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曹刘执意决战邺城,周瑜欲奇袭许都(1更)-《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随着诸葛亮的到来,原本只是将曹操势力撵出河北的战略意图直接更改为将曹操大军滞留在邺城。

  不论是庞统还是诸葛亮,都笃定方今天下唯有曹操能与刘备为敌,其余人皆是碌碌之辈,哪怕将曹操打残后刘备也残了,只需恢复几年,刘备依旧能南下荡平不服。

  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刘备及其余文武的一致肯定。

  既然要打,那就要将曹操往死里打,这等难逢的战机也很难再出现第二次。

  若是错过了,今后跟曹操之间的争斗可能会延续十年甚至于几十年。

  真跟曹操争斗十年或者几十年,即便赢了也只是个支离破碎的中原和河北。

  不断高筑的营垒,也将邺城内的曹操惊得不轻。

  “刘备果真要与孤在此决战?”

  曹操不敢相信刘备会如此强势,就因为孤不分钱粮你就要跟孤决一死战?

  贾诩则是敏锐的看穿了刘备的意图,急劝道:“明公,当断则断,刘备这是要将明公大军滞留河北,给南面刘表和孙权奇袭许都的机会。要么与刘备决战速胜,要么立即放弃邺城走河内回兖州。”

  虽然贾诩口称要么决战速胜要么放弃邺城,但实际上贾诩更希望曹操放弃邺城。

  即便曹操想决战速胜,刘备也不会给曹操这个机会,逐渐高筑的营垒就已经将刘备的意图显现无疑。

  荀攸则是比贾诩更直接,道:“方今天下能明公相争者,唯有刘备,刘备亦知明公为其唯一大敌。哪怕将许都让给刘表或孙权,只要将明公大军滞留在邺城,刘备都是最大收益者。请明公速作决断,趁刘备营垒未稳,撤兵回兖州。”

  郭嘉亦是认同贾诩和荀攸的观点,道:“刘备乃枭雄也。口称匡扶汉室,实则想当光武。只要许都的天子被刘表或孙权所得,刘备就能一直打着衣带诏的旗号拓张势力。待得群雄皆灭,天子必视刘备为威胁,届时只需一个苦肉计,以刘备的威名完全可以效仿光武另立正统。故而将明公滞留在邺城,乃是刘备此番最大的图谋。请明公速做决断!”

  荀攸、郭嘉的分析虽然在理,但曹仁等武将却执意要跟刘备一战,先前庞统佯装挖掘濠堑时曹仁等人就已经提出要与刘备决战,现在更不会退缩。

  这也是为何贾诩会增加一个决战速胜的选择,贾诩很清楚,真要直接退兵,不仅曹仁等武将不会同意,曹操亦不会心甘。

  曹操并没有在军事上显现败绩,只是在大略上有可能面临刘表孙权奇袭许都这事,若只是担心刘表孙权就退兵,也不符合曹操的秉性。

  看着争吵的文武,曹操揉了揉有些生疼的额头,心头的战意也随着武将的士气高涨而攀升。

  “既然刘备要战,那孤便与刘备一战,胜负未分,岂能轻言撤兵?”曹操的语气愈发的严厉,终究还是选择了冒险跟刘备赌一把。

  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骨子里都充斥冒险精神和好赌心态,这既是两人的优势也是两人的劣势。

  当对手是优柔寡断型,两人都能打出罕见的战绩;当对手是谨慎沉稳型,冒险好赌就会反噬自身。

  而当对手也是冒险好赌型,胜负又会回归到双方最纯粹的调兵遣将上。

  谁在调兵遣将上更胜一筹,谁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随着双方决战令的下达,曹操和刘备在邺城开始了轮番攻防。

  由于彼此双方都聚集了麾下最强的谋士、猛将、劲卒,一时之间也难分胜负。

  江东。

  准备趁着曹刘争锋再伐黄祖的孙权,也得到了由诸葛瑾转呈邀约同伐曹操的密信。

  而在诸葛亮密信转呈不久,曹操也委派使者给孙权送来了假车骑将军、徐州牧的诏书。

  曹刘双方的同时拉拢,让年轻的孙权也嗅到了不寻常,忙派人召回周瑜、张昭、张纮商议对策。

  周瑜自柴桑归来,又给孙权带来了荆州方面的军情:“刘表已派长子刘琦、大将文聘屯兵新野,刘琦又在新野以刘备的旗号广募义兵,有进攻宛城的迹象。我又听闻,曹操派遣使者大张旗鼓封刘琦为南阳太守、刘琮为青州刺史,更遣满宠为太守讨伐汝南袁氏旧部,今又遣使结好江东且封将军为徐州牧,由此观之,曹操在河北战事极为不利。”

  随后,周瑜语气更显激动:“我料曹操短时间内难以撤兵,此乃实现伯符遗志的天赐良机,我愿趁此良机亲引大军偷袭许都。一旦事成,则吴侯可将曹操取而代之!”

  自孙策被刺杀后,周瑜与孙策昔日共谋的大业也宣告破灭,这几年,周瑜亦是时常抑郁。

  若不是要完成对孙策的承诺且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孙策的基业被旁人夺走,周瑜早就想撂摊子寄情于山水之间了。

  然而周瑜也很清楚,孙策死后,江东已经无法再与中原群雄争锋了,孙权虽然比孙策更善于左右逢源拉拢贤士,但争夺天下要的是一往无前不是谨慎偏安。

  若不敢冒险决胜于两阵之间,又如何能将别人经营多年的基业抢过来?

  原本周瑜以为没机会入主中原,只能去打打黄祖给孙坚报仇,顺便看看有没有机会在中原争锋结束前抢夺荆州打造长江防线。

  结果曹操竟然深陷河北,甚至还让孙权假车骑将军、徐州牧,越是厚利拉拢孙权,周瑜越断定曹操战事不利。

  故而,周瑜一扫往日内心的颓态,再复昔日与孙策共谋大业时的英雄气。

  若是孙策在此,定会毫不犹豫的支持周瑜的决定。

  然而孙权不是孙策,兼之年幼也没多少经验,故而在周瑜请战后,孙权又将目光看向了张昭和张纮。

  与周瑜的积极主战不同,张昭则是认为曹操经营许都多年,必有防备,兼之刘表也在虎视眈眈,若是贸然用兵,即便得了许都也守不住许都,建议孙权先坐观刘表动静。

  张昭善政不善军,有此发言周瑜也未去反驳,也转头看向了张纮。

  比起张昭,张纮更善于军事,尤其是在战略上的眼光亦非常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