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宋代的风雅,元、明、清三代的展厅,众人看得有些心不在焉。
那些青花瓷瓶、龙袍玉带,虽然同样精美华贵,却再也无法带给他们初见大唐遗宝时的那种灵魂冲击。
震撼过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麻木和疲惫。
李泰不再咋咋呼呼的,他只是默默地看着,试图从那些器物的形制和花纹上,找出与大唐的联系与区别。
李世民则愈发沉默,他走过一个展柜,里面陈列着清代的官帽和朝珠。
他只扫了一眼,便移开了视线,脚步没有丝毫停留。
那顶戴花翎的样式,在他看来,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怪异与屈辱,远不如他大唐男儿的幞头来得英武挺拔。
从一个王朝的兴盛,看到另一个王朝的衰亡,再看到一个由异族建立的王朝……
这趟博物馆之旅,像是一场被加速了千百倍的王朝更迭,让他这个亲手开创了一个盛世的帝王,心中五味杂陈。
终于,一行人走出了博物馆。
午后的阳光迎面扑来,温暖而刺眼。
广场上人来人往,车流不息,充满了鲜活的、现代的气息。
这与馆内那凝固了千年的寂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众人一时间都有些恍惚,仿佛刚从一场光怪陆离的大梦中醒来。
来到附近的一处咖啡店,点了茶水后,众人寻了个角落坐下。
小兕子和小城阳大概是逛累了,依偎在长孙皇后怀里,昏昏欲睡。
“我决定了。”李泰突然开口。
他一脸严肃地宣布:“等我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把我宫里所有的东西,从桌椅板凳到夜壶恭桶,全都登记造册,画影图形,再请专人写明用途和来历!”
他顿了顿,表情变得痛心疾首。
“万一哪个以后成了国宝,后人却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岂不是我这个主人的失职?”
“噗嗤……”
原本靠在长孙皇后怀里昏昏欲睡的小兕子,被四哥这夸张的动静给逗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没忍住笑出了声。
小城阳也跟着咯咯直笑,好奇地问:“四哥,你真的要把吃饭的碗和上茅房的恭桶都画下来吗?那多不好意思呀。”
“你懂什么!”
李泰梗着脖子,一脸的悲壮,仿佛在扞卫什么神圣的事业。
“这叫为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万一千年之后,他们把我的夜壶当酒壶用了,那我岂不是要遗臭万年?”
这番歪理邪说,成功地让车内的气氛缓和了些许。
长孙皇后无奈地摇了摇头,轻轻拍了拍笑得直不起腰的女儿们,嗔怪地看了一眼自家儿子。
这个青雀,总是能想出些稀奇古怪的由头。
李承乾也觉得有些好笑,但他笑过之后,却陷入了沉思。
他看了一眼身旁沉默不语的父皇,轻声开口。
“四弟此言虽显荒唐,却也并非全无道理。”
“父皇,儿臣在想,那些商周青铜,秦时虎符,若非其上有铭文记载,后人又如何能知晓其真正的用途与归属?恐怕多半要靠猜测。”
“今日我们所见的遗宝,精美绝伦,却大多是金银器物,并无文字。”
“后人只能从其形制推断用途,但其中细节,恐怕已然失传。”
一直沉默的李世民,终于缓缓抬起了头。
“青雀的想法,虽有些胡闹,却点醒了朕。”
“我大唐能工巧匠无数,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这些东西,于我等而言,是日常所用之物。”
“但千年之后,谁又能说得清它们的来历、构造与用法?”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锐利起来。
“朕决定,回宫之后,便下旨将作监与工部,将所有新造器物,尤其是那些具有开创之功的物件,全部画影图形,并以文字详述其尺寸、用料、工序、功用,存档备考。”
“不仅是器物,还有制度、律法、农时、节庆……凡此种种,皆要记录在案,务求详尽,不使后人揣测。”
这番话掷地有声,车内再无人发笑。
李泰张大了嘴,他只是心血来潮的一个念头,怎么就上升到国家大政的高度了?
父皇这……这也太雷厉风行了。
陈晨看着李世民,心中也不由得生出几分敬佩。
这位千古一帝的思维,果然不同凡响。从一个恭桶能不能当国宝的问题,瞬间就能延伸到为整个文明建立档案的高度。
他适时地开口,给李世民的决策又添了一把火。
“陛下这个想法,其实与后世的做法不谋而合。”
“哦?”李世民看向他。
“在现在,我们购买任何一件商品,无论大小,都会附带一份文件,我们称之为‘说明书’。”
“说明书?”李泰立刻来了精神,这个词他喜欢。
“对。”陈晨点头。
“这份说明书上,会用图画和文字,详细介绍这件东西的名称、功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甚至包括了简单的维修指南。”
“这样一来,无论谁拿到它,都能一目了然,不会用错。”
“好!好一个说明书!”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抚掌赞叹。
“此法甚好!言简意赅,直指要害!”
他仿佛看到了一扇新的大门被推开。
与其被动地等待后人去发掘、去猜测、去定义,不如主动出击,自己为自己的时代写下最清晰的注脚。
“朕不仅要让工部和将作监做,还要让史官也参与进来!”李世民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兴奋。
“为我大唐的每一项创造,都配上‘说明书’!”
“让千年之后的人,看到我大唐的器物,便能知其精妙!看到我大唐的制度,便能明其深意!”
他此刻的心情,与刚出博物馆时的沉重压抑截然不同。
那是一种找到了方向,重新掌握了主动权的掌控感。
既然无法阻止王朝的终结,那就在它最辉煌的时候,为它铸造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一座由无数“说明书”构成的,详尽到无可辩驳的文明丰碑。
李泰激动得满脸通红,他觉得自己的一个小小想法,竟然得到了父皇如此高度的认可和升华,简直是人生巅峰。
他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去之后,东宫的“说明书”要用什么材质的纸,找哪个大书法家来写,才配得上他那些宝贝。
那些青花瓷瓶、龙袍玉带,虽然同样精美华贵,却再也无法带给他们初见大唐遗宝时的那种灵魂冲击。
震撼过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麻木和疲惫。
李泰不再咋咋呼呼的,他只是默默地看着,试图从那些器物的形制和花纹上,找出与大唐的联系与区别。
李世民则愈发沉默,他走过一个展柜,里面陈列着清代的官帽和朝珠。
他只扫了一眼,便移开了视线,脚步没有丝毫停留。
那顶戴花翎的样式,在他看来,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怪异与屈辱,远不如他大唐男儿的幞头来得英武挺拔。
从一个王朝的兴盛,看到另一个王朝的衰亡,再看到一个由异族建立的王朝……
这趟博物馆之旅,像是一场被加速了千百倍的王朝更迭,让他这个亲手开创了一个盛世的帝王,心中五味杂陈。
终于,一行人走出了博物馆。
午后的阳光迎面扑来,温暖而刺眼。
广场上人来人往,车流不息,充满了鲜活的、现代的气息。
这与馆内那凝固了千年的寂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众人一时间都有些恍惚,仿佛刚从一场光怪陆离的大梦中醒来。
来到附近的一处咖啡店,点了茶水后,众人寻了个角落坐下。
小兕子和小城阳大概是逛累了,依偎在长孙皇后怀里,昏昏欲睡。
“我决定了。”李泰突然开口。
他一脸严肃地宣布:“等我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把我宫里所有的东西,从桌椅板凳到夜壶恭桶,全都登记造册,画影图形,再请专人写明用途和来历!”
他顿了顿,表情变得痛心疾首。
“万一哪个以后成了国宝,后人却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岂不是我这个主人的失职?”
“噗嗤……”
原本靠在长孙皇后怀里昏昏欲睡的小兕子,被四哥这夸张的动静给逗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没忍住笑出了声。
小城阳也跟着咯咯直笑,好奇地问:“四哥,你真的要把吃饭的碗和上茅房的恭桶都画下来吗?那多不好意思呀。”
“你懂什么!”
李泰梗着脖子,一脸的悲壮,仿佛在扞卫什么神圣的事业。
“这叫为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万一千年之后,他们把我的夜壶当酒壶用了,那我岂不是要遗臭万年?”
这番歪理邪说,成功地让车内的气氛缓和了些许。
长孙皇后无奈地摇了摇头,轻轻拍了拍笑得直不起腰的女儿们,嗔怪地看了一眼自家儿子。
这个青雀,总是能想出些稀奇古怪的由头。
李承乾也觉得有些好笑,但他笑过之后,却陷入了沉思。
他看了一眼身旁沉默不语的父皇,轻声开口。
“四弟此言虽显荒唐,却也并非全无道理。”
“父皇,儿臣在想,那些商周青铜,秦时虎符,若非其上有铭文记载,后人又如何能知晓其真正的用途与归属?恐怕多半要靠猜测。”
“今日我们所见的遗宝,精美绝伦,却大多是金银器物,并无文字。”
“后人只能从其形制推断用途,但其中细节,恐怕已然失传。”
一直沉默的李世民,终于缓缓抬起了头。
“青雀的想法,虽有些胡闹,却点醒了朕。”
“我大唐能工巧匠无数,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这些东西,于我等而言,是日常所用之物。”
“但千年之后,谁又能说得清它们的来历、构造与用法?”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锐利起来。
“朕决定,回宫之后,便下旨将作监与工部,将所有新造器物,尤其是那些具有开创之功的物件,全部画影图形,并以文字详述其尺寸、用料、工序、功用,存档备考。”
“不仅是器物,还有制度、律法、农时、节庆……凡此种种,皆要记录在案,务求详尽,不使后人揣测。”
这番话掷地有声,车内再无人发笑。
李泰张大了嘴,他只是心血来潮的一个念头,怎么就上升到国家大政的高度了?
父皇这……这也太雷厉风行了。
陈晨看着李世民,心中也不由得生出几分敬佩。
这位千古一帝的思维,果然不同凡响。从一个恭桶能不能当国宝的问题,瞬间就能延伸到为整个文明建立档案的高度。
他适时地开口,给李世民的决策又添了一把火。
“陛下这个想法,其实与后世的做法不谋而合。”
“哦?”李世民看向他。
“在现在,我们购买任何一件商品,无论大小,都会附带一份文件,我们称之为‘说明书’。”
“说明书?”李泰立刻来了精神,这个词他喜欢。
“对。”陈晨点头。
“这份说明书上,会用图画和文字,详细介绍这件东西的名称、功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甚至包括了简单的维修指南。”
“这样一来,无论谁拿到它,都能一目了然,不会用错。”
“好!好一个说明书!”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抚掌赞叹。
“此法甚好!言简意赅,直指要害!”
他仿佛看到了一扇新的大门被推开。
与其被动地等待后人去发掘、去猜测、去定义,不如主动出击,自己为自己的时代写下最清晰的注脚。
“朕不仅要让工部和将作监做,还要让史官也参与进来!”李世民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兴奋。
“为我大唐的每一项创造,都配上‘说明书’!”
“让千年之后的人,看到我大唐的器物,便能知其精妙!看到我大唐的制度,便能明其深意!”
他此刻的心情,与刚出博物馆时的沉重压抑截然不同。
那是一种找到了方向,重新掌握了主动权的掌控感。
既然无法阻止王朝的终结,那就在它最辉煌的时候,为它铸造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一座由无数“说明书”构成的,详尽到无可辩驳的文明丰碑。
李泰激动得满脸通红,他觉得自己的一个小小想法,竟然得到了父皇如此高度的认可和升华,简直是人生巅峰。
他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去之后,东宫的“说明书”要用什么材质的纸,找哪个大书法家来写,才配得上他那些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