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澄手下的那些将领们,每个人都眼巴巴地望着郭澄,心里暗自祈祷着自己的名字能够被点到。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郭澄竟然一个人都没有点到他们!这一结果让这些将领们感到无比震惊和愤怒,他们无法理解郭澄居然真的敢如此对待他们。
就连一旁沉静的厉延贞,也完全没有料到郭澄会如此毫不顾忌地将崔澄手下的亲信们全部排除在外。这一举动不仅让崔澄的亲信们感到心寒,更让其他将领们对郭澄产生了深深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李育等人虽然心中愤愤不平,但面对郭澄的权威,他们也只能敢怒不敢言。毕竟,崔澄已经被软禁起来,而在大敌当前的严峻形势下,他们实在不敢轻易站出来抗议。否则,郭澄很可能会以战事违抗军令的罪名,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斩杀。
待到其他将领们都陆续退出房间后,郭澄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忧虑之色。他凝视着厉延贞,缓缓说道:“征事郎,关于突厥细作的事情,我想这肯定与崔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我也看得出来,对于这件事,你似乎是心知肚明的。只是,有一点让在下实在想不通,你为何如此轻易地就将此事揭过呢?难道你就不担心他们会与突厥勾结,里应外合地攻陷朔方城吗?”
厉延贞听到郭澄的话后,不由得愣住了。他心里暗自思忖,难道郭澄这是要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不成?然而,当他凝视着郭澄的眼睛时,却并未察觉到丝毫的狡黠或阴险,反而看到了深深的忧虑。
厉延贞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然的笑容,似乎对郭澄的担忧并不在意。他不紧不慢地反问道:“郭总管,依您之见,就算我们能够确凿地证实崔澄与突厥人相互勾结,在当前这种局势下,我们又该如何处置他呢?难道要直接将他斩杀吗?”
厉延贞这一问,犹如当头棒喝,让郭澄惊愕得当场愣住。的确,即使他们掌握了确凿的证据,也绝对不能轻易地将崔澄斩杀。且不说崔澄本身就是清河崔氏的人,其背后的家族势力盘根错节,更重要的是,他身为朔方军的副将,手下亲信众多,而这些亲信大多都是士族门阀的子弟。
一旦将崔澄斩杀,这些人必然会心生怨恨,甚至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他们或许会暗中报复,或者干脆起兵造反,这无疑会给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局势雪上加霜。
如果真的出现那样的情况,他们面临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如何抵御突厥大军那么简单了,首先他们内部就会因为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而分崩离析。即使在战争期间,李育等人可能不会采取过于激进的行动,但一旦突厥大军被击退,局势稳定下来,郭澄和厉延贞恐怕立刻就会成为朝堂上那些士族门阀重臣们攻击的目标。
尽管陛下有心想要打压士族门阀,但在当前士族门阀的势力尚未被削弱的情况下,她最终还是会选择向士族门阀妥协让步。这意味着,郭澄和厉延贞虽然不至于因此丢掉性命,但他们的仕途恐怕也就此终结了。
在厉延贞的提醒下,郭澄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这些潜在的后果。尽管心中感到无比的憋屈和无奈,他也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然而,他内心深处仍然坚信,崔澄等人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仅仅将崔澄关押起来,并不能保证他的手下其他人不会与突厥勾结,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
“只怕,会有人按捺不住,在战事关键的时候生出事端来。如此一来,我这个总管想要守好朔方城,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郭澄满脸愁容,无奈地叹息道。
厉延贞见状,连忙宽慰道:“郭总管不必如此忧虑!”他一边说着,一边迅速张望了一下大帐外的情况,然后回身压低声音对郭澄说道:“城内与突厥有联系的人,下官都已经派人严密监视起来了。之所以没有将他们全部捉拿归案,主要是担心会有漏网之鱼。总管您尽管放心去抵御外敌,城内的这些隐患,下官定会确保总管您的后方安全无忧!”
郭澄听了厉延贞这番话,脸上的愁云顿时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欣喜之色。他心中暗自思忖,厉延贞对城内奸细的情况竟然如此了解,想必他手中一定掌握着陛下的鸾卫传递的消息。否则,他又怎能做到如此精准地掌握这些情况呢?
就在这时,大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报……”这突如其来的声音,让郭澄和厉延贞两人都不由得一愣,他们立刻意识到,突厥大军肯定是有什么新的动向了。
“启禀总管,苏将军命小的前来禀报,突厥大军五千人左右,由两名突厥将领率领,朝城西杀来!”传令兵单膝跪地,抱拳说道。
“可知敌军将领何人领兵?”郭澄坐在主位上,面沉似水,不紧不慢地问道。
“回总管,尚未查明,敌军并未高举将旗!”传令兵如实回答。
“嗯,知道了。”郭澄微微颔首,随即沉声道,“速去传我命令,命苏墨麟坚守城头,不得擅自出城迎战!”
“遵命!”传令兵领命后,如蒙大赦般起身,转身飞奔而去。
与此同时,城西方向传来了惊天动地的厮杀之声,喊杀声、兵器碰撞声、战马嘶鸣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战事一触即发,郭澄的心思瞬间被城西的战况所占据,他完全将崔澄等人的情况抛到了九霄云外。
只见他霍然起身,快步走到舆图前,凝视着舆图上的城池布局,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片刻后,他伸出右手,将城西方向代表突厥军队的蓝色标旗五支,缓缓地推向了西城头下方。
“郭总管……”一旁的厉延贞察觉到了郭澄的异常,自从传令兵送来消息之后,郭澄就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他注意到郭澄一直紧盯着舆图,眉头紧蹙,脸色甚至有些铁青,显然心中有着极大的忧虑。
于是,厉延贞忍不住上前一步,轻声问道:“总管,您似乎有什么忧虑之处?”
郭澄缓缓转过身来,目光凝视着厉延贞,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之色。他轻轻点了点头,语气沉重地说道:“征事郎,在下实在没有料到突厥人竟然如此迅速地发动了攻城之战。按照常理推断,他们在围城之后,理应先观察城中的局势,进行数次试探性的攻击,然后才会全面展开攻势。然而,这次突厥人却直接派遣了五千名士兵,这种异常的举动实在是令人费解,恐怕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郭澄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不仅如此,由于崔澄等人有和突厥敌军勾结之嫌在下我还没来得及派出斥候去探查突厥敌军的具体情况。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对这次突厥领军的将领一无所知。这使得我们在面对敌军的进攻时,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厉延贞静静地听着郭澄的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的叹息。他深知,无论何时何地,一个团体的内部问题往往是最致命的。如果不是因为崔澄等人的事情,郭澄也不至于陷入如此被动的困境。
双方交战,了解对方将领的情况,这是必然的条件。否则的话,不清楚对方将领乃是何人,又怎么能够根据敌军将领的情况,进行排兵布阵。这点厉延贞还是很清楚地,也明白郭澄为何会如此的忧虑了。
“郭总管。”厉延贞面色凝重地说道,他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他转头对郭澄说道:“之前点将派兵的时候,您并没有将我们羽林卫列入其中。如今敌军的情况还不明确,我认为这件事情就交给我来处理吧。我们羽林卫会派出最精锐的斥候,想尽一切办法出城去探查清楚突厥人的真实情况。”
郭澄听了厉延贞的话,面露难色地看着他。他心里很清楚,出城探查敌情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任务,稍有不慎,斥候们可能就会遭遇不测,甚至有可能有去无回。而且,如果让厉延贞手下的羽林卫在这次任务中出现意外,他自己恐怕也难以向朝廷交代。
然而,面对当前的局势,郭澄也明白,让厉延贞的羽林卫出城探查确实是目前最合适的选择。他们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相较于其他军队,更有可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一时间,郭澄的内心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左右摇摆不定。他既担心羽林卫的安危,又觉得让他们去执行这个任务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就连一旁沉静的厉延贞,也完全没有料到郭澄会如此毫不顾忌地将崔澄手下的亲信们全部排除在外。这一举动不仅让崔澄的亲信们感到心寒,更让其他将领们对郭澄产生了深深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李育等人虽然心中愤愤不平,但面对郭澄的权威,他们也只能敢怒不敢言。毕竟,崔澄已经被软禁起来,而在大敌当前的严峻形势下,他们实在不敢轻易站出来抗议。否则,郭澄很可能会以战事违抗军令的罪名,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斩杀。
待到其他将领们都陆续退出房间后,郭澄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忧虑之色。他凝视着厉延贞,缓缓说道:“征事郎,关于突厥细作的事情,我想这肯定与崔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我也看得出来,对于这件事,你似乎是心知肚明的。只是,有一点让在下实在想不通,你为何如此轻易地就将此事揭过呢?难道你就不担心他们会与突厥勾结,里应外合地攻陷朔方城吗?”
厉延贞听到郭澄的话后,不由得愣住了。他心里暗自思忖,难道郭澄这是要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不成?然而,当他凝视着郭澄的眼睛时,却并未察觉到丝毫的狡黠或阴险,反而看到了深深的忧虑。
厉延贞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然的笑容,似乎对郭澄的担忧并不在意。他不紧不慢地反问道:“郭总管,依您之见,就算我们能够确凿地证实崔澄与突厥人相互勾结,在当前这种局势下,我们又该如何处置他呢?难道要直接将他斩杀吗?”
厉延贞这一问,犹如当头棒喝,让郭澄惊愕得当场愣住。的确,即使他们掌握了确凿的证据,也绝对不能轻易地将崔澄斩杀。且不说崔澄本身就是清河崔氏的人,其背后的家族势力盘根错节,更重要的是,他身为朔方军的副将,手下亲信众多,而这些亲信大多都是士族门阀的子弟。
一旦将崔澄斩杀,这些人必然会心生怨恨,甚至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他们或许会暗中报复,或者干脆起兵造反,这无疑会给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局势雪上加霜。
如果真的出现那样的情况,他们面临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如何抵御突厥大军那么简单了,首先他们内部就会因为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而分崩离析。即使在战争期间,李育等人可能不会采取过于激进的行动,但一旦突厥大军被击退,局势稳定下来,郭澄和厉延贞恐怕立刻就会成为朝堂上那些士族门阀重臣们攻击的目标。
尽管陛下有心想要打压士族门阀,但在当前士族门阀的势力尚未被削弱的情况下,她最终还是会选择向士族门阀妥协让步。这意味着,郭澄和厉延贞虽然不至于因此丢掉性命,但他们的仕途恐怕也就此终结了。
在厉延贞的提醒下,郭澄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这些潜在的后果。尽管心中感到无比的憋屈和无奈,他也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然而,他内心深处仍然坚信,崔澄等人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仅仅将崔澄关押起来,并不能保证他的手下其他人不会与突厥勾结,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
“只怕,会有人按捺不住,在战事关键的时候生出事端来。如此一来,我这个总管想要守好朔方城,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郭澄满脸愁容,无奈地叹息道。
厉延贞见状,连忙宽慰道:“郭总管不必如此忧虑!”他一边说着,一边迅速张望了一下大帐外的情况,然后回身压低声音对郭澄说道:“城内与突厥有联系的人,下官都已经派人严密监视起来了。之所以没有将他们全部捉拿归案,主要是担心会有漏网之鱼。总管您尽管放心去抵御外敌,城内的这些隐患,下官定会确保总管您的后方安全无忧!”
郭澄听了厉延贞这番话,脸上的愁云顿时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欣喜之色。他心中暗自思忖,厉延贞对城内奸细的情况竟然如此了解,想必他手中一定掌握着陛下的鸾卫传递的消息。否则,他又怎能做到如此精准地掌握这些情况呢?
就在这时,大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报……”这突如其来的声音,让郭澄和厉延贞两人都不由得一愣,他们立刻意识到,突厥大军肯定是有什么新的动向了。
“启禀总管,苏将军命小的前来禀报,突厥大军五千人左右,由两名突厥将领率领,朝城西杀来!”传令兵单膝跪地,抱拳说道。
“可知敌军将领何人领兵?”郭澄坐在主位上,面沉似水,不紧不慢地问道。
“回总管,尚未查明,敌军并未高举将旗!”传令兵如实回答。
“嗯,知道了。”郭澄微微颔首,随即沉声道,“速去传我命令,命苏墨麟坚守城头,不得擅自出城迎战!”
“遵命!”传令兵领命后,如蒙大赦般起身,转身飞奔而去。
与此同时,城西方向传来了惊天动地的厮杀之声,喊杀声、兵器碰撞声、战马嘶鸣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战事一触即发,郭澄的心思瞬间被城西的战况所占据,他完全将崔澄等人的情况抛到了九霄云外。
只见他霍然起身,快步走到舆图前,凝视着舆图上的城池布局,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片刻后,他伸出右手,将城西方向代表突厥军队的蓝色标旗五支,缓缓地推向了西城头下方。
“郭总管……”一旁的厉延贞察觉到了郭澄的异常,自从传令兵送来消息之后,郭澄就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他注意到郭澄一直紧盯着舆图,眉头紧蹙,脸色甚至有些铁青,显然心中有着极大的忧虑。
于是,厉延贞忍不住上前一步,轻声问道:“总管,您似乎有什么忧虑之处?”
郭澄缓缓转过身来,目光凝视着厉延贞,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之色。他轻轻点了点头,语气沉重地说道:“征事郎,在下实在没有料到突厥人竟然如此迅速地发动了攻城之战。按照常理推断,他们在围城之后,理应先观察城中的局势,进行数次试探性的攻击,然后才会全面展开攻势。然而,这次突厥人却直接派遣了五千名士兵,这种异常的举动实在是令人费解,恐怕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郭澄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不仅如此,由于崔澄等人有和突厥敌军勾结之嫌在下我还没来得及派出斥候去探查突厥敌军的具体情况。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对这次突厥领军的将领一无所知。这使得我们在面对敌军的进攻时,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厉延贞静静地听着郭澄的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的叹息。他深知,无论何时何地,一个团体的内部问题往往是最致命的。如果不是因为崔澄等人的事情,郭澄也不至于陷入如此被动的困境。
双方交战,了解对方将领的情况,这是必然的条件。否则的话,不清楚对方将领乃是何人,又怎么能够根据敌军将领的情况,进行排兵布阵。这点厉延贞还是很清楚地,也明白郭澄为何会如此的忧虑了。
“郭总管。”厉延贞面色凝重地说道,他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他转头对郭澄说道:“之前点将派兵的时候,您并没有将我们羽林卫列入其中。如今敌军的情况还不明确,我认为这件事情就交给我来处理吧。我们羽林卫会派出最精锐的斥候,想尽一切办法出城去探查清楚突厥人的真实情况。”
郭澄听了厉延贞的话,面露难色地看着他。他心里很清楚,出城探查敌情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任务,稍有不慎,斥候们可能就会遭遇不测,甚至有可能有去无回。而且,如果让厉延贞手下的羽林卫在这次任务中出现意外,他自己恐怕也难以向朝廷交代。
然而,面对当前的局势,郭澄也明白,让厉延贞的羽林卫出城探查确实是目前最合适的选择。他们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相较于其他军队,更有可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一时间,郭澄的内心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左右摇摆不定。他既担心羽林卫的安危,又觉得让他们去执行这个任务是目前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