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
唐僧轻诵佛号,声音中带着一丝安抚心神的力量,
“井下施主,有何冤屈,不妨明言。”
那井中鬼影一震,难以置信地看向唐僧,半晌,才发出幽咽之声:
“圣僧……您能看见我?
求圣僧救我!
我乃乌鸡国国王啊!”
鬼魂遂将三年前如何遭遇妖道,如何被推落井中害死,那妖道又如何变作他的模样,
霸占江山王后太子之事,一一哭诉出来,言辞悲切,闻者动容。
“……那妖道法力高深,满朝文武皆不能辨!
圣僧,我死得冤啊!”
鬼魂泣不成声。
唐僧听完,面色凝重。
他没想到,在这皇家寺院之下,竟藏着如此一桩惊天冤案!
“陛下可知那妖道来历?有何弱点?”
唐僧沉声问道。
鬼魂摇头:
“我只知他法力极高,平日深居简出,尤其不喜烈日……啊!”
话未说完,鬼魂突然发出一声惊恐的低呼,身影剧烈波动,几乎要溃散开来!
唐僧亦是浑身一凛!
就在刚才,一股极其强大的神念,悄然从王宫方向扫过,
虽一闪即逝,却让他如坠冰窖!
孙悟空所化的小虫也猛地绷直了身体,低声道:
“好家伙!
这妖精……道行不浅!
竟敢用神念窥探!”
唐僧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寒意,对井中那吓得瑟瑟发抖的鬼魂道:
“陛下放心,贫僧既已知晓,断不会坐视不理。
你且安心在此等待,此事需从长计议,切勿再轻易显露形迹,以免打草惊蛇。”
那鬼魂连连称是,身影缓缓沉入井水深处,消失不见。
唐僧站在井边,望向乌鸡国王宫的方向,月色下的宫殿轮廓显得有些诡异。
他知道,那深宫中的妖道,绝非易与之辈。
唐僧立于井边,面色沉静,心中却如潮涌。
一国君主被害,妖孽窃居王位,此事关乎社稷黎民,远非寻常妖魔阻路可比。
那妖道能瞒过满朝文武,其变化之术的本事定然极高,更别提其实力恐怕深不可测。
“师父,此事俺老孙看,得从那太子身上下手。”
孙悟空所化的飞虫落在唐僧耳边,低声献策,
“那鬼魂不是说太子是他亲生吗?
父子连心,总能找到破绽。
只要太子起了疑心,事情就好办多了。”
唐僧微微颔首,悟空此言正合他意。
直接硬闯王宫与那妖道对决,绝非上策,若能取得太子信任,由内而外,方是正道。
“只是,如何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见到太子?”
唐僧沉吟道。
那妖道显然已有所察觉,王宫之内必然戒备森严,尤其是太子东宫。
孙悟空嘿嘿一笑:
“这个容易!俺老孙有七十二般变化,潜入东宫易如反掌。
待俺寻个由头,将那太子引来这宝林禅院,师父再与他分说分明!”
“如此甚好,但务必小心,切勿惊动了那妖道。”
唐僧叮嘱道。
“师父放心!”
孙悟空应了一声,悄无声息地振翅飞去,化作一道清风,直奔乌鸡国王宫。
唐僧则回到禅房,静心等待。
他并未停止运转《金蝉蜕凡证道心经》,反而更加专注。
功法运转之下,他的感知以禅房为中心,向着四周缓缓扩散。
他能“听”到寺院僧侣沉睡的鼾声,听到巡夜僧人轻微的脚步声。
这种掌控周遭环境的感觉十分奇妙,让他心中稍安。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窗外传来轻微的振翅之声。
孙悟空回来了,现出原形,脸上带着一丝得意:
“师父,办妥了!
俺老孙变成个小太监,假传了王后的口谕,说梦见先王托梦,
于宝林禅院井边有要事相告,请太子殿下速速密往。
那太子虽有些疑惑,但事关父王,已然动身,稍后便到。”
果然,不过一刻钟功夫,唐僧那超凡的听觉便捕捉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停在寺院侧门外,
随后是几个极轻的脚步声悄然潜入,直奔后院而来。
唐僧整了整袈裟,手持九环锡杖,走出禅房,来到那井台边静候。
片刻,只见一个身着锦袍、面容俊朗的年轻男子,在两名心腹侍卫的护卫下,悄然来到后院。
正是乌鸡国太子。
太子见到井边站立着的唐僧,只见其宝相庄严,气度不凡,在月光下宛如真佛临世,
心中的疑虑先去了三分,但仍保持警惕,沉声问道:
“便是你这圣僧,假传母后口谕,引本宫来此?
究竟所谓何事?
若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休怪本宫无情!”
唐僧双手合十,微微躬身:
“阿弥陀佛。贫僧唐三藏,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
今夜惊扰太子殿下,实因遇一桩惊天冤情,关乎国本,不得不冒昧请殿下前来,以求印证。”
“冤情?关乎国本?”
太子眉头紧锁,
“什么冤情?
又与这口井有何干系?”
唐僧目光扫过太子身后的两名侍卫。
太子会意,犹豫了一下,挥挥手让侍卫退到远处警戒,但依旧保持在视线范围内。
“殿下,”
唐僧压低了声音,目光直视太子,
“贫僧昨夜于此井旁,遇一冤魂。
其自称……乃是三年前于此地遇害的乌鸡国国王,殿下的生身之父!”
“什么?!”
太子闻言,如遭雷击,脸色骤变,下意识地后退一步,
手按上了腰间佩剑,厉声道:
“妖僧!休得胡言乱语!
我父王明明就在宫中,虽近年来身体欠安,深居简出,但岂容你在此诅咒?!
你究竟受何人指使,欲行离间之计?!”
他反应激烈,但唐僧那敏锐的听觉,却捕捉到太子声音中那一丝极力掩饰的颤抖。
唐僧神色不变,依旧平静道:
“殿下息怒。
贫僧所言是真是假,殿下心中自有衡量。
请问殿下,这三年来,宫中那位‘国王’,可与三年前有何不同?
是否性情大变,疏于朝政,畏光喜暗?
是否对殿下您,少了往日的亲近,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隔阂与忌惮?”
每一个问题,都如同重锤,敲击在太子的心上!
太子脸色变幻不定,握着剑柄的手指因用力而发白。
这三年来,父王的确变了太多!
从前勤政爱民,如今却时常称病,将朝政交由那来历不明的国师处理;
从前对他谆谆教导,父子情深,如今却似乎总隔着什么,
看他的眼神偶尔会流露出一丝让他心寒的冷漠;
更是从不踏出宫殿半步,仿佛极度畏惧阳光……
这些疑点,他并非没有察觉,
只是自幼接受的孝道教育,以及对“父王”权威的天然敬畏,让他一直不敢深思,只能将种种不安压在心里。
如今被唐僧一语道破,那被压抑的疑虑瞬间涌上心头!
唐僧轻诵佛号,声音中带着一丝安抚心神的力量,
“井下施主,有何冤屈,不妨明言。”
那井中鬼影一震,难以置信地看向唐僧,半晌,才发出幽咽之声:
“圣僧……您能看见我?
求圣僧救我!
我乃乌鸡国国王啊!”
鬼魂遂将三年前如何遭遇妖道,如何被推落井中害死,那妖道又如何变作他的模样,
霸占江山王后太子之事,一一哭诉出来,言辞悲切,闻者动容。
“……那妖道法力高深,满朝文武皆不能辨!
圣僧,我死得冤啊!”
鬼魂泣不成声。
唐僧听完,面色凝重。
他没想到,在这皇家寺院之下,竟藏着如此一桩惊天冤案!
“陛下可知那妖道来历?有何弱点?”
唐僧沉声问道。
鬼魂摇头:
“我只知他法力极高,平日深居简出,尤其不喜烈日……啊!”
话未说完,鬼魂突然发出一声惊恐的低呼,身影剧烈波动,几乎要溃散开来!
唐僧亦是浑身一凛!
就在刚才,一股极其强大的神念,悄然从王宫方向扫过,
虽一闪即逝,却让他如坠冰窖!
孙悟空所化的小虫也猛地绷直了身体,低声道:
“好家伙!
这妖精……道行不浅!
竟敢用神念窥探!”
唐僧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寒意,对井中那吓得瑟瑟发抖的鬼魂道:
“陛下放心,贫僧既已知晓,断不会坐视不理。
你且安心在此等待,此事需从长计议,切勿再轻易显露形迹,以免打草惊蛇。”
那鬼魂连连称是,身影缓缓沉入井水深处,消失不见。
唐僧站在井边,望向乌鸡国王宫的方向,月色下的宫殿轮廓显得有些诡异。
他知道,那深宫中的妖道,绝非易与之辈。
唐僧立于井边,面色沉静,心中却如潮涌。
一国君主被害,妖孽窃居王位,此事关乎社稷黎民,远非寻常妖魔阻路可比。
那妖道能瞒过满朝文武,其变化之术的本事定然极高,更别提其实力恐怕深不可测。
“师父,此事俺老孙看,得从那太子身上下手。”
孙悟空所化的飞虫落在唐僧耳边,低声献策,
“那鬼魂不是说太子是他亲生吗?
父子连心,总能找到破绽。
只要太子起了疑心,事情就好办多了。”
唐僧微微颔首,悟空此言正合他意。
直接硬闯王宫与那妖道对决,绝非上策,若能取得太子信任,由内而外,方是正道。
“只是,如何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见到太子?”
唐僧沉吟道。
那妖道显然已有所察觉,王宫之内必然戒备森严,尤其是太子东宫。
孙悟空嘿嘿一笑:
“这个容易!俺老孙有七十二般变化,潜入东宫易如反掌。
待俺寻个由头,将那太子引来这宝林禅院,师父再与他分说分明!”
“如此甚好,但务必小心,切勿惊动了那妖道。”
唐僧叮嘱道。
“师父放心!”
孙悟空应了一声,悄无声息地振翅飞去,化作一道清风,直奔乌鸡国王宫。
唐僧则回到禅房,静心等待。
他并未停止运转《金蝉蜕凡证道心经》,反而更加专注。
功法运转之下,他的感知以禅房为中心,向着四周缓缓扩散。
他能“听”到寺院僧侣沉睡的鼾声,听到巡夜僧人轻微的脚步声。
这种掌控周遭环境的感觉十分奇妙,让他心中稍安。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窗外传来轻微的振翅之声。
孙悟空回来了,现出原形,脸上带着一丝得意:
“师父,办妥了!
俺老孙变成个小太监,假传了王后的口谕,说梦见先王托梦,
于宝林禅院井边有要事相告,请太子殿下速速密往。
那太子虽有些疑惑,但事关父王,已然动身,稍后便到。”
果然,不过一刻钟功夫,唐僧那超凡的听觉便捕捉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停在寺院侧门外,
随后是几个极轻的脚步声悄然潜入,直奔后院而来。
唐僧整了整袈裟,手持九环锡杖,走出禅房,来到那井台边静候。
片刻,只见一个身着锦袍、面容俊朗的年轻男子,在两名心腹侍卫的护卫下,悄然来到后院。
正是乌鸡国太子。
太子见到井边站立着的唐僧,只见其宝相庄严,气度不凡,在月光下宛如真佛临世,
心中的疑虑先去了三分,但仍保持警惕,沉声问道:
“便是你这圣僧,假传母后口谕,引本宫来此?
究竟所谓何事?
若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休怪本宫无情!”
唐僧双手合十,微微躬身:
“阿弥陀佛。贫僧唐三藏,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
今夜惊扰太子殿下,实因遇一桩惊天冤情,关乎国本,不得不冒昧请殿下前来,以求印证。”
“冤情?关乎国本?”
太子眉头紧锁,
“什么冤情?
又与这口井有何干系?”
唐僧目光扫过太子身后的两名侍卫。
太子会意,犹豫了一下,挥挥手让侍卫退到远处警戒,但依旧保持在视线范围内。
“殿下,”
唐僧压低了声音,目光直视太子,
“贫僧昨夜于此井旁,遇一冤魂。
其自称……乃是三年前于此地遇害的乌鸡国国王,殿下的生身之父!”
“什么?!”
太子闻言,如遭雷击,脸色骤变,下意识地后退一步,
手按上了腰间佩剑,厉声道:
“妖僧!休得胡言乱语!
我父王明明就在宫中,虽近年来身体欠安,深居简出,但岂容你在此诅咒?!
你究竟受何人指使,欲行离间之计?!”
他反应激烈,但唐僧那敏锐的听觉,却捕捉到太子声音中那一丝极力掩饰的颤抖。
唐僧神色不变,依旧平静道:
“殿下息怒。
贫僧所言是真是假,殿下心中自有衡量。
请问殿下,这三年来,宫中那位‘国王’,可与三年前有何不同?
是否性情大变,疏于朝政,畏光喜暗?
是否对殿下您,少了往日的亲近,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隔阂与忌惮?”
每一个问题,都如同重锤,敲击在太子的心上!
太子脸色变幻不定,握着剑柄的手指因用力而发白。
这三年来,父王的确变了太多!
从前勤政爱民,如今却时常称病,将朝政交由那来历不明的国师处理;
从前对他谆谆教导,父子情深,如今却似乎总隔着什么,
看他的眼神偶尔会流露出一丝让他心寒的冷漠;
更是从不踏出宫殿半步,仿佛极度畏惧阳光……
这些疑点,他并非没有察觉,
只是自幼接受的孝道教育,以及对“父王”权威的天然敬畏,让他一直不敢深思,只能将种种不安压在心里。
如今被唐僧一语道破,那被压抑的疑虑瞬间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