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八章 吸引商人-《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旁边的老师傅们忍不住笑了出来。

  “你们这些读书人为什么笑!”

  书生脸都气红了,握着拳头大声喝斥。

  “书上是怎么说的?不识五谷,四肢不勤?”

  一个工人转头问旁边的人。

  “这位老先生,是不是这个道理?”

  被问的人看向高谷,觉得这位老书生比那个年轻的强多了。

  高谷点点头:“也可以说是‘何不食肉糜’。”

  书生听了更生气了,他以为高谷应该站在他们一边,结果却坐在匠人中间。

  “老先生,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没人种地,收不上粮税,军饷怎么发?”

  书生立刻把矛头指向高谷。

  高谷也看着那个年轻书生,反问道:“官绅要纳税吗?”

  “当然不用。他们是替皇上管理百姓,守护一方平安,这种责任,给他们优待是应该的。”

  书生一脸正气地说,寒窗苦读十年,享受一点福气怎么了?

  “那不就对了,佃户没有土地,交的是人头税,不是地税。”

  谈到税制改革,最近几天一直在激烈争论,而佃户问题正是其中的关键,高谷自然清楚。

  而且,一个书生能想到的,朝廷大臣怎么会想不到?

  被高谷这么一反驳,书生脸色更难看了,但高谷说的是事实。

  佃户不仅要交人头税,还要给地主交租子。

  那些变成流民的,大多是经历了这个过程,各地黄册和鱼鳞册都能查到田地主人的变化。

  所以,站在改革这边的人听到书生这么说,觉得有些可笑。

  养军队的从来不是地主,而是天下百姓,甚至是商人,绝对不是乡绅这类地主。

  搞清楚这点很重要。

  “但是,这也不是他们离开家乡的理由。”

  书生等着高谷回应,语气已经像强弩之末。

  “难道任由他们在地里饿死,也不让人找条活路?”

  高谷冷冷地看着书生,如果是读书人都这么想,难怪会引发民变。

  “小郎君,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愿意离开家乡?”

  一个老工人低声说道:“祖坟都在那里,谁愿意不孝?”

  越来越多的工人盯着书生,眼中满是轻蔑。

  现在的他们不再是田里挣扎的农民,经历过苦难后,更明白现在的不易。

  “我这粗人,不敢苟同!”

  书生丢下筷子,猛地甩袖离开了。

  而高谷,默默地叹了口气。

  那个书生是个缩影。

  大家都知道道理,但因为某种原因,都不愿意去碰。

  高谷并不担心,因为他现在明白圣人这一系列动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和工人们一起吃了饭,才回到通政司,准备下一批报纸的排版和印刷工作。

  郕王府的书房里,朱祁钰看着送来的新战报,内容是关于大宁府的。

  刘安在奏折中说,草原上的战士确实勇敢,没有重武器帮忙,他们一路攻城占地。

  自从在独石口整顿之后,他们直奔大宁府。

  原本就打算投降的朵颜卫守军,现在更是吓得魂飞魄散。

  瓦剌在土木堡打赢后,他们就投靠了瓦剌,否则瓦剌怎么那么快打到居庸关?

  他们以为这次再向朝廷示好,朝廷还会收留他们,给他们赏赐。

  如果换作景泰帝,真的会这么做,结果后来

  下令停止抚恤和赏赐,朵颜各部全都倒向敌人。

  朱祁钰看完战报,二月虽然天气还冷,但已经是春耕和草原草芽冒头的时候了。

  春天围住他们的田地,夏天吃掉他们的粮仓,秋天抢走他们的庄稼,冬天挖出他们藏的东西,用强大的武力动摇他们的根基。

  至于后面那句“以广文安其嗣”,朱祁钰没有选择安抚首领的后代,而是反过来,招降那些愿意归顺的百姓和士兵。

  大明还没完蛋,只要策略对了,完全能吞并朵颜卫,免得这些人一直摇摆不定。

  放下战报,目前来看,刘安这边还没有遇到太强的抵抗,就等着看大宁府的结果了。

  揉了揉眼睛,朱祁钰又喝了一口水。

  从早上到中午一直在看奏折,伸个懒腰,骨头都发出咯吱声。

  这样下去,身体迟早撑不住。

  “陛下可要保重身体。”

  旁边的兴安听到声音,轻声说道。

  越是志向远大的君主,身体越差,越努力反而越短命。

  繁重的工作已经是个问题,再加上宫里勾心斗角、情绪起伏大,脑溢血也不是不可能。

  “我知道。”

  朱祁钰挥挥手,站起身来,活动一下四肢,发出舒服的声音:“嗯~开春是不是要举行春耕祭祀?安排得怎么样了?”

  “按照陛下吩咐,召集了学士,成立了典礼局,专门负责以后的祭祀礼仪。另外,外事部取代了原来的礼部,负责对外交往事务。”

  兴安举一反三,把朱祁钰可能接下来问的问题也说了出来。

  实际上,真正拆分的是鸿胪寺和礼部。

  不过现在外事部不再处理国内宾客宴请和祭祀典礼这类事务,由鸿胪寺和典礼局全权负责。其中,凡是涉及对外的接待和典礼,就由典礼局来办。

  相比之下,六部中的礼部职能被细化,变成了外事部之后,才真正成为一个外交部门。

  因此,外事部的尚书,正式改称为外务尚书。

  不管怎样,现在礼部已经冷冷清清,没人了,反倒成了最好的去处。

  这样一来,皇帝身上的那些繁文缛节也少了不少。

  “好,继续盯着,卢忠在辽东那边怎么样了?”

  朱祁钰想起了这位锦衣卫的指挥使。

  为了将来在辽东发展,卢忠亲自去了那边,亲身感受那里的寒冷,以免因为自己在京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目前一切顺利,似乎招揽了不少女真人,但辽东的环境,陛下也是清楚的。”

  兴安对卢忠的勇敢和果断很是佩服。

  之前几任指挥使都撑不下去,但卢忠却始终没有松懈,反而更加积极。

  当然,这也是因为缉事厂接手了锦衣卫的一部分任务,否则圣人也不会让指挥使随便离开京城。

  “嗯。”

  朱祁钰点点头,表示赞同,然后走出书房,从王府侧面的小门走了出去。

  平时这里是仆人和牲畜进出的地方,但现在朱祁钰出来后,前面还是一堵墙,顺着墙往前走,就能看到一处处工地。

  作为皇帝,自然不能一直住在王府里。

  登基之后,朱祁钰就开始扩建。

  平常盖宫殿需要征用百姓做工,但最近流民不断涌向京城,人手并不少。

  他把熟悉地方的熟练工人调过来,再把新来的流民补上空缺。

  这样替换下来,不仅不影响进度,还能多出许多临时工,至少让这些人有事做,不至于去惹事。

  而且整个工程队都是他的,京城最大的地主、最大的商户、最大的工程队,背后老板就是朱祁钰自己。

  作为皇帝,别人总忽略那些无主之地,其实名义上都是大明皇帝的,不然怎么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呢?

  也正是因为他能妥善安置流民,京城很快就把土木堡事件中流失的人口补充回来了,只是这些人口在以前的朝廷看来并不算什么好东西。

  朱祁钰的办法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在他手下干活,虽然工资比不上当官的,但比普通差役强多了。

  之前建的那些工坊打下的基础,也让流民对工头管事很有信任,不用担心拿不到工钱。

  有了钱,自然就会消费,哪怕是一些小生意,积累起来也能吸引商人来。

  今年春天,京城已经热闹起来了。

  朱祁钰来工地查看,他想要一套房子,不需要比皇宫更豪华,但基本设施一定要齐全,比如排水系统。

  想一下子改变整个京城的排水系统,朱祁钰觉得,除非动用皇帝的权威,召集百姓义务劳动,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

  所以这次他只在自己的新宅子里做一点小改动。

  收集来的污水自然不会直接排进河里,朱祁钰再糊涂也不会让自家弄脏。狗都知道不能在窝里拉屎。

  人的排泄物都会集中处理,统一进行堆肥发酵,这可是现在种地最优质的肥料。

  朱祁钰扩建宅子花了不少钱。

  他用的都是老手,有些是爷爷带孙子、父亲带儿子一起来的。

  他还请了一些大院的学生帮忙,比如朱见济,平时干活的时候,他也来出力。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徐永宁也进了大院,因为耿氏的关系,其他一些武将的子弟也被破例招进来了。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朱祁钰也不是那种天真的人。

  设计新殿的工匠见到朱祁钰后,赶紧过来行礼。

  “微臣员外郎蒯祥,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

  还没等蒯祥跪下,朱祁钰就拦住他说:“免礼吧,干活时你行礼他行礼,活还干不干了?”

  蒯祥今年五十三岁,留着山羊胡,身体结实,从小跟着父亲做木工,对木匠手艺很有研究。

  李老头虽然年纪大,但手艺比不上蒯祥。

  能被选中参与营建北京宫城的人,手艺自然不会差。

  在这个年代,靠手艺出人头地,能在营造中展现建筑才能,被督工看重参与皇宫和承天门的设计建造,蒯祥确实配得上“巧匠”的称号。

  没错,当年设计建造北京宫城和大门的时候,蒯祥才二十多岁。

  如今他已经升到工部主事的位置,再往上就是侍郎了。

  “谢陛下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