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并不排斥这些,只要能治病,就是好药。
所以在医书里,也记载了不少像蝙蝠粪、小孩尿液这种让人难以下咽的药材。
其实,用霉菌治病的方法,中药早就有了,那就是芥菜卤汁。
芥菜发霉长出绿毛,这种东西后来叫青霉。
但要想从中提取青霉素,过程很复杂,通常要埋在土里好几年甚至十几年,让芥菜慢慢化成水,霉毛和汁液融合才行。
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医是中华的瑰宝。
人工制造青霉素,其实就是把埋在土里的过程缩短了。现在,李言闻正盯着收集到的青霉素。
他用大米和山芋混合的汁液来培养青霉,经过多次试验,现在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方法。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霉毛中有用的东西提取出来。
他试过几次,但效果都不理想。
他只是一个医生,而且皇帝也说过,这种东西虽然在医书里有提到,但真要做出来,皇帝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相比大蒜素,青霉素的提取难度对他来说简直高太多了。
“陛下说的化学物理反应,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言闻托着下巴,眼神发呆,自言自语。
“那不是学校里的课程吗?”
这时旁边一位医生听到了,忍不住问道。
李言闻眼睛一亮,转头问:“什么学校?”
景泰学校离他们学院不远,就在几条街外。
那位医生皱着眉头,觉得这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可当他回头时,却发现李言闻已经不见了。
“哎,去那儿有什么用?那学校可不是谁都能进的。”
医生自言自语地说。
其实,一听景泰学校有化学和物理的课程,李言闻根本没多想,就直接跑出了学院。
结果刚到门口就被门卫拦住了。
“没有皇上的文书或者学校的证明,闲人不得进入。”
门卫不是普通老头,腰上还挂着一把刀。
李言闻一听,干脆坐在了校门口。
去找皇帝?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不过等学校里的人出来,倒是可以试试看。
见李言闻一直不走,蹲在墙角不动,门卫皱了皱眉,提醒道:“现在是放假,你在这儿等也没用。”
李言闻忍不住问道:“请问这所学校里有教化学和物理的老师吗?”
门卫只简单地回了一句:“有。”
他没再多问,因为学校内部人员的信息是不能随便透露的。
李言闻听完后想了想,又往校门里面看了看,眼睛一转,拱手道谢后就走了。其实打听老师的事并不难。
他先去了国子监,从那里听说几位在学校任教的监生都退学了。
不只是因为孔家的事情,还有国子监里的倭人事件,也让很多监生心灰意冷。
原本以为挺容易的事,结果李言闻绕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了景泰学校。
校门挡住了他的去路,围墙也遮住了他的视线。
他又找了个地方坐下,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希望他要找的人能出现在这里。
太阳渐渐把人们的影子拉长,李言闻的腿开始发麻,不时站起来活动一下。
“蜡烛放在密闭容器里会熄灭,小老鼠也活不了,应该是因为空气的问题。如果把植物和蜡烛一起放在密闭容器里,蜡烛能烧得更久一些,这可能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关系吧?”
刘升一边跟陶有道说话,一边谈论最近做实验时发现的现象。
放假期间学校不提供伙食,他们晚饭都是在外面吃。
他们本来是监生,退学后没地方住,只能留在学校宿舍,但这也让他们有机会使用学校的实验器材。
“燃烧的本质是物体和氧气发生反应,那热气球燃烧的时候,如果有二氧化碳的话,二氧化碳会不会比氧气轻?”
陶有道摸着下巴,一边思考一边问。
“也不一定,常见的炭火都在室内,如果二氧化碳比氧气轻,那它不是会往上飘吗?其实里面还包含了很多东西。”
另一个人皱着眉头,补充了两人没想到的地方。
蹲在墙角的李言闻听着他们的对话,感觉像是在听神仙讲话,但这就是他想要的信息。
刘升他们没注意到李言闻,出去吃饭本来就是他们的习惯,聊得入神时,根本没注意旁边有人。
李言闻拍了拍裤子,赶紧跑过去,开口问:“请问……”
话刚出口,对方却没停下脚步。
他又追了几步,再次问:“敢问……”
对方还是没回头。李言闻想了想,小跑着跑到他们前面,弯腰拱手说:“各位!”
听到声音,刘升他们才停下说话,转过头来看着李言闻。
李言闻年纪将近三十,因为常年在外奔波,看起来比刘升他们这些读书人还要老。
“这位兄台,有什么事吗?”
刘升对着李言闻拱手问道。
李言闻说:“在下是医学院的医生,想问一下,刚才你们说的,是不是那种化学和物理的变化?”
他弯下腰拱了拱手,站起身就直接问道。
“李言闻?”
刘升他们惊讶地喊了一声:“就是那个发明了大蒜素,救了大宁命的李言闻,李医生吗?”
看到对方态度变了,眼神里甚至带着敬佩。
“都是碰巧,都是碰巧罢了。”
李言闻有点不好意思。
“皇上跟我说过,学校里教物理和化学,我一点都不会,特意来请教。”
如果说有学问的就是老师,那在场的人都能当他的老师。李言闻抱着学习的态度,神情十分恭敬。
刘升和陶有道等人对视一眼,纷纷行礼:“李医生是救命恩人,我们怎么敢自认身份?”
刘升一把拉住李言闻的手,接着说:“正好是吃饭的时候,今天能请你吃顿饭,是我的福分。”
“说什么呢,这顿我请。”
陶有道是教师里最有钱的,一说请客从不推辞。
“好你个陶有道,就你有钱是不是?”
另一个人指着陶有道笑着说:“这点钱,我也有的。”
看着几个人争着要请他吃饭,李言闻倒是有些意外。
“各位,今天我是来求学的,这一顿,就让我来请吧!”
有了圣人的赏赐,李言闻现在也算是有钱人了。
“哪成!哪成!”
“不行,绝对不行!”
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治病救人,有时候群星闪耀的时刻,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那些能改变一个时代的人,就这样偶然地聚到了一起。
最后,李言闻靠着年纪大压过了眼前的年轻人。
说是请客,其实不是去酒楼大吃一顿。
他们找了一家小酒馆,点了几个菜,一边吃一边聊些学问上的事情。
李言闻这次来大宁,听得刘升他们兴致勃勃,特别是提到大蒜素时,更是格外感兴趣。
“可能是蒸馏的过程,或者是蒜素容易溶在酒精里。”
有基础和没基础的人,差别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李言闻听不懂刘升他们说的这些术语,一脸茫然,于是直接问了出来。
在刘升他们的解释下,李言闻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眼前展现出一片广阔天地,但还不是很清楚。
很快,李言闻又说起自己从圣人那里听说过的青霉,再结合中药“陈芥菜卤”的配方,觉得这种物质很有药用价值。
能参与到治病救人的事业中,是刘升他们之前根本没想到的事。
“光说没用,李医师,不如直接去学校做实验吧。”
陶有道眼睛一亮,站起来说道。
刘升也差不多这么说:“对,圣人在学校建了实验室,设备都很全,不过李大夫还得说说需要什么。”
李言闻听了,挠了挠头,他是个新手,还不太清楚到底需要些什么。
“那,我先回去拿青霉,到学校再看吧?”
李言闻试探着问。
“好,好,赶紧吃,吃完就去!”
刘升挥挥手,说动脑费劲,得保持精神。
一顿饭在说说笑笑中吃完了,李言闻立刻回医学院拿了青霉,小心地揣在怀里,直接往学校跑去。
因为有刘升他们的担保,门卫也没拦他,他顺利进了学校。
不过在开始实验前,几个人还得先给这个新手讲讲化学和物理的基础知识。
当医药遇上化学,现代医学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
接下来几天,李言闻加入了刘升他们的团队,对青霉进行了深入研究。
因为显微镜只能白天用,他们都是晚上总结,白天动手实验。
朝廷虽然不能给他们太多钱,但至少能保证他们吃饱穿暖。
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他们能专心研究。学术团体的出现,对朱祁钰来说并不是坏事。
李言闻的举动,朱祁钰早就料到了。
毕竟现在整个大明,只有学校才有这类课程,除了去学校,李言闻别无选择。
医学院教的医术,只是表面功夫,对药方的原理也不深究,完全是靠经验治病。
文华殿召开朝会。
陈循拿出厚厚一沓文书,说道:“陛下,山东现在清查出十万顷无主田地,已经登记在户部名下,但没人耕种。”
这次山东处理的对象都是大户,目前收缴的田地只是其中一部分。
要找到这些田地的原主人,但那些士绅手段狠辣,根本不会让主人活命。
至于那些佃户,不能白给他们田地,毕竟白给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珍惜。
“陈爱卿,直接说解决的办法。”
朱祁钰停顿了一下,看着陈循说道。
“臣认为,把这些田地登记在户部,按照陛下以前推行的租田制度,推广到山东。”
陈循早就知道皇帝会这么问,所以毫不犹豫地回答。
“如果豪强之家承包了,再转手租给农户,该怎么办?”
朱祁钰想了想问道。
这显然是国有资产被侵占的结果。
京城还好,有朱祁钰在,只要他在,就没人敢在京城搞鬼,但一旦离开京城,情况就不一样了。
所以,京城虽然有皇家产业,但并没有大规模扩展。
所以在医书里,也记载了不少像蝙蝠粪、小孩尿液这种让人难以下咽的药材。
其实,用霉菌治病的方法,中药早就有了,那就是芥菜卤汁。
芥菜发霉长出绿毛,这种东西后来叫青霉。
但要想从中提取青霉素,过程很复杂,通常要埋在土里好几年甚至十几年,让芥菜慢慢化成水,霉毛和汁液融合才行。
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医是中华的瑰宝。
人工制造青霉素,其实就是把埋在土里的过程缩短了。现在,李言闻正盯着收集到的青霉素。
他用大米和山芋混合的汁液来培养青霉,经过多次试验,现在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方法。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霉毛中有用的东西提取出来。
他试过几次,但效果都不理想。
他只是一个医生,而且皇帝也说过,这种东西虽然在医书里有提到,但真要做出来,皇帝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相比大蒜素,青霉素的提取难度对他来说简直高太多了。
“陛下说的化学物理反应,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言闻托着下巴,眼神发呆,自言自语。
“那不是学校里的课程吗?”
这时旁边一位医生听到了,忍不住问道。
李言闻眼睛一亮,转头问:“什么学校?”
景泰学校离他们学院不远,就在几条街外。
那位医生皱着眉头,觉得这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可当他回头时,却发现李言闻已经不见了。
“哎,去那儿有什么用?那学校可不是谁都能进的。”
医生自言自语地说。
其实,一听景泰学校有化学和物理的课程,李言闻根本没多想,就直接跑出了学院。
结果刚到门口就被门卫拦住了。
“没有皇上的文书或者学校的证明,闲人不得进入。”
门卫不是普通老头,腰上还挂着一把刀。
李言闻一听,干脆坐在了校门口。
去找皇帝?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不过等学校里的人出来,倒是可以试试看。
见李言闻一直不走,蹲在墙角不动,门卫皱了皱眉,提醒道:“现在是放假,你在这儿等也没用。”
李言闻忍不住问道:“请问这所学校里有教化学和物理的老师吗?”
门卫只简单地回了一句:“有。”
他没再多问,因为学校内部人员的信息是不能随便透露的。
李言闻听完后想了想,又往校门里面看了看,眼睛一转,拱手道谢后就走了。其实打听老师的事并不难。
他先去了国子监,从那里听说几位在学校任教的监生都退学了。
不只是因为孔家的事情,还有国子监里的倭人事件,也让很多监生心灰意冷。
原本以为挺容易的事,结果李言闻绕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了景泰学校。
校门挡住了他的去路,围墙也遮住了他的视线。
他又找了个地方坐下,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希望他要找的人能出现在这里。
太阳渐渐把人们的影子拉长,李言闻的腿开始发麻,不时站起来活动一下。
“蜡烛放在密闭容器里会熄灭,小老鼠也活不了,应该是因为空气的问题。如果把植物和蜡烛一起放在密闭容器里,蜡烛能烧得更久一些,这可能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关系吧?”
刘升一边跟陶有道说话,一边谈论最近做实验时发现的现象。
放假期间学校不提供伙食,他们晚饭都是在外面吃。
他们本来是监生,退学后没地方住,只能留在学校宿舍,但这也让他们有机会使用学校的实验器材。
“燃烧的本质是物体和氧气发生反应,那热气球燃烧的时候,如果有二氧化碳的话,二氧化碳会不会比氧气轻?”
陶有道摸着下巴,一边思考一边问。
“也不一定,常见的炭火都在室内,如果二氧化碳比氧气轻,那它不是会往上飘吗?其实里面还包含了很多东西。”
另一个人皱着眉头,补充了两人没想到的地方。
蹲在墙角的李言闻听着他们的对话,感觉像是在听神仙讲话,但这就是他想要的信息。
刘升他们没注意到李言闻,出去吃饭本来就是他们的习惯,聊得入神时,根本没注意旁边有人。
李言闻拍了拍裤子,赶紧跑过去,开口问:“请问……”
话刚出口,对方却没停下脚步。
他又追了几步,再次问:“敢问……”
对方还是没回头。李言闻想了想,小跑着跑到他们前面,弯腰拱手说:“各位!”
听到声音,刘升他们才停下说话,转过头来看着李言闻。
李言闻年纪将近三十,因为常年在外奔波,看起来比刘升他们这些读书人还要老。
“这位兄台,有什么事吗?”
刘升对着李言闻拱手问道。
李言闻说:“在下是医学院的医生,想问一下,刚才你们说的,是不是那种化学和物理的变化?”
他弯下腰拱了拱手,站起身就直接问道。
“李言闻?”
刘升他们惊讶地喊了一声:“就是那个发明了大蒜素,救了大宁命的李言闻,李医生吗?”
看到对方态度变了,眼神里甚至带着敬佩。
“都是碰巧,都是碰巧罢了。”
李言闻有点不好意思。
“皇上跟我说过,学校里教物理和化学,我一点都不会,特意来请教。”
如果说有学问的就是老师,那在场的人都能当他的老师。李言闻抱着学习的态度,神情十分恭敬。
刘升和陶有道等人对视一眼,纷纷行礼:“李医生是救命恩人,我们怎么敢自认身份?”
刘升一把拉住李言闻的手,接着说:“正好是吃饭的时候,今天能请你吃顿饭,是我的福分。”
“说什么呢,这顿我请。”
陶有道是教师里最有钱的,一说请客从不推辞。
“好你个陶有道,就你有钱是不是?”
另一个人指着陶有道笑着说:“这点钱,我也有的。”
看着几个人争着要请他吃饭,李言闻倒是有些意外。
“各位,今天我是来求学的,这一顿,就让我来请吧!”
有了圣人的赏赐,李言闻现在也算是有钱人了。
“哪成!哪成!”
“不行,绝对不行!”
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治病救人,有时候群星闪耀的时刻,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那些能改变一个时代的人,就这样偶然地聚到了一起。
最后,李言闻靠着年纪大压过了眼前的年轻人。
说是请客,其实不是去酒楼大吃一顿。
他们找了一家小酒馆,点了几个菜,一边吃一边聊些学问上的事情。
李言闻这次来大宁,听得刘升他们兴致勃勃,特别是提到大蒜素时,更是格外感兴趣。
“可能是蒸馏的过程,或者是蒜素容易溶在酒精里。”
有基础和没基础的人,差别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李言闻听不懂刘升他们说的这些术语,一脸茫然,于是直接问了出来。
在刘升他们的解释下,李言闻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眼前展现出一片广阔天地,但还不是很清楚。
很快,李言闻又说起自己从圣人那里听说过的青霉,再结合中药“陈芥菜卤”的配方,觉得这种物质很有药用价值。
能参与到治病救人的事业中,是刘升他们之前根本没想到的事。
“光说没用,李医师,不如直接去学校做实验吧。”
陶有道眼睛一亮,站起来说道。
刘升也差不多这么说:“对,圣人在学校建了实验室,设备都很全,不过李大夫还得说说需要什么。”
李言闻听了,挠了挠头,他是个新手,还不太清楚到底需要些什么。
“那,我先回去拿青霉,到学校再看吧?”
李言闻试探着问。
“好,好,赶紧吃,吃完就去!”
刘升挥挥手,说动脑费劲,得保持精神。
一顿饭在说说笑笑中吃完了,李言闻立刻回医学院拿了青霉,小心地揣在怀里,直接往学校跑去。
因为有刘升他们的担保,门卫也没拦他,他顺利进了学校。
不过在开始实验前,几个人还得先给这个新手讲讲化学和物理的基础知识。
当医药遇上化学,现代医学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
接下来几天,李言闻加入了刘升他们的团队,对青霉进行了深入研究。
因为显微镜只能白天用,他们都是晚上总结,白天动手实验。
朝廷虽然不能给他们太多钱,但至少能保证他们吃饱穿暖。
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他们能专心研究。学术团体的出现,对朱祁钰来说并不是坏事。
李言闻的举动,朱祁钰早就料到了。
毕竟现在整个大明,只有学校才有这类课程,除了去学校,李言闻别无选择。
医学院教的医术,只是表面功夫,对药方的原理也不深究,完全是靠经验治病。
文华殿召开朝会。
陈循拿出厚厚一沓文书,说道:“陛下,山东现在清查出十万顷无主田地,已经登记在户部名下,但没人耕种。”
这次山东处理的对象都是大户,目前收缴的田地只是其中一部分。
要找到这些田地的原主人,但那些士绅手段狠辣,根本不会让主人活命。
至于那些佃户,不能白给他们田地,毕竟白给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珍惜。
“陈爱卿,直接说解决的办法。”
朱祁钰停顿了一下,看着陈循说道。
“臣认为,把这些田地登记在户部,按照陛下以前推行的租田制度,推广到山东。”
陈循早就知道皇帝会这么问,所以毫不犹豫地回答。
“如果豪强之家承包了,再转手租给农户,该怎么办?”
朱祁钰想了想问道。
这显然是国有资产被侵占的结果。
京城还好,有朱祁钰在,只要他在,就没人敢在京城搞鬼,但一旦离开京城,情况就不一样了。
所以,京城虽然有皇家产业,但并没有大规模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