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秋末。
当皇帝朱由检在通州以“神迹”震慑天下、并颁布“平辽灭国策”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抵九边各镇时,那沉寂了数十年的古老长城,仿佛在一夜之间,从一头沉睡的石龙,苏醒成了一头即将吞噬天地的、愤怒的巨兽。
山海关,天下第一雄关。
往日里,这里的气氛总是凝重而压抑。守城的士兵们,习惯了向关外那片被建奴占据的土地投去警惕而又混杂着一丝恐惧的目光。然而今日,关城那厚重得足以抵御千军万马的巨大城门,却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着关外,向着辽东的方向,彻底敞开!
关门之外,是无边无际的、正在集结的钢铁海洋。
大同镇的铁骑、宣府镇的锐士、蓟州镇的步卒……数十万大明最精锐的边军,从各自的防区,如百川归海般,汇聚于此。无数面代表着不同卫所、不同将领的旗帜,在凛冽的北风中汇成一片赤红色的森林,那股由数十万人马汇聚而成的、混杂着铁锈、皮革、汗水与压抑了数十年复仇渴望的庞大杀气,仿佛已将天地都彻底笼罩!
高高的点将台上,此番西路军的总统帅、蓟辽督师袁崇焕,身披一套玄色重甲,面容坚毅,立于万军之前。他那双曾让老奴、皇太极都为之忌惮的眼眸,此刻正平静地注视着关外那片他奋斗了一生、也饮恨了半生的土地。在他的身后,孙传庭、满桂、祖大寿等一众宿将皆是甲胄鲜明,神情肃穆。他们看着眼前这支前所未有、士气高昂的庞大军队,心中皆是感慨万千。
“督师大人,您敢信吗?”满桂,这位素以勇猛暴烈闻名的老将,看着下方队列中,每一名士兵都穿着崭新的棉甲、手中都拿着磨得雪亮的兵器,甚至连伙夫营的推车上都堆满了腊肉和皇帝赏赐的新米,他忍不住低声对身旁的袁崇焕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如在梦中的不真实感,“咱们……咱们竟然也有不缺粮、不欠饷,敞开了打仗的一天?”
袁崇焕没有回头,只是将手,重重地按在了腰间的佩剑之上。那柄剑,是皇帝在出征前,于平台之上亲手赐予。他能感受到剑柄上传来的、属于帝王的冰冷与决断。
“这不是做梦。”袁崇焕的声音,沙哑,却又充满了钢铁般的意志,“这是圣天子在位,天命所归。陛下在通州降下神迹,便是告诉我们,也告诉天下人,此战,天命在我!我等为将者,只需奋勇杀敌,为陛下收复故土,便是不负君恩!”
他知道,皇帝在京师的那番惊天动地的手笔,其意义远不止是解决了粮草问题。它为这支军队,注入了最宝贵的、也是最强大的东西——希望与信仰!士兵们相信,他们追随的,是一位能创造神迹的真龙天子!他们即将进行的,是一场必胜的、收复故土的“天命之战”!
“传令!”袁崇焕深吸一口气,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再无半分犹豫,只剩下属于统帅的、钢铁般的决断,“全军,出关!”
“咚——咚咚——咚——!!!”
苍凉而又雄浑的战鼓声,响彻云霄!
数十万大军,如同开闸的洪水,从山海关那洞开的门洞中,汹涌而出!这是数十年来,九边将士第一次,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对宿敌发动的主动进攻!他们的脚步,踏在辽西那冰冷的土地上,发出了如同雷鸣般的巨响!
战争,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姿态,开始了。
后金在辽西走廊的防御体系,本就是为了应对明军的被动防守而设。他们以为大明的主力,都在朝鲜战场,绝无可能再从九边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因此,留守在此地的,大多是些二线的守备部队和早已被抽空了精锐的汉军旗。
当他们布置在关外的斥候,惊恐万状地带回“数十万明军主力,全线出关”的消息时,驻守在各处堡垒的后金将领,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然而,现实,比他们的噩梦,来得更快,也更残酷。
明军的先锋,是由各镇总兵麾下最精锐的数千名家丁组成的铁甲骑兵。他们不再像以往那般,小心翼翼地步步为营,而是在广阔的辽西平原上,展开了如同蒙古人一般的、大纵深的、毁灭性的武装游行!
一支负责在前沿骚扰的后金牛录,刚刚点燃烽火,还未等到后方的援军,便被数千名从地平线上突然冒出的明军骑兵,如同秋风扫落叶般,瞬间淹没。连一声像样的惨叫,都未能发出。
在接下来的十数日里,捷报,如同雪片般,从辽西前线,飞向京师。
九边大军,势如破竹。后金经营了数十年之久的辽西防线,在这股由“神迹”和“复仇”共同推动的钢铁洪流面前,如同雪崩般,迅速地、不可逆转地,土崩瓦解!沿途的堡垒或望风而降,或稍作抵抗便被攻破。
当袁崇焕的帅旗,最终抵达辽阳城下时,他知道,辽西走廊之上,除了眼前这座孤零零的坚城,以及更远处的锦州,所有外围的钉子,都已被彻底拔除。
他勒马立于阵前,遥望那座在夕阳下如同沉默巨兽般的城池。城墙高大,角楼林立,那面属于后金的旗帜,依旧在寒风中顽固地飘扬。
高歌猛进的狂热,在这一刻,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大战将至的、令人窒息的凝重。
喜欢骑砍:崇祯开局召唤三百可汗卫士
当皇帝朱由检在通州以“神迹”震慑天下、并颁布“平辽灭国策”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抵九边各镇时,那沉寂了数十年的古老长城,仿佛在一夜之间,从一头沉睡的石龙,苏醒成了一头即将吞噬天地的、愤怒的巨兽。
山海关,天下第一雄关。
往日里,这里的气氛总是凝重而压抑。守城的士兵们,习惯了向关外那片被建奴占据的土地投去警惕而又混杂着一丝恐惧的目光。然而今日,关城那厚重得足以抵御千军万马的巨大城门,却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着关外,向着辽东的方向,彻底敞开!
关门之外,是无边无际的、正在集结的钢铁海洋。
大同镇的铁骑、宣府镇的锐士、蓟州镇的步卒……数十万大明最精锐的边军,从各自的防区,如百川归海般,汇聚于此。无数面代表着不同卫所、不同将领的旗帜,在凛冽的北风中汇成一片赤红色的森林,那股由数十万人马汇聚而成的、混杂着铁锈、皮革、汗水与压抑了数十年复仇渴望的庞大杀气,仿佛已将天地都彻底笼罩!
高高的点将台上,此番西路军的总统帅、蓟辽督师袁崇焕,身披一套玄色重甲,面容坚毅,立于万军之前。他那双曾让老奴、皇太极都为之忌惮的眼眸,此刻正平静地注视着关外那片他奋斗了一生、也饮恨了半生的土地。在他的身后,孙传庭、满桂、祖大寿等一众宿将皆是甲胄鲜明,神情肃穆。他们看着眼前这支前所未有、士气高昂的庞大军队,心中皆是感慨万千。
“督师大人,您敢信吗?”满桂,这位素以勇猛暴烈闻名的老将,看着下方队列中,每一名士兵都穿着崭新的棉甲、手中都拿着磨得雪亮的兵器,甚至连伙夫营的推车上都堆满了腊肉和皇帝赏赐的新米,他忍不住低声对身旁的袁崇焕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如在梦中的不真实感,“咱们……咱们竟然也有不缺粮、不欠饷,敞开了打仗的一天?”
袁崇焕没有回头,只是将手,重重地按在了腰间的佩剑之上。那柄剑,是皇帝在出征前,于平台之上亲手赐予。他能感受到剑柄上传来的、属于帝王的冰冷与决断。
“这不是做梦。”袁崇焕的声音,沙哑,却又充满了钢铁般的意志,“这是圣天子在位,天命所归。陛下在通州降下神迹,便是告诉我们,也告诉天下人,此战,天命在我!我等为将者,只需奋勇杀敌,为陛下收复故土,便是不负君恩!”
他知道,皇帝在京师的那番惊天动地的手笔,其意义远不止是解决了粮草问题。它为这支军队,注入了最宝贵的、也是最强大的东西——希望与信仰!士兵们相信,他们追随的,是一位能创造神迹的真龙天子!他们即将进行的,是一场必胜的、收复故土的“天命之战”!
“传令!”袁崇焕深吸一口气,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再无半分犹豫,只剩下属于统帅的、钢铁般的决断,“全军,出关!”
“咚——咚咚——咚——!!!”
苍凉而又雄浑的战鼓声,响彻云霄!
数十万大军,如同开闸的洪水,从山海关那洞开的门洞中,汹涌而出!这是数十年来,九边将士第一次,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对宿敌发动的主动进攻!他们的脚步,踏在辽西那冰冷的土地上,发出了如同雷鸣般的巨响!
战争,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姿态,开始了。
后金在辽西走廊的防御体系,本就是为了应对明军的被动防守而设。他们以为大明的主力,都在朝鲜战场,绝无可能再从九边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因此,留守在此地的,大多是些二线的守备部队和早已被抽空了精锐的汉军旗。
当他们布置在关外的斥候,惊恐万状地带回“数十万明军主力,全线出关”的消息时,驻守在各处堡垒的后金将领,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然而,现实,比他们的噩梦,来得更快,也更残酷。
明军的先锋,是由各镇总兵麾下最精锐的数千名家丁组成的铁甲骑兵。他们不再像以往那般,小心翼翼地步步为营,而是在广阔的辽西平原上,展开了如同蒙古人一般的、大纵深的、毁灭性的武装游行!
一支负责在前沿骚扰的后金牛录,刚刚点燃烽火,还未等到后方的援军,便被数千名从地平线上突然冒出的明军骑兵,如同秋风扫落叶般,瞬间淹没。连一声像样的惨叫,都未能发出。
在接下来的十数日里,捷报,如同雪片般,从辽西前线,飞向京师。
九边大军,势如破竹。后金经营了数十年之久的辽西防线,在这股由“神迹”和“复仇”共同推动的钢铁洪流面前,如同雪崩般,迅速地、不可逆转地,土崩瓦解!沿途的堡垒或望风而降,或稍作抵抗便被攻破。
当袁崇焕的帅旗,最终抵达辽阳城下时,他知道,辽西走廊之上,除了眼前这座孤零零的坚城,以及更远处的锦州,所有外围的钉子,都已被彻底拔除。
他勒马立于阵前,遥望那座在夕阳下如同沉默巨兽般的城池。城墙高大,角楼林立,那面属于后金的旗帜,依旧在寒风中顽固地飘扬。
高歌猛进的狂热,在这一刻,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大战将至的、令人窒息的凝重。
喜欢骑砍:崇祯开局召唤三百可汗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