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看到此处,皆沉默不语。之前那些指责昭文帝的人,也都闭了嘴。
赵渊自已写下的话,无疑是最有力的证明,昭文帝并非愚钝,只是心思不在学问上而已。
天玄帝看着那段文字,久久不语,半晌才对长孙皇后道:“赵渊这老小子,倒是说了句公道话。‘天生帝王之才’,说得好!朕的儿子,本就该是如此。”
长孙皇后眼中泛起温润的光:“赵太傅是真的疼泽儿。他嘴上不说,心里却比谁都清楚,泽儿的才华不在笔墨,而在江山。”
博主看着安静下来的众人,语气也缓和了些:[你们看,连赵渊自已都说,昭文帝天赋异禀,只是对读书兴趣不高。
他能日背经文百卷,说明他并非学不会,只是不想把时间都花在这上面罢了。]
[而且,赵渊老师最后也说了,幸而吾徒天生帝王之才。这说明在他心里,昭文帝虽然不是个好学生,但却是个合格的帝王。]
[你们可以说他不热衷于诗词歌赋,但他却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你们可以说他字写得不好,但他却能让大乾的疆域不断扩大,国力日益强盛。]
博主越说越激动,声音也提高了几分:[评判一个皇帝好不好,难道不是看他能不能让国家富强、百姓幸福吗?
如果仅仅因为他字写得不好、不喜欢读书,就否定他的功绩,那也太片面了!]
大乾众人听着博主的话,再次陷入了沉思。是啊,昭文帝登基以来,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平定叛乱,做了多少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啊。相比这些,字写得好不好,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陈嘉庚站起身,对着天幕深深一揖:“说得是。我等做臣子的,当以昭文帝陛下为镜,多思民生疾苦,少论虚文浮礼。往后工部修桥铺路,定当以实用为先,不搞那些华而不实的排场!”
商羊握着笔的手紧了紧,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
回去就把那些用来应酬的曲子谱子烧了,好好钻研水利图纸,争取让今年的漕运损耗再降三成——这才是能被“昭文帝”看在眼里的事。
赵渊坐在那里,看着屏幕上自已写下的那段话,眼眶微微有些湿润。他想起了和太子殿下相处的点点滴滴,想起了自已一次次气得吹胡子瞪眼,又一次次被昭文帝的帝王之才所折服。
或许,他真的不是一个完美的老师,但昭文帝,绝对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博主看着弹幕众人若有所思的样子,嘴角露出一抹笑容:
[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优点和缺点,皇帝也不例外。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尤其是像昭文帝这样的帝王。
他或许不是个好学生,但他用自已的方式,成就了一个盛世,这就足够了。]
东宫之内,袁泽望着渐渐散去的光影,忽然站起身,对诸葛明道:“诸葛先生,明日把《孙子兵法》和《论语》都搬出来,我要再看看。”
诸葛明一愣,随即笑道:“殿下想通了?”
袁泽挠了挠头,嘿嘿一笑:“倒也不是。就是觉得,赵太傅那么费劲教我,我总得对得起他。
再说了,就算当不成‘好学生’,也得做个让他在九泉之下能‘含笑’的皇帝,对吧?”
诸葛婉笑着拍手:“太子哥哥加油!我帮你磨墨!”
白起依旧沉默,却悄悄挺直了腰板——他知道,他家殿下,正一步步朝着那个“独一无二的完美好皇帝”走去。
而京都的街头巷尾,人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刚才的话题。
有人在赞叹他的功绩,有人在争论“好皇帝”的标准……但更多的人,在听到“百姓安居乐业”“疆域扩大”时,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毕竟,对于寻常百姓来说,皇帝的字写得好不好,懂不懂琴音,真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日子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地里的收成能一年比一年多,夜里睡觉能踏踏实实不担心战火。
这些,昭文帝都做到了,这就够了。
养心殿内,天玄帝看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对长孙皇后道:“明日早朝,朕得好好让泽儿说说这事。
让那些天天琢磨诗词歌赋的文臣都醒醒,多把心思放在民生上。”
长孙皇后温顺地应着:“陛下圣明。不过,也别太苛责他们了,各司其职罢了。”
“朕知道分寸,”天玄帝颔首,“但得让他们明白,评判功绩的秤,该往百姓那边多倾些。”
工部衙署里,商羊已经铺开了漕运图纸,借着晨光仔细标注着河道的浅滩处。他旁边的小吏见状,有些惊讶:“商大人,您往常这个时辰不是在临摹字帖吗?”
商羊头也没抬,声音沉稳:“字写得再好,能让漕船不搁浅吗?从今日起,本官的‘字帖’,就是这些河道图。”小吏愣了愣,随即也拿起笔,认真地在一旁记录数据。
陈嘉庚则召集了工部的工匠们,指着新画的农具图纸道:“这曲辕犁,咱们得再改改,让农户用着更省力。别管样式好不好看,能多打粮食就是好东西。”
工匠们纷纷点头,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往日里略显沉闷的工坊,顿时热闹起来。
魏征回到府中,找出了多年前一名出名的御史,弹劾官员的奏折底稿,仔细翻看。
看到那些弹劾“文风轻浮”“字迹潦草”的条目时,他皱了皱眉,提笔在旁边批注:“无关民生,舍本逐末。”
随后将这些底稿收了起来,转而开始整理各地灾情的奏报。
赵渊府中,夫人正帮他收拾着摔碎的茶杯碎片,轻声道:“老爷,您就别气了。”
赵渊看着窗外,良久,叹了口气:“我不是气他字写得不好,也不是气史官胡说。
我是气我自已……总想着把他教成我心中的‘好学生’,却忘了他本就该是独一无二的帝王。”
他转过身,眼神里多了几分释然:“罢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他能成为百姓口中的好皇帝,比什么都强。”
说罢,他拿起桌上的经书,开始琢磨着下次该怎么结合屯田之事,给袁泽讲“民为邦本”的道理。
赵渊自已写下的话,无疑是最有力的证明,昭文帝并非愚钝,只是心思不在学问上而已。
天玄帝看着那段文字,久久不语,半晌才对长孙皇后道:“赵渊这老小子,倒是说了句公道话。‘天生帝王之才’,说得好!朕的儿子,本就该是如此。”
长孙皇后眼中泛起温润的光:“赵太傅是真的疼泽儿。他嘴上不说,心里却比谁都清楚,泽儿的才华不在笔墨,而在江山。”
博主看着安静下来的众人,语气也缓和了些:[你们看,连赵渊自已都说,昭文帝天赋异禀,只是对读书兴趣不高。
他能日背经文百卷,说明他并非学不会,只是不想把时间都花在这上面罢了。]
[而且,赵渊老师最后也说了,幸而吾徒天生帝王之才。这说明在他心里,昭文帝虽然不是个好学生,但却是个合格的帝王。]
[你们可以说他不热衷于诗词歌赋,但他却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你们可以说他字写得不好,但他却能让大乾的疆域不断扩大,国力日益强盛。]
博主越说越激动,声音也提高了几分:[评判一个皇帝好不好,难道不是看他能不能让国家富强、百姓幸福吗?
如果仅仅因为他字写得不好、不喜欢读书,就否定他的功绩,那也太片面了!]
大乾众人听着博主的话,再次陷入了沉思。是啊,昭文帝登基以来,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平定叛乱,做了多少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啊。相比这些,字写得好不好,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陈嘉庚站起身,对着天幕深深一揖:“说得是。我等做臣子的,当以昭文帝陛下为镜,多思民生疾苦,少论虚文浮礼。往后工部修桥铺路,定当以实用为先,不搞那些华而不实的排场!”
商羊握着笔的手紧了紧,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
回去就把那些用来应酬的曲子谱子烧了,好好钻研水利图纸,争取让今年的漕运损耗再降三成——这才是能被“昭文帝”看在眼里的事。
赵渊坐在那里,看着屏幕上自已写下的那段话,眼眶微微有些湿润。他想起了和太子殿下相处的点点滴滴,想起了自已一次次气得吹胡子瞪眼,又一次次被昭文帝的帝王之才所折服。
或许,他真的不是一个完美的老师,但昭文帝,绝对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博主看着弹幕众人若有所思的样子,嘴角露出一抹笑容:
[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优点和缺点,皇帝也不例外。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尤其是像昭文帝这样的帝王。
他或许不是个好学生,但他用自已的方式,成就了一个盛世,这就足够了。]
东宫之内,袁泽望着渐渐散去的光影,忽然站起身,对诸葛明道:“诸葛先生,明日把《孙子兵法》和《论语》都搬出来,我要再看看。”
诸葛明一愣,随即笑道:“殿下想通了?”
袁泽挠了挠头,嘿嘿一笑:“倒也不是。就是觉得,赵太傅那么费劲教我,我总得对得起他。
再说了,就算当不成‘好学生’,也得做个让他在九泉之下能‘含笑’的皇帝,对吧?”
诸葛婉笑着拍手:“太子哥哥加油!我帮你磨墨!”
白起依旧沉默,却悄悄挺直了腰板——他知道,他家殿下,正一步步朝着那个“独一无二的完美好皇帝”走去。
而京都的街头巷尾,人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刚才的话题。
有人在赞叹他的功绩,有人在争论“好皇帝”的标准……但更多的人,在听到“百姓安居乐业”“疆域扩大”时,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毕竟,对于寻常百姓来说,皇帝的字写得好不好,懂不懂琴音,真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日子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地里的收成能一年比一年多,夜里睡觉能踏踏实实不担心战火。
这些,昭文帝都做到了,这就够了。
养心殿内,天玄帝看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对长孙皇后道:“明日早朝,朕得好好让泽儿说说这事。
让那些天天琢磨诗词歌赋的文臣都醒醒,多把心思放在民生上。”
长孙皇后温顺地应着:“陛下圣明。不过,也别太苛责他们了,各司其职罢了。”
“朕知道分寸,”天玄帝颔首,“但得让他们明白,评判功绩的秤,该往百姓那边多倾些。”
工部衙署里,商羊已经铺开了漕运图纸,借着晨光仔细标注着河道的浅滩处。他旁边的小吏见状,有些惊讶:“商大人,您往常这个时辰不是在临摹字帖吗?”
商羊头也没抬,声音沉稳:“字写得再好,能让漕船不搁浅吗?从今日起,本官的‘字帖’,就是这些河道图。”小吏愣了愣,随即也拿起笔,认真地在一旁记录数据。
陈嘉庚则召集了工部的工匠们,指着新画的农具图纸道:“这曲辕犁,咱们得再改改,让农户用着更省力。别管样式好不好看,能多打粮食就是好东西。”
工匠们纷纷点头,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往日里略显沉闷的工坊,顿时热闹起来。
魏征回到府中,找出了多年前一名出名的御史,弹劾官员的奏折底稿,仔细翻看。
看到那些弹劾“文风轻浮”“字迹潦草”的条目时,他皱了皱眉,提笔在旁边批注:“无关民生,舍本逐末。”
随后将这些底稿收了起来,转而开始整理各地灾情的奏报。
赵渊府中,夫人正帮他收拾着摔碎的茶杯碎片,轻声道:“老爷,您就别气了。”
赵渊看着窗外,良久,叹了口气:“我不是气他字写得不好,也不是气史官胡说。
我是气我自已……总想着把他教成我心中的‘好学生’,却忘了他本就该是独一无二的帝王。”
他转过身,眼神里多了几分释然:“罢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他能成为百姓口中的好皇帝,比什么都强。”
说罢,他拿起桌上的经书,开始琢磨着下次该怎么结合屯田之事,给袁泽讲“民为邦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