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晏接过那只小小的布包,指尖触到粗麻的纹理,温热的,像是刚从谁的掌心离开。
他想说声谢谢,可阿九已经像只被惊动的小鹿,转身就消失在了小巷的拐角,只留下一缕被风吹散的淡淡草药香。
他捏着布包,回到自己借住的陋室,海风从窗格的缝隙里挤进来,带着咸腥的凉意。
他解开布包的绳结,一股更为清冽的草木气息扑面而来,是新采的安神草,叶片上还带着未干的晨露。
就在他准备将草药收进行囊时,指尖触到了一个硬物。
他拨开草叶,一枚陈旧的米粒静静躺在布包夹层里,色泽暗黄,形状和昨夜他枕边那粒,一般无二。
心脏猛地一缩。
康晏冲出屋门,想去追问阿九,却在村口的小广场上停住了脚步。
几个垂髫孩童正围着一堆湿泥,用稚嫩的小手捏着一个个歪歪扭扭的泥塑小灶。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小心翼翼地将一粒同样的陈米,嵌入小灶的灶口,嘴里还奶声奶气地唱着一支古怪的童谣:“粥娘娘不吃米,米替她看家……粥娘娘睡得香,米在门外站岗……”
阳光下,那几粒被当做“眼睛”嵌入泥灶的米,仿佛有了生命。
康晏站在原地,良久,良久。
他忽然明白了什么。
他缓缓退回巷中,将那粒米从草药包里取出,没有再去找阿九,而是放进了自己行囊最深处的一只锦囊里。
有些馈赠,是不能问的。
追问,就是一种辜负。
自从那夜之后,村里的聋儿变了。
他不再像从前那样低着头躲避人群,而是常常独自一人站在海边的礁石上,或是村口的老梅树下。
每当风起,他便会仰起脸,闭上双眼,那双失聪的耳朵仿佛成了无用的摆设,但他的手指却在空中微微颤动,像是拨弄着无数根看不见的丝线。
村里人起初只当是孩子气的玩耍,没人放在心上。
直到半月后,一场锁山大雾连下了三天三夜,进山采药的猎户赵三迷了路,音讯全无。
就在全村人焦急万分,准备组织人手冒险进山时,聋儿疯了似的从村外跑回来,一把抓住赵三的婆娘,不由分说地将她拖到一片空地上。
他用手指蘸着地上的积水,飞快地在泥地上画着。
线条曲折蜿蜒,交错纵横,竟是一幅无比精准的山谷水脉走向图。
他指着图上一个被圈起来的标记,又指了指自己的嘴,做出喝水的动作。
众人将信将疑,但抱着一线希望,几个胆大的后生还是按着地图的指引进了山。
两个时辰后,他们竟真的在图上标记的那个山洞里,找到了虚弱不堪的赵三。
他正是靠着洞里的一汪清泉才活了下来。
全村轰动。
人们围住聋儿,七嘴八舌地问他是如何知道的。
聋儿只是沉默地指了指天,又指了指自己的心,最后,他的手指,遥遥指向了村口那株虬结苍劲的老梅树。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弥漫的雾气中,老梅树的枝条疏影横斜,那摇曳的走势,竟与他画出的水脉地图,隐隐暗合。
阿九不知何时也站在人群中,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然后默默地从自己的小布兜里,掏出一包晒干了的风铃草,系在了聋儿的腰间。
她知道,风,已经找到了它新的耳朵。
不,或许应该说,风正在教会这个世界,万物如何彼此倾听,彼此映照。
村里新建的学堂开课了,孩子们习字的第一个字,便是“风”。
有个叫狗剩的顽童,性子最是顽劣,教书先生让他写一百遍“风”,他偏偏把里面的“几”字,全都写成了“九”。
先生气得吹胡子瞪眼,正要举起戒尺,却被村里那位不常露面的老塾师拦下了。
老塾师眯着眼看了看狗剩写的字,只淡淡说了一句:“由他去吧。”
当夜,狗剩做了个梦。
梦里,一个看不清面容的灰袍老者,就坐在村口那块大青石上,一言不发,只是伸出手指,在空中缓缓划动。
他每划一笔,山谷里的风便应声转向,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如细柳拂面。
狗剩看得痴了,下意识地跟着比划。
第二天醒来,他鬼使神差地又在纸上写下那个错误的“风”字。
就在他落笔的那一瞬间,窗外一株老柳树的枝条,竟猛地一抽,无风自动,摆出了一个古怪的拳架起手式。
村里的武童们见了,觉得有趣,争相模仿。
谁知这歪歪扭扭的“九”字,竟真的对应着一套招式。
他们依着笔画顺序打出来,姿势荒诞滑稽,却出奇的实用,几个回合下来,竟能将村里最壮的汉子也撂倒在地。
一套全新的“歪字拳”就这么诞生了。
村头的老采药婆婆拄着拐杖路过,看着孩子们打得热闹,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笑意,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语:“岳山那老家伙若还在,怕是要笑出声来。”她比谁都清楚,有时候,错误,才是传承真正的缝隙。
光,就是从那里照进来的。
玄音小庙的旧址,早已荒废,如今成了村妇们晾晒衣布的地方。
一个姓刘的老妪在晾晒自家染的蓝印花布,午后的阳光斜斜照下,她忽然发现,那匹深蓝色的布上,竟泛起一层银色的光华。
她凑近了细看,才发现布的纹理间,竟浮现出无数微小如草叶状的银色纹路,随着风吹布动,明明灭灭,煞是好看。
她不知这是何故,只觉得心里说不出的安宁。
于是,她将这匹最别致的布裁了下来,给邻家刚出生的孙儿做了个襁褓。
奇事发生了。
那新生儿本是夜夜啼哭,可裹上这新襁褓后,竟一夜安睡,脸上还带着甜甜的笑意。
半夜里,婴儿的母亲被一阵轻微的呢喃惊醒,凑过去一听,竟听见自己尚不会说话的孩儿,唇边清晰地吐出一个字:“听……”她骇然抬头,只见窗外院子里,那匹蓝布剩下的部分,正无风自亮,银光流转,持续了足足三刻才渐渐隐去。
这事传到了康晏耳中,他带着好奇前去查访。
面对他的询问,刘老妪只是憨厚地笑着:“布会发光?许是那天太阳好,我用心洗得干净吧。”康晏借来一小块布料,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反复察看,却看不出任何端倪。
他最终还是将布料还了回去,没有取样。
只在自己那本厚厚的考察笔记空白页上,郑重地写下了一行字:有些光,是仪器检测不到的。
康晏决定离开了。
他在这里看到了太多无法用他的学识解释的东西,与其说是恐惧,不如说是一种敬畏。
临行前夜,他想为这个村子留下点什么,或者说,从这个村子带走点什么。
他架设起自己最宝贵的铜筒录音器,想录下一段属于这里的夜声。
然而,他守了整整一夜,录音器里传来的,除了不知疲倦的风声,便只有单调的虫鸣。
他有些失望。
就在他准备收起设备时,一阵极轻微、极有规律的声响,从远处的老梅树下传来——笃,笃,笃,嗒。
三短一长。
康晏循声而去,月光下,只见聋儿正蹲在树下,用一只粗陶碗,轻轻敲击着地面。
见康晏走近,聋儿停下了动作,将碗翻了过来。
康晏看到,碗底沾着湿润的泥土,上面用树枝隐约划着两个字:别记。
康晏愕然。
他想问为什么,可聋儿只是对他摇了摇头,便转身,像一缕青烟,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浓重的夜色里。
第二天清晨,康晏去收拾录音器时,惊得呆住了。
那黄铜制的收音筒内壁上,竟凝出了一层薄薄的白霜。
霜花的纹路,细密地铺展开来,宛如无数片交叠的草叶脉络。
而在所有脉络的正中心,有一个清晰的、小小的圆形印记,像极了一只倒扣的陶碗。
他明白了,这里的人,这里的万物,拒绝被“记录”,拒绝被“保存”。
他们只想被“活着”。
学者登船那日,海上无风,水面平滑如镜。
船刚离岸,一架素白的纸鸢忽然从村子的方向悠悠飞出,像是被人剪断了线,晃晃悠悠,不偏不倚,正好飘落在康晏脚下的甲板上。
鸢上没有题字,只用最简单的笔墨,画了一只碗,碗里盛着半碗粥,粥上,浮着一粒米。
康晏俯身想去拾起,就在他指尖触到纸鸢的瞬间,一阵微风凭空而起,将画上的那粒“米”——实际上是一粒真正的陈米——吹得滚动起来,滚落进甲板的缝隙,瞬间消失不见。
船行十里,康晏回首望向那个已渐渐模糊的村庄。
朦胧中,他似乎看到老梅树下,阿九正将一包东西,放入聋儿的手中,又伸手指了指风的方向。
聋儿郑重地点了点头,将那包草药拆开,取出几片叶子含入嘴中,细细咀嚼后,将混着唾液的汁水,吐入了村口蜿蜒而下的小溪里。
溪水潺潺,流向下游。
一群正在溪边嬉水的孩童,仿佛接收到了什么讯号,忽然不约而同地停下了打闹,齐声唱起了一支没有歌词的小调。
那调子歪歪斜斜,不成章法,却与他记忆深处,苏璃当年在幻境中所哼出的曲调,分毫不差。
康晏久久地立在船头,海风吹拂着他的衣袍。
他忽然彻底明白了。
他带不走任何“故事”,因为他正驶离一个已经不再需要“故事”的地方。
这里的一切,都已经化作了风,化作了水,化作了歌谣,融进了每一个人的呼吸与血脉里。
而那阵将他送离岸边的风,正从他身后,轻柔而坚定地,推着他的船,驶向更远的海。
康晏不知道,当他这叶孤舟彻底消失在海天之间时,老梅树下,阿九缓缓睁开了眼。
风停了,仿佛在等待一个新的开始。
他想说声谢谢,可阿九已经像只被惊动的小鹿,转身就消失在了小巷的拐角,只留下一缕被风吹散的淡淡草药香。
他捏着布包,回到自己借住的陋室,海风从窗格的缝隙里挤进来,带着咸腥的凉意。
他解开布包的绳结,一股更为清冽的草木气息扑面而来,是新采的安神草,叶片上还带着未干的晨露。
就在他准备将草药收进行囊时,指尖触到了一个硬物。
他拨开草叶,一枚陈旧的米粒静静躺在布包夹层里,色泽暗黄,形状和昨夜他枕边那粒,一般无二。
心脏猛地一缩。
康晏冲出屋门,想去追问阿九,却在村口的小广场上停住了脚步。
几个垂髫孩童正围着一堆湿泥,用稚嫩的小手捏着一个个歪歪扭扭的泥塑小灶。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小心翼翼地将一粒同样的陈米,嵌入小灶的灶口,嘴里还奶声奶气地唱着一支古怪的童谣:“粥娘娘不吃米,米替她看家……粥娘娘睡得香,米在门外站岗……”
阳光下,那几粒被当做“眼睛”嵌入泥灶的米,仿佛有了生命。
康晏站在原地,良久,良久。
他忽然明白了什么。
他缓缓退回巷中,将那粒米从草药包里取出,没有再去找阿九,而是放进了自己行囊最深处的一只锦囊里。
有些馈赠,是不能问的。
追问,就是一种辜负。
自从那夜之后,村里的聋儿变了。
他不再像从前那样低着头躲避人群,而是常常独自一人站在海边的礁石上,或是村口的老梅树下。
每当风起,他便会仰起脸,闭上双眼,那双失聪的耳朵仿佛成了无用的摆设,但他的手指却在空中微微颤动,像是拨弄着无数根看不见的丝线。
村里人起初只当是孩子气的玩耍,没人放在心上。
直到半月后,一场锁山大雾连下了三天三夜,进山采药的猎户赵三迷了路,音讯全无。
就在全村人焦急万分,准备组织人手冒险进山时,聋儿疯了似的从村外跑回来,一把抓住赵三的婆娘,不由分说地将她拖到一片空地上。
他用手指蘸着地上的积水,飞快地在泥地上画着。
线条曲折蜿蜒,交错纵横,竟是一幅无比精准的山谷水脉走向图。
他指着图上一个被圈起来的标记,又指了指自己的嘴,做出喝水的动作。
众人将信将疑,但抱着一线希望,几个胆大的后生还是按着地图的指引进了山。
两个时辰后,他们竟真的在图上标记的那个山洞里,找到了虚弱不堪的赵三。
他正是靠着洞里的一汪清泉才活了下来。
全村轰动。
人们围住聋儿,七嘴八舌地问他是如何知道的。
聋儿只是沉默地指了指天,又指了指自己的心,最后,他的手指,遥遥指向了村口那株虬结苍劲的老梅树。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弥漫的雾气中,老梅树的枝条疏影横斜,那摇曳的走势,竟与他画出的水脉地图,隐隐暗合。
阿九不知何时也站在人群中,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然后默默地从自己的小布兜里,掏出一包晒干了的风铃草,系在了聋儿的腰间。
她知道,风,已经找到了它新的耳朵。
不,或许应该说,风正在教会这个世界,万物如何彼此倾听,彼此映照。
村里新建的学堂开课了,孩子们习字的第一个字,便是“风”。
有个叫狗剩的顽童,性子最是顽劣,教书先生让他写一百遍“风”,他偏偏把里面的“几”字,全都写成了“九”。
先生气得吹胡子瞪眼,正要举起戒尺,却被村里那位不常露面的老塾师拦下了。
老塾师眯着眼看了看狗剩写的字,只淡淡说了一句:“由他去吧。”
当夜,狗剩做了个梦。
梦里,一个看不清面容的灰袍老者,就坐在村口那块大青石上,一言不发,只是伸出手指,在空中缓缓划动。
他每划一笔,山谷里的风便应声转向,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如细柳拂面。
狗剩看得痴了,下意识地跟着比划。
第二天醒来,他鬼使神差地又在纸上写下那个错误的“风”字。
就在他落笔的那一瞬间,窗外一株老柳树的枝条,竟猛地一抽,无风自动,摆出了一个古怪的拳架起手式。
村里的武童们见了,觉得有趣,争相模仿。
谁知这歪歪扭扭的“九”字,竟真的对应着一套招式。
他们依着笔画顺序打出来,姿势荒诞滑稽,却出奇的实用,几个回合下来,竟能将村里最壮的汉子也撂倒在地。
一套全新的“歪字拳”就这么诞生了。
村头的老采药婆婆拄着拐杖路过,看着孩子们打得热闹,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笑意,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语:“岳山那老家伙若还在,怕是要笑出声来。”她比谁都清楚,有时候,错误,才是传承真正的缝隙。
光,就是从那里照进来的。
玄音小庙的旧址,早已荒废,如今成了村妇们晾晒衣布的地方。
一个姓刘的老妪在晾晒自家染的蓝印花布,午后的阳光斜斜照下,她忽然发现,那匹深蓝色的布上,竟泛起一层银色的光华。
她凑近了细看,才发现布的纹理间,竟浮现出无数微小如草叶状的银色纹路,随着风吹布动,明明灭灭,煞是好看。
她不知这是何故,只觉得心里说不出的安宁。
于是,她将这匹最别致的布裁了下来,给邻家刚出生的孙儿做了个襁褓。
奇事发生了。
那新生儿本是夜夜啼哭,可裹上这新襁褓后,竟一夜安睡,脸上还带着甜甜的笑意。
半夜里,婴儿的母亲被一阵轻微的呢喃惊醒,凑过去一听,竟听见自己尚不会说话的孩儿,唇边清晰地吐出一个字:“听……”她骇然抬头,只见窗外院子里,那匹蓝布剩下的部分,正无风自亮,银光流转,持续了足足三刻才渐渐隐去。
这事传到了康晏耳中,他带着好奇前去查访。
面对他的询问,刘老妪只是憨厚地笑着:“布会发光?许是那天太阳好,我用心洗得干净吧。”康晏借来一小块布料,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反复察看,却看不出任何端倪。
他最终还是将布料还了回去,没有取样。
只在自己那本厚厚的考察笔记空白页上,郑重地写下了一行字:有些光,是仪器检测不到的。
康晏决定离开了。
他在这里看到了太多无法用他的学识解释的东西,与其说是恐惧,不如说是一种敬畏。
临行前夜,他想为这个村子留下点什么,或者说,从这个村子带走点什么。
他架设起自己最宝贵的铜筒录音器,想录下一段属于这里的夜声。
然而,他守了整整一夜,录音器里传来的,除了不知疲倦的风声,便只有单调的虫鸣。
他有些失望。
就在他准备收起设备时,一阵极轻微、极有规律的声响,从远处的老梅树下传来——笃,笃,笃,嗒。
三短一长。
康晏循声而去,月光下,只见聋儿正蹲在树下,用一只粗陶碗,轻轻敲击着地面。
见康晏走近,聋儿停下了动作,将碗翻了过来。
康晏看到,碗底沾着湿润的泥土,上面用树枝隐约划着两个字:别记。
康晏愕然。
他想问为什么,可聋儿只是对他摇了摇头,便转身,像一缕青烟,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浓重的夜色里。
第二天清晨,康晏去收拾录音器时,惊得呆住了。
那黄铜制的收音筒内壁上,竟凝出了一层薄薄的白霜。
霜花的纹路,细密地铺展开来,宛如无数片交叠的草叶脉络。
而在所有脉络的正中心,有一个清晰的、小小的圆形印记,像极了一只倒扣的陶碗。
他明白了,这里的人,这里的万物,拒绝被“记录”,拒绝被“保存”。
他们只想被“活着”。
学者登船那日,海上无风,水面平滑如镜。
船刚离岸,一架素白的纸鸢忽然从村子的方向悠悠飞出,像是被人剪断了线,晃晃悠悠,不偏不倚,正好飘落在康晏脚下的甲板上。
鸢上没有题字,只用最简单的笔墨,画了一只碗,碗里盛着半碗粥,粥上,浮着一粒米。
康晏俯身想去拾起,就在他指尖触到纸鸢的瞬间,一阵微风凭空而起,将画上的那粒“米”——实际上是一粒真正的陈米——吹得滚动起来,滚落进甲板的缝隙,瞬间消失不见。
船行十里,康晏回首望向那个已渐渐模糊的村庄。
朦胧中,他似乎看到老梅树下,阿九正将一包东西,放入聋儿的手中,又伸手指了指风的方向。
聋儿郑重地点了点头,将那包草药拆开,取出几片叶子含入嘴中,细细咀嚼后,将混着唾液的汁水,吐入了村口蜿蜒而下的小溪里。
溪水潺潺,流向下游。
一群正在溪边嬉水的孩童,仿佛接收到了什么讯号,忽然不约而同地停下了打闹,齐声唱起了一支没有歌词的小调。
那调子歪歪斜斜,不成章法,却与他记忆深处,苏璃当年在幻境中所哼出的曲调,分毫不差。
康晏久久地立在船头,海风吹拂着他的衣袍。
他忽然彻底明白了。
他带不走任何“故事”,因为他正驶离一个已经不再需要“故事”的地方。
这里的一切,都已经化作了风,化作了水,化作了歌谣,融进了每一个人的呼吸与血脉里。
而那阵将他送离岸边的风,正从他身后,轻柔而坚定地,推着他的船,驶向更远的海。
康晏不知道,当他这叶孤舟彻底消失在海天之间时,老梅树下,阿九缓缓睁开了眼。
风停了,仿佛在等待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