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朔方两日(1)-《重生,开局在生死边缘》

  厉延贞紧紧地盯着眼前那几个低头听命的朔方城将领,他的目光如炬,仿佛能够穿透他们的内心。他心里非常明白,这些人虽然表面上对他的命令表示服从,但实际上,恐怕没有一个人会真正把他的话当回事儿。

  无论是崔澄的手下,还是郭澄他们这些人,都不可能对他言听计从。厉延贞心里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也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个现实。

  他暗自叹息,只希望这些人在抵御外敌的时候能够稍微用心一些,否则的话,想要守住朔方城恐怕真的是难如登天。

  厉延贞深吸一口气,然后转头看向郭澄,沉声道:“郭总管!”

  郭澄听到厉延贞叫他,连忙应道:“征事郎,有何吩咐?”

  厉延贞面色凝重地说道:“如今突厥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将我们团团围住。据我所知,此时城内的兵力不过数千而已,而突厥却有数万人之众。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郭总管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呢?”

  “回禀征事郎!”郭澄的声音在大堂内回荡,他的语气虽然恭敬,但厉延贞还是能感觉到其中的一丝保留。

  正如厉延贞自己所料,郭澄等人心中对他并不是完全的臣服。他们或许对他的能力有所怀疑,并不认为他能够率领大家守住朔方城。

  然而,表面上,郭澄还是表现出了应有的尊重。他站起身来,拱手施礼,继续说道:“城内守军虽只有数千人,但其中有三千精锐之师,他们久经沙场,训练有素,是我们守城的中坚力量。此外,我已下令城中召集城中青壮男子,约能够召集五千人左右。这些人虽然未经严格训练,但他们熟悉城中地形,且对保卫家园有着强烈的意愿,只要稍加组织,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有万人左右的兵力来抵御突厥的进攻。”

  郭澄稍稍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厉延贞的反应,见他微微点头,便接着说道:“另外,今日发现突厥大军出现之后,本总管便已命人燃起烽火。周围各堡和城邑的守军看到烽火,定然会及时前来增援。我们只要能够守住朔方城两日,就能够等到援军到达。届时,我们可以和援军里应外合,夹击突厥敌军,必能大获全胜!”

  对于郭澄的安排,厉延贞心中毫无忧虑。毕竟,郭澄能够担任朔方道行军总管这一要职,必定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遭遇突袭围城的紧急情况下,他还能如此迅速而果断地做出明确的决策,这无疑彰显了他非凡的实力。

  “郭总管果然是久经沙场的宿将啊,实在令延贞钦佩不已!”厉延贞在了解到郭澄的真正实力后,自然不会对他的决策进行任何干涉。为了让郭澄能够安心地指挥这场战斗,厉延贞毫不犹豫地走下主将台,以一种极为恭敬的姿态,向郭澄深深地躬身行了一礼。

  这一礼,不仅充分表达了厉延贞对郭澄的敬意,更让郭澄瞬间领悟到了厉延贞的意图。原本高悬着的心,也在这一刻如释重负般地落了下来。

  毕竟,大战在即,突然出现一位代表皇帝的天使,即便是郭澄无意间将其请进城中,他的内心也难免会感到忐忑不安。因为在战场上,最令人担忧的就是有人凭借着官职的高低,对军事行动指手画脚,导致军令无法统一,最终贻误战机。

  厉延贞如此举动,无疑是向郭澄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他不会在战事上对郭澄进行掣肘。这一举动,犹如给郭澄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原本高悬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郭澄见状,连忙谦逊地回应道:“征事郎谬赞了,末将实在愧不敢当啊!”他深知花花轿子众人抬的道理,既然厉延贞如此给面子,自己自然也不能不识趣。

  郭澄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谦逊且略带愧疚的态度,他接着说道:“突厥大军兵临城下,而末将却未能事先察觉到任何敌情,这实在是末将的失职之罪啊!又怎能当得起征事郎如此赞誉呢?”

  郭澄所言并非只是单纯的谦逊之辞,他内心确实对此事忧心忡忡。毕竟,如此严重的失职行为,一旦被人上奏朝廷,恐怕自己就难以逃脱罪责了。

  厉延贞自然看出了郭澄的担忧,他迈步上前,轻轻地拍了拍郭澄的肩膀,安慰道:“郭总管不必如此心忧,此次突厥大军围城,其中确实存在一些蹊跷之处。本官定会彻查此事,绝不会让郭总管蒙受不白之冤。而且,即便朝廷追究下来,本官也会向陛下如实禀报,为郭总管据理力争。”

  听到厉延贞的话,郭澄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凝视着厉延贞,眼中流露出深深的谢意,但一时之间却不知该如何表达这份感激。

  “征事郎,您的大恩大德,郭澄没齿难忘。”郭澄激动地说道,声音略微有些颤抖,“从今往后,只要您有任何需要差遣我的地方,郭澄绝对不会有丝毫的推辞!”

  厉延贞见状,连忙上前一步,拦住了正准备向自己躬身一拜的郭澄,微笑着说道:“郭总管言重了,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接着,厉延贞话题一转,神情严肃地对郭澄说:“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击退敌军。郭总管,此次我是奉皇命而来,随行的还有一千名羽林卫士卒。这些人就交给您来统一调遣吧。”

  郭澄闻言,心中不禁一喜。多出这一千名羽林卫,对于目前的战局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然而,他却不敢轻易接受这份好意。毕竟,这些人是厉延贞带来的,而且羽林卫作为禁军,其调动权恐怕并非自己能够轻易掌控的。

  厉延贞似乎看穿了郭澄的顾虑,他拍了拍郭澄的肩膀,安慰道:“郭总管不必担忧,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从现在起,即便是我厉延贞,也会听从幕府的军令行事。所以,您尽管放心地行大胆的行令即可!”

  郭澄看着厉延贞一脸严肃,没有丝毫虚伪或愚弄之意,心中稍安,于是也郑重地点了点头,同样一脸凝重地说道:“征事郎请放心,郭某绝对不会辜负您的期望。”言罢,郭澄向厉延贞拱手作揖,然后转身迈步登上主将台。

  站在主将台上,郭澄目光如炬,犀利地扫视着帐中的诸位将领。他的眼神仿佛能够穿透人的灵魂,让每一个被他注视的人都不禁心生敬畏。

  在众人的注视下,郭澄从帅案上拿起一支令箭,然后高声喊道:“幕府率卫指挥使张守圭校尉!”

  “末将在!”随着郭澄的呼喊,一个年约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应声而出。他身穿幕府亲卫校尉的服饰,身姿挺拔,步伐稳健,迅速走到帐中,插手行礼。

  郭澄凝视着张守圭,严肃地命令道:“命你率领五百名亲卫,坚守东城门!如果敌军转而攻击东城,你们必须死守城头,绝不能让敌军攻上城头。此外,从现在开始,东城的一切事务都由你全权调度,没有本总管亲自到来,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出入。如有违抗军令者,格杀勿论!”

  张守圭听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末将领命!”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显示出他对郭澄命令的绝对服从和对自己职责的清晰认知。

  张守圭快步上前,双手恭敬地接过令箭,然后向郭澄深深一揖,行了一个标准的插手礼。礼毕,他挺直身躯,转身大步流星地朝着帐外走去,步伐坚定而有力。

  帐外,阳光洒在张守圭的身上,勾勒出他高大的身影。他的步伐稳健,每一步都似乎带着一种决然和果断。

  “幕府都头石墨咄!”郭澄的声音在帐内响起,声音洪亮而威严。

  “末将在!”帐外传来一声低沉的回应,紧接着,一个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男子大步走进帐内。他的皮肤黝黑,五官深邃,有着明显的西域异族特征。

  厉延贞看着走进来的石墨咄,心中不禁有些诧异。他原本以为接替城南指挥使的会是一位熟悉的将领,没想到竟然是这个一脸异族面孔的石墨咄。

  “命你接替城南指挥使,但若有丝毫差池,提头来见!”郭澄的话语如同一道惊雷,在帐内炸响。

  石墨咄面色不变,他单膝跪地,抱拳应道:“末将领命!”他的声音铿锵有力,透露出一股坚毅和果敢。

  郭澄微微点头,然后目光转向帐内的另一人。

  “司马参军柳彦初!”郭澄喊道。

  “末将在!”柳彦初应声而出。他身材修长,面容清秀,看上去文质彬彬。

  这个柳彦初,正是之前指证崔澄的那位柳参军。然而,他的职位只是司马参军,并非一军主将。此时郭澄点到他,让众人都感到有些意外。

  “命你接替城北指挥使,若有所失,定斩不饶!”郭澄的声音依旧严厉,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柳彦初闻言一愣,他显然没有想到郭澄会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连忙插手领命:“末将领命!”

  “游击将军苏墨麟!”随着这一声呼喊,帐内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一个身影上。只见那人身材魁梧,面容刚毅,一身戎装显得威风凛凛。

  “末将在!”苏墨麟高声回应道,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厉延贞见状,心中不禁再次诧异。他本以为这幕府大帐之中,除了自己和郭澄之外,再无其他重要将领。却没想到,这里竟然还有一个游击将军。要知道,游击将军可是正五品的高级将领,一般来说,这样的将领都应该是担任一方主将,负责统领大军作战的。可眼前这个苏墨麟,却不知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命你接替城西指挥使一职,本总管手下的三千精锐,皆由你调遣。若被敌军攻上城头,同样定斩不饶!”郭澄面沉似水,语气严厉地说道。

  “多谢总管!末将定当竭尽全力,绝不辜负总管的信任!”苏墨麟一脸郑重地说道,同时看向郭澄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之色。

  厉延贞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对苏墨麟的好奇更甚。他暗自思忖道:“这苏墨麟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郭澄会如此看重他?”

  “其余众将,幕府候命!”郭澄接着下达命令道。

  “末将尊令!”其他将领齐声应道。虽然他们并没有接到具体的军令,但大多都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毕竟,郭澄作为总管,他的命令自然是要服从的。

  然而,就在这时,厉延贞注意到崔澄手下的李育等人,面色铁青地凝视着郭澄,并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上前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