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7章 时光荏苒-《让你当书童,你成大夏文圣》

  儿子的话微微抹去了一些李氏的不安。

  是啊,冰玉轩。

  这铺子可是有儿子的一份。

  自己也有手有脚,再不济也能找些浆洗拾破烂的活计。

  只要儿子在身边,又有盼头,一家三口总能把日子过下去。

  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悄然落了地。

  李氏便开始收拾着新家,一边让卢厚打水,一边指挥着卢璘做点不累的小活。

  自己则挽起袖子,准备把新家里里外外地收拾一遍。

  这时,院门外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

  夫人林氏带着少爷,在王管事的陪同下,推门而入。

  “妹子,新家还住得惯吗?”

  夫人林氏脸带笑意,身后的家丁们则抬着一个个崭新的箱笼。

  “夫人,您怎么来了。”

  李氏放下手里的活计,连忙迎了上去,就准备行礼。

  卢厚也憨笑着走了过来。

  林氏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

  “知道你们搬家匆忙,肯定缺东少西的。”

  “入秋的时候,家里多采买了一些东西,正好给你们送过来,也省得你们再花钱去外面置办了。”

  她让家丁打开箱子。

  里面是两床厚实的棉被,被面是崭新的靛蓝色细棉布。

  还有全新的锅碗瓢盆,一套青瓷的碗碟,一把厚重的铁锅,连带着油盐酱醋都备得妥妥当帖。

  林氏说得轻描淡写,可这份体贴周到,却让李氏心里一暖。

  夫人真是慈悲心肠啊!

  当然,李氏很清楚,夫人这份重视源自哪里。

  老话说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李氏也清楚这个道理,只是没想到还没到三十年,自己两口子就已经提前体会到了看子敬父的感觉。

  少爷可不管这些,懒得听大人们客套,一进门就黏上了卢璘。

  “璘哥儿,今天晚上还有孙悟空的故事听吗?”

  卢璘正帮着李氏铺床,闻言头也不抬地敷衍了一句。

  “今天没空。”

  少爷顿时不乐意了,小嘴一撇,搬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夫子可是说了,让我盯紧你的课业!”

  “你别想偷懒!”

  “你要不给我讲故事,回头我就去给夫子告状。”

  卢璘闻言,又好气又好笑地转过头。

  “倒反天罡了你。”

  “夫子让你盯着我?你自己的课业都学完了?”

  少爷理直气壮地挺起小肚子。

  “我哪有什么课业。”

  “夫子早就放弃我了,我现在就一个差事,专职盯着你!”

  屋子里的人,都被少爷的无赖行径逗得笑了起来。

  连亲娘林氏都只能摇头失笑。

  家丁们手脚麻利,很快就将新家整理得井井有条。

  林氏看着焕然一新的屋子,满意地点了点头,转头开口。

  “妹子,这会也不早了,今天就别开火了。”

  “去府里吃,就当是给你们一家三口庆贺乔迁之喜。”

  李氏有些犹豫,按照习俗,新家第一顿开火,还是在家里好一些,而且也怕打扰到柳府。

  可卢璘却没有那么多顾虑,只想着让爹娘少点麻烦。

  “娘,走吧,正好也认认路,以后得闲就来看看我。”

  儿子一开口就把李氏那点顾虑给打消了,笑着应了下来:

  “看你作甚,看你被夫子打是吧!”

  ............

  时光荏苒,如同清河县外那条奔流不息的河水,不舍昼夜。

  田里的麦子熟了一轮又一轮,京城朝堂上的风云几度变幻,你方唱罢我登场。

  大夏的年轮,悄然又添上了几笔。

  又是一个寒冬。

  漫天皆是鹅毛大雪,将整个清河县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

  通往文庙街的青石路上,积雪没过了脚踝,一个身影从风雪中缓缓走来。

  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身着一袭月白色的长衫,外面只松松垮垮地罩着一件玄色大氅,领口的风毛更衬得他面如冠玉,眉目清隽。

  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他身前三寸处,便悄然滑落,不染片尘。

  少年嘴里正哼着一段无人听过的曲调,旋律轻快又带着几分沧桑。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

  一路不紧不慢地走着,可速度却一点不慢,转眼间少年便停下了脚步。

  眼前是一座寻常的临街小院,黑瓦白墙,在漫天风雪中透着一股安宁。

  少年抬手,轻轻叩响了院门。

  “吱呀”一声,门开了一道缝,探出一个粉雕玉琢的小脑袋。

  那是个约莫五六岁的女娃,梳着两个可爱的抓髻,一双眼睛又黑又亮。

  看到少年,女娃的眼睛瞬间发亮。

  “哥哥!哥哥回来了!”

  女娃欢呼一声,猛地拉开院门,乳燕投怀地扑到少年的怀里。

  少年笑着伸出手,精准地捏住了她肉嘟嘟的脸蛋。

  “哎呀!”

  女娃不满地鼓起了腮帮子,含糊不清地抗议。

  “再捏,脸就更圆了!”

  少年轻笑一声,手指非但没松,反而又轻轻揉了揉。

  院子里,一个身形敦厚的中年男人正拿着扫帚,一下下清扫着院内的积雪。

  他听到门口的动静,抬起头,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璘儿回来了。”

  “快进屋,外面雪大,别冻着。”

  话音未落,堂屋的门帘被掀开,一个荆钗布裙的中年妇人探出身来,脸上带着嗔怪,手里还拿着一件厚实的棉袄。

  “璘哥儿,今天怎么回得这么早?”

  卢璘接过母亲递来的棉袄,却没有穿上,拉着妹妹的小手,迈步走进温暖的堂屋。

  “课业都完成了,沈夫子放了我的假。”

  “接下来一段时日,都不必去柳府了。”

  卢璘目光在屋里转了一圈,最后落在母亲李氏身上。

  “娘,这几天雪太大了,路都不好走,铺子里的生意就先别做了。”

  这几年,卢璘凭着前世的记忆,捣鼓出了几样卤水的方子。

  李氏和卢厚在文庙街上开了家小铺,取名“卢记下水”,专卖些卤煮下水。

  因着味道醇厚,价格又公道,“卢记下水”的生意,在清河县倒也算红火。

  正在扫雪的卢厚闻言,停下了手里的动作,脸上有些犹豫。

  “可……这天寒地冻地,街坊邻居,还有那些在码头扛活的,就指着咱们家那口热乎的吃食,才有力气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