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药香传奇(二)-《四旬老太守国门:对我精神不正常》

  “怎么没用呢?”

  荣江篱抬起头,手里还小心地压着一株刚采来的夏枯草:“上次我感冒,就是大娘的草药治好的。”

  “说不定哪天谁生病了,多学习一点东西哪里有错呢?这些知识就能派上用场呢。”

  陈志强撇了撇嘴,没再说话,心里觉得她是白费功夫,但是没说出来。

  ……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一九七二年。

  荣江篱和陈志强在知青点相处了四年,也算互相有个照应。

  公社里的知青大多成对成户,有人就撮合他们:“江篱,志强,你们俩挺合适的,不如就凑一对,在这儿也有个伴。”

  荣江篱心里有点犹豫,她知道陈志强人不坏,就是有点现实,但在这偏远的山区,能有个知冷知热的人也不容易。

  陈志强倒是挺积极,找她谈了一次:“江篱,咱们结婚吧,以后我会好好照顾你的。”

  就这样,两人在知青点的土房里成了亲。

  没有婚纱,没有戒指,公社领导来讲了几句话,大家凑钱买了些花生和水果糖,分着吃了就算礼成。

  晚上,荣江篱看着墙上贴着的“囍”字,心里既有点期待,又有点不安。

  ……

  婚后第二年,荣江篱生下了一个女儿。

  陈志强去公社打电话报喜,可等他把婆婆从上海接来,气氛就变了。

  婆婆一看见是个孙女,脸顿时拉得老长,连抱都没抱一下,放下带来的包袱就开始抱怨:“怎么是个丫头片子?我们陈家还等着传宗接代呢!”

  月子里,婆婆也没怎么照顾荣江篱,每天就煮点稀粥咸菜,还总在她耳边念叨:“农村条件这么差,你跟志强赶紧想办法回城才是正经。”

  “别整天鼓捣那些草根树皮,能有什么出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钱花?”

  荣江篱默默听着,没反驳,心里却憋着一股劲。

  她白天带孩子,晚上还是坚持看中医药书,空闲的时候就去山上采药、炮制。

  她发现当地农民采了药材,都是简单晒干了就直接卖给收购站,价格低得可怜。

  而她在书里看到,药材经过适当炮制,不仅药效更好,价值还能翻好几倍。

  比如半夏要反复浸泡晾晒,去除毒性;何首乌要九蒸九晒才能补肝肾;川乌得用甘草水浸泡,才能降低毒性。

  她开始小规模试验,用省下的粮票跟社员换了些半夏和何首乌,按照书里的方法炮制。

  半夏泡了七天七夜,每天换水,再晒干;何首乌用黄酒拌匀,蒸了又晒,晒了又蒸,反复九次。

  等炮制好,她拿去县城的药材公司问价,没想到价格真的比生药材高了三倍。

  荣江篱心里乐开了花,更坚定了研究药材的决心。

  ……

  一九七七年冬天,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荣江篱正怀着第二个孩子,肚子已经显怀了。陈志强听到消息,高兴得一夜没睡,第二天就找知青借了复习资料,没日没夜地看书做题。

  荣江篱是真的心动了。

  她也想回城,想上大学,想系统地学习中医药。

  可看着怀里刚满一岁的女儿,再摸了摸隆起的肚子,她只能把心动压下去。

  “江篱,你放心,等我考上大学,毕业分配了工作,就把你和孩子都接回上海!”

  陈志强一边做题,一边信誓旦旦地说。

  荣江篱点了点头,没说话,只是默默帮他洗了衣服,又煮了碗鸡蛋面端过去。

  陈志强果然争气,考上了省城的工学院。

  临走那天,他抱着女儿,又跟荣江篱说了一遍:“等我,我很快就接你们回去。”

  荣江篱站在村口,看着他坐的拖拉机远去,心里空荡荡的。

  没过多久,公婆来信了,说可以帮忙带孩子,让她也参加明年的高考。

  荣江篱心里又燃起了希望,可没高兴几天,婆婆就单独给她写了封信,信里说:“志强在大学里要交学费、伙食费,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你在农村好好挣工分,多攒点钱寄给志强,别想那些不切实际的,女人家读那么多书没用。”

  荣江篱捏着信纸,眼泪掉了下来。

  她知道,婆婆根本不是真心想帮她带孩子,只是想让她留在农村挣钱养陈志强。

  她把委屈咽进肚子里,没跟任何人说,只是更加专注于药材炮制。

  她炮制的药材品质好,县城药材公司的人都认识她了,每次都指名要她的货。

  有时候公司缺某种炮制好的药材,还会提前跟她打招呼,让她帮忙准备。

  荣江篱的日子渐渐有了奔头,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茫。

  ……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赣南山区。

  公社里开始搞承包责任制,荣江篱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个机会。

  她找到公社书记,提议创办药材加工组,由她负责技术指导,组织社员采药、炮制,再统一卖给药材公司,这样既能增加社员的收入,也能给公社创收。

  公社书记听了,皱着眉摇头:“女人家懂什么经营?药材加工可不是小事,出了问题谁负责?”

  荣江篱没气馁,第二天就带着自己炮制好的何首乌、半夏,还有从省城药材公司拿到的收购合同,又去找了书记:“书记,您看,这是我炮制的药材,您可以拿去化验,药效肯定比生药材好。”

  “这是省城药材公司的合同,只要咱们能保证质量,他们愿意长期收咱们的货,价格比收购站高五成。”

  书记看着手里的药材和合同,又看了看荣江篱坚定的眼神,终于点了头:“行,那就试试!我给你批两间房,再调五个社员,你负责把加工组办起来!”

  药材加工组成立后,荣江篱忙得脚不沾地。

  她先给社员们培训,教他们怎么认药、采药,怎么炮制。

  又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每一批药材都要经过她检查,合格了才能卖。

  第一年下来,药材加工组就给公社创收了三万元,成了全县的典型。

  荣江篱还被评为了“三八红旗手”,拿着奖状的那天,她站在公社的领奖台上,第一次觉得自己的价值被认可了,眼眶都红了。

  ……

  一九八三年,陈志强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的一家国企当技术员。

  他终于兑现了承诺,来赣南接荣江篱和孩子们回城。

  坐了三天火车,荣江篱抱着儿子,牵着女儿,跟着陈志强走出上海火车站,看着眼前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心里既陌生又激动。

  她离开上海十五年,这里的变化太大了。

  可这份激动,很快就被婆婆的话浇凉了。

  到了陈志强单位分的房子,是一间只有二十平米的单间,摆了一张床、一个衣柜,就没多少空间了。

  婆婆从里屋走出来,上下打量了荣江篱一番,皱着眉说:“城里房子小,你们就凑合住吧。”

  “江篱,你赶紧找个工作,志强那点工资要养咱们一家五口,根本不够花。”

  荣江篱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收拾行李。

  接下来的日子,她才真正感受到回城的不易。

  她没上过大学,又在农村待了十几年,没什么技能,找工作处处碰壁。

  最后还是街道办的人帮忙,把她安排到了街道纸盒厂,做纸盒装订的活儿。

  纸盒厂的工作枯燥又乏味,每天坐在流水线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手指都磨出了茧子。

  荣江篱心里很不适应,可看着两个孩子,她还是咬牙坚持着。

  有次周末,她跟同事去豫园商场逛街,路过一家老药房,忍不住走了进去。

  看着药柜里摆放的药材,她眼睛一亮。

  那何首乌的炮制方法,跟她在赣南用的一模一样,可价格却比她卖给药材公司的翻了几十倍。

  她心里五味杂陈,既觉得可惜,又觉得自己的手艺没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