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舟焦躁地在马车旁来回踱步,他抬手看了一眼天色,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心中的不安与怒火不断攀升。
终于,他再也按捺不住,一拳狠狠砸在马车壁上,“咚”的一声闷响,震得车厢微微晃动,脸上满是难以掩饰的不耐与烦躁。
身旁一名腰间佩刀、面容精悍的心腹见状,犹豫了片刻,还是上前一步,低声说道:
“公子,那幕后之人会不会是察觉到了咱们的布置,所以不敢来了?
如今天色已晚,咱们还要继续在这里等下去吗?”
杨云舟眉头紧锁,目光锐利地扫过四周寂静无声的树林,林中漆黑一片,仿佛藏着无数双眼睛。
他深吸一口气,忍不住扬声朝林中喊道:
“还请阁下出来一见!你要的银子我们已然筹齐,尽数在此,为何迟迟不肯现身?”
他接连喊了数声,声音在空旷的野外回荡,可回应他的,只有越来越响的风吹树叶声,再无其他动静。
思索片刻,杨云舟咬了咬牙,心中虽有疑虑,却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
他快步走到身后的板车前,伸手用力掀开一只沉重的木箱。
他本想露出箱中堆积如山的银子与珠宝,以此彰显丞相府的诚意,打消对方的顾虑,却在看清箱内景象的瞬间,整个人僵在了原地。
却见,木箱中空空如也,原本满满当当的金银珠宝,竟不翼而飞!
杨云舟浑身一震,眼中满是难以置信,慌忙伸手打开其余的木箱,结果无一例外,每一只箱子都是空的,连一丝银角子的痕迹都没有留下。
心腹们见状,也纷纷脸色大变,急忙上前打开其余马车上的所有箱子,当看到一个个空箱时,他们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
这些财物,分明是他们昨日亲自清点、装箱,今日又一路贴身护送着从丞相府出来的,全程片刻未曾离眼,怎么会凭空消失?
巨大的震惊与恐慌如同潮水般袭来,杨云舟只觉得眼前一黑,身体控制不住地晃了晃,若不是身旁的心腹及时扶住他,险些栽倒在地。
他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干涩得发不出任何声音,心中只剩下无尽的混乱与绝望。
——
与此同时,丞相府的书房内,此刻门窗紧闭,厚重的窗帘将所有光线都隔绝在外,空气压抑得让人几乎窒息。
杨鹤庸独自坐在铺着软垫的太师椅上,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桌面,发出“嗒、嗒、嗒”的轻响。
他的眼神紧紧盯着紧闭的门口,满心期盼着大儿子那边传来的好消息。
然而,他等来的并非交接顺利的捷报,而是府外突然传来的一阵嘈杂声响——
马蹄声、盔甲碰撞声、士兵的喝令声交织在一起,越来越近。
很快,一名家丁连滚带爬地冲进书房,脸色惨白地喊道:
“老爷!不好了!府外……府外被御林军团团包围了!”
杨鹤庸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错愕,随即被深深的凝重取代。
他缓缓站起身,望着窗外隐约可见的火光,心中明白,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
与丞相府的兵荒马乱截然不同,三皇子府内虽看似平静,却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暗流。
自打被老皇帝派宫人亲自登门训斥“品行不端、荒淫无度”后,三皇子便收敛了往日的张扬,老实待在王府中“闭门反思”。
他甚至下了一道严令,府中上下无论是主子还是仆从,皆需低调行事。
若无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外出,连府内的喧哗都刻意压到了最低,仿佛要借此向宫中的老皇帝表明自己悔改的决心。
对于杨嫣然母子三人,三皇子因顾忌着杨家的权势与丞相杨鹤庸的颜面,并未痛下杀手。
可让他日日面对这几个,在他眼中“不人不鬼”的存在。
尤其是那两个被他视作“不祥”的孩子,心底的忌惮与厌恶便如藤蔓般疯长。
他不愿再见到这母子三人,却又不能轻易放走,只得命管家在偏僻的西跨院随意找了间破旧屋子安置他们。
为了“以防万一”,他甚至让人将屋子的门窗钉死大半,只留下狭小的缝隙通风;
还暗中派人收罗来不少桃木剑、八卦镜之类的祛邪器物,密密麻麻地摆在屋内,意图震慑里面的两个“妖物”。
对外,三皇子却编织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
他对外宣称,杨嫣然是自己早年安置在外的外室,如今因其为自己生下了子嗣,有功于王府,便特意接回府中,还“格外开恩”赏了个妾室的名分。
这番说辞,既掩盖了杨嫣然的真实身份,也为那两个“来路不明”的孩子找了个留在府中的借口,暂时稳住了府外那些关于他“私藏民女”的流言蜚语。
可府内的风波,却并未因这说辞而平息。
三皇子的妻妾们得知此事,顿时闹作一片。
她们万没料到,自家素来守礼自持的王爷,竟会在外私纳外室、诞下双胎,如今更将人明目张胆接回府中,还赐了名分!
尤其是三王妃,其出身世家望族,自入王府便恪守妇道、端庄持重。
如今听闻此事,又气又急,当即唤来两名贴身嬷嬷,亲自往前提着裙摆赶往书房,要与三皇子理论。
“王爷,那女子不过是市井民女,您将她接入府中已属逾矩,怎可还封她为妾?”
三王妃端着正室的体面,语气含着几分愠怒:
“倒是她生的那孩儿,既是王府血脉,不如交由臣妾抚养,也好教他识礼懂规,免得将来行事粗鄙,丢了王府的体面。”
面对王妃的提议,三皇子想也不想便直接拒绝。
自从上次遇袭落下残疾,他的性情早已大变,往日里对府中莺莺燕燕的温存与耐心消失殆尽,只剩下对这些女人的反感与不耐。
闻言,三皇子只皱着眉,语气冰冷道:
“本王的事,无需你多管。”
话落,他便以“身体不适,需安心休养”为由,让侍卫将王妃“请”了出去,还下令封锁了前院,将所有前来探望、试图攀谈的妻妾都拒之门外。
偌大的王府后院,一时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冷清,连平日里最热闹的花园,都只剩下几片落叶在风中打转。
……
在府中静养了几日,身上的伤口稍稍愈合,三皇子便再也按捺不住。
他召来府中的心腹幕僚,关起门来商议了整整一个下午。
打算尽快派人去丞相府,与杨鹤庸暗中商议,想办法联手消弭老皇帝对自己的不满,挽回在父皇心中的印象;
另外,则是想借着杨嫣然母子的事,进一步拉拢丞相府,绑得更紧,形成稳固的同盟。
可三皇子的算盘还没来得及打响,外头的局势便骤然大变,快得让他措手不及。
先是宫中传来消息:
道是皇帝的龙案上,竟凭空多出了一叠厚厚的卷宗。
卷宗里全是关于丞相杨鹤庸贪赃枉法、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铁证。
其中,不仅有详细的账目流水,还有杨鹤庸与朝中官员往来的秘信,甚至连他暗中勾结地方势力的证据都一应俱全。
老皇帝见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杨鹤庸革职查办,派御林军抄了丞相府,将杨家上下尽数打入天牢。
消息传入三皇子府时,三皇子正急着召集人手,想先把府中西跨院那三个“杨家余孽”处理掉,好尽快撇清与杨家的关系。
可还没等他的人赶到西跨院,府外便传来了一阵整齐的马蹄声与盔甲碰撞声。
他的王府,竟也被御林军围得水泄不通。
喜欢快穿之拒当大冤种
终于,他再也按捺不住,一拳狠狠砸在马车壁上,“咚”的一声闷响,震得车厢微微晃动,脸上满是难以掩饰的不耐与烦躁。
身旁一名腰间佩刀、面容精悍的心腹见状,犹豫了片刻,还是上前一步,低声说道:
“公子,那幕后之人会不会是察觉到了咱们的布置,所以不敢来了?
如今天色已晚,咱们还要继续在这里等下去吗?”
杨云舟眉头紧锁,目光锐利地扫过四周寂静无声的树林,林中漆黑一片,仿佛藏着无数双眼睛。
他深吸一口气,忍不住扬声朝林中喊道:
“还请阁下出来一见!你要的银子我们已然筹齐,尽数在此,为何迟迟不肯现身?”
他接连喊了数声,声音在空旷的野外回荡,可回应他的,只有越来越响的风吹树叶声,再无其他动静。
思索片刻,杨云舟咬了咬牙,心中虽有疑虑,却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
他快步走到身后的板车前,伸手用力掀开一只沉重的木箱。
他本想露出箱中堆积如山的银子与珠宝,以此彰显丞相府的诚意,打消对方的顾虑,却在看清箱内景象的瞬间,整个人僵在了原地。
却见,木箱中空空如也,原本满满当当的金银珠宝,竟不翼而飞!
杨云舟浑身一震,眼中满是难以置信,慌忙伸手打开其余的木箱,结果无一例外,每一只箱子都是空的,连一丝银角子的痕迹都没有留下。
心腹们见状,也纷纷脸色大变,急忙上前打开其余马车上的所有箱子,当看到一个个空箱时,他们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
这些财物,分明是他们昨日亲自清点、装箱,今日又一路贴身护送着从丞相府出来的,全程片刻未曾离眼,怎么会凭空消失?
巨大的震惊与恐慌如同潮水般袭来,杨云舟只觉得眼前一黑,身体控制不住地晃了晃,若不是身旁的心腹及时扶住他,险些栽倒在地。
他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干涩得发不出任何声音,心中只剩下无尽的混乱与绝望。
——
与此同时,丞相府的书房内,此刻门窗紧闭,厚重的窗帘将所有光线都隔绝在外,空气压抑得让人几乎窒息。
杨鹤庸独自坐在铺着软垫的太师椅上,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桌面,发出“嗒、嗒、嗒”的轻响。
他的眼神紧紧盯着紧闭的门口,满心期盼着大儿子那边传来的好消息。
然而,他等来的并非交接顺利的捷报,而是府外突然传来的一阵嘈杂声响——
马蹄声、盔甲碰撞声、士兵的喝令声交织在一起,越来越近。
很快,一名家丁连滚带爬地冲进书房,脸色惨白地喊道:
“老爷!不好了!府外……府外被御林军团团包围了!”
杨鹤庸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错愕,随即被深深的凝重取代。
他缓缓站起身,望着窗外隐约可见的火光,心中明白,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
与丞相府的兵荒马乱截然不同,三皇子府内虽看似平静,却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暗流。
自打被老皇帝派宫人亲自登门训斥“品行不端、荒淫无度”后,三皇子便收敛了往日的张扬,老实待在王府中“闭门反思”。
他甚至下了一道严令,府中上下无论是主子还是仆从,皆需低调行事。
若无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外出,连府内的喧哗都刻意压到了最低,仿佛要借此向宫中的老皇帝表明自己悔改的决心。
对于杨嫣然母子三人,三皇子因顾忌着杨家的权势与丞相杨鹤庸的颜面,并未痛下杀手。
可让他日日面对这几个,在他眼中“不人不鬼”的存在。
尤其是那两个被他视作“不祥”的孩子,心底的忌惮与厌恶便如藤蔓般疯长。
他不愿再见到这母子三人,却又不能轻易放走,只得命管家在偏僻的西跨院随意找了间破旧屋子安置他们。
为了“以防万一”,他甚至让人将屋子的门窗钉死大半,只留下狭小的缝隙通风;
还暗中派人收罗来不少桃木剑、八卦镜之类的祛邪器物,密密麻麻地摆在屋内,意图震慑里面的两个“妖物”。
对外,三皇子却编织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
他对外宣称,杨嫣然是自己早年安置在外的外室,如今因其为自己生下了子嗣,有功于王府,便特意接回府中,还“格外开恩”赏了个妾室的名分。
这番说辞,既掩盖了杨嫣然的真实身份,也为那两个“来路不明”的孩子找了个留在府中的借口,暂时稳住了府外那些关于他“私藏民女”的流言蜚语。
可府内的风波,却并未因这说辞而平息。
三皇子的妻妾们得知此事,顿时闹作一片。
她们万没料到,自家素来守礼自持的王爷,竟会在外私纳外室、诞下双胎,如今更将人明目张胆接回府中,还赐了名分!
尤其是三王妃,其出身世家望族,自入王府便恪守妇道、端庄持重。
如今听闻此事,又气又急,当即唤来两名贴身嬷嬷,亲自往前提着裙摆赶往书房,要与三皇子理论。
“王爷,那女子不过是市井民女,您将她接入府中已属逾矩,怎可还封她为妾?”
三王妃端着正室的体面,语气含着几分愠怒:
“倒是她生的那孩儿,既是王府血脉,不如交由臣妾抚养,也好教他识礼懂规,免得将来行事粗鄙,丢了王府的体面。”
面对王妃的提议,三皇子想也不想便直接拒绝。
自从上次遇袭落下残疾,他的性情早已大变,往日里对府中莺莺燕燕的温存与耐心消失殆尽,只剩下对这些女人的反感与不耐。
闻言,三皇子只皱着眉,语气冰冷道:
“本王的事,无需你多管。”
话落,他便以“身体不适,需安心休养”为由,让侍卫将王妃“请”了出去,还下令封锁了前院,将所有前来探望、试图攀谈的妻妾都拒之门外。
偌大的王府后院,一时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冷清,连平日里最热闹的花园,都只剩下几片落叶在风中打转。
……
在府中静养了几日,身上的伤口稍稍愈合,三皇子便再也按捺不住。
他召来府中的心腹幕僚,关起门来商议了整整一个下午。
打算尽快派人去丞相府,与杨鹤庸暗中商议,想办法联手消弭老皇帝对自己的不满,挽回在父皇心中的印象;
另外,则是想借着杨嫣然母子的事,进一步拉拢丞相府,绑得更紧,形成稳固的同盟。
可三皇子的算盘还没来得及打响,外头的局势便骤然大变,快得让他措手不及。
先是宫中传来消息:
道是皇帝的龙案上,竟凭空多出了一叠厚厚的卷宗。
卷宗里全是关于丞相杨鹤庸贪赃枉法、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铁证。
其中,不仅有详细的账目流水,还有杨鹤庸与朝中官员往来的秘信,甚至连他暗中勾结地方势力的证据都一应俱全。
老皇帝见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杨鹤庸革职查办,派御林军抄了丞相府,将杨家上下尽数打入天牢。
消息传入三皇子府时,三皇子正急着召集人手,想先把府中西跨院那三个“杨家余孽”处理掉,好尽快撇清与杨家的关系。
可还没等他的人赶到西跨院,府外便传来了一阵整齐的马蹄声与盔甲碰撞声。
他的王府,竟也被御林军围得水泄不通。
喜欢快穿之拒当大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