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说完,又不紧不慢地补了一句,像是在为昭文帝辩解:[当然,也有可能是昭文帝一心扑在治国大业上,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奏折,要操心那么多国家大事,实在是没时间和精力去琢磨这些风花雪月的文艺之事。
你想啊,一个心里装着天下百姓的皇帝,哪有功夫去管琴声里是喜是悲?这样的人,不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
天玄帝听到这话,重重一敲案几,朗声道:“说得好!朕当年征战沙场,哪有闲心听什么琴曲?
能让士兵吃饱穿暖、让后方百姓安稳度日,比什么‘高山流水’都强!泽儿这性子,随朕!”
长孙皇后温柔一笑,接过话头:“陛下说的是。不过啊,泽儿小时候倒也喜欢听宫里乐师弹琵琶,想来是后面肩上担子重了,才渐渐把这些放下了。”
她望向窗外,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追着乐师跑的小身影,“孩子长大了,心思自然要放在更重的地方。”
博主想起历朝历代对昭文帝这方面的争议,不禁像 fellow 学渣一样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点同情:[唉,其实在我看来,昭文帝在经赋上的表现也并非差到极致。
只是相较于当时那些整天就知道吟诗作对的文人墨客,稍显逊色而已,这又有何妨?难道会写诗就能打胜仗吗?就能让百姓吃饱饭吗?]
[那些名家经典,昭文帝同样能够诵读理解,处理奏折时引经据典也头头是道。更何况,他在兵法、谋略以及御人手段等方面,那可是样样精通,甩那些酸文人几条街。
听不懂乐声中的情感又怎样,又不影响他指挥千军万马,这并非什么致命缺陷,却总有一些人揪住这一点不放,说三道四的,真是吃饱了撑的。]
魏征在朝房里听得连连点头,忍不住对身旁的官员道:“这话虽是糙了点,却在理!当年陛下吃喝玩乐,不也有人说他‘不学无术’?
可到头来,是谁让大乾疆域拓了千里?是谁让流离的百姓归了家园?比起这些,会不会写诗、懂不懂琴音,算得了什么?”
袁泽在东宫听得眉飞色舞,拍着诸葛明的肩膀道:“听见没诸葛先生?连千百年后的人都懂我!
那些酸文人就知道咬文嚼字,有本事让他们去跟匈奴谈判试试?保管三句话就被人砍了脑袋!”
诸葛明笑着摇头:“殿下莫要急躁。文人有文人的用处,只是评判帝王的标准,本就该与文人不同。”
诸葛明转头看向立在角落的白起,“白侍卫长觉得呢?”
白起瓮声瓮气地应了一句:“能打胜仗,能护百姓,就是好皇帝。”
白起的话言简意赅,却掷地有声,惹得诸葛婉忍不住拍手:“白大哥说得对!”
说完,博主突然安静下来,挠了挠头,像是想到了什么糗事,表情略显心虚,眼神飘忽不定:[但说实话,在昭文帝刚登基那几年,赵渊老师为了让他多读书,确实是煞费苦心,头发都愁白不少了。
那会儿的赵老师,简直就像咱们现代追着学生要作业的班主任,天天变着法子催陛下看书。]
这话一出,京都里顿时响起一片低笑:
“哈哈,赵太傅还有这一面?”
“可不嘛,我家孩子的先生也是这样,天天追着要功课。”
“没想到昭文帝陛下也有被老师催着读书的时候,这画面想想就有趣。”
袁泽闻言,脸上有点发烫,嘟囔道:“赵太傅也是,几天前追着我背《孙子兵法》,跟现在这情形也差不了多少……”
诸葛婉凑过来,小声问:“太子哥哥,那你当时背出来了吗?”
袁泽轻咳一声:“那是自然,不然……不然哪有现在的我?”
诸葛明看穿了他的窘迫,笑着打圆场:“赵太傅的苦心,殿下如今想必都懂了。所谓严师出高徒,太子殿下后来能在治国时引经据典,想必也离不开赵太傅的督促。”
赵渊听着这话,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哪能想到,自已那些苦口婆心的教导,到了后世竟成了这般模样的调侃。
可仔细想想,博主说的倒也没错,这段日子,他确实没少为了让太子殿下静下心来读书而费神。
博主像是没察觉到赵渊的窘迫,继续说道:[赵学侍为了让昭文帝陛下能读进去书,那可是想尽了办法。
他知道昭文帝陛下喜欢兵法,就把兵法里的道理和经书上的内容结合起来讲,比如讲《孙子兵法》里的‘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就顺带提一提《论语》里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这都是教人认清自已、了解他人的道理。]
[还有一次,听说昭文帝陛下对农耕之事很感兴趣,赵学侍就特意找了些关于古代农桑的典籍。
一边给昭文帝陛下讲怎么种地能丰收,一边穿插着讲经书中关于民生、治国的道理,说‘民以食为天’,治理国家就得先让百姓吃饱穿暖。]
大乾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赵太傅这法子倒是巧妙,因材施教啊。”
“可不是嘛,换了是我,对着那些枯燥的经书也读不进去。”
“也就赵太傅有这耐心,换了别人,怕是早就放弃了。”
陈嘉庚听到“农耕之事”,眼前一亮,对身旁的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把经书里的道理落到种地、织布上,才是对百姓有用的学问。
赵太傅这法子,值得咱们工部学学——修水利、造农具,不也得结合实际情况来吗?”
商羊握着笔的手顿了顿,想起自已曾为了应付考核,死记硬背过不少农书条文,却从未想过如何把这些条文用到实际中去。
此刻听着博主的话,心里忽然有点不是滋味——或许,自已过去追求的“学问”,真的有点本末倒置了。
博主点点头,又道:[可即便如此,昭文帝的字还是……嗯,有点拿不出手。]说着,他像是下定了决心,又在屏幕上甩出一张图片。
那还是一张微微泛黄纸张的照片,上面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知道了。”
底下顿时有人发问:“这是谁写的字?这般幼稚,为何要给我们看这个?”
“就是啊,看着还没我家五岁小儿写得好呢。”
唯有赵渊,看着这几个字,眉头越皱越紧,越看越觉得眼熟,心脏“砰砰”直跳,有种不好的预感。
就在这时,博主的声音带着点揶揄响起:[请看,这便是昭文帝前期所写的字。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
刹那间,无数人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地盯着光幕上那形如鸡爪扒过的字。短短三个字,笔画歪歪扭扭,毫无笔锋可言,字与字之间仿佛互不相干,恨不得相隔几丈远。
弹幕里也是热流滚动。
[“先别急着下结论,昭文帝前期可能专注于军政要事,无暇在书法上下功夫,不能仅以字来评判帝王功绩。
而且, 说不定这是他年少时所书,人总是会成长变化的嘛。”]
[“哈哈哈,这字真的是没眼看,原来昭文帝也有这么接地气的一面啊,之前还以为帝王写出来的字肯定都是龙飞凤舞呢,这反差也太大了!”]
[“你们懂什么!昭文帝一生南征北战,为国家开疆拓土,这字写得好不好又有什么关系?难道字写得漂亮就能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了?”]
[“会不会是有人故意伪造昭文帝早期的字啊,想抹黑陛下的形象?毕竟这字和他后期的文治武功相比,反差实在太离谱了,这背后说不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
肯定是昭文帝陛下做的实在是太棒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些后世皇帝抹黑他,抬升自已。”
京都里瞬间炸开了锅:
“我的天!这真是昭文帝陛下写的?”
“身为帝王,字怎么能写成这样?也太丢皇家脸面了吧!”
“难怪后人要议论,就这字,确实拿不出手啊。”
“赵太傅到底是怎么教的?连个字都教不好?”
袁泽看着那三个字,脸“腾”地一下红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嘴里却硬着头皮辩解:“我写字嘛,都这样,改不了!”
诸葛婉凑到光幕前,捂着嘴偷笑:“太子哥哥,这字跟你前天给我写的便条好像啊……”
白起站在一旁,看着光幕上的字,又看了看袁泽通红的耳根,嘴角几不可察地勾了一下。
赵渊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张着嘴巴,呆若木鸡,半晌说不出话来。
此刻,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难怪后人要骂我教得不好,都怪昭文帝这字太不争气!
“老爷,您别生气,天幕上昭文帝陛下那时候你刚教没多久,写成这样也正常。”
赵夫人赶忙上前轻轻拍着他的背安抚道,“再说了,后来陛下的字不是进步很大了吗?”
赵渊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心绪,自我安慰道:“罢了罢了,学东西总有个过程,且看看他后来学到了何种程度!”
博主似乎很满意众人的反应,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从普遍意义上讲,昭文帝并非外人眼中的‘好学生’。
若不是他身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恐怕赵渊早就想写辞职信,与他断绝师生关系了。]
赵渊听着,心里暗自点头:不瞒你说,每次看到太子殿下那字,还有他上课走神的样子,我确实动过这个念头。
然而,博主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郑重起来:[但他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却是独一无二的好皇帝。
谁说不会读书、字写得不好,就不能成为好皇帝?难道书读得多,字写得漂亮,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吗?]
这话让不少人陷入了沉思,但仍有部分人据理力争:
“话虽如此,可堂堂一国之君,若不通笔墨,岂不有失颜面?”
“就是啊,皇帝可是天下人的表率,字写得这么差,怎么能行?”
“我觉得不然,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比字写得好重要多了!”
“你懂什么?帝王的威仪体现在方方面面,字也是其中之一!”
一名大儒听到争论,忍不住上前一步,朗声道:“诸位莫要再争!若说颜面,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那才是帝王最大的失颜面!
若说表率,能让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那才是帝王最该做的表率!会写字,这有什么用?遥想当年前朝皇帝徽宗那瘦金体惟妙惟肖,结果呢国家破灭。
昭文帝陛下能做到这些,就算字写得再差,也比那些只会吟诗作对、不管百姓死活的皇帝强百倍!”
博主没管这些争论,并未理会,继续平静地说道:[是啊,论写经著文、品茗赏乐,大乾或许有很多人比昭文帝厉害,比如文圣王阳明,还有昭文帝的老师赵渊。
但纵观历史上诸多帝王,除去三皇五帝,又有几人能与昭文帝相提并论?]
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一张史书页面图片,泛黄的文字映入众人眼帘,与此同时,博主诵读的声音响起:[“吾皇天赋异禀,所览经文过目不忘,日背经文百卷不在话下。然其向学之心淡薄,吾虽不解,却知非其之过,乃吾教习有失。
吾自负有才,心怀书山半座,然授学数十载,弟子无向学之意,师者又能奈何?
憾哉憾哉,悔吾一身所学未能尽授,此乃天人之憾也。
幸而吾徒天生帝王之才,愿吾去后,其能长乐平安,不负人皇之能,再创千秋伟业。此生有幸为师,纵入九泉,亦含笑矣。”
这段古文之后,落款人正是——赵渊。”]
你想啊,一个心里装着天下百姓的皇帝,哪有功夫去管琴声里是喜是悲?这样的人,不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
天玄帝听到这话,重重一敲案几,朗声道:“说得好!朕当年征战沙场,哪有闲心听什么琴曲?
能让士兵吃饱穿暖、让后方百姓安稳度日,比什么‘高山流水’都强!泽儿这性子,随朕!”
长孙皇后温柔一笑,接过话头:“陛下说的是。不过啊,泽儿小时候倒也喜欢听宫里乐师弹琵琶,想来是后面肩上担子重了,才渐渐把这些放下了。”
她望向窗外,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追着乐师跑的小身影,“孩子长大了,心思自然要放在更重的地方。”
博主想起历朝历代对昭文帝这方面的争议,不禁像 fellow 学渣一样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点同情:[唉,其实在我看来,昭文帝在经赋上的表现也并非差到极致。
只是相较于当时那些整天就知道吟诗作对的文人墨客,稍显逊色而已,这又有何妨?难道会写诗就能打胜仗吗?就能让百姓吃饱饭吗?]
[那些名家经典,昭文帝同样能够诵读理解,处理奏折时引经据典也头头是道。更何况,他在兵法、谋略以及御人手段等方面,那可是样样精通,甩那些酸文人几条街。
听不懂乐声中的情感又怎样,又不影响他指挥千军万马,这并非什么致命缺陷,却总有一些人揪住这一点不放,说三道四的,真是吃饱了撑的。]
魏征在朝房里听得连连点头,忍不住对身旁的官员道:“这话虽是糙了点,却在理!当年陛下吃喝玩乐,不也有人说他‘不学无术’?
可到头来,是谁让大乾疆域拓了千里?是谁让流离的百姓归了家园?比起这些,会不会写诗、懂不懂琴音,算得了什么?”
袁泽在东宫听得眉飞色舞,拍着诸葛明的肩膀道:“听见没诸葛先生?连千百年后的人都懂我!
那些酸文人就知道咬文嚼字,有本事让他们去跟匈奴谈判试试?保管三句话就被人砍了脑袋!”
诸葛明笑着摇头:“殿下莫要急躁。文人有文人的用处,只是评判帝王的标准,本就该与文人不同。”
诸葛明转头看向立在角落的白起,“白侍卫长觉得呢?”
白起瓮声瓮气地应了一句:“能打胜仗,能护百姓,就是好皇帝。”
白起的话言简意赅,却掷地有声,惹得诸葛婉忍不住拍手:“白大哥说得对!”
说完,博主突然安静下来,挠了挠头,像是想到了什么糗事,表情略显心虚,眼神飘忽不定:[但说实话,在昭文帝刚登基那几年,赵渊老师为了让他多读书,确实是煞费苦心,头发都愁白不少了。
那会儿的赵老师,简直就像咱们现代追着学生要作业的班主任,天天变着法子催陛下看书。]
这话一出,京都里顿时响起一片低笑:
“哈哈,赵太傅还有这一面?”
“可不嘛,我家孩子的先生也是这样,天天追着要功课。”
“没想到昭文帝陛下也有被老师催着读书的时候,这画面想想就有趣。”
袁泽闻言,脸上有点发烫,嘟囔道:“赵太傅也是,几天前追着我背《孙子兵法》,跟现在这情形也差不了多少……”
诸葛婉凑过来,小声问:“太子哥哥,那你当时背出来了吗?”
袁泽轻咳一声:“那是自然,不然……不然哪有现在的我?”
诸葛明看穿了他的窘迫,笑着打圆场:“赵太傅的苦心,殿下如今想必都懂了。所谓严师出高徒,太子殿下后来能在治国时引经据典,想必也离不开赵太傅的督促。”
赵渊听着这话,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哪能想到,自已那些苦口婆心的教导,到了后世竟成了这般模样的调侃。
可仔细想想,博主说的倒也没错,这段日子,他确实没少为了让太子殿下静下心来读书而费神。
博主像是没察觉到赵渊的窘迫,继续说道:[赵学侍为了让昭文帝陛下能读进去书,那可是想尽了办法。
他知道昭文帝陛下喜欢兵法,就把兵法里的道理和经书上的内容结合起来讲,比如讲《孙子兵法》里的‘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就顺带提一提《论语》里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这都是教人认清自已、了解他人的道理。]
[还有一次,听说昭文帝陛下对农耕之事很感兴趣,赵学侍就特意找了些关于古代农桑的典籍。
一边给昭文帝陛下讲怎么种地能丰收,一边穿插着讲经书中关于民生、治国的道理,说‘民以食为天’,治理国家就得先让百姓吃饱穿暖。]
大乾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赵太傅这法子倒是巧妙,因材施教啊。”
“可不是嘛,换了是我,对着那些枯燥的经书也读不进去。”
“也就赵太傅有这耐心,换了别人,怕是早就放弃了。”
陈嘉庚听到“农耕之事”,眼前一亮,对身旁的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把经书里的道理落到种地、织布上,才是对百姓有用的学问。
赵太傅这法子,值得咱们工部学学——修水利、造农具,不也得结合实际情况来吗?”
商羊握着笔的手顿了顿,想起自已曾为了应付考核,死记硬背过不少农书条文,却从未想过如何把这些条文用到实际中去。
此刻听着博主的话,心里忽然有点不是滋味——或许,自已过去追求的“学问”,真的有点本末倒置了。
博主点点头,又道:[可即便如此,昭文帝的字还是……嗯,有点拿不出手。]说着,他像是下定了决心,又在屏幕上甩出一张图片。
那还是一张微微泛黄纸张的照片,上面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知道了。”
底下顿时有人发问:“这是谁写的字?这般幼稚,为何要给我们看这个?”
“就是啊,看着还没我家五岁小儿写得好呢。”
唯有赵渊,看着这几个字,眉头越皱越紧,越看越觉得眼熟,心脏“砰砰”直跳,有种不好的预感。
就在这时,博主的声音带着点揶揄响起:[请看,这便是昭文帝前期所写的字。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
刹那间,无数人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地盯着光幕上那形如鸡爪扒过的字。短短三个字,笔画歪歪扭扭,毫无笔锋可言,字与字之间仿佛互不相干,恨不得相隔几丈远。
弹幕里也是热流滚动。
[“先别急着下结论,昭文帝前期可能专注于军政要事,无暇在书法上下功夫,不能仅以字来评判帝王功绩。
而且, 说不定这是他年少时所书,人总是会成长变化的嘛。”]
[“哈哈哈,这字真的是没眼看,原来昭文帝也有这么接地气的一面啊,之前还以为帝王写出来的字肯定都是龙飞凤舞呢,这反差也太大了!”]
[“你们懂什么!昭文帝一生南征北战,为国家开疆拓土,这字写得好不好又有什么关系?难道字写得漂亮就能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了?”]
[“会不会是有人故意伪造昭文帝早期的字啊,想抹黑陛下的形象?毕竟这字和他后期的文治武功相比,反差实在太离谱了,这背后说不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
肯定是昭文帝陛下做的实在是太棒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些后世皇帝抹黑他,抬升自已。”
京都里瞬间炸开了锅:
“我的天!这真是昭文帝陛下写的?”
“身为帝王,字怎么能写成这样?也太丢皇家脸面了吧!”
“难怪后人要议论,就这字,确实拿不出手啊。”
“赵太傅到底是怎么教的?连个字都教不好?”
袁泽看着那三个字,脸“腾”地一下红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嘴里却硬着头皮辩解:“我写字嘛,都这样,改不了!”
诸葛婉凑到光幕前,捂着嘴偷笑:“太子哥哥,这字跟你前天给我写的便条好像啊……”
白起站在一旁,看着光幕上的字,又看了看袁泽通红的耳根,嘴角几不可察地勾了一下。
赵渊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张着嘴巴,呆若木鸡,半晌说不出话来。
此刻,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难怪后人要骂我教得不好,都怪昭文帝这字太不争气!
“老爷,您别生气,天幕上昭文帝陛下那时候你刚教没多久,写成这样也正常。”
赵夫人赶忙上前轻轻拍着他的背安抚道,“再说了,后来陛下的字不是进步很大了吗?”
赵渊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心绪,自我安慰道:“罢了罢了,学东西总有个过程,且看看他后来学到了何种程度!”
博主似乎很满意众人的反应,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从普遍意义上讲,昭文帝并非外人眼中的‘好学生’。
若不是他身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恐怕赵渊早就想写辞职信,与他断绝师生关系了。]
赵渊听着,心里暗自点头:不瞒你说,每次看到太子殿下那字,还有他上课走神的样子,我确实动过这个念头。
然而,博主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郑重起来:[但他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却是独一无二的好皇帝。
谁说不会读书、字写得不好,就不能成为好皇帝?难道书读得多,字写得漂亮,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吗?]
这话让不少人陷入了沉思,但仍有部分人据理力争:
“话虽如此,可堂堂一国之君,若不通笔墨,岂不有失颜面?”
“就是啊,皇帝可是天下人的表率,字写得这么差,怎么能行?”
“我觉得不然,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比字写得好重要多了!”
“你懂什么?帝王的威仪体现在方方面面,字也是其中之一!”
一名大儒听到争论,忍不住上前一步,朗声道:“诸位莫要再争!若说颜面,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那才是帝王最大的失颜面!
若说表率,能让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那才是帝王最该做的表率!会写字,这有什么用?遥想当年前朝皇帝徽宗那瘦金体惟妙惟肖,结果呢国家破灭。
昭文帝陛下能做到这些,就算字写得再差,也比那些只会吟诗作对、不管百姓死活的皇帝强百倍!”
博主没管这些争论,并未理会,继续平静地说道:[是啊,论写经著文、品茗赏乐,大乾或许有很多人比昭文帝厉害,比如文圣王阳明,还有昭文帝的老师赵渊。
但纵观历史上诸多帝王,除去三皇五帝,又有几人能与昭文帝相提并论?]
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一张史书页面图片,泛黄的文字映入众人眼帘,与此同时,博主诵读的声音响起:[“吾皇天赋异禀,所览经文过目不忘,日背经文百卷不在话下。然其向学之心淡薄,吾虽不解,却知非其之过,乃吾教习有失。
吾自负有才,心怀书山半座,然授学数十载,弟子无向学之意,师者又能奈何?
憾哉憾哉,悔吾一身所学未能尽授,此乃天人之憾也。
幸而吾徒天生帝王之才,愿吾去后,其能长乐平安,不负人皇之能,再创千秋伟业。此生有幸为师,纵入九泉,亦含笑矣。”
这段古文之后,落款人正是——赵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