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永福宫,风从雕花窗缝里钻进来,吹得帐幔像水波一样起伏。
明婕妤散了发,只着一件月白寝衣,也不嫌冷。
“嬷嬷,恭宝林真的血崩去了?”明婕妤声音压得极低,眼里却闪着压不住的亮。
老嬷嬷躬身,在她耳边重复方才听到的秘报,“娘娘,产房里抬出去的时候,人已经凉了。小皇子如今被乾清宫的金宝抱走了,怕要是寻个养母呢。”
明婕妤指尖一颤,帕子无声落在青砖上。她抬眼望向康宁宫方向,呼吸都急促了几分。
“替我更衣,”她倏地起身,“我要求见圣母皇太后。”
康宁宫圣母皇太后看着金宝抱来的孩子也在头疼。特别是皇帝还让金宝带话,说,“云妃、陆昭仪不适合养小皇子。”
她便有所猜测。
此时,明婕妤来的正好。
圣母皇太后召她进来。
明婕妤伏地叩首,“臣妾愿抚养十二皇子,必视如己出,教他成器,以慰圣母慈怀。”
圣母皇太后垂眼看她,似在权衡,良久,轻轻一抬手,“你有心了。起来吧。”
只这一句,金宝便将襁褓递到了明婕妤怀里。
明婕妤欢喜得夜里睡不着,亲自守着摇篮,乳娘来劝她,她仍不肯走,手指轻点孩子嫩红的唇,低声唤:“我的儿……”
不想半个月后的清晨,十一月的冷风还未刮过,她照例起身,一阵眩晕袭来,险些栽倒。
永福宫的宫女都道她是为了照顾小皇子累着了。
可等太医来诊脉,却贺喜了明婕妤,“娘娘已有一月身孕。”
明婕妤怔在原地,指尖还停在摇篮的雕花栏上。
“有孕?”她喃喃重复,眼底先是茫然,继而浮起一层薄薄的雾气。
摇篮里的十二皇子忽然“哇”地一声哭开,奶娘忙抱起来哄。
明婕妤却像被那哭声烫了一下,手指慢慢缩回,最终落在自己尚平坦的小腹上。
坤宁宫,得了明婕妤有孕的消息,皇后想着敏淑容算是她这边的人,趁机与皇帝说,“让敏嫔照顾皇子吧。她最爱孩子了。”
朱维桢想着敏嫔的孩子刚出生就夭折,也是不容易。所以同意了。
得了喜迅,敏嫔特别激动,她忙去坤宁宫谢恩。
“嫔妾给皇后娘娘磕头了!”她跪在坤宁宫金砖上,咚咚咚三个响头,像砸在自己心口。
皇后更满意她此时的态度,虚扶一把,笑说,“快起来吧。去看看你的皇子。”
敏嫔满怀欢喜的起身。
只见襁褓里的小人儿裹在杏黄缎被里,脸蛋不过成人半个巴掌大,睫毛却长得惊人,在烛光下投出两把小扇子。
敏嫔迫不及待的抱起他,却不合时宜的想起自己那个夭折的皇子,她便落了泪。
等带着皇子回了宫,许淑容、王顺仪、柳顺仪提着贺礼来。
敏嫔坐在摇篮边,她给许淑容和王顺仪、柳顺仪说,“无论是真心假意的,皇后给了我一个孩子,我就再没有任何不好了。”
后宫就是这样,往日因为看不见希望生出来的恩怨和隐晦心思,都能因为对方许了一个能过的下去的未来而放下。
许淑容笑里带着酸涩和欢喜,只说,“妹妹苦尽甘来,咱们都替你欢喜。”
除此之外,且说那顺庆大长公主,自从驸马前年犯事被革了爵,她倒觉得“耳根子清静了,眼睛也清亮了”,心里暗暗笑道:“古人说‘无官一身轻’,我现在是‘无夫满室春’,岂不是更好?”
于是,将儿女们给田给产安置了好了,她就把那些以前劝她隐忍的嬷嬷们一个个都挑出了毛病,不是打发走了就是嫁出去了,就剩下几个贴心的小丫头在身边。
遥想当年仲春时节,信都长公主冷不丁地生下一女,满宫皆惊。
太皇太后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叹气,皇帝却云淡风轻地说:“只要与朝堂无碍,便不要再多嘴生事了。”
这话不到半天就传到了顺庆的耳朵里。
那时顺庆大长公主正舒舒服服地靠在沉香榻上,拿着三寸长的银剪子剪石榴花呢,一听这话,“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剪尖儿轻轻挑起鬓边的碎发,转头吩咐丫鬟:“把前儿新打的那座小玻璃镜屏抬出来,摆在暖阁里,再让沈师傅今天多放一盏蜜合香。”
且说那沈师傅名叫沈云章,年纪轻轻不过二十,却是教坊里的头牌琵琶手,那指法娴熟得很,“嘈嘈切切错杂弹”不在话下。
他初入宫廷时,皇帝和两宫太后都不是爱听琵琶的人,故而不得志。
偏遇上顺庆大长公主在帘子后面听了他一句“似诉平生不得志”,心里就像被灯花烫了一下似的。
打这以后,每到黄昏时分,顺庆大长公主就吩咐人把碧纱橱后的一架檀板屏风挪开那么一点点,自己则斜靠在绣墩上,隔着半幅水晶帘听他弹琴。
一曲终了,又派人以“赏茶”的名义,送出去一盏加了玫瑰露的君山银针。
那沈郎也机灵,喝完就把茶叶根摆弄成一个“喜”字,再悄悄让小丫鬟带回来。这一来一往的,两人早就心有灵犀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一晚月色皎洁,顺庆卸去晚妆,身着藕荷色绉纱小袄,外披玄绡半臂,发间斜插一枝西府海棠。
小丫头乖巧,早早地将里里外外的灯都调得半亮不亮,又把云母屏风推得歪歪斜斜,留出一条“软烟罗”般的缝隙。
顺庆手持一柄泥金小扇,扇上题有一诗:“莫怨东风当自嗟,春深庭院锁梨花。”字是小楷,用紫毫蘸着蔷薇露写成,香气尚未散去。
沈郎前来,隔着屏风先跪地请安,“微臣扰了公主美梦。”
顺庆也不答话,只将手中扇柄朝外一点,那扇坠儿是两粒合浦珠,轻轻一响,宛如泉滴玉盘。
沈郎心领神会,跪着向前挪了几步,便到了榻前。半幅罗帷低垂,只露出顺庆的一双凤头履,鞋尖上嵌着两粒夜明珠,颤巍巍的,好似水上的星星。
自此,每夜琵琶声都变成了悄悄话,香屑也像麝煤一样暗暗相随。
暖阁外的梨花像雪一样堆积,窗内的宝鸭吐着轻烟;梨花谢了海棠就开了,宝鸭冷了就再添点沉香。
丫鬟们有的靠着,有的笑着,都说:“咱们公主现在越来越像画里的杨贵妃了,就差个‘长生殿’啦。”
顺庆听到了,也不生气,只是回头一笑,轻声骂道:“小蹄子,别乱说话,小心我撕烂你们的嘴!”
声音就像黄莺儿在玫瑰刺上啼叫,又娇又狠,还带着一丝怜爱呢。
再到今朝,年节的时候,信都长公主抱着小女儿进宫,先赴寿康宫受了冷遇,
次日到顺庆公主府上寻安慰。
顺庆忙命人收拾出“攒珠累丝”的小金镯给小女孩儿,又把自己常日吃的“益母膏”另盛一瓯,给信都长公主亲手递过去。
信都抱女谢了,姑侄二人对坐。信都低声笑道:“姑母,你如今怎瞒得铁桶似的。”
顺庆佯怒,拿绣帕掩口:“我有什么瞒人?不过听曲解闷罢了。”
信都嗤的一笑,把孩子往她怀里一送,“罢了,心知肚明咱都不挑破了。”
顺庆听了,两颊飞霞,忙把脸偎在孩子项窝,借那奶花香遮了羞。
此事宫中虽有人窃议,却终因皇帝那句“不许凭风猜测”而风平浪静。
只是自那日后,顺庆每夜更深,必命宫婢在阶前多放两盏琉璃灯,灯罩上绘着折枝海棠。
风一过,花影在纱上乱颤,像说,“春已过半,且把闲愁都付与檀郎。”
而沈郎的琵琶,也再不是《昭君怨》,却换了《凤求凰》。
曲声透帘而出,悠悠荡荡,直飘到太液池那边,惊起一双鸳鸯。
池水皱了,月也皱了,连远处钟楼的更鼓也似乎被这软香熏得懒了,慢吞吞地,才敲到二更三点。
喜欢论皇帝重生后的修养守则
明婕妤散了发,只着一件月白寝衣,也不嫌冷。
“嬷嬷,恭宝林真的血崩去了?”明婕妤声音压得极低,眼里却闪着压不住的亮。
老嬷嬷躬身,在她耳边重复方才听到的秘报,“娘娘,产房里抬出去的时候,人已经凉了。小皇子如今被乾清宫的金宝抱走了,怕要是寻个养母呢。”
明婕妤指尖一颤,帕子无声落在青砖上。她抬眼望向康宁宫方向,呼吸都急促了几分。
“替我更衣,”她倏地起身,“我要求见圣母皇太后。”
康宁宫圣母皇太后看着金宝抱来的孩子也在头疼。特别是皇帝还让金宝带话,说,“云妃、陆昭仪不适合养小皇子。”
她便有所猜测。
此时,明婕妤来的正好。
圣母皇太后召她进来。
明婕妤伏地叩首,“臣妾愿抚养十二皇子,必视如己出,教他成器,以慰圣母慈怀。”
圣母皇太后垂眼看她,似在权衡,良久,轻轻一抬手,“你有心了。起来吧。”
只这一句,金宝便将襁褓递到了明婕妤怀里。
明婕妤欢喜得夜里睡不着,亲自守着摇篮,乳娘来劝她,她仍不肯走,手指轻点孩子嫩红的唇,低声唤:“我的儿……”
不想半个月后的清晨,十一月的冷风还未刮过,她照例起身,一阵眩晕袭来,险些栽倒。
永福宫的宫女都道她是为了照顾小皇子累着了。
可等太医来诊脉,却贺喜了明婕妤,“娘娘已有一月身孕。”
明婕妤怔在原地,指尖还停在摇篮的雕花栏上。
“有孕?”她喃喃重复,眼底先是茫然,继而浮起一层薄薄的雾气。
摇篮里的十二皇子忽然“哇”地一声哭开,奶娘忙抱起来哄。
明婕妤却像被那哭声烫了一下,手指慢慢缩回,最终落在自己尚平坦的小腹上。
坤宁宫,得了明婕妤有孕的消息,皇后想着敏淑容算是她这边的人,趁机与皇帝说,“让敏嫔照顾皇子吧。她最爱孩子了。”
朱维桢想着敏嫔的孩子刚出生就夭折,也是不容易。所以同意了。
得了喜迅,敏嫔特别激动,她忙去坤宁宫谢恩。
“嫔妾给皇后娘娘磕头了!”她跪在坤宁宫金砖上,咚咚咚三个响头,像砸在自己心口。
皇后更满意她此时的态度,虚扶一把,笑说,“快起来吧。去看看你的皇子。”
敏嫔满怀欢喜的起身。
只见襁褓里的小人儿裹在杏黄缎被里,脸蛋不过成人半个巴掌大,睫毛却长得惊人,在烛光下投出两把小扇子。
敏嫔迫不及待的抱起他,却不合时宜的想起自己那个夭折的皇子,她便落了泪。
等带着皇子回了宫,许淑容、王顺仪、柳顺仪提着贺礼来。
敏嫔坐在摇篮边,她给许淑容和王顺仪、柳顺仪说,“无论是真心假意的,皇后给了我一个孩子,我就再没有任何不好了。”
后宫就是这样,往日因为看不见希望生出来的恩怨和隐晦心思,都能因为对方许了一个能过的下去的未来而放下。
许淑容笑里带着酸涩和欢喜,只说,“妹妹苦尽甘来,咱们都替你欢喜。”
除此之外,且说那顺庆大长公主,自从驸马前年犯事被革了爵,她倒觉得“耳根子清静了,眼睛也清亮了”,心里暗暗笑道:“古人说‘无官一身轻’,我现在是‘无夫满室春’,岂不是更好?”
于是,将儿女们给田给产安置了好了,她就把那些以前劝她隐忍的嬷嬷们一个个都挑出了毛病,不是打发走了就是嫁出去了,就剩下几个贴心的小丫头在身边。
遥想当年仲春时节,信都长公主冷不丁地生下一女,满宫皆惊。
太皇太后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叹气,皇帝却云淡风轻地说:“只要与朝堂无碍,便不要再多嘴生事了。”
这话不到半天就传到了顺庆的耳朵里。
那时顺庆大长公主正舒舒服服地靠在沉香榻上,拿着三寸长的银剪子剪石榴花呢,一听这话,“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剪尖儿轻轻挑起鬓边的碎发,转头吩咐丫鬟:“把前儿新打的那座小玻璃镜屏抬出来,摆在暖阁里,再让沈师傅今天多放一盏蜜合香。”
且说那沈师傅名叫沈云章,年纪轻轻不过二十,却是教坊里的头牌琵琶手,那指法娴熟得很,“嘈嘈切切错杂弹”不在话下。
他初入宫廷时,皇帝和两宫太后都不是爱听琵琶的人,故而不得志。
偏遇上顺庆大长公主在帘子后面听了他一句“似诉平生不得志”,心里就像被灯花烫了一下似的。
打这以后,每到黄昏时分,顺庆大长公主就吩咐人把碧纱橱后的一架檀板屏风挪开那么一点点,自己则斜靠在绣墩上,隔着半幅水晶帘听他弹琴。
一曲终了,又派人以“赏茶”的名义,送出去一盏加了玫瑰露的君山银针。
那沈郎也机灵,喝完就把茶叶根摆弄成一个“喜”字,再悄悄让小丫鬟带回来。这一来一往的,两人早就心有灵犀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一晚月色皎洁,顺庆卸去晚妆,身着藕荷色绉纱小袄,外披玄绡半臂,发间斜插一枝西府海棠。
小丫头乖巧,早早地将里里外外的灯都调得半亮不亮,又把云母屏风推得歪歪斜斜,留出一条“软烟罗”般的缝隙。
顺庆手持一柄泥金小扇,扇上题有一诗:“莫怨东风当自嗟,春深庭院锁梨花。”字是小楷,用紫毫蘸着蔷薇露写成,香气尚未散去。
沈郎前来,隔着屏风先跪地请安,“微臣扰了公主美梦。”
顺庆也不答话,只将手中扇柄朝外一点,那扇坠儿是两粒合浦珠,轻轻一响,宛如泉滴玉盘。
沈郎心领神会,跪着向前挪了几步,便到了榻前。半幅罗帷低垂,只露出顺庆的一双凤头履,鞋尖上嵌着两粒夜明珠,颤巍巍的,好似水上的星星。
自此,每夜琵琶声都变成了悄悄话,香屑也像麝煤一样暗暗相随。
暖阁外的梨花像雪一样堆积,窗内的宝鸭吐着轻烟;梨花谢了海棠就开了,宝鸭冷了就再添点沉香。
丫鬟们有的靠着,有的笑着,都说:“咱们公主现在越来越像画里的杨贵妃了,就差个‘长生殿’啦。”
顺庆听到了,也不生气,只是回头一笑,轻声骂道:“小蹄子,别乱说话,小心我撕烂你们的嘴!”
声音就像黄莺儿在玫瑰刺上啼叫,又娇又狠,还带着一丝怜爱呢。
再到今朝,年节的时候,信都长公主抱着小女儿进宫,先赴寿康宫受了冷遇,
次日到顺庆公主府上寻安慰。
顺庆忙命人收拾出“攒珠累丝”的小金镯给小女孩儿,又把自己常日吃的“益母膏”另盛一瓯,给信都长公主亲手递过去。
信都抱女谢了,姑侄二人对坐。信都低声笑道:“姑母,你如今怎瞒得铁桶似的。”
顺庆佯怒,拿绣帕掩口:“我有什么瞒人?不过听曲解闷罢了。”
信都嗤的一笑,把孩子往她怀里一送,“罢了,心知肚明咱都不挑破了。”
顺庆听了,两颊飞霞,忙把脸偎在孩子项窝,借那奶花香遮了羞。
此事宫中虽有人窃议,却终因皇帝那句“不许凭风猜测”而风平浪静。
只是自那日后,顺庆每夜更深,必命宫婢在阶前多放两盏琉璃灯,灯罩上绘着折枝海棠。
风一过,花影在纱上乱颤,像说,“春已过半,且把闲愁都付与檀郎。”
而沈郎的琵琶,也再不是《昭君怨》,却换了《凤求凰》。
曲声透帘而出,悠悠荡荡,直飘到太液池那边,惊起一双鸳鸯。
池水皱了,月也皱了,连远处钟楼的更鼓也似乎被这软香熏得懒了,慢吞吞地,才敲到二更三点。
喜欢论皇帝重生后的修养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