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花田时(续三)-《我靠搞钱系统日入百万》

  春风一日暖过一日,花田里的生机再也藏不住了。

  清晨,苏晴推开房门,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屏住了呼吸——一夜之间,那株梅树已是满树红花,在晨光中宛若一团燃烧的火焰。更令人惊喜的是,梅树周围,冬麦已连成一片嫩绿的绒毯,其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蓝色小花,不知是哪阵风带来的种子在此安了家。

  “是勿忘我。”林晓不知何时来到苏晴身边,架起画板,“去年秋天有位游客撒下的种子,没想到真的发芽开花了。”

  王师傅的自动灌溉系统开始试运行。细细的水雾在晨光中划出小小的彩虹,滋润着渴望雨露的土地。小宇和朵朵兴奋地在水雾中奔跑,笑声惊起了在花田中觅食的几只麻雀。

  “小心别踩到苗!”刘婶端着刚出炉的种子饼干走来,嘴上虽这么喊着,眼里却满是笑意。

  花田的春天比大家预想的还要忙碌。除了原本的植物,游客们留下的各种种子都开始发芽生长,花田的边缘不断向外扩展,几乎要蔓延到小径的另一边。

  “得做个规划了。”苏晴拿着小凡留下的设计图,与王师傅和林晓商量着如何分区种植。

  正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花田入口。小凡回来了,身边还跟着一位中年女子,眉眼与小凡有七分相似,却带着几分犹豫和拘谨。

  “这是我妈妈。”小凡介绍道,声音比离开时更加坚定,“她说想来看看这片花田。”

  小凡的母亲姓杨,是一名园林设计师。起初她只是礼貌性地参观,但当看到花田的布局、灌溉系统和那些自发成长的植物时,她的专业眼光被点燃了。

  “这里的土壤pH值很适合高山植物,”杨女士抓了一把土在指间揉搓,“那边向阳的坡地可以种些喜阳的草药。”她越说越兴奋,从包里拿出笔记本开始画草图。

  小凡看着母亲的变化,悄悄对苏晴说:“我妈妈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开心过了。自从爸爸去世后,她就把自己关在工作中,忘记了怎么享受生活。”

  那天,杨女士在花田待到了日落,不仅给出了专业建议,还帮王师傅改进了灌溉系统的设计。当她尝到刘婶用种子食材制作的晚餐时,更是惊叹不已:“这些营养价值很高,可以开发成特色产品。”

  夜幕降临,花田的灯光次第亮起。杨女士望着星空下的花田,忽然说:“小凡,也许你是对的。这里确实...很特别。”

  小凡笑了,那是彻底释然的笑容。

  杨女士没有第二天就离开。她请了年假,留在花田帮忙规划。令人意外的是,她与王师傅特别聊得来,两人经常蹲在田埂上讨论土壤改良和植物搭配,一聊就是大半天。

  “你王爷爷年轻时就想当园林设计师,”刘婶悄悄告诉苏晴,“但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早早当了修鞋匠。这下可找到知音了。”

  花田的扩展计划很快出炉。杨女士利用专业知识,将花田分为多个功能区:观赏区、食用植物区、草药区,甚至还规划了一个生态池塘。王师傅则负责将所有设计变为现实,他的工作室里又增添了新的图纸和模型。

  消息传开后,来花田的人更多了。有专业植物学者来研究山海花银籽的特性,有摄影师来记录花田春色,还有附近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来上自然课。

  花田日记簿越来越厚,里面不仅有文字图画,还贴满了照片、叶片标本和各种票据。第三本日记簿已经开始使用,封面是林晓画的群像——花田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画中,包括新加入的杨女士和小凡。

  谷雨前夕,花田迎来了一场春雨。细密的雨丝滋润着土地,新种的幼苗舒展开来。雨停后,阳光穿过云层,在湿润的土地上蒸腾起淡淡雾气,恍若仙境。

  就在这片雾气中,一位白发老者拄着拐杖慢慢走来。他在那株梅树前驻足良久,然后走向石桌边避雨的众人。

  “请问,”老者声音温和,“这里是不是有一本花田日记?”

  苏晴点点头,取出放在防雨盒中的日记簿。老者颤抖着手翻开日记,当看到某一页时,眼眶突然湿润了。

  那页上贴着一张褪色的车票,旁边写着一行字:“从家乡带来的,不知道是什么花,但希望它能在花田安家。”

  “这是我孙子写的,”老者轻声说,“他去年秋天来过这里,回去后一直说要再来。但冬天的时候,他...”老者哽咽了一下,“生病走了。整理遗物时,我发现他笔记本里全是花田的素描和日记。所以我想来看看,看看他最后到过的地方。”

  众人沉默中,老者继续翻看日记,当看到小凡画的那幅梅树素描时,他忽然笑了:“这就是他说的那株梅树啊。他说这是他在花田见过最美的景色。”

  那天,老者在花田待了很久。他告诉大家,他的孙子是一名美术生,去年因为生病抑郁离家出走,却在花田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回家后,孙子的病情曾有好转,画了很多花田的素描,还计划春天再来。

  “谢谢你们给了他最后的温暖。”老者离开前说。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花田里的每一个人。夜里,大家不约而同地聚在石桌旁,没有人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看星光下的花田。

  忽然,小凡拿起小提琴,奏起一支轻柔的曲子。林晓接着拿出画笔,在星光下作画。王师傅和杨女士讨论着如何建一个纪念长椅,刘婶则想着要以男孩的名义种一片他最喜欢的花。

  苏晴忽然明白,花田不再只是一片土地,它已经成为许多人情感的寄托,一个承载记忆和希望的地方。

  第二天,大家在梅树旁辟出一小块地,种下了男孩日记中提到过的所有花卉。杨女士设计了一个小巧精致的花园,王师傅用回收材料制作了一个纪念牌,上面刻着:“这里永远绽放着美丽与希望。”

  春天深入,花田越发繁茂。山海花银籽发芽后长出了奇特的双色叶片,荒漠葵花比去年更加高大,映山红也如期绽放,染红了花田的一角。游客留下的各种种子都长成了姿态各异的植物,使花田变成了一个多彩的植物园。

  小凡和母亲在花田附近租了房子,正式成为花田的一员。杨女士的专业知识大大提升了花田的生态多样性,而她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开朗爱笑,有时甚至会和刘婶一起在厨房研究种子食谱。

  一个温暖的午后,苏晴在石桌边整理日记簿,发现最近多了许多陌生笔迹的记录。有孩子用稚嫩的笔画描述看到的第一只蝴蝶,有恋人并肩写下的甜蜜誓言,有老人抄写的诗句,还有专业学者留下的植物观察笔记。

  翻到最新一页,她看到小凡画的设计图——一个“花田故事馆”的构想,将收集和展示所有与花田相关的故事和艺术品。图纸下方,众人纷纷添加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密密麻麻的字迹和草图几乎覆盖了整个页面。

  春风拂过,带来各种花香和远处孩子们的欢笑声。苏晴抬头望去,见小凡和杨女士正在指导孩子们种植新的花苗,王师傅在调试升级后的灌溉系统,刘婶和李奶奶在准备下午茶,林晓则在画架前捕捉这美好的一刻。

  老太太在老爷爷的搀扶下,真的亲手种下了几颗种子。虽然动作缓慢,但她的笑容比任何花朵都灿烂。

  苏晴拿起笔,在日记簿上新的一页写道:

  “今天是花田的第二个春天,我们发现花田不只是花田。

  它是心灵的避难所,是创意的孵化器,是记忆的保管者,是希望的播种机。

  没有人知道下一颗种子会开出什么样的花,下一个来到花田的人会带来什么样的故事。

  但这正是最美好的部分——永远有期待,永远有惊喜,永远有新的生命在看不见的地方悄悄生长。”

  合上日记簿,她看到远处的山峦已完全褪去了白雪,披上了嫩绿的新装。脚下的花田中,无数花朵含苞待放,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些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故事。

  而更远的地方,又有一个身影沿着小径缓缓走来,手中似乎捧着什么种子,脸上带着期待而又忐忑的表情。

  花田的故事,永远都在续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