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林薇踩着高跟鞋走在巷口时,第一次听见了那脚步声。
不是她的——她的鞋跟敲在水泥地上是清脆的“嗒、嗒”,而身后的声音是闷的,像有人拖着湿透的棉鞋,每一步都黏在地面上,跟得极紧。
巷子里的路灯坏了半截,昏黄的光只够照到身前一米。林薇攥紧了包带,故意放慢脚步,身后的声音也跟着慢;她快走几步,那脚步声便立刻跟上来,始终隔着一个肩膀的距离,不远不近,像条甩不掉的影子。
“姑娘,夜路别回头。”早上出门时,楼下修鞋的大爷随口提过一嘴,“这巷子里早年丢过个人,后来总有人听见身后有脚步声,一回头……”大爷没说完,只摇了摇头。
林薇的后背开始发僵,冷汗顺着衣领往下滑。她能感觉到,有股凉丝丝的气息正贴着后颈飘,像有人弯着腰,把脸凑在她耳边,却连呼吸声都没有。
那脚步声突然停了。
林薇的心脏猛地一跳,停在原地不敢动。空气里只剩风刮过墙缝的“呜呜”声,还有她自己急促的呼吸。就在她以为对方走了时,那黏腻的脚步声又响了起来,这次更近了——几乎踩在她的鞋跟后。
“别回头。”她咬着牙默念,可后颈的凉意越来越重,像有只冰冷的手正慢慢抬起来,要碰到她的头发。
忍不住的。林薇猛地转过身。
没有风,没有脚步声,巷子里空荡荡的,只有她自己的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她松了口气,刚要转回去,眼角却瞥见墙根下堆着的旧纸箱旁,露着一截黑色的衣角——那衣角湿漉漉的,正往下滴水,在地面上积出一小滩黑印,像极了她今天穿的外套颜色。
她猛地低头看自己的外套,干燥挺括,没有半点水渍。
这时,那黏腻的脚步声又响了,从她的正前方。
林薇抬头,看见一个模糊的影子站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身形和她几乎一模一样。影子慢慢抬起头,她看不清对方的脸,却能感觉到,有双眼睛正盯着她的后背,像在确认什么。
第二天清晨,巷口的公告栏前围了群人。旧公告栏上贴了张泛黄的失踪者启事,照片里的女人穿着黑色外套,笑容腼腆——和林薇昨天穿的外套一模一样。
启事下方写着失踪时间:十年前的今天,凌晨两点,在这条巷子里,最后有人听见她身后跟着奇怪的脚步声。
而此刻的林薇,正站在人群外,摸着自己后颈那片还没消去的凉意,听见身后传来一声黏腻的、熟悉的脚步声。
这次,她没敢回头。
人群的议论声像棉花似的堵在林薇耳朵里,她盯着公告栏上那张泛黄的照片,指尖凉得发僵——照片里女人的手腕上,有一道浅浅的红绳印,和她今早起床时,手腕上突然冒出的淡红色痕迹,一模一样。
“姑娘,别在这儿愣着了。”修鞋大爷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带着老树皮似的粗糙,“这巷子的阴气,沾不得。”
林薇猛地回头,大爷手里还拿着半块没啃完的馒头,眼神却直勾勾地盯着她的后背,“你身上跟着的,不是要缠你的东西。十年前她走的时候,手腕上也系着红绳,说是她妈给求的平安符,丢的时候还攥在手里呢。”
“她……她想干什么?”林薇的声音发颤,后颈的凉意又冒了上来,像有片冰贴在皮肤上,连呼吸都带着冷意。
大爷没直接回答,只是指了指公告栏最底下那行模糊的地址——“东城区旧巷37号”,“她的家就在那儿,后来没人敢住,锁都锈透了。你要是实在躲不开,就去那儿看看,说不定她是等着有人帮她把东西拿回来。”
话音刚落,林薇身后的脚步声又响了,还是那种黏腻的、贴着地面的声音,却比之前轻了些,像在跟着大爷的话点头。
林薇攥着口袋里的手机,几乎是跑着离开的巷口。她不敢回头,却能感觉到那道“影子”始终跟在身后,不远不近,没有恶意,只有一种沉甸甸的期待,压得她心口发闷。
东城区旧巷早就快拆迁了,37号是栋灰扑扑的老楼,门牌号掉了一半,只剩下“7”字歪歪扭扭地挂在墙上。门锁果然锈得厉害,林薇刚要伸手碰,门却“吱呀”一声自己开了,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像旧布料的香气——和她昨天闻到的,贴在后颈的气息,一模一样。
屋里没开灯,只有窗外的天光透进来,照亮了积满灰尘的家具。靠墙的书桌抽屉是开着的,里面放着一个褪色的布盒子,盒子上绣着朵小小的玉兰花,针脚细密,看得出来是用心做的。
“是这个吗?”林薇轻声问,话音刚落,身后的脚步声就响了,这次停在她的身侧,带着一丝暖意——不再是之前的冰冷。
她慢慢打开布盒子,里面躺着一根红绳,绳子末端系着个小小的银锁,锁上刻着个“玲”字。盒子底下还压着一张纸条,字迹娟秀:“妈,我今天穿了你给我做的黑外套,晚上下班就回家吃饭。”
落款日期,正是十年前的今天。
原来她叫玲。林薇拿着红绳,眼眶突然发热。这时,她感觉到有只冰冷的手轻轻碰了碰她的手腕,那道淡红色的痕迹慢慢褪去,后颈的凉意也消失了。
脚步声又响了,这次是朝着门口的方向,越来越轻,像在慢慢走远。林薇回头,看见一道模糊的影子站在门口,穿着那件湿漉漉的黑外套,却朝着她轻轻晃了晃手——像是在道谢。
影子消失的时候,窗外的阳光刚好照进屋里,落在布盒子上,那朵玉兰花的绣线,竟好像亮了一点。
林薇把红绳和纸条小心地收进包里,转身走出老楼。巷口的风很暖,再也没有黏腻的脚步声跟着她了。
直到三天后,她路过修鞋大爷的摊位,听见大爷跟旁人说:“昨天夜里,我看见个穿黑外套的姑娘,在公告栏前站了会儿,手里拿着根红绳,然后就慢慢走没影了。听说啊,十年前丢的那个姑娘,终于找着回家的路了。”
林薇摸了摸口袋里的布盒子,脚步轻快了些。她没回头,却好像听见风里传来一声轻轻的、带着笑意的“谢谢”。
不是她的——她的鞋跟敲在水泥地上是清脆的“嗒、嗒”,而身后的声音是闷的,像有人拖着湿透的棉鞋,每一步都黏在地面上,跟得极紧。
巷子里的路灯坏了半截,昏黄的光只够照到身前一米。林薇攥紧了包带,故意放慢脚步,身后的声音也跟着慢;她快走几步,那脚步声便立刻跟上来,始终隔着一个肩膀的距离,不远不近,像条甩不掉的影子。
“姑娘,夜路别回头。”早上出门时,楼下修鞋的大爷随口提过一嘴,“这巷子里早年丢过个人,后来总有人听见身后有脚步声,一回头……”大爷没说完,只摇了摇头。
林薇的后背开始发僵,冷汗顺着衣领往下滑。她能感觉到,有股凉丝丝的气息正贴着后颈飘,像有人弯着腰,把脸凑在她耳边,却连呼吸声都没有。
那脚步声突然停了。
林薇的心脏猛地一跳,停在原地不敢动。空气里只剩风刮过墙缝的“呜呜”声,还有她自己急促的呼吸。就在她以为对方走了时,那黏腻的脚步声又响了起来,这次更近了——几乎踩在她的鞋跟后。
“别回头。”她咬着牙默念,可后颈的凉意越来越重,像有只冰冷的手正慢慢抬起来,要碰到她的头发。
忍不住的。林薇猛地转过身。
没有风,没有脚步声,巷子里空荡荡的,只有她自己的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她松了口气,刚要转回去,眼角却瞥见墙根下堆着的旧纸箱旁,露着一截黑色的衣角——那衣角湿漉漉的,正往下滴水,在地面上积出一小滩黑印,像极了她今天穿的外套颜色。
她猛地低头看自己的外套,干燥挺括,没有半点水渍。
这时,那黏腻的脚步声又响了,从她的正前方。
林薇抬头,看见一个模糊的影子站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身形和她几乎一模一样。影子慢慢抬起头,她看不清对方的脸,却能感觉到,有双眼睛正盯着她的后背,像在确认什么。
第二天清晨,巷口的公告栏前围了群人。旧公告栏上贴了张泛黄的失踪者启事,照片里的女人穿着黑色外套,笑容腼腆——和林薇昨天穿的外套一模一样。
启事下方写着失踪时间:十年前的今天,凌晨两点,在这条巷子里,最后有人听见她身后跟着奇怪的脚步声。
而此刻的林薇,正站在人群外,摸着自己后颈那片还没消去的凉意,听见身后传来一声黏腻的、熟悉的脚步声。
这次,她没敢回头。
人群的议论声像棉花似的堵在林薇耳朵里,她盯着公告栏上那张泛黄的照片,指尖凉得发僵——照片里女人的手腕上,有一道浅浅的红绳印,和她今早起床时,手腕上突然冒出的淡红色痕迹,一模一样。
“姑娘,别在这儿愣着了。”修鞋大爷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带着老树皮似的粗糙,“这巷子的阴气,沾不得。”
林薇猛地回头,大爷手里还拿着半块没啃完的馒头,眼神却直勾勾地盯着她的后背,“你身上跟着的,不是要缠你的东西。十年前她走的时候,手腕上也系着红绳,说是她妈给求的平安符,丢的时候还攥在手里呢。”
“她……她想干什么?”林薇的声音发颤,后颈的凉意又冒了上来,像有片冰贴在皮肤上,连呼吸都带着冷意。
大爷没直接回答,只是指了指公告栏最底下那行模糊的地址——“东城区旧巷37号”,“她的家就在那儿,后来没人敢住,锁都锈透了。你要是实在躲不开,就去那儿看看,说不定她是等着有人帮她把东西拿回来。”
话音刚落,林薇身后的脚步声又响了,还是那种黏腻的、贴着地面的声音,却比之前轻了些,像在跟着大爷的话点头。
林薇攥着口袋里的手机,几乎是跑着离开的巷口。她不敢回头,却能感觉到那道“影子”始终跟在身后,不远不近,没有恶意,只有一种沉甸甸的期待,压得她心口发闷。
东城区旧巷早就快拆迁了,37号是栋灰扑扑的老楼,门牌号掉了一半,只剩下“7”字歪歪扭扭地挂在墙上。门锁果然锈得厉害,林薇刚要伸手碰,门却“吱呀”一声自己开了,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像旧布料的香气——和她昨天闻到的,贴在后颈的气息,一模一样。
屋里没开灯,只有窗外的天光透进来,照亮了积满灰尘的家具。靠墙的书桌抽屉是开着的,里面放着一个褪色的布盒子,盒子上绣着朵小小的玉兰花,针脚细密,看得出来是用心做的。
“是这个吗?”林薇轻声问,话音刚落,身后的脚步声就响了,这次停在她的身侧,带着一丝暖意——不再是之前的冰冷。
她慢慢打开布盒子,里面躺着一根红绳,绳子末端系着个小小的银锁,锁上刻着个“玲”字。盒子底下还压着一张纸条,字迹娟秀:“妈,我今天穿了你给我做的黑外套,晚上下班就回家吃饭。”
落款日期,正是十年前的今天。
原来她叫玲。林薇拿着红绳,眼眶突然发热。这时,她感觉到有只冰冷的手轻轻碰了碰她的手腕,那道淡红色的痕迹慢慢褪去,后颈的凉意也消失了。
脚步声又响了,这次是朝着门口的方向,越来越轻,像在慢慢走远。林薇回头,看见一道模糊的影子站在门口,穿着那件湿漉漉的黑外套,却朝着她轻轻晃了晃手——像是在道谢。
影子消失的时候,窗外的阳光刚好照进屋里,落在布盒子上,那朵玉兰花的绣线,竟好像亮了一点。
林薇把红绳和纸条小心地收进包里,转身走出老楼。巷口的风很暖,再也没有黏腻的脚步声跟着她了。
直到三天后,她路过修鞋大爷的摊位,听见大爷跟旁人说:“昨天夜里,我看见个穿黑外套的姑娘,在公告栏前站了会儿,手里拿着根红绳,然后就慢慢走没影了。听说啊,十年前丢的那个姑娘,终于找着回家的路了。”
林薇摸了摸口袋里的布盒子,脚步轻快了些。她没回头,却好像听见风里传来一声轻轻的、带着笑意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