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91章 另起炉灶的念头-《四合院:从怒怼众禽开始走向巅峰》

  许大茂带来的消息,像是一瓢冷水,让刚刚燃起希望的李厂长和林凡再次意识到了斗争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刘副厂长等人也想搞“三产”?他们目的绝对不纯。很可能不是真想做事,而是想抢先占住“名分”,哪怕只是个空壳子,也能在后续的资源分配和话语权上占据主动,甚至可以把林凡他们的努力污名化为“瞎搞”、“重复建设”。

  “绝不能让他们得逞!”李厂长气得在办公室里踱步,“他们那点心思,我还不知道?就是看我们试点成功了,眼红了,想来摘桃子,或者干脆把树砍了!”

  林凡相对冷静,他沉吟片刻,说道:“厂长,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他们害怕了,所以才想方设法阻挠和模仿。但我们不能跟着他们的节奏走。”

  “那你说怎么办?”李厂长急切地问。

  “他们想搞‘劳动服务公司’,无非是占个名头,解决几个子弟就业,摆摆样子,政治正确,挑不出错。但我们不一样,我们要做的是真正能创造利润、有技术含量的‘三产’。”林凡目光锐利,“既然在厂内体制内绕不开他们的掣肘,那我们能不能……步子再迈大一点?”

  “再大一点?”李厂长没明白。

  “对!”林凡眼中闪烁着大胆的光芒,“我们不以厂里的名义,也不以什么服务队的名义。我们以‘合作’的名义!”

  “合作?跟谁合作?”

  “跟有需求的单位直接合作!”林凡解释道,“比如,某个单位有设备难题,我们以技术科或个人名义,与他们签订技术咨询或服务合同,费用他们直接支付给我们指定的账户,我们提供服务,利润按比例上缴厂里,其余留作发展基金。这完全是你情我愿的市场行为,不涉及国有资产转移,程序简单,刘副厂长他们想卡也找不到理由!”

  “再比如,”林凡越说思路越开阔,“我们甚至可以尝试吸引外部资金!找一些信得过的、有实力的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合作投资,共同成立一个独立于厂外的、真正的股份制公司!厂里以技术入股或者提供少量场地入股,占小头,让合作方占大头并负责运营。这样,既利用了厂里的资源,又完全绕开了厂内繁琐的审批和干扰,还能借助外力快速发展!”

  这个想法可谓石破天惊!在当时的体制下,几乎等同于“另起炉灶”!

  李厂长听得目瞪口呆,心脏砰砰直跳。这胆子也太大了!吸引外部资金?搞股份制?这几乎是踩红线了!

  “这……这能行吗?政策允许吗?会不会出问题?”李厂长又心动又害怕。

  “厂长,政策也是人定的。南方特区已经在尝试各种合资和股份制了。我们不一定一步到位,可以先从小范围的、不涉及核心资产的‘技术合作’开始尝试,摸着石头过河。”林凡鼓励道,“只要我们能做出成绩,给厂里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到时候谁还能说什么?说不定还能成为改革的典型!”

  巨大的风险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机遇。李厂长被林凡描绘的蓝图深深吸引,同时也被刘副厂长等人的步步紧逼激起了狠劲。

  他猛地一咬牙,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妈的!干了!老是畏首畏尾,什么时候才能打开局面?就按你说的,先搞技术合作,悄悄进行,积累经验和小额资金!股份制的事,再从长计议,但可以开始物色合适的合作对象了!”

  战略方向再次提升!从厂内非正式组织,升级到了寻求外部合作和市场化运作!

  “但是,”李厂长冷静下来,又面露难色,“这合作对象……也不好找啊。有实力的单位,凭什么相信我们?跟我们合作?个人……哪有有钱的个人?”

  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启动资金、信誉担保、市场渠道,都是拦路虎。

  林凡却笑了笑,显得胸有成竹:“厂长,合作对象,或许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人选。”

  “谁?”李厂长忙问。

  “一个……很懂市场,路子很野,而且对我们很有兴趣的‘个体户’。”林凡想起了那个眼神精明、敢想敢干的韩春明。让他去搞市场、拉关系、找资金,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这话不能直接跟李厂长说。

  “是我在北钢交流时认识的一个朋友,挺有能量的,对跟咱们合作很有兴趣。我可以先跟他接触一下,探探口风。”林凡含糊地解释道。

  李厂长现在对林凡几乎是盲目信任,立刻点头:“好!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一定要找可靠的人!”

  方针已定,林凡立刻行动起来。他首先给远在北方的韩春明写了一封长信,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构想,询问他是否有兴趣参与,并让他利用北方的资源,留意一下可能的合作机会或资金渠道。

  接下来,就是等待回音,并开始物色第一个“技术合作”的项目,打响第一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