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车停在青石板路尽头时,老槐树的影子正斜斜地压在旧屋的门楣上。这是外婆留给她的房子,在城郊的瓦窑村,自打外婆十年前走后,就再没人踏进来过。车刚熄火,一只黑猫就从墙头上跳了下来,浑身黑得像揉碎的煤块,唯有眼睛是琥珀色的,直勾勾地盯着她手里的钥匙——后来她给这猫取名叫煤球。
推开木门的瞬间,一股混着艾草和霉味的风涌了出来。院子里的爬墙虎已经爬满了东墙,绿色的藤蔓里还缠着几朵紫色的牵牛花,风一吹,花瓣就轻轻蹭着墙皮,像有人在悄悄挠门。墙角的薄荷长得疯,叶子沾着晨露,一碰就散出清凉的味,和另一边的艾草味混在一起,倒有几分安神的意思。林晚刚迈过门槛,煤球就窜到了北墙根,对着墙壁“喵呜”叫了一声,尾巴竖得笔直,爪子还扒了扒砖缝里的枯草。
“别闹。”林晚弯腰想抱它,却听见墙壁里传来一声极轻的“咚”,像有人用指节敲了敲砖。她顿了顿,以为是幻听——这屋子空了十年,墙皮都开裂了,许是木头梁子受潮变形发出的声响。可下一秒,煤球又对着墙壁龇了龇牙,耳朵贴在背上,像是看到了什么她看不见的东西。
屋子里比院子里更暗,窗户上的玻璃蒙着一层灰,阳光透进来,在地上投出斑驳的光斑。林晚打开手机手电筒,扫过落满灰尘的八仙桌、挂在墙上的旧相框——相框里有外婆年轻时的样子,还有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男孩,抱着一个红色的拨浪鼓,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那是陈明舅舅的儿子,小宇,外婆常说,小宇五岁那年走丢了,之后陈明舅舅和秀兰舅妈就再也没回过瓦窑村。
她正对着相框发愣,门外忽然传来一阵狗吠。转头一看,是邻居王大爷家的老黄狗阿黄,正蹲在院门口,对着北墙狂吠,尾巴夹在腿间,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王大爷拄着拐杖跟在后面,看见林晚,连忙喊住阿黄:“阿黄!别叫了,吓着孩子!”
“王大爷。”林晚迎出去,“这屋子……是不是有点怪?”
王大爷叹了口气,用拐杖指了指北墙:“你外婆走后,这墙就总出动静。有时候晚上路过,能听见里面有小孩哭,还有人喊‘小宇’。我家阿黄只要靠近这墙,就跟疯了似的。”他顿了顿,又说,“你外婆当年,天天坐在这墙根下绣花,嘴里还念叨着小宇的名字,说小宇喜欢看她绣的牡丹。后来秀兰那孩子,就是小宇的妈,受不了打击,得了抑郁症,走的时候才三十岁,就埋在村东的坡上。陈明呢,出去找小宇,再也没回来过,有人说在南方看见过他,也有人说……他早就不在了。”
林晚的心沉了沉。她记得小时候来外婆家,小宇总喜欢追着她跑,手里拿着拨浪鼓,“姐姐、姐姐”地喊。有一次她把发绳弄丢了,小宇还在院子里的蒲公英丛里帮她找了半天,最后从狗尾草里扒出一根红色的绳,上面还缠着一点金线——那是秀兰舅妈绣手帕用的线。
那天晚上,林晚留在了旧屋。她把沙发上的灰尘扫干净,铺了层毯子,煤球就蜷在她脚边。半夜里,她忽然被一阵低语声吵醒,声音很轻,像是从墙壁里透出来的,模糊不清,只能听见“小宇”“回来”“阿婆错了”几个字。她打开手电筒,照向北墙——墙皮上有一道裂缝,从地面里似乎卡着一点东西——是根金线,和她小时候弄丢的那根发绳上的金线一模一样。
林晚伸手去抠,指尖刚碰到金线,墙壁里又传来一阵细碎的响动,像是有人在里面翻找东西。煤球猛地跳起来,对着墙壁弓起身子,琥珀色的眼睛里映着手电筒的光,竟像是蒙上了一层水雾。她不敢再碰,缩回手时,却听见那低语声清晰了些:“姐姐……我的拨浪鼓……”
是小宇的声音。林晚的后背瞬间爬满冷汗——小宇失踪时才五岁,就算还活着,也该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怎么会有孩童的声音?
第二天一早,林晚就去了村头的小卖部,想找王大爷再问问情况。刚走到小卖部门口,就看见一个穿着蓝布衫的老太太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鞋底,身边围着三只老母鸡,还有一只花斑猫蜷在她脚边。小卖部的老板李叔正忙着给客人称盐,看见林晚,连忙招呼:“是晚丫头吧?这是张婆婆,当年和你外婆最要好,知道的事比王大爷还多。”
张婆婆抬起头,浑浊的眼睛落在林晚身上,手里的针线顿了顿:“你外婆的屋子,是不是又闹动静了?”
林晚点头,把昨晚的事说了一遍。张婆婆放下鞋底,叹了口气,伸手摸了摸脚边的花斑猫:“当年小宇走丢那天,我还见过他。那天是瓦窑村的庙会,小宇抱着他的红拨浪鼓,非要去河边看放河灯。你外婆本来要跟着,可家里的艾草晒在院子里,怕下雨,就回去收艾草了,让小宇在河边等她。结果等你外婆再去,小宇就没影了。”
“后来呢?”林晚追问。
“后来啊,”张婆婆的声音低了下去,“你外婆找了小宇整整三年。有一天,她在河边的芦苇丛里捡到了小宇的拨浪鼓,鼓面上的红漆都掉了,鼓槌也断了一根。从那以后,你外婆就像变了个人,天天坐在北墙根下绣花,绣的全是小宇喜欢的牡丹,绣完就往墙缝里塞。秀兰那孩子,本来就因为小宇走丢天天哭,看见你外婆这样,心里更难受,没过多久就……”
张婆婆没再说下去,只是拿起身边的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野蔷薇:“这花是你外婆当年种的,她说小宇喜欢闻花香,现在长得到处都是。我给你带点,插在屋里,说不定能安安神。”
林晚接过竹篮,野蔷薇的香气混着晨露的味道,竟让她心里的慌意少了些。回到旧屋时,她发现阿黄又蹲在院门口,这次没有吠叫,只是对着北墙轻轻呜咽。看见林晚,它起身蹭了蹭她的裤腿,尾巴微微晃了晃。
她走进屋,把野蔷薇插在窗台上的旧瓷瓶里,转头看向北墙。墙根的苔藓长得更密了,绿色的苔藓间,还藏着几朵小小的白色雏菊——不知道是谁什么时候长在林晚咬了咬唇,点了点头。
王大爷找来村里的李木匠和赵大叔,几个人围着北墙,小心地撬着砖。煤球蹲在一旁,眼睛紧紧盯着墙壁,时不时“喵呜”叫一声。阿黄也守在院子里,耳朵竖得笔直。张婆婆也来了,手里拿着一把艾草,说是要驱驱邪气。
第一块砖被撬下来的时候,一股淡淡的牡丹花香飘了出来——不是野蔷薇的香,也不是艾草的香,是绣线和布料晒干后的那种暖香。林晚凑过去看,砖后面的墙洞里,堆着一叠叠的绣品,全是外婆绣的牡丹,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每一朵都绣得栩栩如生。
“还有东西!”李木匠喊了一声,伸手从墙洞里摸出一个红色的拨浪鼓——鼓面的红漆确实掉了一块,鼓槌也断了一根,正是张婆婆说的那只小宇的拨浪鼓。
林晚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她伸手接过拨浪鼓,轻轻摇了摇,“咚咚”的声音很轻,却像是敲在心上。就在这时,墙壁里又传来了低语声,这次格外清晰:“阿婆……我找到姐姐了……”
张婆婆叹了口气,指着墙洞里的绣品:“你外婆当年,总说小宇没走,只是躲起来了。她把小宇的拨浪鼓藏在墙里,又绣了这么多牡丹,说等小宇回来,就能看见。后来她身子不行了,还说要把自己的绣针也藏进去,陪着小宇。”
李木匠继续拆砖,又从里面摸出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根红色的发绳——正是林晚小时候弄丢的那根,上面还缠着那根金线。布包里还有一枚银戒指,是秀兰舅妈的,林晚记得,舅妈结婚时就戴着这枚戒指。
“还有这个!”赵大叔从墙洞深处摸出一个相框,上面蒙着一层薄灰,擦干净后,里面是一张合影:外婆抱着小宇,秀兰舅妈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刚绣好的牡丹手帕,陈明舅舅站在最边上,笑着比了个耶。照片的背面,写着一行字:“小宇五岁生日,一家人永远在一起。”
林晚抱着相框,眼泪止不住地流。原来外婆不是把秘密藏在墙壁里,而是把对小宇的思念、对一家人的牵挂,全都藏在了这里。那些低语声,不是灵异的怪响,是外婆的愧疚,是小宇的期盼,是一家人没说出口的想念。
就在这时,煤球忽然跳上墙洞,用头蹭了蹭那些绣品,发出轻轻的“呼噜”声。阿黄也走进来,蹲在林晚脚边,用舌头舔了舔她的手背。窗外的野蔷薇开得更艳了,爬墙虎的藤蔓轻轻晃动,像是在点头。屋檐下,几只燕子衔着泥飞过,落在刚搭好的燕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说“回家了,回家了”。
张婆婆走过来,拍了拍林晚的肩膀:“你外婆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家人团聚。现在你来了,
把这些东西找出来,也算是了了她的心愿。”
林晚擦干眼泪,把拨浪鼓、发绳、戒指和相框放在八仙桌上,又把那些绣品一一展开,挂在墙上。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绣品上的牡丹上,像是给花瓣镀上了一层金边。她仿佛看见外婆坐在墙根下,手里拿着绣针,嘴里念叨着:“小宇,阿婆等你回来……”
那天晚上,林晚没有再听到低语声。煤球蜷在她脚边,睡得很沉。窗外的老槐树上,几只知了偶尔叫几声,混着院子里薄荷和艾草的香味,格外安心。
后来,林晚把旧屋重新修整了一下,保留了北墙,只是在墙洞里放了一个玻璃柜,把拨浪鼓、发绳、戒指和相框都放在里面,旁边还摆着张婆婆送的野蔷薇和院子里摘的蒲公英。
村里的人路过时,总会探头看看。有时候,王大爷会带着阿黄来坐一会儿,张婆婆会带着她的老母鸡和花斑猫来晒晒太阳。煤球总是趴在玻璃柜旁边,琥珀色的眼睛看着里面的东西,像是在守护着什么。
没人再听见墙壁里的低语声了。但林晚知道,那些思念和牵挂,从来没有消失——它们藏在每一朵牡丹绣品里,藏在每一次风吹过爬墙虎的声响里,藏在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的心里。
旧屋不再是空的了。它装满了回忆,装满了爱,装满了一家人从未分开过的温暖。
推开木门的瞬间,一股混着艾草和霉味的风涌了出来。院子里的爬墙虎已经爬满了东墙,绿色的藤蔓里还缠着几朵紫色的牵牛花,风一吹,花瓣就轻轻蹭着墙皮,像有人在悄悄挠门。墙角的薄荷长得疯,叶子沾着晨露,一碰就散出清凉的味,和另一边的艾草味混在一起,倒有几分安神的意思。林晚刚迈过门槛,煤球就窜到了北墙根,对着墙壁“喵呜”叫了一声,尾巴竖得笔直,爪子还扒了扒砖缝里的枯草。
“别闹。”林晚弯腰想抱它,却听见墙壁里传来一声极轻的“咚”,像有人用指节敲了敲砖。她顿了顿,以为是幻听——这屋子空了十年,墙皮都开裂了,许是木头梁子受潮变形发出的声响。可下一秒,煤球又对着墙壁龇了龇牙,耳朵贴在背上,像是看到了什么她看不见的东西。
屋子里比院子里更暗,窗户上的玻璃蒙着一层灰,阳光透进来,在地上投出斑驳的光斑。林晚打开手机手电筒,扫过落满灰尘的八仙桌、挂在墙上的旧相框——相框里有外婆年轻时的样子,还有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男孩,抱着一个红色的拨浪鼓,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那是陈明舅舅的儿子,小宇,外婆常说,小宇五岁那年走丢了,之后陈明舅舅和秀兰舅妈就再也没回过瓦窑村。
她正对着相框发愣,门外忽然传来一阵狗吠。转头一看,是邻居王大爷家的老黄狗阿黄,正蹲在院门口,对着北墙狂吠,尾巴夹在腿间,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王大爷拄着拐杖跟在后面,看见林晚,连忙喊住阿黄:“阿黄!别叫了,吓着孩子!”
“王大爷。”林晚迎出去,“这屋子……是不是有点怪?”
王大爷叹了口气,用拐杖指了指北墙:“你外婆走后,这墙就总出动静。有时候晚上路过,能听见里面有小孩哭,还有人喊‘小宇’。我家阿黄只要靠近这墙,就跟疯了似的。”他顿了顿,又说,“你外婆当年,天天坐在这墙根下绣花,嘴里还念叨着小宇的名字,说小宇喜欢看她绣的牡丹。后来秀兰那孩子,就是小宇的妈,受不了打击,得了抑郁症,走的时候才三十岁,就埋在村东的坡上。陈明呢,出去找小宇,再也没回来过,有人说在南方看见过他,也有人说……他早就不在了。”
林晚的心沉了沉。她记得小时候来外婆家,小宇总喜欢追着她跑,手里拿着拨浪鼓,“姐姐、姐姐”地喊。有一次她把发绳弄丢了,小宇还在院子里的蒲公英丛里帮她找了半天,最后从狗尾草里扒出一根红色的绳,上面还缠着一点金线——那是秀兰舅妈绣手帕用的线。
那天晚上,林晚留在了旧屋。她把沙发上的灰尘扫干净,铺了层毯子,煤球就蜷在她脚边。半夜里,她忽然被一阵低语声吵醒,声音很轻,像是从墙壁里透出来的,模糊不清,只能听见“小宇”“回来”“阿婆错了”几个字。她打开手电筒,照向北墙——墙皮上有一道裂缝,从地面里似乎卡着一点东西——是根金线,和她小时候弄丢的那根发绳上的金线一模一样。
林晚伸手去抠,指尖刚碰到金线,墙壁里又传来一阵细碎的响动,像是有人在里面翻找东西。煤球猛地跳起来,对着墙壁弓起身子,琥珀色的眼睛里映着手电筒的光,竟像是蒙上了一层水雾。她不敢再碰,缩回手时,却听见那低语声清晰了些:“姐姐……我的拨浪鼓……”
是小宇的声音。林晚的后背瞬间爬满冷汗——小宇失踪时才五岁,就算还活着,也该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怎么会有孩童的声音?
第二天一早,林晚就去了村头的小卖部,想找王大爷再问问情况。刚走到小卖部门口,就看见一个穿着蓝布衫的老太太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鞋底,身边围着三只老母鸡,还有一只花斑猫蜷在她脚边。小卖部的老板李叔正忙着给客人称盐,看见林晚,连忙招呼:“是晚丫头吧?这是张婆婆,当年和你外婆最要好,知道的事比王大爷还多。”
张婆婆抬起头,浑浊的眼睛落在林晚身上,手里的针线顿了顿:“你外婆的屋子,是不是又闹动静了?”
林晚点头,把昨晚的事说了一遍。张婆婆放下鞋底,叹了口气,伸手摸了摸脚边的花斑猫:“当年小宇走丢那天,我还见过他。那天是瓦窑村的庙会,小宇抱着他的红拨浪鼓,非要去河边看放河灯。你外婆本来要跟着,可家里的艾草晒在院子里,怕下雨,就回去收艾草了,让小宇在河边等她。结果等你外婆再去,小宇就没影了。”
“后来呢?”林晚追问。
“后来啊,”张婆婆的声音低了下去,“你外婆找了小宇整整三年。有一天,她在河边的芦苇丛里捡到了小宇的拨浪鼓,鼓面上的红漆都掉了,鼓槌也断了一根。从那以后,你外婆就像变了个人,天天坐在北墙根下绣花,绣的全是小宇喜欢的牡丹,绣完就往墙缝里塞。秀兰那孩子,本来就因为小宇走丢天天哭,看见你外婆这样,心里更难受,没过多久就……”
张婆婆没再说下去,只是拿起身边的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野蔷薇:“这花是你外婆当年种的,她说小宇喜欢闻花香,现在长得到处都是。我给你带点,插在屋里,说不定能安安神。”
林晚接过竹篮,野蔷薇的香气混着晨露的味道,竟让她心里的慌意少了些。回到旧屋时,她发现阿黄又蹲在院门口,这次没有吠叫,只是对着北墙轻轻呜咽。看见林晚,它起身蹭了蹭她的裤腿,尾巴微微晃了晃。
她走进屋,把野蔷薇插在窗台上的旧瓷瓶里,转头看向北墙。墙根的苔藓长得更密了,绿色的苔藓间,还藏着几朵小小的白色雏菊——不知道是谁什么时候长在林晚咬了咬唇,点了点头。
王大爷找来村里的李木匠和赵大叔,几个人围着北墙,小心地撬着砖。煤球蹲在一旁,眼睛紧紧盯着墙壁,时不时“喵呜”叫一声。阿黄也守在院子里,耳朵竖得笔直。张婆婆也来了,手里拿着一把艾草,说是要驱驱邪气。
第一块砖被撬下来的时候,一股淡淡的牡丹花香飘了出来——不是野蔷薇的香,也不是艾草的香,是绣线和布料晒干后的那种暖香。林晚凑过去看,砖后面的墙洞里,堆着一叠叠的绣品,全是外婆绣的牡丹,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每一朵都绣得栩栩如生。
“还有东西!”李木匠喊了一声,伸手从墙洞里摸出一个红色的拨浪鼓——鼓面的红漆确实掉了一块,鼓槌也断了一根,正是张婆婆说的那只小宇的拨浪鼓。
林晚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她伸手接过拨浪鼓,轻轻摇了摇,“咚咚”的声音很轻,却像是敲在心上。就在这时,墙壁里又传来了低语声,这次格外清晰:“阿婆……我找到姐姐了……”
张婆婆叹了口气,指着墙洞里的绣品:“你外婆当年,总说小宇没走,只是躲起来了。她把小宇的拨浪鼓藏在墙里,又绣了这么多牡丹,说等小宇回来,就能看见。后来她身子不行了,还说要把自己的绣针也藏进去,陪着小宇。”
李木匠继续拆砖,又从里面摸出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根红色的发绳——正是林晚小时候弄丢的那根,上面还缠着那根金线。布包里还有一枚银戒指,是秀兰舅妈的,林晚记得,舅妈结婚时就戴着这枚戒指。
“还有这个!”赵大叔从墙洞深处摸出一个相框,上面蒙着一层薄灰,擦干净后,里面是一张合影:外婆抱着小宇,秀兰舅妈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刚绣好的牡丹手帕,陈明舅舅站在最边上,笑着比了个耶。照片的背面,写着一行字:“小宇五岁生日,一家人永远在一起。”
林晚抱着相框,眼泪止不住地流。原来外婆不是把秘密藏在墙壁里,而是把对小宇的思念、对一家人的牵挂,全都藏在了这里。那些低语声,不是灵异的怪响,是外婆的愧疚,是小宇的期盼,是一家人没说出口的想念。
就在这时,煤球忽然跳上墙洞,用头蹭了蹭那些绣品,发出轻轻的“呼噜”声。阿黄也走进来,蹲在林晚脚边,用舌头舔了舔她的手背。窗外的野蔷薇开得更艳了,爬墙虎的藤蔓轻轻晃动,像是在点头。屋檐下,几只燕子衔着泥飞过,落在刚搭好的燕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说“回家了,回家了”。
张婆婆走过来,拍了拍林晚的肩膀:“你外婆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家人团聚。现在你来了,
把这些东西找出来,也算是了了她的心愿。”
林晚擦干眼泪,把拨浪鼓、发绳、戒指和相框放在八仙桌上,又把那些绣品一一展开,挂在墙上。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绣品上的牡丹上,像是给花瓣镀上了一层金边。她仿佛看见外婆坐在墙根下,手里拿着绣针,嘴里念叨着:“小宇,阿婆等你回来……”
那天晚上,林晚没有再听到低语声。煤球蜷在她脚边,睡得很沉。窗外的老槐树上,几只知了偶尔叫几声,混着院子里薄荷和艾草的香味,格外安心。
后来,林晚把旧屋重新修整了一下,保留了北墙,只是在墙洞里放了一个玻璃柜,把拨浪鼓、发绳、戒指和相框都放在里面,旁边还摆着张婆婆送的野蔷薇和院子里摘的蒲公英。
村里的人路过时,总会探头看看。有时候,王大爷会带着阿黄来坐一会儿,张婆婆会带着她的老母鸡和花斑猫来晒晒太阳。煤球总是趴在玻璃柜旁边,琥珀色的眼睛看着里面的东西,像是在守护着什么。
没人再听见墙壁里的低语声了。但林晚知道,那些思念和牵挂,从来没有消失——它们藏在每一朵牡丹绣品里,藏在每一次风吹过爬墙虎的声响里,藏在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的心里。
旧屋不再是空的了。它装满了回忆,装满了爱,装满了一家人从未分开过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