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了几秒后,罗青英抬起头,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李编,我觉得可以加个小细节。”
“——荣江篱辨药时往往能够一眼认出这些药材,并且给其他人讲解这些药材的特性,我会尽量流利的背出这些内容,这样更符合人设。”
罗青英不动声色地承接住了这份试探,然后回道:“这样既体现专业,又能立住人设,您觉得怎么样?”
导演杨谦眼前一亮,拍了拍桌子:“这个细节好!既贴合角色人设,又能让剧情更有层次。”
他拿起笔在剧本上飞快地记着:“还有一场荣江篱救死扶伤的戏,需要你……,包括这些情节你对待这些奇葩亲戚的态度,看看要怎么样才能立住女主的人设。”
罗青英立刻点头,拿出笔在剧本对应的地方画了个圈,还标注了“呼吸放缓、眼神聚焦”的小字。
“首先,女主作为这个年代的人,肯定不能断情绝爱,这也是剧情发展的矛盾和冲突点,比较能够引起观众的讨论。”
她时不时会抬头和主创们交流,时而俯身凑近剧本和李姐讨论台词的语气,时而抬手比划着角色的动作,讲到激动处,眼睛里像淬了光。
那是演员对角色的热爱,也是对作品的敬畏。
等对接完剧本,已经是傍晚。
……
罗青英走出会议室时,苏瑶瑶正抱着她的保温杯在门口等,里面泡着滋补身体的红枣枸杞茶。
“聊完啦?”苏瑶瑶把杯子递过去:“我刚才听里面笑声挺大,是不是聊得特别顺利?”
罗青英接过杯子,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也暖暖的。
她喝了一口茶,笑着点头:“特别顺利,这个角色很有挑战性,我已经开始期待开机了。”
又过了一天,《药香传奇》正式开机。
……
一九六八年的秋天,上海火车站飘着细雨,铅灰色的天空压得人喘不过气。
荣江篱背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行囊,站在知青专列的车厢门口,回头望了眼站台。
母亲攥着她的手,指节泛白,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掉:“阿篱,到了那边别省着吃,妈给你缝的棉袄记得穿,有事就往家捎信……。”
话没说完,就被父亲轻轻拉开。
父亲是厂里的老技工,一辈子话少,此刻只是僵硬地帮她理了理衣领,喉结动了动,只挤出一句:“照顾好自己。”
火车“呜”地鸣了声笛,喷吐着浓黑的烟,缓缓驶离站台。
荣江篱扒着车窗,看着父母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两个模糊的黑点,眼泪才忍不住砸在袖口上。
她从小体质弱,三岁时得过一场大病,是老中医用草药把她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打那以后,家里从没让她干过重活。
如今要去千里之外的赣南山区,她心里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七上八下的。
“同志,行李我帮你放上去吧?”
一个清朗的声音从头顶传来。
荣江篱抬头,撞进一双明亮的眼睛里。
说话的青年穿着熨烫得笔挺的旧军装,个子高,肩膀宽,棱角分明的脸上带着笑。
没等她应声,青年就利落地接过她的行囊,抬手往行李架上一放,动作干净有力,额角还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谢谢你啊。”
荣江篱小声说,脸颊有点发烫,赶紧低下头捋了捋衣角。
青年在她对面的座位坐下,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搪瓷缸子,拧开盖子喝了口热水:“我叫陈志强,上海六中的。”
“你去哪儿?”
“赣州瑞金,红旗公社。”荣江篱抬头,声音还是有点轻。
“巧了!我也是去红旗公社!”
陈志强眼睛一亮,语气都轻快了不少:“我听我表哥说那地方山多,活儿是苦了点,但咱们年轻人,不怕吃苦!”
他说着,还拍了拍胸脯,一副干劲十足的样子。
“……”
荣江篱勉强扯了扯嘴角,没接话。
其实她怕吃苦,很怕。
小时候连提桶水都要喘半天,到了农村,要下地插秧、上山砍柴,她真怕自己撑不下去。
荣江篱她不是那种浑身充满气血,一口气犁个二亩地都不带喘气的人。
陈志强似乎看出了她的忧虑,放软了语气:“别担心,到了公社咱们互相照应,有我在呢。”
那时候的荣江篱没料到,这句话,陈志强在往后的岁月里说了无数次,却最终成了最空的承诺。
火车摇摇晃晃走了三天两夜,终于到了瑞金县城。
再转拖拉机、步行,等荣江篱和陈志强到红旗公社时,天都黑透了。
公社的知青点是几间土坯房,墙皮都剥落了,屋里摆着四张上下铺,地上还堆着没收拾的稻草。
荣江篱放下行李,闻着空气中的霉味,鼻子一酸,差点又哭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比荣江篱想象的还要难。
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跟着社员下地干活。
春天插秧,水田里的蚂蟥往腿上钻;夏天割稻,太阳晒得皮肤脱皮;秋天收红薯,刨得满手是伤。
她瘦弱的身体根本吃不消,第一个月就病倒了三次。
这天傍晚,荣江篱发着高烧,咳嗽得直不起腰,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
知青点的人都下地还没回来,她正难受着,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
房东大娘端着个粗瓷碗走进来,碗里是深褐色的草药汤,冒着热气。
“闺女,快起来喝了,这是我上山采的金银花和枇杷叶,熬了半个钟头呢,治感冒发烧最灵。”
大娘把碗递到她手里,又摸了摸她的额头:“哎哟,还烫着呢,赶紧喝,喝了发发汗就好了。”
荣江篱看着碗里浑浊的草药汤,心里犯怵——她从小就怕苦。
可看着大娘关切的眼神,她还是捏着鼻子,咕咚咕咚灌了下去。
草药汤苦得她直皱眉,眼泪都快出来了。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荣江篱的烧居然退了,咳嗽也轻了不少,能坐起来喝粥了。
荣江篱惊讶于草药的神奇,跑到大娘家里道谢:“大娘,您的草药太管用了!您还知道哪些草药啊?能不能教教我?”
大娘见荣江篱感兴趣,乐了:“你这闺女,不嫌弃草药苦还想学?”
“提前跟你说好,这个可挣不了工分啊。”
“行啊,明天我上山采药,你跟我一起去!”
第二天一早,荣江篱跟着大娘上了山。
秋日的山林里满是草木香,大娘指着路边的植物给她讲:“这是金银花,开白色和黄色的花,晒干了能治感冒发热;那是黄连,根是黄的,特别苦,但清热燥湿最厉害;瞧见没,那棵长着七片叶子、顶个红果子的,是七叶一枝花,治跌打损伤可灵了,上次你志强哥崴了脚,敷了两次就好了……”
荣江篱听得认真,还掏出个小本子,把每种草药的样子、功效都记下来。
她发现赣南山区的草药资源太丰富了,许多在上海药房里要花高价才能买到的药材,在这里漫山遍野都是。
回到知青点,她立刻给家里写了信,让父母帮忙寄些中医药书籍来。
从那以后,荣江篱成了大娘的“小跟班”,只要有空就跟着上山认药。
白天她跟着社员下地干活,晚上就点着煤油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读中医药书。
《本草纲目》《伤寒论》……一本本厚厚的书,她都啃得津津有味,笔记本记了一本又一本。
陈志强对此很不以为然,有次见她又在看书,凑过来说:“江篱,你学这些有什么用啊?还能当饭吃?”
“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挣工分,以后有机会回城才是正经事。”
“——荣江篱辨药时往往能够一眼认出这些药材,并且给其他人讲解这些药材的特性,我会尽量流利的背出这些内容,这样更符合人设。”
罗青英不动声色地承接住了这份试探,然后回道:“这样既体现专业,又能立住人设,您觉得怎么样?”
导演杨谦眼前一亮,拍了拍桌子:“这个细节好!既贴合角色人设,又能让剧情更有层次。”
他拿起笔在剧本上飞快地记着:“还有一场荣江篱救死扶伤的戏,需要你……,包括这些情节你对待这些奇葩亲戚的态度,看看要怎么样才能立住女主的人设。”
罗青英立刻点头,拿出笔在剧本对应的地方画了个圈,还标注了“呼吸放缓、眼神聚焦”的小字。
“首先,女主作为这个年代的人,肯定不能断情绝爱,这也是剧情发展的矛盾和冲突点,比较能够引起观众的讨论。”
她时不时会抬头和主创们交流,时而俯身凑近剧本和李姐讨论台词的语气,时而抬手比划着角色的动作,讲到激动处,眼睛里像淬了光。
那是演员对角色的热爱,也是对作品的敬畏。
等对接完剧本,已经是傍晚。
……
罗青英走出会议室时,苏瑶瑶正抱着她的保温杯在门口等,里面泡着滋补身体的红枣枸杞茶。
“聊完啦?”苏瑶瑶把杯子递过去:“我刚才听里面笑声挺大,是不是聊得特别顺利?”
罗青英接过杯子,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也暖暖的。
她喝了一口茶,笑着点头:“特别顺利,这个角色很有挑战性,我已经开始期待开机了。”
又过了一天,《药香传奇》正式开机。
……
一九六八年的秋天,上海火车站飘着细雨,铅灰色的天空压得人喘不过气。
荣江篱背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行囊,站在知青专列的车厢门口,回头望了眼站台。
母亲攥着她的手,指节泛白,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掉:“阿篱,到了那边别省着吃,妈给你缝的棉袄记得穿,有事就往家捎信……。”
话没说完,就被父亲轻轻拉开。
父亲是厂里的老技工,一辈子话少,此刻只是僵硬地帮她理了理衣领,喉结动了动,只挤出一句:“照顾好自己。”
火车“呜”地鸣了声笛,喷吐着浓黑的烟,缓缓驶离站台。
荣江篱扒着车窗,看着父母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两个模糊的黑点,眼泪才忍不住砸在袖口上。
她从小体质弱,三岁时得过一场大病,是老中医用草药把她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打那以后,家里从没让她干过重活。
如今要去千里之外的赣南山区,她心里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七上八下的。
“同志,行李我帮你放上去吧?”
一个清朗的声音从头顶传来。
荣江篱抬头,撞进一双明亮的眼睛里。
说话的青年穿着熨烫得笔挺的旧军装,个子高,肩膀宽,棱角分明的脸上带着笑。
没等她应声,青年就利落地接过她的行囊,抬手往行李架上一放,动作干净有力,额角还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谢谢你啊。”
荣江篱小声说,脸颊有点发烫,赶紧低下头捋了捋衣角。
青年在她对面的座位坐下,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搪瓷缸子,拧开盖子喝了口热水:“我叫陈志强,上海六中的。”
“你去哪儿?”
“赣州瑞金,红旗公社。”荣江篱抬头,声音还是有点轻。
“巧了!我也是去红旗公社!”
陈志强眼睛一亮,语气都轻快了不少:“我听我表哥说那地方山多,活儿是苦了点,但咱们年轻人,不怕吃苦!”
他说着,还拍了拍胸脯,一副干劲十足的样子。
“……”
荣江篱勉强扯了扯嘴角,没接话。
其实她怕吃苦,很怕。
小时候连提桶水都要喘半天,到了农村,要下地插秧、上山砍柴,她真怕自己撑不下去。
荣江篱她不是那种浑身充满气血,一口气犁个二亩地都不带喘气的人。
陈志强似乎看出了她的忧虑,放软了语气:“别担心,到了公社咱们互相照应,有我在呢。”
那时候的荣江篱没料到,这句话,陈志强在往后的岁月里说了无数次,却最终成了最空的承诺。
火车摇摇晃晃走了三天两夜,终于到了瑞金县城。
再转拖拉机、步行,等荣江篱和陈志强到红旗公社时,天都黑透了。
公社的知青点是几间土坯房,墙皮都剥落了,屋里摆着四张上下铺,地上还堆着没收拾的稻草。
荣江篱放下行李,闻着空气中的霉味,鼻子一酸,差点又哭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比荣江篱想象的还要难。
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跟着社员下地干活。
春天插秧,水田里的蚂蟥往腿上钻;夏天割稻,太阳晒得皮肤脱皮;秋天收红薯,刨得满手是伤。
她瘦弱的身体根本吃不消,第一个月就病倒了三次。
这天傍晚,荣江篱发着高烧,咳嗽得直不起腰,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
知青点的人都下地还没回来,她正难受着,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
房东大娘端着个粗瓷碗走进来,碗里是深褐色的草药汤,冒着热气。
“闺女,快起来喝了,这是我上山采的金银花和枇杷叶,熬了半个钟头呢,治感冒发烧最灵。”
大娘把碗递到她手里,又摸了摸她的额头:“哎哟,还烫着呢,赶紧喝,喝了发发汗就好了。”
荣江篱看着碗里浑浊的草药汤,心里犯怵——她从小就怕苦。
可看着大娘关切的眼神,她还是捏着鼻子,咕咚咕咚灌了下去。
草药汤苦得她直皱眉,眼泪都快出来了。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荣江篱的烧居然退了,咳嗽也轻了不少,能坐起来喝粥了。
荣江篱惊讶于草药的神奇,跑到大娘家里道谢:“大娘,您的草药太管用了!您还知道哪些草药啊?能不能教教我?”
大娘见荣江篱感兴趣,乐了:“你这闺女,不嫌弃草药苦还想学?”
“提前跟你说好,这个可挣不了工分啊。”
“行啊,明天我上山采药,你跟我一起去!”
第二天一早,荣江篱跟着大娘上了山。
秋日的山林里满是草木香,大娘指着路边的植物给她讲:“这是金银花,开白色和黄色的花,晒干了能治感冒发热;那是黄连,根是黄的,特别苦,但清热燥湿最厉害;瞧见没,那棵长着七片叶子、顶个红果子的,是七叶一枝花,治跌打损伤可灵了,上次你志强哥崴了脚,敷了两次就好了……”
荣江篱听得认真,还掏出个小本子,把每种草药的样子、功效都记下来。
她发现赣南山区的草药资源太丰富了,许多在上海药房里要花高价才能买到的药材,在这里漫山遍野都是。
回到知青点,她立刻给家里写了信,让父母帮忙寄些中医药书籍来。
从那以后,荣江篱成了大娘的“小跟班”,只要有空就跟着上山认药。
白天她跟着社员下地干活,晚上就点着煤油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读中医药书。
《本草纲目》《伤寒论》……一本本厚厚的书,她都啃得津津有味,笔记本记了一本又一本。
陈志强对此很不以为然,有次见她又在看书,凑过来说:“江篱,你学这些有什么用啊?还能当饭吃?”
“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挣工分,以后有机会回城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