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庆幸的是,涿州的这场大雾直到午后才终于散尽。
天地清朗间,守军的困局也彻底暴露在日光下。
朱棣识破计谋,十万燕军疾驰折返,如铁桶般将涿州城团团围住,大战的阴霾瞬间笼罩全城。
暮色四合时,李景隆与朱权并肩登上北门城楼。
城外燕军营帐连绵至天际,李景隆面色却比白日更显平静。
若死亡本就是结局,那便无需畏惧。
城楼下,一队燕军骑兵往来驰骋,污言秽语不绝于耳。
核心不过一句:朱棣要将李景隆瓮中捉鳖。
身旁的福生听得目眦欲裂,右手死死攥住刀柄,指节泛白,似要即刻冲下去拼杀。
“放轻松。”李景隆察觉他的怒意,轻拍其肩笑道,“他们这般叫嚣,是盼着我长命百岁呢,如此倒不用赴死了。”
他话锋一转,眼底带着几分从容,“这说明我们定能守得住涿州,是喜事,今晚该多饮几杯。”
朱权闻言忍俊不禁,看向李景隆的目光满是钦佩:“没想到景帅此刻仍能如此镇定,看来涿州之局并非死局。”
“若愁眉苦脸能解困局,这世上便无难事了。”李景隆浅笑一声,随即正色看向朱权,“明日燕军大概率会全力攻城,殿下若此时反悔,还来得及。”
朱权深吸一口气,神色坚定如铁:“从我率军驰援涿州那日起,便已打定主意——无论胜负,必陪景帅到底。”
“这世上总有比生死更重的东西,若能与景帅同生共死,或许也是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
李景隆心中暖意翻涌,未再多言,只将感激藏在眼底。
他抬眼望向天际,晚霞染红了圆月,想起京都的家人,胸中陡然燃起磅礴战意。
明日便是十五,虽不能与家人团聚,但守住这北境孤城,便是守住了天下无数盼着亲人归乡的家庭。
...
次日天刚蒙蒙亮,福生急促的敲门声便打破了寂静:“少主!燕军攻城了!”
房门瞬间被拉开,李景隆整装待发走出,眼底布满血丝。
昨夜十万敌军压境,他几乎未曾合眼,但神色依旧沉稳。
门外除了面色凝重的福生,还有嘴角噙着一丝笑意的朱权。
“该来的终究躲不过,殿下,请。”李景隆与朱权对视一眼,并肩向北门城楼奔去。
此时的涿州城已被硝烟笼罩,燕军的投石机与火炮对着东、南、西、北四门疯狂轰炸,北门的攻势尤为猛烈。
城楼上的守军严阵以待,火箭如雨般射向城外,但面对敌人的投石机与火炮覆盖却伤亡不断。
或有人中箭倒地,或有人被巨石砸中,却无一人后退半步,更无一人怯战。
燕军阵中同样死伤惨重,李景隆早已命人连夜改良了城楼上的投石机。
一个个火球呼啸着砸进敌阵,燃起熊熊烈火。
喊杀声、惨叫声响彻云霄,将这座没有退路的孤城从清晨的寂静中唤醒。
李景隆立在城楼之上,银甲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手中那杆杀敌无数的银枪,在寒风中发出细碎的嘶鸣,宛如即将饮血的银龙。
他冷冷望着越来越近、越来越疯狂的敌军,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城内,五万守军早已列阵以待,只待一声令下,便会毫不犹豫地冲出四门,将敌军搅碎在这北境的晨光里。
城楼下,福生率领数十名黑衣死忠护卫笔直而立,毅然抢在五万精兵前方。
身为李景隆的嫡系,他们要为远道驰援的弟兄们,立一个不死不退的榜样。
利箭破空之声不绝于耳,箭簇擦着李景隆的银甲掠过,重重钉在城楼木梁上,箭尾兀自震颤。
可他自始至终未动分毫,那些夺命的箭矢似乎长了眼睛,无一支伤他分毫。
战况随时间推移愈发危急。
北门本是燕军主攻之地,此刻城墙已布满裂痕。
数架云梯架在城头,敌军悍不畏死地向上攀爬,先锋营距城头仅剩数丈之遥。
死守只能暂缓危机,若任其耗下去,城墙迟早崩塌。
要想坚守涿州两日,唯有主动出击,方能搏得一线生机。
“准备火油!”李景隆沉吟片刻,声线冷冽如铁,扬声下令。
将士们立刻抬出早已备好的火油桶,浓稠的油液倾泻而下,转眼便将北门城墙浇透。
当城楼上的守军再度搭起火箭,“嗖嗖”之声不绝于耳!
云梯上的燕军先是胜利在望的兴奋,但随即便纷纷瞳孔骤缩。
因为那些火箭并未射向敌阵,而是直直插入布满火油的城墙!
火光瞬间腾起,烈焰顺着油液蔓延,整座北门城墙陷入一片火海!
云梯上的敌军惨叫着坠落,身上染了火油的甲胄遇火即燃,转眼便成了火人!
有人为求活命,慌不择路从云梯跳下,双腿落地时应声碎裂,却仍被涌来的火舌吞噬,连哀嚎都渐渐微弱。
李景隆冷冷扫过城下惨状,银枪在手中一转,转身便向楼梯口走去。
朱权面色肃穆,紧攥腰间长刀,快步跟上。
片刻后,“吱呀”一声巨响,北门沉重的城门缓缓开启。
一骑白马率先冲出,马蹄踏过门前火海时溅起火星,李景隆端坐马背,银枪直指敌阵,毅然杀入十万燕军之中!
紧随其后的,是福生率领的数十名黑衣人!
他们眼中燃着死志,随福生一声令下,如离弦之箭般冲进战场,刀光剑影间,瞬间与燕军厮杀在一起!
朱权长刀出鞘,寒光一闪便斩落一名燕军前锋!
他振臂高呼,率领五万守军潮水般涌出城门,与燕军展开正面决战。
他们没有退路!
那座满是火光的城墙内,隔开的不只有留守百姓的生死,还有朝廷的存亡安危!
绝不能让燕军踏入城内半步!
即便这群将士大多不被朝廷信任,此刻却无一人后退,皆愿以血肉之躯,筑成捍卫北境的屏障!
李景隆在燕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白马踏过尸骸,银枪每一次挥动,都有燕军应声倒地。
他的目光始终锁定一个方向——燕军帅旗之下,朱棣的身影!
擒贼先擒王,唯有斩了朱棣,才能终结这场内乱,避免更多人丧命!
战神之威震慑全场,燕军士兵见他冲来,竟有几分怯意。
可军令如山,只能硬着头皮上前,却纷纷成了银枪下的亡魂!
惨叫声此起彼伏,战神所过之处血肉横飞,没有人能挡得住他!
燕军阵前,朱棣骑在黑马上,远远望着杀红眼的李景隆,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握在手里的长刀迎着清晨的曙光,散发着刺眼的光芒。
“李景隆,今日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他从牙缝中挤出这句话,双腿猛地夹紧马腹,缰绳一扬。
黑马发出一声嘶鸣,前蹄扬起,随即绝尘而出,径直冲向李景隆!
“王爷!”正在厮杀的丘福瞥见朱棣冲阵,惊得心头一跳,急忙挑翻身前的南军士兵,策马追了上去,却已跟不上朱棣的速度。
一白一黑两匹战马,如两道闪电般相向而行!
马背上的两人,一人银甲持枪,一人黑袍握刀,眼中只有彼此,再无其他!
他们所过之处,鲜血飞溅,无论是燕军还是涿州守军,皆被二人的气势裹挟,稍有靠近便被兵器扫中,倒地不起!
瞬息之间,两马相遇!
染血的银枪与寒芒四射的长刀轰然相撞,金铁交鸣之声震耳欲聋,火星在二人之间四溅!
朱棣虽为亲王,却在北境征战多年,武力绝非寻常将领可比。
二人马不停蹄,在交错间已交手二三十回合,每一招都直取对方要害,刀枪碰撞间,竟打得难解难分!
长枪擅远攻,一寸长一寸强;长刀利近战,一寸短一寸险。
此刻的二人,心中早已不只是家国与权力的争夺,更多的是对彼此的忌惮与恨意!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此刻用来形容他们再贴切不过。
若朱棣未曾遇到这个截然不同的“李景隆”,以他的兵力与谋略,推翻建文朝、夺取天下不过是时间问题。
若李景隆没有顺应天命,不与朱棣为敌,或许他终其一生,都不会如今日这般,在战场上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今日一战,注定是旷世对决!
也注定会被载入史册,成为流传千古的传奇...
天地清朗间,守军的困局也彻底暴露在日光下。
朱棣识破计谋,十万燕军疾驰折返,如铁桶般将涿州城团团围住,大战的阴霾瞬间笼罩全城。
暮色四合时,李景隆与朱权并肩登上北门城楼。
城外燕军营帐连绵至天际,李景隆面色却比白日更显平静。
若死亡本就是结局,那便无需畏惧。
城楼下,一队燕军骑兵往来驰骋,污言秽语不绝于耳。
核心不过一句:朱棣要将李景隆瓮中捉鳖。
身旁的福生听得目眦欲裂,右手死死攥住刀柄,指节泛白,似要即刻冲下去拼杀。
“放轻松。”李景隆察觉他的怒意,轻拍其肩笑道,“他们这般叫嚣,是盼着我长命百岁呢,如此倒不用赴死了。”
他话锋一转,眼底带着几分从容,“这说明我们定能守得住涿州,是喜事,今晚该多饮几杯。”
朱权闻言忍俊不禁,看向李景隆的目光满是钦佩:“没想到景帅此刻仍能如此镇定,看来涿州之局并非死局。”
“若愁眉苦脸能解困局,这世上便无难事了。”李景隆浅笑一声,随即正色看向朱权,“明日燕军大概率会全力攻城,殿下若此时反悔,还来得及。”
朱权深吸一口气,神色坚定如铁:“从我率军驰援涿州那日起,便已打定主意——无论胜负,必陪景帅到底。”
“这世上总有比生死更重的东西,若能与景帅同生共死,或许也是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
李景隆心中暖意翻涌,未再多言,只将感激藏在眼底。
他抬眼望向天际,晚霞染红了圆月,想起京都的家人,胸中陡然燃起磅礴战意。
明日便是十五,虽不能与家人团聚,但守住这北境孤城,便是守住了天下无数盼着亲人归乡的家庭。
...
次日天刚蒙蒙亮,福生急促的敲门声便打破了寂静:“少主!燕军攻城了!”
房门瞬间被拉开,李景隆整装待发走出,眼底布满血丝。
昨夜十万敌军压境,他几乎未曾合眼,但神色依旧沉稳。
门外除了面色凝重的福生,还有嘴角噙着一丝笑意的朱权。
“该来的终究躲不过,殿下,请。”李景隆与朱权对视一眼,并肩向北门城楼奔去。
此时的涿州城已被硝烟笼罩,燕军的投石机与火炮对着东、南、西、北四门疯狂轰炸,北门的攻势尤为猛烈。
城楼上的守军严阵以待,火箭如雨般射向城外,但面对敌人的投石机与火炮覆盖却伤亡不断。
或有人中箭倒地,或有人被巨石砸中,却无一人后退半步,更无一人怯战。
燕军阵中同样死伤惨重,李景隆早已命人连夜改良了城楼上的投石机。
一个个火球呼啸着砸进敌阵,燃起熊熊烈火。
喊杀声、惨叫声响彻云霄,将这座没有退路的孤城从清晨的寂静中唤醒。
李景隆立在城楼之上,银甲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手中那杆杀敌无数的银枪,在寒风中发出细碎的嘶鸣,宛如即将饮血的银龙。
他冷冷望着越来越近、越来越疯狂的敌军,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城内,五万守军早已列阵以待,只待一声令下,便会毫不犹豫地冲出四门,将敌军搅碎在这北境的晨光里。
城楼下,福生率领数十名黑衣死忠护卫笔直而立,毅然抢在五万精兵前方。
身为李景隆的嫡系,他们要为远道驰援的弟兄们,立一个不死不退的榜样。
利箭破空之声不绝于耳,箭簇擦着李景隆的银甲掠过,重重钉在城楼木梁上,箭尾兀自震颤。
可他自始至终未动分毫,那些夺命的箭矢似乎长了眼睛,无一支伤他分毫。
战况随时间推移愈发危急。
北门本是燕军主攻之地,此刻城墙已布满裂痕。
数架云梯架在城头,敌军悍不畏死地向上攀爬,先锋营距城头仅剩数丈之遥。
死守只能暂缓危机,若任其耗下去,城墙迟早崩塌。
要想坚守涿州两日,唯有主动出击,方能搏得一线生机。
“准备火油!”李景隆沉吟片刻,声线冷冽如铁,扬声下令。
将士们立刻抬出早已备好的火油桶,浓稠的油液倾泻而下,转眼便将北门城墙浇透。
当城楼上的守军再度搭起火箭,“嗖嗖”之声不绝于耳!
云梯上的燕军先是胜利在望的兴奋,但随即便纷纷瞳孔骤缩。
因为那些火箭并未射向敌阵,而是直直插入布满火油的城墙!
火光瞬间腾起,烈焰顺着油液蔓延,整座北门城墙陷入一片火海!
云梯上的敌军惨叫着坠落,身上染了火油的甲胄遇火即燃,转眼便成了火人!
有人为求活命,慌不择路从云梯跳下,双腿落地时应声碎裂,却仍被涌来的火舌吞噬,连哀嚎都渐渐微弱。
李景隆冷冷扫过城下惨状,银枪在手中一转,转身便向楼梯口走去。
朱权面色肃穆,紧攥腰间长刀,快步跟上。
片刻后,“吱呀”一声巨响,北门沉重的城门缓缓开启。
一骑白马率先冲出,马蹄踏过门前火海时溅起火星,李景隆端坐马背,银枪直指敌阵,毅然杀入十万燕军之中!
紧随其后的,是福生率领的数十名黑衣人!
他们眼中燃着死志,随福生一声令下,如离弦之箭般冲进战场,刀光剑影间,瞬间与燕军厮杀在一起!
朱权长刀出鞘,寒光一闪便斩落一名燕军前锋!
他振臂高呼,率领五万守军潮水般涌出城门,与燕军展开正面决战。
他们没有退路!
那座满是火光的城墙内,隔开的不只有留守百姓的生死,还有朝廷的存亡安危!
绝不能让燕军踏入城内半步!
即便这群将士大多不被朝廷信任,此刻却无一人后退,皆愿以血肉之躯,筑成捍卫北境的屏障!
李景隆在燕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白马踏过尸骸,银枪每一次挥动,都有燕军应声倒地。
他的目光始终锁定一个方向——燕军帅旗之下,朱棣的身影!
擒贼先擒王,唯有斩了朱棣,才能终结这场内乱,避免更多人丧命!
战神之威震慑全场,燕军士兵见他冲来,竟有几分怯意。
可军令如山,只能硬着头皮上前,却纷纷成了银枪下的亡魂!
惨叫声此起彼伏,战神所过之处血肉横飞,没有人能挡得住他!
燕军阵前,朱棣骑在黑马上,远远望着杀红眼的李景隆,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握在手里的长刀迎着清晨的曙光,散发着刺眼的光芒。
“李景隆,今日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他从牙缝中挤出这句话,双腿猛地夹紧马腹,缰绳一扬。
黑马发出一声嘶鸣,前蹄扬起,随即绝尘而出,径直冲向李景隆!
“王爷!”正在厮杀的丘福瞥见朱棣冲阵,惊得心头一跳,急忙挑翻身前的南军士兵,策马追了上去,却已跟不上朱棣的速度。
一白一黑两匹战马,如两道闪电般相向而行!
马背上的两人,一人银甲持枪,一人黑袍握刀,眼中只有彼此,再无其他!
他们所过之处,鲜血飞溅,无论是燕军还是涿州守军,皆被二人的气势裹挟,稍有靠近便被兵器扫中,倒地不起!
瞬息之间,两马相遇!
染血的银枪与寒芒四射的长刀轰然相撞,金铁交鸣之声震耳欲聋,火星在二人之间四溅!
朱棣虽为亲王,却在北境征战多年,武力绝非寻常将领可比。
二人马不停蹄,在交错间已交手二三十回合,每一招都直取对方要害,刀枪碰撞间,竟打得难解难分!
长枪擅远攻,一寸长一寸强;长刀利近战,一寸短一寸险。
此刻的二人,心中早已不只是家国与权力的争夺,更多的是对彼此的忌惮与恨意!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此刻用来形容他们再贴切不过。
若朱棣未曾遇到这个截然不同的“李景隆”,以他的兵力与谋略,推翻建文朝、夺取天下不过是时间问题。
若李景隆没有顺应天命,不与朱棣为敌,或许他终其一生,都不会如今日这般,在战场上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今日一战,注定是旷世对决!
也注定会被载入史册,成为流传千古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