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技术瓶颈-《外卖小哥奇遇保时捷女》

  暴雨砸在“快送科技”总部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楼下警戒线内刺眼的蓝光。第三起机器人撞人事故的现场还未清理完毕,破碎的泡沫箱里滚出半盒浸透雨水的寿司,被撞老人的拐杖斜倚在路缘石上,金属弯头还沾着新鲜的血迹。

  写字楼顶层的会议室里,CEO张鹏把平板狠狠拍在红木桌上。屏幕里,自家研发的“升级版”人机系统正像个醉汉般在步行街打转,最终一头撞向路边的消防栓。弹幕早已炸开锅,“这是配送机器人还是碰碰车?”“快送科技怕不是偷了假数据?”的评论刷得密密麻麻。

  “公关部呢?”张鹏的吼声压过窗外的雷鸣,“不是让你们控评吗?”

  戴着黑框眼镜的公关总监颤巍巍站起:“张总,没用,视频传得太快了。要不……按之前的方案来?”他点开另一个页面,“同心配送”的官网LOGO赫然在目,下面已经拟好了通稿标题:“技术落后酿隐患?揭秘同心配送被行业淘汰的真相”。

  张鹏眼中闪过狠厉:“发!把事故责任全推给他们,就说我们是被劣质数据坑了!”

  此时的同心配送办公室,空气比铅块还沉。林溪死死盯着屏幕上滚动的故障报告,每一条“避障失败”的记录都像烧红的针,扎得她眼眶发酸。嘴角的水泡破了又起,渗出血丝,她却浑然不觉,只是反复拖动进度条,回看机器人撞向行人前的监控片段。

  “又是逆光盲区。”她喃喃自语,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调出环境识别模型的后台数据。屏幕上,正午阳光穿过楼宇形成的光斑被误判为路面标识,导致机器人径直冲向了正在横穿马路的小孩——幸好家长反应快,只是擦破了皮,可舆论已经开始发酵。

  “叮咚”一声,企业微信弹出新消息。合作商家“鲜切果铺”的老板发来告别信息:“林总,实在抱歉,快送那边说你们技术过时了,我们不敢再用了……”后面跟着一个叹息的表情。

  林溪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突然没了力气。她转头看向窗外,夕阳把天际线染成惨淡的橘色,楼下街道上,快送科技的宣传车正缓缓驶过,大喇叭里循环播放着“升级系统,安全高效”的广告,与屏幕上的事故新闻形成尖锐的讽刺。

  “喝口这个。”一只温热的玻璃杯递到面前,冰糖雪梨的甜香驱散了空气中的焦糊味。李默穿着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眼底也有淡淡的青黑,却依旧笑得温和。他把杯子往林溪手里塞了塞,“我尝过了,不烫。”

  林溪接过杯子,指尖触到杯壁的温度,眼泪差点掉下来。这三天她几乎没合眼,代码改了又删,测试了几十次,环境识别模型依旧像个近视眼,在复杂路况面前频频“失灵”。她知道李默比她更急,公司刚有起色,又遭遇偷数据和造谣,几个老客户都在观望,再出岔子,真的要撑不下去了。

  “我们的算法需要更精准的环境识别模型。”林溪的声音带着沙哑,“可现有的技术达不到,边缘侧的算力根本撑不起实时处理,云端传输又有延迟……”她把脸埋进掌心,“我是不是太没用了?”

  “别这么说。”李默蹲下身,轻轻握住她的手腕。他的掌心带着薄茧,是以前修机器人留下的,触感很踏实。“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记得去年冬天,我们为了优化路径算法,在车库冻了整整一夜,最后不也成了吗?”

  林溪抬头看他,灯光下,李默的头发里藏着几根银丝,是这段时间熬出来的。她突然想起创业初期,两人挤在不足十平米的车库里,用二手电脑写代码,饿了就吃泡面,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睡一会儿。那时候再难,只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就觉得有希望。

  “对了,”李默像是想起了什么,眼睛亮了亮,“我联系了陈工。就是上次快送科技偷我们初代代码时,帮我们作证的那个算法工程师。”

  林溪愣住了:“陈工?他不是去国外做研究了吗?”

  “上个月回来的,在中科院做人工智能项目。”李默拿出手机,调出聊天记录,“他说认识一位专家,是边缘计算领域的权威,明天就有空过来看看。”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林溪就把办公室收拾干净了。她把代码整理成文档,打印出来订成册,又反复检查了测试设备,确保万无一失。七点刚过,门铃响了。

  门口站着两个人,陈工还是老样子,穿着冲锋衣,背着双肩包,身后跟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手里拎着一个旧帆布包,看起来像个退休教师,可眼神却异常锐利,扫过办公室里的机器人原型时,目光停留了许久。

  “林总,这位是周明远教授。”陈工介绍道,“周教授在边缘计算领域做了三十年,当年的5G边缘侧架构,就是他带队研发的。”

  林溪连忙上前握手:“周教授,麻烦您了。”

  周教授笑着摆手,声音洪亮:“别客气,陈工说你们的算法有意思,我倒要看看是什么难题难住了年轻人。”

  走进技术部,林溪立刻打开电脑,调出环境识别模型的演示界面。屏幕上,机器人在模拟路况中行驶,遇到突发出现的障碍物,停顿了半秒才做出避让动作——就是这半秒,在现实中足以酿成事故。

  “问题出在数据处理的位置。”林溪指着屏幕解释,“现有模型依赖云端算力,传感器收集到的图像、雷达数据要传到云端分析,再反馈指令,中间有延迟。如果把处理模块放在边缘侧,算力又不够支撑复杂的识别算法。”

  周教授没说话,俯身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调出了模型的底层架构。他看得很仔细,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林溪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李默端来三杯热茶,悄悄放在桌上,没敢打扰。

  过了足足半个小时,周教授直起身,推了推眼镜,突然笑了:“你的思路很对,只是少了个‘桥梁’。”

  林溪一愣:“桥梁?”

  “边缘计算模块。”周教授打开自己的帆布包,拿出一个巴掌大的黑色芯片,“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边缘侧处理器,能把云端的部分算力下沉,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再把关键信息上传云端更新模型。你试试把它嵌入算法架构里。”

  林溪眼睛瞬间亮了。她立刻接过芯片,连接到测试设备上,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跳动。代码一行行滚动,屏幕上的机器人开始重新运行。这一次,当障碍物突然出现时,机器人几乎没有停顿,立刻做出了避让动作。

  “成功了!”林溪激动地叫出声,可下一秒,屏幕突然弹出错误提示——模块与现有算法的兼容性出了问题。

  “别急。”周教授走过来,指着代码中的一处逻辑错误,“这里的接口协议不对,边缘模块需要实时调用传感器数据,你用的还是云端的传输协议,肯定会冲突。”

  林溪立刻修改代码,周教授在一旁不时提点几句。李默搬来一张椅子坐在旁边,默默看着两人,桌上的热茶凉了又换,换了又凉。中午的时候,他订了三份外卖,林溪和周教授只顾着改代码,直到饭菜凉透都没动几口。

  夜幕降临,办公室里只剩下三个人的呼吸声和键盘敲击声。窗外的城市亮起万家灯火,李默看着林溪专注的侧脸,她的头发乱了,贴在额头上,嘴角的水泡又破了,却浑然不觉。他悄悄拿出药膏,挤在棉签上,等林溪停下喝水的间隙,轻轻递了过去。

  “擦擦吧。”李默的声音很轻,“别感染了。”

  林溪接过棉签,看着他眼底的红血丝,突然鼻子一酸。这三天,李默几乎没合眼,白天要处理公司的杂事,应对商家的质疑,晚上还要守在技术部,给她和周教授准备夜宵、咖啡。他从不说累,可她知道,他比谁都辛苦。

  “周教授,您休息会儿吧。”李默又端来一杯热牛奶,“都快一点了。”

  周教授笑着摆摆手:“没事,当年做5G研发,连续熬一个星期都是常事。”他看着屏幕上逐渐稳定的数据流,“快成了,再调试一下识别阈值就行。”

  凌晨三点,测试终于开始。机器人在模拟的城市路况中行驶,穿过拥堵的路口,避开突然冲出的行人,绕过违规停放的电动车,每一次避让都精准无误。屏幕上的避障准确率一点点上升,95%、97%、99%……当最终数字定格在99%时,办公室里一片寂静。

  “成了!”林溪猛地站起来,眼泪瞬间涌了出来。她转头看向李默,他也笑着看着她,眼里闪着光。周教授拿起桌上的凉茶,轻轻碰了碰林溪的杯子:“小姑娘,好样的。”

  第二天上午,同心配送的机器人重新上路。在人流密集的步行街,机器人灵活地避开行人,精准地将外卖送到客户手中。有路人拿出手机拍摄,视频很快传到网上,配文:“这才是真正的智能配送!快送科技的脸被打肿了”。

  下午,之前流失的商家纷纷发来消息,想要重新合作。“鲜切果铺”的老板更是直接打电话过来:“林总,是我们糊涂,以后我们只跟你们合作!”

  傍晚,技术部里摆起了简单的庆功宴。李默买了个小蛋糕,插上蜡烛,林溪闭上眼睛许愿,睁开眼时,眼泪又掉了下来。

  “怎么又哭了?”李默走过来,轻轻擦去她的眼泪,指尖带着蛋糕的甜香。

  林溪抱住他,把脸埋在他的怀里:“谢谢你一直陪着我。”从创业初期的艰难,到被偷数据的打击,再到这次的技术瓶颈,如果不是李默,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过来。

  李默轻轻拍着她的背,声音温柔却坚定:“傻瓜,我们是夫妻啊。”

  窗外,夕阳正缓缓落下,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的天空中,一只鸽子带着清脆的鸣叫飞过,办公室里的灯光温暖而明亮,映照着墙上“同心”两个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