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败家娘们你疯了?-《特战女兵在古代》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

  不远的江边,薄雾轻笼,

  风平浪静的江面泛着微绿,清澈得能看见水下的细沙。

  一队庞大的商船,正顺流而下,

  船帆轻扬间,划破了江面的静谧。

  最正中的商船,比两侧船只明显宽出半丈,

  船身通体漆成沉稳的墨色,

  仅在舷边勾勒出一圈银线,暗合贵气却不张扬。

  船身两侧的甲板上,每隔五步便立着一名侍卫,

  他们身着玄色劲装,腰佩长刀,手背在身后,

  个个神情严肃,目光如炬,时刻留意着四周的环境。

  连风吹动衣袂的弧度都规整一致,

  连呼吸都压得极轻,半点不敢松懈。

  甲板靠后的位置,设着一方精致的乌木矮桌,

  桌上铺着素色锦缎桌布,一只青瓷茶盏端正摆在托盘里,

  旁边还放着温着茶水的银质小炉,

  炉烟细得几乎看不见,只隐约飘着缕淡茶香。

  李婷婷端坐在中央的靠背椅上,端起茶杯,

  轻抿了一口,放下杯子后,她才望向一旁的马良玉,

  “对了,马将军,不知本宫那两个不成器的弟弟,

  你把他们安排在那处军营?”

  “禀太后娘娘,末将依照您的旨意,

  把两位少爷安排在东南境军营。”

  李婷婷闻言,皱了皱眉,“本宫记得东南境军营,

  乃是刘迅刘总兵的辖区,把他二人放那里并不适合,

  回头让他们去南部军营吧!”

  “太后,这不适合吧?南部军营离大周伪朝边境挨得近,

  一旦爆发战斗,那可是战争最前沿,两位少爷金枝玉叶......”

  马良玉话还没说完,李婷婷却朝他摆了摆手。

  “哼!本宫可没想让他们去军营享福,

  不好好历练,将来如何成才?”

  “末将遵旨!娘娘对两位少爷用心良苦,

  希望他们能明了您的苦心,好好在军营打磨,

  将来能成为我大夏之顶梁柱。”

  马良玉见李婷婷下定决心,自然不敢多加劝阻。

  而李婷婷得到了马良玉的保证后,才点了点头,

  再次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望着对岸的风景,

  呼吸着阵阵让人舒适的新鲜空气,整个人的心情都变得极好。

  想起了昨日二婶三婶对她嘱托,不由轻轻一笑。

  别看李青,平日里在家总挨林夫人的训骂,

  可儿行千里母担忧,

  这不船舱里还带上了两位婶婶托她带去军营,

  给李青李荣两人的冬衣棉袄呢。

  行吧!等本宫忙完,到时候亲自去你们两个混蛋的军营里,

  好好检查一番,若敢偷奸耍滑,嘿嘿!

  到时候看本宫如何收拾你俩。

  突然,李婷婷身后传来“瞪瞪瞪”的脚步声,

  回头一看,原来是魏羽峰。

  只见他躬身弯腰,两手抱拳,“禀太后娘娘,

  我等目前已到达南部韶华洲,离红枫县已不足十里。”

  李婷婷闻言,眼底笑意更甚,当即点头应道:

  “好,总算快到了,乘船的速度果然就是要比马车快。”

  说罢,她便缓缓起身,身上墨色绣金凤的太后朝服随之舒展,

  金线勾勒的凤凰羽翼在江风里微晃,

  腰间系着的白玉带扣坠着细碎明珠,

  每走一步都缀出轻响,衬得她身姿愈发挺拔庄重。

  李婷婷扶着衣摆往船头走了几步,

  魏羽峰与马良玉,见状立刻紧随其后,

  一人在左一人在右,保持着半步距离,

  目光始终警惕地扫过四周,不敢有丝毫怠慢。

  ......

  再看此刻的韶华洲红枫县,已近正午时分。

  村民们脸上堆着藏不住的笑意,

  又格外小心地将刚从县衙里领来的小袋粗米与面粉揣进怀里,

  脚步匆匆往家赶,心里都盼着早点把热饭端上桌。

  今天定要好好饱餐一顿,填饱肚子。

  一名老汉看了看大伙,乐呵呵地一笑,

  “依我看来呀,这太后南巡就是好事,

  若放在平日里,我想都不敢想咱们的县老爷,

  竟还能给咱们发粮食呢。”

  一旁的两名年壮汉子,同样满脸笑容地回话,

  “我说赵叔,您可别高兴得太早,这米也不是白领的。”

  “就是就是,那师爷的话,大伙都记下了没有呀?”

  走在最前面的老太婆听得清楚,一手紧紧攥着粮袋,

  一手牢牢牵着孙子,忍不住停下脚步,

  对着众人拔高了些声音,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的笃定:

  “记着呢!怎么能不记着!师爷说来说去,

  无非就两条,一是若太后要是问咱们日子过得咋样,

  就说顿顿能吃饱、衣裳也够穿,日子过得安稳着呢;

  二是若太后问为啥有人会往大周跑,就说那都是些懒骨头!

  人家一说给田给地,就懒得自家刨食,

  一窝蜂地往那边凑,哼!咱们可不一样,

  守着自家的地好好过日子,才不稀罕背井离乡去大周呢。”

  这时,一名村妇闻言,忍不住捂住嘴噗嗤一笑,

  “哎!若不是边境军营发了公告,说不让咱过去,

  我那当家的早就带我们娘俩过去了,听说周村那个瘦猴子,

  过去之后大周官府还派人帮忙搭建茅草房呢。”

  “嘘......,刘大娘你最好还是别说了,若被村正听见,

  咱们可没好果子吃了,现在粮食领到手,

  早点回去弄饭吃才是正事。”

  那村妇旁边的小伙,见她竟说出那样的话,

  当场差点魂都被吓出来,赶忙叮嘱她快点住口。

  村民们的议论声随着脚步渐远,三三两两地拐进各自的小院,

  木门“吱呀”合上,把秋日的风挡在院外。

  刘大娘攥着粮袋刚进家门,就迫不及待地往灶台边凑,

  掀开陶瓮看了眼空荡荡的底,又把怀里的粗米倒出小半捧,

  指尖摩挲着颗粒饱满的米,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子,

  声音里似乎带着一丝哀求:“当家的,

  要不今天咱们就多放些米!

  咱娘仨快俩月没正经吃过一顿饱饭了,

  熬锅稠点的粥,让咱们的娃也敞开肚皮吃回!”

  丈夫刚放下肩上的锄头,听见这话脸“唰”地沉下来,

  劈手就把她手里的米袋夺过来,

  重重顿在案板上:“败家娘们,你疯了?

  就这点米你也敢嚯嚯!多放半勺,两天就见底了!

  咱们往后日子,还过不过呀?”

  他指着院角竹筐里的野菜,声音压得又急又粗:

  “只放一小撮米,多掺点野菜熬稀粥,

  能省一天是一天!”

  刘大娘被骂得眼圈发红,却不敢再争辩,

  默默拿起镰刀去剁野菜。

  灶膛里的火苗舔着锅底,映得她脸上忽明忽暗,

  手里的野菜剁得细碎,

  却怎么也压不住心里的委屈和脸上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