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产归朝廷所有,登记在户部,由都察院监督,吏部管理,租出去的田地,只能用来耕种,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陈循说完自己的想法后,看着其他尚书说道:“如果各位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
朝会就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不一定非要马上找到解决办法,主要是把思路理清楚。
“陛下,如果不把流民送回去,各地离开家乡的人太多,肥沃的土地没人种,迟早会影响赋税。”
王直听了之后说。
“难道这还是朕的错?百姓以粮食为天,各地佃户的苦处,不用朕多说,朕不会让步。如果地方治理得好,流民自然不会离开家乡。”
朱祁钰心里明白,如果不遣返流民,迟早会出现这种问题。
“于爱卿,去查一下山东十万备倭军是不是空饷,看看他们的家属有没有人愿意租种田地。”
地方军屯的问题之前已经在朝会上讨论过,这件事正好可以帮于谦清理一些老弱病残。
“臣领旨。”
于谦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认为,相比军户来说,各地的佃户更多,如果能让他们参与进来,问题应该不大。”
“准。”
朱祁钰简单地说了一句。
两害相权取其轻,不能因为朝廷可能遇到的问题就缩手缩脚。现在军户已经有点抬头的迹象,打听京营招兵消息的人很多,其中还有寒门子弟。
让百姓自己种地这个想法,并不是不行。不过于谦觉得佃农更重要,朱祁钰自然也不会反对。
大明有三百万军户,每人每月发二两银子,那就是六百万两,一年就是七千二百万两。
这是一笔非常大的财政支出,不过现在的士兵并不全是拿俸禄,军屯自给自足就是这么回事。
但军屯的问题很明显,所以于谦更倾向于依靠天下佃农。
陈循进来后,王直接着说道:“陛下,湖广那边把山东的文人派过去当官,薛瑄是巡抚,上奏说土司世袭的官员不服管,当地的苗人也不听外地官员的话,政令根本传不下去。”
朱祁钰听了之后敲着扶手说,这种情况很正常,不一定非要靠武力,更何况湖广的苗人已经有点动静了。
就算山东的文人去了地方,但终究不是从百姓中来的,自然也不会真正走到百姓中间去。
“绕过土司世袭官,能不能让当地人明白朝廷的政策?”朱祁钰皱着眉头问王直。
王直一脸为难,地方和京城不一样,没有强大的基层力量,想要绕过当地势力去接触百姓,可不是容易的事。
“于卿,要是让王骥手下的人去传达朝廷政令,行不行?”
朱祁钰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用控制比较深的军队。
“陛下,王将军带的是征麓军,虽然大多是本地人,但都不识字,不能用。”
于谦站出来,弯腰说道。
朱祁钰小声嘟囔了一句,一到地方事情就变得麻烦起来,而且处理起来总绕不开那些权贵。
“那就打吧,边打边谈。”
朱祁钰是绝对不会让步的,这些土司世袭官一个个都不是好东西,你今天退一步,明天他们就能进一步。
有些事情,就是不能妥协。
后来周忱又提到了大沽口军港的事情,还有船匠怎么安置的问题。
现在钱已经不是问题了,山东抄家的数目多得数不清,光是孔家就几百万两银子进了内库,户部也富裕了不少。
现在朝会时间都特别长,有时候一个白天都讨论不完。
朱祁钰伸了个懒腰,骨头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上了马车后,兴安靠近他,说:“陛下,卢忠有密信。”
说完,从袖子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朱祁钰。
朱祁钰没说话,朝会之后根本不算休息,或者说,皇帝根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
他展开信,随着马车晃动,眯着眼看起了信。
辽东的豪族从元末就开始存在了,到了明朝初年逐渐被纳入国家体系。
没有官籍的豪族就被边缘化,这是皇帝乐见其成的。
但一旦有了官籍,这些豪族的势力就更大了,再加上军屯的资源,他们的权力和财富不断膨胀。
朝廷对辽东的策略,是用外族来牵制外族。这些移民的后代和本地人,世世代代都要当兵,而管理他们的中间层,最好还是用本地人比较可靠。
卢忠去辽东,就是为了渗透那些大族的势力。
看完信后,朱祁钰把信收进衣袋,闭上眼睛休息。
现在刘安在开原还没站稳脚跟,辽东的大族可不像孔家那样只是文人世家。
辽东有很多将门世家,要是逼急了,真有可能动手。
眼下朱祁钰不想把战线拉得太长,他可不是朱祁镇,自己位置都没坐稳,就到处惹事。
树林里,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身上穿着树叶做的衣服,只要一趴下,就能融入周围环境。
“听说了吗?明朝现在免了三年田赋,期间也不再征劳役。”
一个人脸上涂着绿色的花纹,手里撕扯着树叶,突然开口说。
“你疯了吗?现在谁不知道卡沙大人不会同意的。”
另一个人听到这话,赶紧说道。
“你们说,这仗还要打到什么时候?朝廷都撑不住了,当初我们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另一个人眼神迷茫,已经不知道这场仗到底为了什么。
如果还有优势,继续打也没关系,毕竟他们一直靠打仗养活自己。
但现在躲在这山林里,连头都不敢露。
“明军的棍子真厉害,打中了不会死,但会落下残疾……”
战争中死人不算什么,但受伤的人要消耗粮食和药,是个大负担。
“别说了。”
一位年长的士兵低声说道:“谁知道三年后会不会又打起来。”
“可是思任发不是已经被赶走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皱着眉头说:“仗早就该结束了!”
他的语气里带着不少不满。
由于消息闭塞,他们中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思任发已经被打败,王骥也已经回京了。
但接替麓川战役的他们,糊里糊涂地打了这么久,消息根本藏不住。
就像现在,明军一直在林子外面传消息,就是为了让那些探子听到。
发动战争很容易,但结束战争却很难。
帝国坟场就是这样,大国在阿富汗你来我往,最后连为什么打仗都不记得了。
英国从太阳升起打到太阳落下,结果在阿富汗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为了意识形态,最后自己也垮了;更别说,战争变成了承包商的生意,到最后都不知道是不是还在打仗。
开始一场战争,只需要一方决定;而结束战争,却需要双方都同意。
王骥带兵到来后,苗人再没有以前那种攻城略地的能力了,游击战在缺乏坚定信念的情况下,很快就会崩溃。
几个人沉默不语,心里都不明白,继续打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他们接到朝廷的命令,王骥采取的是边打边谈的策略,就是围而不攻,只要苗人出来,就告诉他们现在的状况,并把他们送往后方。
后方的大局由薛瑄负责,但具体事务还得靠各个官员来处理。
黄镐就是其中一位。
和薛瑄不同,他是一户一户地劝说,就像他在守卫平越时那样,和每个士兵谈心,告诉他们自己的决心,还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
黄镐的方法看起来很笨,也很慢,但效果却很好。
正因为这样,他也成了某些寨子不喜欢的人。
直捣黄龙,挑战土司的权威,虽然土司世官不敢轻易动他。
王骥把投降的苗人交给黄镐,也是看中了他的这一点。
让黄镐自己建一个苗寨。
连年战乱,很多寨子都空了,黄镐亲自下地,用自己仅有的农业知识,教苗人种田。
“香卡,今天又来了,是来看黄大人的吧?”
一个脚踩泥地的汉子看着一个小姑娘大声说道。
“正春,你胡说什么,信不信我撕了你的嘴。”
香卡白了正春一眼,表面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说话却带着几分泼辣。但她没太在意,拎着篮子,蹦蹦跳跳地往前走。
看到不远处田里的黄镐,香卡放慢了脚步,学着中原女子走路的样子,一步一摇。
正午的太阳晒得厉害,黄镐为了不耽误农时,带着苗民抢种,根本没想着休息。
“黄,黄大人。”
香卡走近了一些,深吸一口气,大声喊道。
“诶~”
黄镐听到声音,抬起头来,现在的他,完全不像个御史的样子了。
“香卡?”
看到这个苗家女子,黄镐还是有点不适应。因为在中原,还没出嫁的姑娘很少会出来走动,而香卡经常给他送饭吃。
“这么热的天,我娘做了糯米饭,多做了点,快来吃吧。”
香卡一边说,一边挥手,眼睛笑成了弯月。
黄镐一听,赶紧往田埂那边走,一步一深地踩过去,然后直接跳进水沟里洗了洗手,才走到香卡面前。
“这可怎么办呢?”
黄镐挠着头,他是个年纪不小的单身汉,因为职位的关系,一直没成家。
香卡看惯了黄镐这样,嘴角微微上扬,笑得更开心了。虽然现在黄镐这样,但当初组织种地的时候,那股子威风凛凛、指点江山的样子,一直印在香卡心里。
“快吃吧,再凉就不好吃了。”
大大咧咧的香卡,直接把篮子塞到黄镐手里。
这是她跟娘学的,不是剩饭。
“那就多谢香卡姑娘了。”
黄镐接过篮子,入乡随俗,经历了生死之后,他不像其他文人那样看不起香卡这样出门露面的人。
香卡皱了皱鼻子,强忍着笑意,在田埂上找了个草多的地方,用脚踩了踩,用手抹平,座位就做好了。
陈循说完自己的想法后,看着其他尚书说道:“如果各位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
朝会就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不一定非要马上找到解决办法,主要是把思路理清楚。
“陛下,如果不把流民送回去,各地离开家乡的人太多,肥沃的土地没人种,迟早会影响赋税。”
王直听了之后说。
“难道这还是朕的错?百姓以粮食为天,各地佃户的苦处,不用朕多说,朕不会让步。如果地方治理得好,流民自然不会离开家乡。”
朱祁钰心里明白,如果不遣返流民,迟早会出现这种问题。
“于爱卿,去查一下山东十万备倭军是不是空饷,看看他们的家属有没有人愿意租种田地。”
地方军屯的问题之前已经在朝会上讨论过,这件事正好可以帮于谦清理一些老弱病残。
“臣领旨。”
于谦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认为,相比军户来说,各地的佃户更多,如果能让他们参与进来,问题应该不大。”
“准。”
朱祁钰简单地说了一句。
两害相权取其轻,不能因为朝廷可能遇到的问题就缩手缩脚。现在军户已经有点抬头的迹象,打听京营招兵消息的人很多,其中还有寒门子弟。
让百姓自己种地这个想法,并不是不行。不过于谦觉得佃农更重要,朱祁钰自然也不会反对。
大明有三百万军户,每人每月发二两银子,那就是六百万两,一年就是七千二百万两。
这是一笔非常大的财政支出,不过现在的士兵并不全是拿俸禄,军屯自给自足就是这么回事。
但军屯的问题很明显,所以于谦更倾向于依靠天下佃农。
陈循进来后,王直接着说道:“陛下,湖广那边把山东的文人派过去当官,薛瑄是巡抚,上奏说土司世袭的官员不服管,当地的苗人也不听外地官员的话,政令根本传不下去。”
朱祁钰听了之后敲着扶手说,这种情况很正常,不一定非要靠武力,更何况湖广的苗人已经有点动静了。
就算山东的文人去了地方,但终究不是从百姓中来的,自然也不会真正走到百姓中间去。
“绕过土司世袭官,能不能让当地人明白朝廷的政策?”朱祁钰皱着眉头问王直。
王直一脸为难,地方和京城不一样,没有强大的基层力量,想要绕过当地势力去接触百姓,可不是容易的事。
“于卿,要是让王骥手下的人去传达朝廷政令,行不行?”
朱祁钰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用控制比较深的军队。
“陛下,王将军带的是征麓军,虽然大多是本地人,但都不识字,不能用。”
于谦站出来,弯腰说道。
朱祁钰小声嘟囔了一句,一到地方事情就变得麻烦起来,而且处理起来总绕不开那些权贵。
“那就打吧,边打边谈。”
朱祁钰是绝对不会让步的,这些土司世袭官一个个都不是好东西,你今天退一步,明天他们就能进一步。
有些事情,就是不能妥协。
后来周忱又提到了大沽口军港的事情,还有船匠怎么安置的问题。
现在钱已经不是问题了,山东抄家的数目多得数不清,光是孔家就几百万两银子进了内库,户部也富裕了不少。
现在朝会时间都特别长,有时候一个白天都讨论不完。
朱祁钰伸了个懒腰,骨头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上了马车后,兴安靠近他,说:“陛下,卢忠有密信。”
说完,从袖子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朱祁钰。
朱祁钰没说话,朝会之后根本不算休息,或者说,皇帝根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
他展开信,随着马车晃动,眯着眼看起了信。
辽东的豪族从元末就开始存在了,到了明朝初年逐渐被纳入国家体系。
没有官籍的豪族就被边缘化,这是皇帝乐见其成的。
但一旦有了官籍,这些豪族的势力就更大了,再加上军屯的资源,他们的权力和财富不断膨胀。
朝廷对辽东的策略,是用外族来牵制外族。这些移民的后代和本地人,世世代代都要当兵,而管理他们的中间层,最好还是用本地人比较可靠。
卢忠去辽东,就是为了渗透那些大族的势力。
看完信后,朱祁钰把信收进衣袋,闭上眼睛休息。
现在刘安在开原还没站稳脚跟,辽东的大族可不像孔家那样只是文人世家。
辽东有很多将门世家,要是逼急了,真有可能动手。
眼下朱祁钰不想把战线拉得太长,他可不是朱祁镇,自己位置都没坐稳,就到处惹事。
树林里,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身上穿着树叶做的衣服,只要一趴下,就能融入周围环境。
“听说了吗?明朝现在免了三年田赋,期间也不再征劳役。”
一个人脸上涂着绿色的花纹,手里撕扯着树叶,突然开口说。
“你疯了吗?现在谁不知道卡沙大人不会同意的。”
另一个人听到这话,赶紧说道。
“你们说,这仗还要打到什么时候?朝廷都撑不住了,当初我们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另一个人眼神迷茫,已经不知道这场仗到底为了什么。
如果还有优势,继续打也没关系,毕竟他们一直靠打仗养活自己。
但现在躲在这山林里,连头都不敢露。
“明军的棍子真厉害,打中了不会死,但会落下残疾……”
战争中死人不算什么,但受伤的人要消耗粮食和药,是个大负担。
“别说了。”
一位年长的士兵低声说道:“谁知道三年后会不会又打起来。”
“可是思任发不是已经被赶走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皱着眉头说:“仗早就该结束了!”
他的语气里带着不少不满。
由于消息闭塞,他们中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思任发已经被打败,王骥也已经回京了。
但接替麓川战役的他们,糊里糊涂地打了这么久,消息根本藏不住。
就像现在,明军一直在林子外面传消息,就是为了让那些探子听到。
发动战争很容易,但结束战争却很难。
帝国坟场就是这样,大国在阿富汗你来我往,最后连为什么打仗都不记得了。
英国从太阳升起打到太阳落下,结果在阿富汗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为了意识形态,最后自己也垮了;更别说,战争变成了承包商的生意,到最后都不知道是不是还在打仗。
开始一场战争,只需要一方决定;而结束战争,却需要双方都同意。
王骥带兵到来后,苗人再没有以前那种攻城略地的能力了,游击战在缺乏坚定信念的情况下,很快就会崩溃。
几个人沉默不语,心里都不明白,继续打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他们接到朝廷的命令,王骥采取的是边打边谈的策略,就是围而不攻,只要苗人出来,就告诉他们现在的状况,并把他们送往后方。
后方的大局由薛瑄负责,但具体事务还得靠各个官员来处理。
黄镐就是其中一位。
和薛瑄不同,他是一户一户地劝说,就像他在守卫平越时那样,和每个士兵谈心,告诉他们自己的决心,还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
黄镐的方法看起来很笨,也很慢,但效果却很好。
正因为这样,他也成了某些寨子不喜欢的人。
直捣黄龙,挑战土司的权威,虽然土司世官不敢轻易动他。
王骥把投降的苗人交给黄镐,也是看中了他的这一点。
让黄镐自己建一个苗寨。
连年战乱,很多寨子都空了,黄镐亲自下地,用自己仅有的农业知识,教苗人种田。
“香卡,今天又来了,是来看黄大人的吧?”
一个脚踩泥地的汉子看着一个小姑娘大声说道。
“正春,你胡说什么,信不信我撕了你的嘴。”
香卡白了正春一眼,表面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说话却带着几分泼辣。但她没太在意,拎着篮子,蹦蹦跳跳地往前走。
看到不远处田里的黄镐,香卡放慢了脚步,学着中原女子走路的样子,一步一摇。
正午的太阳晒得厉害,黄镐为了不耽误农时,带着苗民抢种,根本没想着休息。
“黄,黄大人。”
香卡走近了一些,深吸一口气,大声喊道。
“诶~”
黄镐听到声音,抬起头来,现在的他,完全不像个御史的样子了。
“香卡?”
看到这个苗家女子,黄镐还是有点不适应。因为在中原,还没出嫁的姑娘很少会出来走动,而香卡经常给他送饭吃。
“这么热的天,我娘做了糯米饭,多做了点,快来吃吧。”
香卡一边说,一边挥手,眼睛笑成了弯月。
黄镐一听,赶紧往田埂那边走,一步一深地踩过去,然后直接跳进水沟里洗了洗手,才走到香卡面前。
“这可怎么办呢?”
黄镐挠着头,他是个年纪不小的单身汉,因为职位的关系,一直没成家。
香卡看惯了黄镐这样,嘴角微微上扬,笑得更开心了。虽然现在黄镐这样,但当初组织种地的时候,那股子威风凛凛、指点江山的样子,一直印在香卡心里。
“快吃吧,再凉就不好吃了。”
大大咧咧的香卡,直接把篮子塞到黄镐手里。
这是她跟娘学的,不是剩饭。
“那就多谢香卡姑娘了。”
黄镐接过篮子,入乡随俗,经历了生死之后,他不像其他文人那样看不起香卡这样出门露面的人。
香卡皱了皱鼻子,强忍着笑意,在田埂上找了个草多的地方,用脚踩了踩,用手抹平,座位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