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科举路藏女儿身,终成首辅定乾坤》

  谢清风特意挑了个上好的日子,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晴,种田不问神。

  晴空万里,连风都带着几分暖意,仿佛老天都在为这场起地添彩。

  天还未亮,庄子外就已放满了马车,萧云舒的龙辇在一众官员的簇拥下缓缓驶来,明黄色的车帘掀开,他身着常服也难掩周身的威严。

  首辅邵鸿裕身着红色官袍紧随其后。

  身后的文官们更是浩浩荡荡,户部尚书、礼部侍郎、甚至平日里不怎么涉足农务的翰林院学士,都齐齐到场,连三位皇子也被萧云舒带在身边。

  三位皇子们这三年中还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庄子,脸色有些僵硬。这三年里经过萧云舒的教导后,他们也多多少少沉稳了一些,此刻站在庄子外,看着田埂上整齐的木栅栏,想到三年前自己三人在这里的所作所为,三人的脸色都有些不自然。

  若当年他们闹得再凶些,若谢清风就此放弃培育,那圣元朝便会错失这粮种,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他们兄弟三人的顽劣上。

  一想到若是这红薯真能亩产千斤,那他们当年的行为便是差点毁了父皇的心血,毁了天下百姓的希望,他们的后背直接冒起一层冷汗。还好谢清风没有放弃,幸好这粮种还在,不然他们这些皇子,怕是要成为圣元朝的罪人。

  “三位皇子,此处风大,不如到旁边的棚子歇息片刻?”随行的太监见三人脸色不对,连忙上前提议。

  大皇子萧景渊摇了摇头,目光依旧落在试验田上,语气带着几分郑重:“不必了,父皇让我们来,便是要我们见证这重要的时刻。当年是我们不懂事,差点误了大事,如今更该好好看着,记住这个教训。”

  二皇子和三皇子也纷纷点头,不再像之前那般散漫。

  试验田周围早已用木栅栏围起,老农们站在田埂一侧,手里的锄头磨得锃亮,但因这阵仗显得有些拘谨。

  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大官,更别说皇上和皇子了,连呼吸都不自觉放轻了些。

  李老四下意识地拽了拽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新褂子,手心直冒冷汗。老周则紧紧盯着田垄,心里反复念叨:“可千万别出岔子,千万别给谢大人丢脸。”

  萧云舒走到田边,目光扫过整齐的藤蔓后又看向谢清风,语气带着几分期待:“谢爱卿,今日便看你的了。”

  谢清风躬身行礼,声音沉稳:“陛下放心,臣已让老农们做好准备,定不辜负陛下所托。”

  文官们站在田埂上各怀心思,户部尚书盯着田垄,心里算着账,若真能亩产千斤,国库的粮荒便能缓解大半,今年的税粮征收也能轻松些。御史郑光中已经拿着笔在大臣的身后蓄势待发了,若红薯真能推广,定要写进史书。

  而那些曾质疑谢清风的官员,比如李大人,此刻则紧抿着嘴,眼神复杂,既盼着产量不佳,好印证自己当初的判断,又怕真如谢清风所言,自己会落个有眼无珠的笑话。

  “时辰到了,起地!”谢清风转身面向那些早已准备就绪、面色黝黑却眼神热切的老农们,沉稳地一挥手道。

  老周头深吸一口气,率先举起锄头朝着标记好的田垄挖去。

  锄头入地的瞬间,周围的官员们都屏住了呼吸,萧云舒甚至往前挪了半步,目光紧紧盯着泥土。

  泥土簌簌落下,一颗黄色的土豆率先露了出来,足有拳头大小。

  最初是几块零散的、沾着新鲜泥土的土豆被挖了出来,个头已然不小,引得周围一阵低低的惊呼。

  但这,仅仅是开始!

  随着老农们动作加快,泥土被大片翻开,地下的景象彻底震撼了所有人!

  肥沃的土壤之下不是什么零星的块茎,而是密密麻麻、挤挤挨挨的土豆!它们大小均匀,形态饱满,皮色鲜亮,一株茎之下,竟连绵不断地扯出一大串。

  “天爷啊!这......这一株得有多少斤啊!”一个老农声音发颤,几乎拿不住手里的家伙什。

  “慢点!慢点!别刨坏了!”老农一边小心动作,一边声音发颤地提醒同伴。

  “快!拿筐来!”皇帝萧云舒的声音因期待而微微发紧,他忍不住又向前走了几步。

  差役们抬着箩筐和秤快步上前。一株土豆被完整地、毫无损伤地收获起来,带着湿润的泥土被放入筐中。

  称重开始。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住那秤杆。

  司农寺官员大声报数:“一株......重六斤七两!”

  田埂上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这个数字已然极为可观!

  “再起!再称别株!”萧云舒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急切,他目光炯炯,紧盯着农人们的每一个动作。

  一株又一株的土豆被称重,每一次报数都引来一阵低呼:“五斤九两!”“这株好!七斤二两!”“六斤整!”......产量稳定得令人心惊!

  老农们越挖越兴奋,动作也越来越快。

  田垄边,装满黄澄澄、沾着泥点的土豆的箩筐很快堆叠起来,形成了一座座坚实的小丘。

  “陛下!陛下!”户部尚书捧着几个硕大滚圆的土豆,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哽咽,“丰产!实实在在的丰产啊!依此株距和长势,亩产超过一千斤绝非难事!此物能做主食充饥!若推广开来,实乃社稷之福,万民之幸啊!”

  户部尚书脑中飞速计算着,往年需要大量土地种植主粮才能勉强维持的赋税和口粮,若换成这高产的番薯,局面将彻底不同!

  “快!快算亩产!”户部尚书激动得声音都在发颤,让人把试验田的红薯分地块收集,每块地随机选取一平方丈的范围,将挖出的红薯全部称重。

  很快,数据汇总上来,第一块地一平方丈收红薯二十八斤,第二块地三十一斤......按 “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换算,最低亩产也有八百斤,最高亩产更是突破一千五百斤!

  郑御史笔走龙蛇,激动地记录着:“元启三年秋,帝试新种于京郊,谢公清风所献之‘红薯’,株产最高逾七斤,亩产预估一千余斤,举朝震惊,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