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七章 凭证-《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随着香味飘出来,周围的人都看了过来。

  “这是试卖价,已经很便宜了,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女店员笑眯眯的,也没逼着买。

  虽然这里是杂货店,但很多东西都是独家供应的。

  “我要这香水。”

  人群中有人开口说道。

  十两虽多,但为了讨

  开心,花几个月的俸禄,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好嘞,客官,这边还有多种香味可以选择。”

  女店员笑容灿烂,把香水和礼物一起卖的办法果然管用。

  今天所有店铺都提前准备好了,就是为了抢这些刚领完俸禄的人的钱。

  高谷被挤了出来,但他也发现,今天在西城看到不少商铺都推出了新品,像是早有准备。

  他把这些看到的记下来,也没多停留。

  京城每天发生的事很多,但通政司关注的一直是民生大事。不过圣人说过,鸡毛蒜皮才是生活的调味品。

  所以报纸上才专门留了故事版块,就是用来记录京城百姓的日常。

  新年气氛散去后,西城各处工地开始动工,搭起的架子表明这些建筑不再是以前那种单层的。

  在京城,工人们在工地上干活,虽然这是属于圣人的工地,但并不算徭役的一部分。

  天气还是有点冷,但工人们穿得不多,古铜色的皮肤上还带着汗水。

  高谷只能站在警戒线外看着,因为这些工地有规矩,他进不去,只能等工人休息的时候才有机会接触。

  中午终于到了,高谷看见一群工人正往街对面走,他们戴着竹帽,说是能挡点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

  他们的目标是一家酒楼,但这家跟普通的不一样,里面都是现成的一锅锅菜,分量少,价钱便宜。

  正好是吃饭时间,高谷也想去尝尝。

  他跟在工人们后面,学着他们的样子拿了个盘子,走到长桌前向一位大娘要菜。

  大娘一开始愣了一下,但很快平静下来,手还是有点发抖。

  打完饭后,高谷随便找了个位置,和几个工人拼了桌。

  这是他的主意,一起吃饭更容易拉近关系。

  其他工人只是看了他一眼,没太在意。

  最近确实有些书生也会来这儿吃饭,毕竟便宜,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有钱。

  “老刘啊,你家孩子也该上学了吧?”

  一个穿马甲的人,肚子凹进去,皮肤被风吹日晒得黝黑,满脸皱纹。

  “是啊,西城那边正在盖一座更大的学校,以后咱家娃也能上学了。”

  对方笑着说,眼里满是高兴。

  “读书好啊,读书可以当官,不用像我们这样靠力气干活。”

  另一个工人喝了一口汤,咂了咂嘴说。

  “你这想得太简单了,谁说读书一定要当官?你没听说吗?现在学校不考科举了,不考科举怎么当官?”

  旁边一个看起来更明白事理的人插话道,接着又说:“现在各种作坊工厂多了,有人说,以后要是不识字,连工都找不到。”

  “不就是干体力活吗?为什么要识字?”

  有人不太明白,那人笑着回答:“我之前去试过,工地上的那些结构,需要会算术,还要画图纸,不识字根本做不了。”

  “这么说也有道理,难怪最近工头晚上都不喝酒了。”

  不少人点头表示赞同。

  高谷却听不太懂,连忙问:“这么说,读了书出来还是干体力活?”

  听到这话,众人都看向他。

  工人们平时说话没什么,但高谷是个书生打扮的老人,显然跟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

  “干体力活怎么了?我们工地一个月也能挣五六个银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当衙门差役才几两?”

  有人不高兴地说,觉得被冒犯了。

  但在高谷看来却不同,以前这些人见到读书人都是唯唯诺诺,现在竟然敢顶嘴。

  “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寒窗苦读,最后什么都没改变,读书还有用吗?”

  高谷笑了笑,语气很温和。

  “有用啊,学会一门手艺,荒年也饿不死,我们读不下去,不然也去夜校了。”

  老工人摇摇头,反驳道。

  “夜校?那是什么?”

  高谷听到这个新词,立刻问了出来。

  “嘿嘿,咱白天没空嘛,想认字只能晚上,所以圣人办了夜校,让识字的人来教咱们。”

  一个参加过夜校的工人笑着说道:“过年我娃儿回来,作业里有不懂的地方,问我,我也不懂,所以我觉得还是得去认字,不然都不知道怎么跟娃儿说话了。”

  一提到孩子,工人们就纷纷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自家的变化。

  有人讲自己的孩子,有人讲孙子。

  高谷也注意到,不少外地来的流民工人感叹自己来得太晚了,孩子还上不了学,只能羡慕地听着别人说。

  这种变化,若不是亲耳听见,高谷原本还以为京城的变化就是多盖了几栋房子而已。

  教育让人变好,本来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活了这么多年,高谷没想到这些年纪大的工人和农民,竟然还有想要读书识字的心思。

  他总觉得,士农工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心里有些担忧。

  不能因为身份低贱就不教他们,这是儒家的教育理念。可是,理念归理念,现实中,世家大族的崛起,正是对知识的垄断,对农工商阶层极其轻视。

  高谷没有表现出太多情绪,因为他习惯往深处想。

  圣人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自己五十多岁了,不会那么肤浅。

  而且,看着眼前工人们一张张笑颜,为百姓谋福,不就是这样吗?

  “你们听说了吗?田税要改了,不按人头收了。”

  不知是谁随口说了一句,其他人也安静下来,接着问:“你从哪儿听说的?”

  “卖报的啊。”

  那人指着远处的人说:“就在报纸上写着,不过写得不多,好像是朝廷有这个意思。”

  “别谈国事,别谈国事!”

  另一个人突然语气严厉地说:“国事可不是我们这种人能议论的。”

  大家看向那个说“别谈国事”的人,目光有些奇怪。

  天下大事,人人都可以说,只有秀才不能说。

  可他们又不是秀才,怎么会有人突然跳出来这么说?

  高谷也看了过去,是一个年轻书生。

  看到是书生,有的人不说话了,有的略带嫌弃,但知道是读书人后,也没人再在意了。

  高谷身为通政使,原本职责是传达百姓的声音,但如果所有人都像那个书生一样,那通政使也就没什么用了。

  所以他也对那个书生有些看不起。

  “咱就说,减税挺好的,我打听清楚了,地多交得多,地少交得少,以后一亩地能养活更多孩子了。”

  老工人笑着说,但神情随即暗淡下来,说道:“感觉好日子要来了,可我却没了地。”

  谁不是这样呢,俺是山东人,家里的地都卖了,逃荒跑到京城来了,要不是圣人给口饭吃,可能连孩子都要卖了。

  另一个工人放下碗筷,突然没了胃口。

  “之前圣人让巡查组去查各地,把被侵占的土地还回来,你们没去告状吗?”

  高谷有些疑惑,没想到会听到这些事。

  “嘿嘿,俺是欠了老爷的钱,才把地卖了,都是签了契约的。”

  一个人无奈地摇头叹气,日子过不下去,也只能卖地。

  要说这契约精神,商鞅当年立木为信,确实是华夏从未有过的政策,百姓要相信,就得有个凭证,那根木头就是凭证。

  高谷眼前这些大字不识一斗的工人,卖地也都是签了字按了手印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程序,让他们根本无力反抗。

  想想也是,买卖嘛,有买就有卖,白纸黑字,就算老爷用了点手段,又能怎样?

  听了这话,高谷眉头皱得很紧。

  因为这些工人不懂法、不识字,根本保护不了自己的地,而且高谷心里也看不起他们,就算给他们地,最后还是守不住。

  “那没事,俺打听过了,京城一亩地十五两银子,其他地方更便宜,等俺攒够钱,就去买点地。”

  有人悲观,自然也有乐观的。

  “那可能是昨天的价格吧。”

  高谷摇摇头,苦笑着说:“要是你们看得出来,别人也不傻,估计那些有钱的早就去买地了。”

  不管什么时候,有钱人总比穷人机会多。

  根据政策调整,他们反应更快,也更容易行动。

  高谷觉得这事得向圣人上奏,应该限制田地交易。

  但转念一想,他又想到一个问题,便问道:“你离开山东后,那些地谁来种?”

  对方看着高谷,挑了挑眉说:“肯定是佃户,以前朝廷对流民都是喊他们回去,不过现在圣人没让他们回去。”

  “没错,要是回去,还得给老爷种地,一年到头,顶多是不饿死。”

  另一个老人点头附和。

  其他人也乐呵呵地跟着应和,这让高谷忍不住惊讶。

  这让他想起《商君书》里的“徕民”之策,这是多么荒唐啊,大明不是战国时期的秦,各省也不是六国,圣人竟然在抢别处的流民。

  虽然现在还不明显,但长远来看,地主找不到佃户,大量土地荒废,再加上新税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弃多余的土地。

  光是想想,就让高谷头皮发麻。

  以前他或许会劝谏圣人把流民赶回去,可现在听了工人们的话,回去说不定就要饿死。

  所谓君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高谷做不出这种事。

  也许各位尚书和阁臣都不想坏了自己名声。

  “你们怎么能这么想?要是田地没人种,国家的两税就没了着落,军队怎么养?”

  一个书生听了这话,站起来朝高谷这边看,语气激动地说。

  噗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