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王祐-《皇叔且慢》

  太学里多是官家子弟,就算赵德昭才出阁一年,但也有人认出了他来。

  其他人听到这话,不约而同看向赵德昭,见他没有否认,忙退后了一步,拱手行礼,“见过二殿下!”

  赵德昭笑了笑,“不必多礼,吾今日无事,不想扰了你们,那个...你们应当还有课,吾还有事,先走了!”

  他也不知道自己这话说得矛盾,太学生也不好说什么,看著他出了门,倒是竇说追了上去,剩下苗守信被人团团围了起来。

  “守信,你和二殿下很熟”

  “王郎官今日说的那事,你可知道”

  “二殿下当真体恤百姓,可这事要解决,难!”

  “谁说不是呢!”

  “此前我听竇说说要去看女子相扑,二殿下是和你们一起去的在哪儿好不好看”

  “对对对,女子相扑当真是裸著的”

  ......

  也不知怎的,话题就偏了去,一帮血气方刚的少年郎,注意力全放在了女子相扑上,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盯著苗守信。

  “消停些吧,殿下才因为此事受了弹劾,你们不想家里人也被弹劾个『家风不正』吧!”

  “哈,哈哈,也是啊!”有人打了退堂鼓,家里有人当官呢,可真別因为此事被弹劾了。

  再说了,马上斋里也要考试了,万不能在此节骨眼上出紕漏。

  “走走,我前几日得了几本新的图册,看那个也一样!”

  “当真哪来的”

  “你別管,看不看就完事了!”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看!”

  一帮人笑得曖昧,勾肩搭背的出了学堂,回宿舍的脚步略显急迫。

  这边,竇说追上赵德昭,一开口就是问他怎么今日来了。

  赵德昭嘆了一声,想著王继勛那事还没个结论,自己说多了也不好,转了话题问道:“刚才给你们上课的不是博士,我怎么听你们都叫他王郎官”

  竇说听了这话,便明白其中有事,但不方便说,遂也不问,只回道:“王郎官名祐,不是太学的博士,本来是集贤院修撰,一直会来给我们授课,最近升了户部员外郎,所以才称呼一声郎官。”

  “王祐”

  “是,怎么了”

  竇说见赵德昭神情激动,心下疑惑,就算王祐升了户部员外郎,也就是个从五品的官儿,何至於如此激动。

  竇说不知道,王祐才能,不止在政事上。

  王祐被称为三槐王氏始祖,苏軾的《三槐堂铭並序》,便是写的王祐和王氏后人。

  三槐,是王祐在东京宅子里种下的三棵槐树,並说,自己虽不曾做到宰相一职,但他的儿子们必定有人会登上三公之位。

  长子王懿,二十三岁举进士,为袁州知州。

  幼子王旭,也是年少便中了进士,真宗朝时为颖州知州,后由兵部侍郎出知应天府。

  登上三公之位的,便是次子王旦,同样二十来岁中了进士,並且是宋朝有名的“龙虎榜”,那年状元是苏易简,榜眼张秉,探是陈若拙,同榜还有寇准、李沆、向敏中等日后宰执大臣,可谓神仙打架。

  可以说,宋朝的名相很多,前有赵普、寇准,后有王安石、范仲淹等等,王旦让人陌生许多。

  王旦没有他们惊天动地的故事供后人慢慢咀嚼发酵,也没有写入各种演绎传奇中。

  作为和平时代的宰相,他更多的处置政务、调解各种关係,他做的事,更多的是人们认为的“理所当然”。

  但他的存在,给大宋王朝的官场树立了一股新风,为官场士大夫阶层主人翁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让之后的朝代涌现一大批优秀人才,王旦也因此被选入昭勛阁二十四功臣之中。

  算下年龄,王旦此时不过十来岁,赵德昭也不可能让他做什么,让他產生兴趣的,是王祐。

  他的三个儿子没有恩荫,俱是年少通过科举入了仕途,而三人兄友弟恭、人品贵重,可见王祐的本事。

  “二殿下”竇说见赵德昭突然发起了愣,又唤了一声道。

  “哦,没事,我只不过听说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好学之人,他们都在太学中吗”

  “好像就王懿在经义斋,还有两个,没听说!”竇说摇头道。

  “许是年龄还小吧!”赵德昭心下有了主意,朝竇说挥手道:“我今日就先走了,明日是哪位博士上课”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多听听课怎么了。

  “明日,好像是薛参政,不过是去经义斋。”

  “薛居正”

  竇说点头,“你还来”

  “自然是要来的!”

  薛居正也在自己老师备选名单內,虽然讲经义。

  经义就经义吧,听听也无妨!

  “殿下,天色也不早了,该回了吧!”甄平在外等著,正是百无聊赖,见自家殿下终於出来了,跺了跺酸麻的双脚问道。

  已是傍晚,夕阳已看不见,西方却仍旧一片橘色霞光,头顶掛著一轮圆月,黯淡无光。

  “还早,逛逛去!”

  甄平叫苦,只盼著殿下可別再去什么瓦舍瞧热闹了,要传进有心人耳中,可不定又要怎么指摘殿下贪玩,停职期间还到处玩闹了。

  甄平跟在赵德昭身后,不久便鬆了一口气,还好,殿下这次倒是只朝书画铺子里钻,果然去了太学便不一样了。

  咦,街上怎么一个熟识的人也没有了那些个神出鬼没的御史呢

  应该让官家知道殿下用功,也好早日解了殿下的禁啊!

  赵德昭浑然不知甄平怎么想,他又走进一家名为“荣六郎书铺”中,隨手拿了一本《抱朴子內篇》翻看。

  既然要认老师,书,就必须得读了,《大学》、《中庸》、《尚书》、《诗经》等这些书府中定然有,再看看其它的国学经典罢!

  只不过习惯使然,他还是会拿自己感兴趣的书来看。

  《抱朴子內篇》是对生命、疾病、炼丹养生方术的系统总结,有成仙长生思想的哲学体系,也有关於养生的方法,还有炼丹术,想著还要改进火药,赵德昭也想从古人的书中再找找灵感。

  此时正是人最多的时候,下课的太学学生、下了值的官吏,还有卖完了货物的商贩。

  赵德昭选了几本让甄平抱著,刚一个转身,没看到身后有一人走来,“啪嗒”一声,那人手中包裹掉在地上,几本书册从里面露了出来。

  “对不住对不住!”赵德昭忙蹲下身子要捡,甄平哪里能让殿下做事,上前一步抢著把书册捡了起来,双手递给对面那人。

  “没关係,也是我自个儿不小心!”那人接了书册,小心得查看一番,见不过落了些灰,这才安心。

  赵德昭站在一旁,看清他书册字跡,惊讶道:“这是你自己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