大家决定在石桌边举行守岁活动。王师傅改进了照明系统,使得整个花田比平时亮了许多;刘婶准备了一桌种子宴;李奶奶给每个人都织了一顶带有花田标志的毛线帽;就连老太太也在老爷爷的帮助下,亲手包了几个种子布袋作为礼物。

  小凡默默地帮大家布置场地,挂灯笼,摆餐具。当零点将近时,他忽然从行囊里拿出一把小提琴。

  “我想...给大家演奏一曲。”他有些羞涩地说。

  清亮的琴音在冬夜中响起,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春之声》。音符跳跃在雪地上,盘旋在灯光间,最后融入每个人的心里。演奏完毕,掌声久久不息。

  “这是我听过最美的除夕音乐。”老太太擦着眼角说。

  那一刻,小凡的脸上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笑容。

  新年第一天,大家发现日记簿上多了一页精美的插画:花田的全景图,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旁边用工整的字写着:“感谢收留。这是我度过的最温暖的新年。——小凡”

  开春前,花田又迎来了一场小雪。但这次,雪中夹杂着丝丝暖意,冬天就要过去了。

  小凡依然没有告诉大家他的故事,但他开始教孩子们画画,帮王师傅设计更高效灌溉系统的图纸,甚至还为花田设计了一个标志——一朵抽象的花,由种子、工具和人群组成。

  “你应该留下来。”苏晴有天对他说,“花田需要你这样的人。”

  小凡望着已经开始融雪的花田,轻声说:“等春天真的来了,我再告诉您我的决定。”

  冰雪消融的日子里,大家开始准备春耕。种子被从布袋中取出,分类,测试发芽率。王师傅的自动灌溉系统也进入了试验阶段。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第一株冬麦彻底冲破残雪展露新绿时,小凡找到了苏晴。

  “我想留下来,”他说,“但我得先回城里处理一些事情。我母亲...她不知道我在这里。我得告诉她我找到了想停留的地方。”

  苏晴点点头:“花田永远欢迎你。”

  小凡离开的那天,给大家各留下一幅画。给苏晴的是一幅花田规划设计图,细致标注了不同区域的种植建议;给王师傅的是灌溉系统的改进图纸;给刘婶的是种子食谱的插图;给林晓的是一本素描技巧手册;给孩子们的是一套绘画入门教程。

  “我会回来的。”小凡承诺道,背着行囊走向车站,步伐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雪完全化了,花田露出湿润的深褐色土地。那些埋藏了一冬的种子开始苏醒,在泥土深处悄悄伸展腰肢。

  苏晴站在石桌边,翻看着花田日记簿。已经写满了一大本,第二本也用了小半。她惊奇地发现,不知何时起,日记簿里多了一种陌生的笔迹,画的是一些机械设计和花田规划图。

  “是小凡。”林晓走过来说,“他每晚都会等大家睡了之后,来写写画画。”

  苏晴一页页翻看,看到最后时,眼里有了泪光。

  在最新的一页上,小凡画了一幅画:各种姿态的人们在花田间忙碌,上方有一行字:“这里没有陌生人,只有还没相遇的家人。”

  春风渐暖,吹动了花架上的种子布袋,那些彩色的小袋子轻轻碰撞,发出细微的声响,像是种子们在窃窃私语,商议着何时破土而出。

  远处的山峦依然戴着雪帽,但花田里的生命已经按捺不住。冬麦绿得越发浓郁,那株梅树也绽放了第一朵花——娇艳的红色在料峭春寒中格外醒目。

  “明天该翻土了。”王师傅测试着土壤温度,满意地说。

  刘婶已经开始培育苗圃,窗台上摆满了一盆盆嫩芽。

  李奶奶缝制了新的种子布袋,这次上面绣的是“花田二年”的字样。

  夜晚,太阳能灯自动亮起,温暖的光晕中,已经能看到少许飞虫在翩翩起舞。

  苏晴独自走在花田小径上,脚下是松软湿润的泥土。她蹲下身,轻轻扒开一小块土,看到了底下白色的嫩芽正在努力向上钻。

  “快了呢。”她轻声对嫩芽说。

  回到石桌边,她打开日记簿,在新的一页上写道:

  “今天是花田的第二个春天。我们收获了很多种子,更多故事,和最珍贵的——家人。

  雪化了,花要开了,故事还在继续。

  期待每一个新的一天。”

  合上日记簿,她抬头望去,只见夜空中繁星点点,如同一片撒向宇宙的种子,在无垠的黑暗中静待春光。

  而脚下这片小小的花田里,雪已落尽,种子苏醒,故事正在抽枝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