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等人看着那些器物,那些器物也静静地看着他们。
跨越千年的对视,让时空在此刻剧烈扭曲和重叠。
“这……这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李泰声音干涩沙哑,他死死扒在展柜玻璃上,脸几乎贴了上去。
“这东西,我……我在万年县主家的宴席上见过一个类似的,是她家的传家宝!这……这怎么会在这里?”
他语气中满是难以置信,记忆出了差错。
李世民的视线,落在一件赤金走龙上,那龙的形态、鳞片的雕工,与他御书房里的一件摆设几乎如出一辙。
“将作监的手艺……”
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复杂况味。
那是他治下工匠的作品,是他王朝的象征,如今却像逝者的遗物,被陈列于此,供人凭吊。
一种难以言喻的荒谬感涌上心头。
他活生生的王朝,活生生的人民,他们的日常,他们的创造,此刻竟被冠以“文物”之名,冰冷地展示在玻璃之后。
长孙皇后和两个小公主则被一套精美的镶金玉臂环吸引。
“阿娘,这个真好看。”
小城阳指着臂环。
“比宫里新做的还要漂亮。”
“嗯,是好看。”
长孙皇后温言应着,心中却是一片恍惚。
这些东西,在他们眼中,是珍宝,是权贵才能拥有的奢侈品。
它们出现在这里,被冠以“国宝”之名,虽然让人有时空错乱之感,但逻辑上尚能接受。
毕竟,这些都是宝物。
然而,当他们继续往前走时,这种微妙的平衡被彻底打破了。
“咦?”
小兕子忽然停下脚步,指着一个独立的展柜,奶声奶气地喊道:“阿娘快看!那个碗!吃饭饭哒!”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展柜里静静躺着一只白釉瓷碗。
那碗造型简洁,釉色温润,没有任何多余纹饰,朴素得就像寻常人家饭桌上的器物。
李泰看了一眼,不以为意地撇了撇嘴。
“一个破碗有什么好看的,我东宫库房里,比这好的瓷器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他话音刚落,一旁的陈晨便开口了。
“这可不是普通的碗,它叫“白釉玉璧底碗”,是邢窑的精品,代表了当时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准。”
“最高水准?”李泰的眉毛拧成了麻花。
“就这?素面朝天的,连个花都没有。”他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屑。
他更关心的是另一件东西。他指着之前那件舞马衔杯纹银壶,满脸赞叹。
“先生,你看这银壶,过了上千年,竟然还跟新的一样,锃光瓦亮!这保存得也太好了吧!”
陈晨闻言,摇了摇头。
“你现在看到的,是修复之后的样子。”
“修复?”李泰一愣。
“对。”陈晨的语气平静。
“它被发现的时候,因为窖藏坍塌,已经被压成一块扁平的铁饼,壶嘴和提梁都断了,上面全是泥土和锈迹,根本看不出原样。”
“我们的文物修复专家,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用各种工具一点一点地把它重新敲打、塑形、焊接、清洗,才让它恢复了今天的样貌。”
“什么?”李泰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把一块烂铁饼,花几个月时间,敲回一个壶?
这得是何等的毅力,这些专家是真的了不起。
他想起之前在兵马俑看到的青铜马车,那也是这些文物专家修复出来的。
他收回之前的轻视,看向那些修复师,心中生出由衷的敬佩。
继续往前走,然后,他们看到了更多的“怪东西”。
一个鎏金的银药盒,一套玛瑙制作的棋子,和几枚小巧的银质骰子。一个素面的八棱净水瓶。
“这……这不是装药的盒子吗?”李泰指着药盒,声音开始发飘。
“下棋的棋子?”他又指向棋盘。
“这个瓶子,我府上也有一个差不多的,平时用来插花。”
李泰的声音越来越小,表情越来越呆滞。
李承乾也瞪大了眼睛,他看着那些物件,嘴唇微张。
这些东西,在他们的生活中,实在是太寻常了。
寻常到他们甚至都不会多看一眼。
可在这里,每一件都被小心翼翼地供奉在恒温恒湿的展柜里,配以柔和的灯光和详尽的文字说明,接受着来自后世的瞻仰。
众人浑浑噩噩地走出了大唐展区,脑子里依然嗡嗡作响。
李泰一把拉住陈晨的胳膊,嘴唇哆嗦着,半天憋出一句话。
“先生,我……我就想问问清楚,就因为这些物品是来自大唐,所以成为国宝?”
“那照这么说,我府上茅房里的恭桶,要是埋地下一千年,是不是也能成国宝?”
这话问得实在是刁钻。
连长孙皇后都忍不住侧目,想听听陈晨怎么回答。
陈晨却一脸平静,甚至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才点头。
“理论上来说,如果它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能代表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生活特征,确实有这个可能。”
“噗——”
李泰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他松开陈晨,连连后退几步,扶着墙才站稳。
完了,这个世界彻底疯了。
李世民和李承乾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震撼。
他们震撼的不是恭桶能不能变国宝,而是后世对“历史”的定义。
原来,在千年之后,他们的一切,无论尊卑贵贱,无论雅俗与否,都会被剥离掉原本的用途,成为一个名为“大唐”的符号。
这种感觉,远比看到金银玉器陈列于此,更加让人脊背发凉。
经此一事,众人再看后面宋、元、明、清的展品时,心态已经截然不同。
走入宋代展厅,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与大唐截然不同的精致与内敛。
“这瓷器烧得是真好。”
李泰看着一尊天青色的汝窑笔洗,喃喃自语。
他凑得很近,仔细研究那釉面上的细小开片,生怕错过什么细节。
李世民的目光则落在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上,看着画卷中那繁华的市井、熙攘的人群,他久久不语。
半晌,他才低声开口,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问身边的太子。
“文气有余,武备松弛。”
李承乾心中一凛,他明白父皇的意思。
画中的繁华是真的,但那松散的城防,安逸的百姓,似乎也预示着这个王朝的某种命运。
跨越千年的对视,让时空在此刻剧烈扭曲和重叠。
“这……这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李泰声音干涩沙哑,他死死扒在展柜玻璃上,脸几乎贴了上去。
“这东西,我……我在万年县主家的宴席上见过一个类似的,是她家的传家宝!这……这怎么会在这里?”
他语气中满是难以置信,记忆出了差错。
李世民的视线,落在一件赤金走龙上,那龙的形态、鳞片的雕工,与他御书房里的一件摆设几乎如出一辙。
“将作监的手艺……”
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复杂况味。
那是他治下工匠的作品,是他王朝的象征,如今却像逝者的遗物,被陈列于此,供人凭吊。
一种难以言喻的荒谬感涌上心头。
他活生生的王朝,活生生的人民,他们的日常,他们的创造,此刻竟被冠以“文物”之名,冰冷地展示在玻璃之后。
长孙皇后和两个小公主则被一套精美的镶金玉臂环吸引。
“阿娘,这个真好看。”
小城阳指着臂环。
“比宫里新做的还要漂亮。”
“嗯,是好看。”
长孙皇后温言应着,心中却是一片恍惚。
这些东西,在他们眼中,是珍宝,是权贵才能拥有的奢侈品。
它们出现在这里,被冠以“国宝”之名,虽然让人有时空错乱之感,但逻辑上尚能接受。
毕竟,这些都是宝物。
然而,当他们继续往前走时,这种微妙的平衡被彻底打破了。
“咦?”
小兕子忽然停下脚步,指着一个独立的展柜,奶声奶气地喊道:“阿娘快看!那个碗!吃饭饭哒!”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展柜里静静躺着一只白釉瓷碗。
那碗造型简洁,釉色温润,没有任何多余纹饰,朴素得就像寻常人家饭桌上的器物。
李泰看了一眼,不以为意地撇了撇嘴。
“一个破碗有什么好看的,我东宫库房里,比这好的瓷器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他话音刚落,一旁的陈晨便开口了。
“这可不是普通的碗,它叫“白釉玉璧底碗”,是邢窑的精品,代表了当时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准。”
“最高水准?”李泰的眉毛拧成了麻花。
“就这?素面朝天的,连个花都没有。”他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屑。
他更关心的是另一件东西。他指着之前那件舞马衔杯纹银壶,满脸赞叹。
“先生,你看这银壶,过了上千年,竟然还跟新的一样,锃光瓦亮!这保存得也太好了吧!”
陈晨闻言,摇了摇头。
“你现在看到的,是修复之后的样子。”
“修复?”李泰一愣。
“对。”陈晨的语气平静。
“它被发现的时候,因为窖藏坍塌,已经被压成一块扁平的铁饼,壶嘴和提梁都断了,上面全是泥土和锈迹,根本看不出原样。”
“我们的文物修复专家,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用各种工具一点一点地把它重新敲打、塑形、焊接、清洗,才让它恢复了今天的样貌。”
“什么?”李泰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把一块烂铁饼,花几个月时间,敲回一个壶?
这得是何等的毅力,这些专家是真的了不起。
他想起之前在兵马俑看到的青铜马车,那也是这些文物专家修复出来的。
他收回之前的轻视,看向那些修复师,心中生出由衷的敬佩。
继续往前走,然后,他们看到了更多的“怪东西”。
一个鎏金的银药盒,一套玛瑙制作的棋子,和几枚小巧的银质骰子。一个素面的八棱净水瓶。
“这……这不是装药的盒子吗?”李泰指着药盒,声音开始发飘。
“下棋的棋子?”他又指向棋盘。
“这个瓶子,我府上也有一个差不多的,平时用来插花。”
李泰的声音越来越小,表情越来越呆滞。
李承乾也瞪大了眼睛,他看着那些物件,嘴唇微张。
这些东西,在他们的生活中,实在是太寻常了。
寻常到他们甚至都不会多看一眼。
可在这里,每一件都被小心翼翼地供奉在恒温恒湿的展柜里,配以柔和的灯光和详尽的文字说明,接受着来自后世的瞻仰。
众人浑浑噩噩地走出了大唐展区,脑子里依然嗡嗡作响。
李泰一把拉住陈晨的胳膊,嘴唇哆嗦着,半天憋出一句话。
“先生,我……我就想问问清楚,就因为这些物品是来自大唐,所以成为国宝?”
“那照这么说,我府上茅房里的恭桶,要是埋地下一千年,是不是也能成国宝?”
这话问得实在是刁钻。
连长孙皇后都忍不住侧目,想听听陈晨怎么回答。
陈晨却一脸平静,甚至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才点头。
“理论上来说,如果它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能代表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生活特征,确实有这个可能。”
“噗——”
李泰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他松开陈晨,连连后退几步,扶着墙才站稳。
完了,这个世界彻底疯了。
李世民和李承乾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震撼。
他们震撼的不是恭桶能不能变国宝,而是后世对“历史”的定义。
原来,在千年之后,他们的一切,无论尊卑贵贱,无论雅俗与否,都会被剥离掉原本的用途,成为一个名为“大唐”的符号。
这种感觉,远比看到金银玉器陈列于此,更加让人脊背发凉。
经此一事,众人再看后面宋、元、明、清的展品时,心态已经截然不同。
走入宋代展厅,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与大唐截然不同的精致与内敛。
“这瓷器烧得是真好。”
李泰看着一尊天青色的汝窑笔洗,喃喃自语。
他凑得很近,仔细研究那釉面上的细小开片,生怕错过什么细节。
李世民的目光则落在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上,看着画卷中那繁华的市井、熙攘的人群,他久久不语。
半晌,他才低声开口,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问身边的太子。
“文气有余,武备松弛。”
李承乾心中一凛,他明白父皇的意思。
画中的繁华是真的,但那松散的城防,安逸的百姓,似乎也预示着这个王朝的某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