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本人知道了自己和自己家族的下场,竟比他们这些外人还冷静。
这让人怎么能不懵。
要知道,张居正来的这个时间点,可是他在內阁见识了夏言和严嵩的尔虞我诈,见识了內阁的黑暗斗爭,看不过眼了,请假回乡的时间点。
老师们便因为这个时间,觉得张居正的心態应该没有那么强大。
毕竟这时候的张居正才二十多岁,还不是那个手握重权,经歷惯了黑暗的內阁首辅。
他还只是因为看不惯內阁斗爭而告病回乡的年轻人啊。
他能因为看不惯內阁的斗爭而归乡,大概率也会因为知道自己的结局而心態不稳的吧
可是他没有。
他如此淡定,怎能让人不惊讶。
张居正不傻,他看到一群懵了的同事,立马便猜到了大家的想法。
他轻笑了下。
“我看过史书。”
轻飘飘一句话,让一群年轻老师险些泪目,尤其是朱橚。
张居正饱读诗书,他刚才举例说明的那几个改革派,真的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周厉王在位时,对政治、经济、军事、法律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最为有名的就是他的土地改革。
周厉王在位的时候,土地几乎都分到卿大夫等贵族手中,他將贵族土地收归所有,並禁止贵族私自开垦土地,以此遏制贵族势力,引发了贵族的不满。
这项举措,底层百姓无人伤亡,因为底层贫苦百姓本就没有自己的山林土地和自己的房產,他没收土地,伤害的是贵族的利益。
可他那个时期,公卿贵族已经占领了大量的资源,不遏制他们,国家就要走向衰败了,他是不得不改革。
可再看他的歷史评价呢
“歷”这个諡號,就是一个很坏的諡號,纵观歷朝歷代,在名声很坏的帝王里,周厉王是排得上號的。
除了土地改革,他其他改革也大大触犯贵族利益。
周厉王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王,甚至他是不是一个好王都不好说,毕竟关於他的记载都是识字的人写的,识字的人都是被他没收田產的贵族。
可他应该也不至於是那样一个十恶不赦的王。
若是一个王真的十恶不赦,为何明明可以安稳坐王位,却选择冒险去做改革
其余因为变法改革而落得不好下场的人也和周厉王一样,哪个没有触犯贵族利益而落得悲惨下场
吴起被贵族乱箭射死。
商鞅被五马分尸。
王安石一个曾经主导大宋命脉,努力改变大宋命运的宰执,鬱鬱而终,被辱骂千年,甚至被拿来秦檜並称为“小人”。
直到近代,梁启超对王安石一句“三代以下,第一完人”的评价,对王安石改革的充分肯定,才第一次有有影响的大人物为他的名声平反,王安石的评价才渐渐好起来。
……
这么多例子都在证明,改革派都不会有好下场。
因为改革就是进行利益重新分配,手握资源的人怎么可能愿意
而这些手握资源的人,就是手握权利的人,他们有那个能力去把改革者压迫死,
手握资源的人,就是有话语权的人,笔桿子在他们手中,他们可以隨便骂。
手中没有资源的底层百姓,很多甚至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根本分不清谁才可以为自己谋利益,也没有那个能力去为帮他们谋利益的改革者说话。
就是放在沈园长这个年代,如果出现了一个人,站在权力的巔峰,重新分配资源,把房產、土地以及其他財富都收归国有,再將部分分给那些原本没有资源的人。
努力让原本很穷苦的老百姓手中有钱,努力让老百姓有房可住,有生活保障。
那他就是个伟人,他会得到很多人的夸讚,会受很多人拥戴。
可是在古代,这么做触犯太多土地阶级的利益了,土地阶级会骂,无產阶级哪怕分到了土地,哪怕拥有了上升的通道,也因为不识字,没有话语权,无法帮改革的人说话。
这就造就了改革者名声都不会好的结局。
张居正看过史书,在来幼儿园之前就看过。
他来的那个时间点,第一个为王安石说话的有影响的人物梁启超甚至都没有出生。
在他那个年代,王安石还是一个“小人”的名声,还是北宋灭亡的背锅侠。
张居正明明知道这些,明明知道自己大概率也会留下不好的名声,却毅然决然选择去改革。
这是多伟大的精神和选择,朱橚能不泪目
这就是他们大明未来的內阁首辅啊,他看过史书,他知道歷朝歷代搞改革变法的人的下场……
没一个有好下场的。
他依旧选择那条不归路。
“张老师,您在看这个。”沈言之看到张居正这么淡定,乾脆把事情都做极端了。
把张居正的歷史评价也给张居正看。
张居正看了一眼,眼睛微微瞪大,旋即又冷静下来。
他的样子,就是什么评价都能接受的样子了。
李清照、韩信等人看到张居正的反应,也有些好奇沈言之给他看了什么。
凑近沈言之手机屏幕一看,才发现是关於张居正奢侈生活的描述。
什么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子。
什么顿顿上桌一百多个菜,妻妾成群,挥霍无度……
“啊张老师!这个我懂!刘据老师昨天给孩子们上课还讲到了这些,我偷听到了一些。”韩信看到是自己熟悉的內容,有些想显摆。
“这些都是对您恨之入骨的王世贞在《嘉靖以来首辅传》里面写的。
王世贞跟你有仇,恨不得生吃了你,他能给你写好话
不过也不確定是真是假,也有可能王世贞放下他和你的个人恩怨写的事实,谁知道呢。
倒是比较客观的《明神宗实录》里记载,您家被抄家的时候,上上下下搜出来的財物折合白银是二十万两,这是真实记载。
您一个內阁首辅,身居高位这么多年,抄家抄出的二十万两,是您的身份地位很正常的財富积累啊。
和您同时期的太监冯保,被抄家的时候都抄出了百万两白银呢,內阁首辅有二十万两也不奇怪。
您一个內阁首辅的家產都比不上一个太监,我觉得您应该没有王世贞写的那么奢靡无度。”
韩信军事天赋无人能敌,其他方面却很是欠缺,现在好不容易有他知道的东西,他就想显摆显摆。
这让人怎么能不懵。
要知道,张居正来的这个时间点,可是他在內阁见识了夏言和严嵩的尔虞我诈,见识了內阁的黑暗斗爭,看不过眼了,请假回乡的时间点。
老师们便因为这个时间,觉得张居正的心態应该没有那么强大。
毕竟这时候的张居正才二十多岁,还不是那个手握重权,经歷惯了黑暗的內阁首辅。
他还只是因为看不惯內阁斗爭而告病回乡的年轻人啊。
他能因为看不惯內阁的斗爭而归乡,大概率也会因为知道自己的结局而心態不稳的吧
可是他没有。
他如此淡定,怎能让人不惊讶。
张居正不傻,他看到一群懵了的同事,立马便猜到了大家的想法。
他轻笑了下。
“我看过史书。”
轻飘飘一句话,让一群年轻老师险些泪目,尤其是朱橚。
张居正饱读诗书,他刚才举例说明的那几个改革派,真的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周厉王在位时,对政治、经济、军事、法律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最为有名的就是他的土地改革。
周厉王在位的时候,土地几乎都分到卿大夫等贵族手中,他將贵族土地收归所有,並禁止贵族私自开垦土地,以此遏制贵族势力,引发了贵族的不满。
这项举措,底层百姓无人伤亡,因为底层贫苦百姓本就没有自己的山林土地和自己的房產,他没收土地,伤害的是贵族的利益。
可他那个时期,公卿贵族已经占领了大量的资源,不遏制他们,国家就要走向衰败了,他是不得不改革。
可再看他的歷史评价呢
“歷”这个諡號,就是一个很坏的諡號,纵观歷朝歷代,在名声很坏的帝王里,周厉王是排得上號的。
除了土地改革,他其他改革也大大触犯贵族利益。
周厉王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王,甚至他是不是一个好王都不好说,毕竟关於他的记载都是识字的人写的,识字的人都是被他没收田產的贵族。
可他应该也不至於是那样一个十恶不赦的王。
若是一个王真的十恶不赦,为何明明可以安稳坐王位,却选择冒险去做改革
其余因为变法改革而落得不好下场的人也和周厉王一样,哪个没有触犯贵族利益而落得悲惨下场
吴起被贵族乱箭射死。
商鞅被五马分尸。
王安石一个曾经主导大宋命脉,努力改变大宋命运的宰执,鬱鬱而终,被辱骂千年,甚至被拿来秦檜並称为“小人”。
直到近代,梁启超对王安石一句“三代以下,第一完人”的评价,对王安石改革的充分肯定,才第一次有有影响的大人物为他的名声平反,王安石的评价才渐渐好起来。
……
这么多例子都在证明,改革派都不会有好下场。
因为改革就是进行利益重新分配,手握资源的人怎么可能愿意
而这些手握资源的人,就是手握权利的人,他们有那个能力去把改革者压迫死,
手握资源的人,就是有话语权的人,笔桿子在他们手中,他们可以隨便骂。
手中没有资源的底层百姓,很多甚至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根本分不清谁才可以为自己谋利益,也没有那个能力去为帮他们谋利益的改革者说话。
就是放在沈园长这个年代,如果出现了一个人,站在权力的巔峰,重新分配资源,把房產、土地以及其他財富都收归国有,再將部分分给那些原本没有资源的人。
努力让原本很穷苦的老百姓手中有钱,努力让老百姓有房可住,有生活保障。
那他就是个伟人,他会得到很多人的夸讚,会受很多人拥戴。
可是在古代,这么做触犯太多土地阶级的利益了,土地阶级会骂,无產阶级哪怕分到了土地,哪怕拥有了上升的通道,也因为不识字,没有话语权,无法帮改革的人说话。
这就造就了改革者名声都不会好的结局。
张居正看过史书,在来幼儿园之前就看过。
他来的那个时间点,第一个为王安石说话的有影响的人物梁启超甚至都没有出生。
在他那个年代,王安石还是一个“小人”的名声,还是北宋灭亡的背锅侠。
张居正明明知道这些,明明知道自己大概率也会留下不好的名声,却毅然决然选择去改革。
这是多伟大的精神和选择,朱橚能不泪目
这就是他们大明未来的內阁首辅啊,他看过史书,他知道歷朝歷代搞改革变法的人的下场……
没一个有好下场的。
他依旧选择那条不归路。
“张老师,您在看这个。”沈言之看到张居正这么淡定,乾脆把事情都做极端了。
把张居正的歷史评价也给张居正看。
张居正看了一眼,眼睛微微瞪大,旋即又冷静下来。
他的样子,就是什么评价都能接受的样子了。
李清照、韩信等人看到张居正的反应,也有些好奇沈言之给他看了什么。
凑近沈言之手机屏幕一看,才发现是关於张居正奢侈生活的描述。
什么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子。
什么顿顿上桌一百多个菜,妻妾成群,挥霍无度……
“啊张老师!这个我懂!刘据老师昨天给孩子们上课还讲到了这些,我偷听到了一些。”韩信看到是自己熟悉的內容,有些想显摆。
“这些都是对您恨之入骨的王世贞在《嘉靖以来首辅传》里面写的。
王世贞跟你有仇,恨不得生吃了你,他能给你写好话
不过也不確定是真是假,也有可能王世贞放下他和你的个人恩怨写的事实,谁知道呢。
倒是比较客观的《明神宗实录》里记载,您家被抄家的时候,上上下下搜出来的財物折合白银是二十万两,这是真实记载。
您一个內阁首辅,身居高位这么多年,抄家抄出的二十万两,是您的身份地位很正常的財富积累啊。
和您同时期的太监冯保,被抄家的时候都抄出了百万两白银呢,內阁首辅有二十万两也不奇怪。
您一个內阁首辅的家產都比不上一个太监,我觉得您应该没有王世贞写的那么奢靡无度。”
韩信军事天赋无人能敌,其他方面却很是欠缺,现在好不容易有他知道的东西,他就想显摆显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