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烟香在甘露殿内缓缓弥散,一缕缕缠在梁间,却驱不散殿中那层沉在心底的滞涩,像蒙了薄霜的镜面,连灯火都照不透暖意。
李世民屏退了所有宫人,殿内只余一盏长信宫灯立在案头。
昏黄的光透过灯罩,将他的身影拉得颀长,落在铺着暗纹锦缎的地面上,像一截浸了夜露的古木,静得发沉,连呼吸都似要融进这寂静里。
他没有坐回那张象征帝王威仪的龙椅,那椅子铺着厚厚的软垫,却总让他觉得隔着一层冰冷的威仪。
反而绕到案前的圆凳上坐下,指尖轻轻摩挲着案角雕镂的云纹,纹路细腻,却磨不去心头的滞重。
刚刚立政殿暖阁中的笑语还在耳畔萦绕。
高明躬身时眼底的恳切、青雀眼睛亮起来时的雀跃、稚奴仰着小脸求去文学馆的天真,还有摇篮里小公主颤动的睫毛,每一幕都该让他心头暖热,像晒了春日的暖阳。
可此刻翻涌在胸腔里的,却是混合着心疼与隐怒的复杂情绪。
案上摊着的仍是那卷《女则》,纸页泛着淡淡的陈旧感。
他伸手轻轻拂过,指腹碾过“教子嗣以勤勉,勿纵其怠惰”的字句,恍惚间竟让他想起李承乾幼时的模样。
那时的高明,总爱捧着把小弓跟在他身后,短腿迈得飞快,奶声奶气地喊“要像阿爷一样强”。
话音落时,还会挺起小小的胸膛,眼里亮得像盛了星光。
可如今,这份“强”,却被压上了太重的分量。
方才密探的禀报还在耳畔低回,每一句都像细针,轻轻扎在他心上,不疼,却痒得发慌,越想越不是滋味。
“东宫近日课业从未间断,太子殿下每日不到寅时便起身,先随太傅读《礼记》两卷,辰时便要到演武场练骑射……”
密探的声音低缓,字字清晰,此刻仍在脑海里反复盘旋,挥之不去。
他太清楚长孙无忌的性子,严苛、谨慎,像块紧绷的弦,总怕东宫有半分差池,怕这未来的江山根基不稳。
可高明不是寻常宗室子弟。他是太子,是未来要担起万里江山的君主,同时也是个孩子。
那般魔鬼似的课业,别说高明,便是当年身经百战、惯了苦累的自己,也未必能日日扛住这份紧绷,连喘口气的间隙都没有。
李世民抬手按了按眉心,指腹下的皮肤带着一丝凉意,却压不下心头的燥热。
他想起前日长孙无忌入宫时的模样,花白的鬓角透着急切,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太子与侍从称心过从甚密,恐损东宫清誉,陛下当断则断,莫让小节毁了太子声名。”
那时他虽未全信,却也难免心有疑虑。
东宫是天下的表率,半点错处都容不得,便随口让太子将称心送出宫去。
如今想来,倒是他错听了几分,也委屈了高明。
那孩子素来重情,却连辩解都未曾有过,只默默应下。
密探那句“查得太子与称心之间并无越轨之举。”此刻想起来,更让他心头发紧,像被什么东西攥住了似的。
“前日太子已亲自将称心送离东宫,连赏赐都未曾多给,只说‘莫因私谊误了东宫规矩’”
这后半句禀报,像块小石子投进心湖,漾开一圈又一圈的疼惜,连带着之前的隐怒,都淡了几分,只剩对儿子的怜惜。
高明素来重情,却能为了不违他的意思、不污东宫名声,硬生生断了这份微薄的亲近。
可见这孩子心里,藏了多少委屈与隐忍,连句苦都不肯说。
他拿起案上的《女则》,缓缓翻开,目光落在其中一页:“为长辈者,当察晚辈之苦,导其以宽,而非迫其以苛。”
写下这些语句的人,若还在,定会拉着他的手,温声劝长孙无忌松些分寸吧?
皇后素来懂高明,知道这孩子看着沉稳,心里却怕极了“不够好”这三个字。
长信宫灯的烛火跳了一下,火星落在灯台上,留下一点细碎的灰,像极了他此刻纷乱的心绪。
李世民对着那点灰,轻轻叹了口气。
他不是怨长孙无忌,他是为了东宫好,为了江山社稷好,这份心,李世民比谁都清楚。
可这份“好”,也太压抑了些,像张密不透风的网,裹得高明喘不过气。
高明还未到弱冠之年,又从小爱生病,却长期被这般严苛地逼迫,万一哪天撑不住……
后半句话他不敢深想,只觉得心口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闷得发慌,连呼吸都滞了半拍。
窗外的夜风吹过檐角,铜铃发出一声轻响,细碎得像叹息,却很快又被浓重的夜色吞没,连点回音都没留下。
他抬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眼底的沉郁又深了几分。
明日西郊围猎,高明定是要跟着去的。
以那孩子的性子,素来不愿落人半分,纵然打着游玩的旗号,怕也还是要硬撑着骑马射箭,半点都放松不下来。
上次他还特意问过,东宫的课业章程是否太过严苛。
当时高明没说半句苦,反倒笑着求他再严些。
那时他还以为,太子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私下里定是会寻些间隙松快,没想到高明竟真的按着那章程,一丝不苟地扛了下来。
看来是该好好跟长孙无忌说一声,东宫的课业章程,必须要改。
月光透过窗纱照进来,在地面上洒下一片淡淡的银辉,像铺了层薄雪,冷得沁人。
李世民就那样坐着,指尖轻轻敲击着《女则》的封面,一声又一声,在寂静的殿中显得格外清晰,敲得人心头发颤。
面上依旧是平日那般沉稳的帝王模样,眉峰不蹙,神色不变,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此刻心头翻涌得有多厉害。
身为父亲,他竟今日才看清,儿子那副“规矩刻苦”的模样背后,藏着多少无人知晓的疲惫,藏着多少不敢言说的委屈。
“陛下,夜深了。”耳边传来陈文轻细的声音,他抱着拂尘,微躬着身子,连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扰了帝王的思绪,“该就寝了。”
“嗯。”李世民应了一声,他也不想就这么坐到天亮。
于是他起身向内室走去,脚步有些沉,走了两步,又随口问了句:“宜春宫那边,这两天挺消停的吧?”
陈文微眯着眼,躬身应道:“回陛下,长孙浚公子闹了两次绝食,其余倒没什么事。”
“绝食?”李世民的脚步猛地一顿,眉头瞬间皱成了一个大疙瘩,语气里添了几分意外的沉怒。
好端端的,闹什么绝食?让他们兄弟俩在东宫做伴读,吃穿用度皆按太子的份例来,哪里委屈到他们了?
“他们是对何事不满?”李世民追问,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易察察的紧绷。
前几天才刚承诺过,让长孙家的两个孩子在东宫伴读,一切待遇与太子相同,断不会让他们受半分委屈。
这突然就闹到绝食的地步,若是传出去,不知情的人还当他们在东宫受了苛待。
到时候,他拿什么脸去见长孙无忌?老舅哥本就为东宫之事劳心,再添这么一桩,怕又要多些顾虑。
陈文垂着头,声音压得更低:“回陛下,长孙公子差不多天天都因膳食里多道菜、少道菜的事大发雷霆。”
李世民屏退了所有宫人,殿内只余一盏长信宫灯立在案头。
昏黄的光透过灯罩,将他的身影拉得颀长,落在铺着暗纹锦缎的地面上,像一截浸了夜露的古木,静得发沉,连呼吸都似要融进这寂静里。
他没有坐回那张象征帝王威仪的龙椅,那椅子铺着厚厚的软垫,却总让他觉得隔着一层冰冷的威仪。
反而绕到案前的圆凳上坐下,指尖轻轻摩挲着案角雕镂的云纹,纹路细腻,却磨不去心头的滞重。
刚刚立政殿暖阁中的笑语还在耳畔萦绕。
高明躬身时眼底的恳切、青雀眼睛亮起来时的雀跃、稚奴仰着小脸求去文学馆的天真,还有摇篮里小公主颤动的睫毛,每一幕都该让他心头暖热,像晒了春日的暖阳。
可此刻翻涌在胸腔里的,却是混合着心疼与隐怒的复杂情绪。
案上摊着的仍是那卷《女则》,纸页泛着淡淡的陈旧感。
他伸手轻轻拂过,指腹碾过“教子嗣以勤勉,勿纵其怠惰”的字句,恍惚间竟让他想起李承乾幼时的模样。
那时的高明,总爱捧着把小弓跟在他身后,短腿迈得飞快,奶声奶气地喊“要像阿爷一样强”。
话音落时,还会挺起小小的胸膛,眼里亮得像盛了星光。
可如今,这份“强”,却被压上了太重的分量。
方才密探的禀报还在耳畔低回,每一句都像细针,轻轻扎在他心上,不疼,却痒得发慌,越想越不是滋味。
“东宫近日课业从未间断,太子殿下每日不到寅时便起身,先随太傅读《礼记》两卷,辰时便要到演武场练骑射……”
密探的声音低缓,字字清晰,此刻仍在脑海里反复盘旋,挥之不去。
他太清楚长孙无忌的性子,严苛、谨慎,像块紧绷的弦,总怕东宫有半分差池,怕这未来的江山根基不稳。
可高明不是寻常宗室子弟。他是太子,是未来要担起万里江山的君主,同时也是个孩子。
那般魔鬼似的课业,别说高明,便是当年身经百战、惯了苦累的自己,也未必能日日扛住这份紧绷,连喘口气的间隙都没有。
李世民抬手按了按眉心,指腹下的皮肤带着一丝凉意,却压不下心头的燥热。
他想起前日长孙无忌入宫时的模样,花白的鬓角透着急切,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太子与侍从称心过从甚密,恐损东宫清誉,陛下当断则断,莫让小节毁了太子声名。”
那时他虽未全信,却也难免心有疑虑。
东宫是天下的表率,半点错处都容不得,便随口让太子将称心送出宫去。
如今想来,倒是他错听了几分,也委屈了高明。
那孩子素来重情,却连辩解都未曾有过,只默默应下。
密探那句“查得太子与称心之间并无越轨之举。”此刻想起来,更让他心头发紧,像被什么东西攥住了似的。
“前日太子已亲自将称心送离东宫,连赏赐都未曾多给,只说‘莫因私谊误了东宫规矩’”
这后半句禀报,像块小石子投进心湖,漾开一圈又一圈的疼惜,连带着之前的隐怒,都淡了几分,只剩对儿子的怜惜。
高明素来重情,却能为了不违他的意思、不污东宫名声,硬生生断了这份微薄的亲近。
可见这孩子心里,藏了多少委屈与隐忍,连句苦都不肯说。
他拿起案上的《女则》,缓缓翻开,目光落在其中一页:“为长辈者,当察晚辈之苦,导其以宽,而非迫其以苛。”
写下这些语句的人,若还在,定会拉着他的手,温声劝长孙无忌松些分寸吧?
皇后素来懂高明,知道这孩子看着沉稳,心里却怕极了“不够好”这三个字。
长信宫灯的烛火跳了一下,火星落在灯台上,留下一点细碎的灰,像极了他此刻纷乱的心绪。
李世民对着那点灰,轻轻叹了口气。
他不是怨长孙无忌,他是为了东宫好,为了江山社稷好,这份心,李世民比谁都清楚。
可这份“好”,也太压抑了些,像张密不透风的网,裹得高明喘不过气。
高明还未到弱冠之年,又从小爱生病,却长期被这般严苛地逼迫,万一哪天撑不住……
后半句话他不敢深想,只觉得心口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闷得发慌,连呼吸都滞了半拍。
窗外的夜风吹过檐角,铜铃发出一声轻响,细碎得像叹息,却很快又被浓重的夜色吞没,连点回音都没留下。
他抬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眼底的沉郁又深了几分。
明日西郊围猎,高明定是要跟着去的。
以那孩子的性子,素来不愿落人半分,纵然打着游玩的旗号,怕也还是要硬撑着骑马射箭,半点都放松不下来。
上次他还特意问过,东宫的课业章程是否太过严苛。
当时高明没说半句苦,反倒笑着求他再严些。
那时他还以为,太子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私下里定是会寻些间隙松快,没想到高明竟真的按着那章程,一丝不苟地扛了下来。
看来是该好好跟长孙无忌说一声,东宫的课业章程,必须要改。
月光透过窗纱照进来,在地面上洒下一片淡淡的银辉,像铺了层薄雪,冷得沁人。
李世民就那样坐着,指尖轻轻敲击着《女则》的封面,一声又一声,在寂静的殿中显得格外清晰,敲得人心头发颤。
面上依旧是平日那般沉稳的帝王模样,眉峰不蹙,神色不变,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此刻心头翻涌得有多厉害。
身为父亲,他竟今日才看清,儿子那副“规矩刻苦”的模样背后,藏着多少无人知晓的疲惫,藏着多少不敢言说的委屈。
“陛下,夜深了。”耳边传来陈文轻细的声音,他抱着拂尘,微躬着身子,连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扰了帝王的思绪,“该就寝了。”
“嗯。”李世民应了一声,他也不想就这么坐到天亮。
于是他起身向内室走去,脚步有些沉,走了两步,又随口问了句:“宜春宫那边,这两天挺消停的吧?”
陈文微眯着眼,躬身应道:“回陛下,长孙浚公子闹了两次绝食,其余倒没什么事。”
“绝食?”李世民的脚步猛地一顿,眉头瞬间皱成了一个大疙瘩,语气里添了几分意外的沉怒。
好端端的,闹什么绝食?让他们兄弟俩在东宫做伴读,吃穿用度皆按太子的份例来,哪里委屈到他们了?
“他们是对何事不满?”李世民追问,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易察察的紧绷。
前几天才刚承诺过,让长孙家的两个孩子在东宫伴读,一切待遇与太子相同,断不会让他们受半分委屈。
这突然就闹到绝食的地步,若是传出去,不知情的人还当他们在东宫受了苛待。
到时候,他拿什么脸去见长孙无忌?老舅哥本就为东宫之事劳心,再添这么一桩,怕又要多些顾虑。
陈文垂着头,声音压得更低:“回陛下,长孙公子差不多天天都因膳食里多道菜、少道菜的事大发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