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明峰看都没看那份股权转让书。
他用毛巾擦了擦汗,然后将毛巾扔回给吴悦。
“收回去。”
他的动作很平淡。
“我让你去做事,不是让你给我送钱的。”
方恒急了:“可是祁叔,这……”
“没什么可是。”
祁明峰打断了他,走到他面前,替他整理了一下有些歪的衣领。
“记住你的使命。”
“为国家,为那些需要帮助的英雄后代。”
“这,才是远大集团存在的唯一意义。”
方恒看着祁明峰深邃的脸庞,重重地点了点头。
“我明白了,祁叔。”
他将那份足以让任何人疯狂的文件,没有丝毫犹豫地收回了公文包。
祁明峰这才露出一丝满意的表情,他转身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坐下。
“远大集团,以后要成立一个基金会。”
“就叫‘英雄后代助学基金会’。”
方恒立刻站直了身体,像是在听取作战任务。
“是!”
“这个基金会,有几个原则。”祁明峰伸出一根手指。
“第一,要低调。所有事情,都以远大集团的名义出面,不要和我,和祁家,有任何明面上的牵扯。”
“第二,资助对象,要精挑细选。我们不是傻子,是为国家保存火种。只选那些品学兼优,但家境确实困难的烈士子女、功勋后代。”
“第三,方式要灵活。”祁明峰敲了敲石桌。
“直接给钱,是下策。对于那些有骨气的孩子,这反而是种侮辱。”
“要用奖学金、助学金、项目投资、甚至是介绍工作机会的方式,做得润物细无声。”
方恒掏出随身携带的本子,将这几条原则飞快地记下。
每一条,都体现了眼前这位将军滴水不漏的心思。
“我只有一个要求,”祁明峰最后补充道。
“每一批的最终资助名单,必须由我亲自过目。”
“明白!”
方恒的回答干脆利落。
从西山院落离开后,方恒没有片刻耽搁。
“英雄后代助学基金会”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效率,在香江注册成立。
远大集团每年会将百分之十的净利润,注入这个基金会。
这笔庞大的资金,足以让基金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助学机构之一。
但它却像它背后的人一样,选择了最不起眼的方式运作。
没有新闻发布会,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
基金会的办事员,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全国各个省份的大学、工厂和偏远乡镇。
他们与地方的民政部门、学校合作,默默收集着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英雄后代资料。
一张张写满坎坷与挣扎的履历,被汇总起来,通过绝密渠道,送往京城。
两个月后。
方恒再次来到西山,这一次,他带来的是一份厚厚的名单。
书房里,祁明峰戴着老花镜,一页一页地翻看着。
他的手指,在一个名字上停了下来。
【李达康,汉东大学政治系大二学生。该生性格坚毅,成绩优异,但生活极为拮据,靠给学校食堂帮工维持学业。】
祁明峰的指尖,轻轻敲了敲这个名字。
汉东……李达康。
那个未来铁面无私,一心只有GDP的市委书记。
没想到,年轻的时候,竟是这般光景。
“这个李达康,直接给钱,他不会要。”
祁明峰抬头看向方恒。
“那祁叔的意思是?”
“以基金会的名义,在汉东大学设立一个‘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奖金设置得高一点。”
“想办法让他的辅导员,推荐他去评选。”
“整个过程,要做得公平公正,让他拿得心安理得。”
“是!”方恒在本子上记下。
祁明峰继续翻阅,很快,又一个熟悉的名字跳了出来。
【高育良,汉东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出身渔民家庭,天资聪颖,极具才华,已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但为人清高,自尊心极强,因不愿接受同学接济,多次饿晕在图书馆。】
高老师。
那个日后在汉东政法界呼风唤雨的学者型高官。
祁明峰的嘴角,浮现出一抹难以察觉的弧度。
“这个高育良,比李达康还要麻烦。”
“给他设奖学金,他可能会觉得是施舍。”
“这样,”祁明峰沉吟片刻。
“基金会出面,成立一个‘青年历史学者研究课题’项目,面向全国的大学生。”
“找几个真正的老教授当评委,把项目搞得像模像样。”
“然后,把他的论文送过去,让他名正言顺地拿到这笔‘课题经费’。”
方恒听得心头一凛。
祁叔这已经不是在资助了,这是在为每个人量身定做一套剧本。
既给了他们最需要的帮助,又完美地维护了他们那份可贵的自尊。
这份手腕,何其高明!
名单一页页翻过,祁明峰不断地做出指示。
一个个在未来响当当的名字,此刻,都只是一份份档案上的铅字。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人生的轨迹。
因为远在京城的一位老人,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这些受过恩惠的人,将来会遍布全国,扎根在军、政、商、学各个领域。
他们或许一辈子都不知道背后真正的恩人是谁。
他们只知道,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
一个叫“远大集团”的神秘组织,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这份恩情,将化作一张无形的网络。
以祁家为中心,以人情和忠诚为丝线,悄然编织。
这张网,既是未来祁家最坚实的保护伞。
也将是孙子祁同伟,日后行走天下,无所畏惧的最大底气。
祁明峰偶尔会停下来,翻看那些年轻人的照片。
看着他们或倔强,或迷茫,或充满朝气的脸。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正在破土而出的种子。
他只是提前为这些种子,浇了一点水,松了一下土。
终有一天,他们会成长为一片遮天蔽日的茂密森林。
共同守护着祁家的门楣。
他放下手中的笔,将审定完的名单,轻轻合上。
他用毛巾擦了擦汗,然后将毛巾扔回给吴悦。
“收回去。”
他的动作很平淡。
“我让你去做事,不是让你给我送钱的。”
方恒急了:“可是祁叔,这……”
“没什么可是。”
祁明峰打断了他,走到他面前,替他整理了一下有些歪的衣领。
“记住你的使命。”
“为国家,为那些需要帮助的英雄后代。”
“这,才是远大集团存在的唯一意义。”
方恒看着祁明峰深邃的脸庞,重重地点了点头。
“我明白了,祁叔。”
他将那份足以让任何人疯狂的文件,没有丝毫犹豫地收回了公文包。
祁明峰这才露出一丝满意的表情,他转身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坐下。
“远大集团,以后要成立一个基金会。”
“就叫‘英雄后代助学基金会’。”
方恒立刻站直了身体,像是在听取作战任务。
“是!”
“这个基金会,有几个原则。”祁明峰伸出一根手指。
“第一,要低调。所有事情,都以远大集团的名义出面,不要和我,和祁家,有任何明面上的牵扯。”
“第二,资助对象,要精挑细选。我们不是傻子,是为国家保存火种。只选那些品学兼优,但家境确实困难的烈士子女、功勋后代。”
“第三,方式要灵活。”祁明峰敲了敲石桌。
“直接给钱,是下策。对于那些有骨气的孩子,这反而是种侮辱。”
“要用奖学金、助学金、项目投资、甚至是介绍工作机会的方式,做得润物细无声。”
方恒掏出随身携带的本子,将这几条原则飞快地记下。
每一条,都体现了眼前这位将军滴水不漏的心思。
“我只有一个要求,”祁明峰最后补充道。
“每一批的最终资助名单,必须由我亲自过目。”
“明白!”
方恒的回答干脆利落。
从西山院落离开后,方恒没有片刻耽搁。
“英雄后代助学基金会”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效率,在香江注册成立。
远大集团每年会将百分之十的净利润,注入这个基金会。
这笔庞大的资金,足以让基金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助学机构之一。
但它却像它背后的人一样,选择了最不起眼的方式运作。
没有新闻发布会,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
基金会的办事员,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全国各个省份的大学、工厂和偏远乡镇。
他们与地方的民政部门、学校合作,默默收集着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英雄后代资料。
一张张写满坎坷与挣扎的履历,被汇总起来,通过绝密渠道,送往京城。
两个月后。
方恒再次来到西山,这一次,他带来的是一份厚厚的名单。
书房里,祁明峰戴着老花镜,一页一页地翻看着。
他的手指,在一个名字上停了下来。
【李达康,汉东大学政治系大二学生。该生性格坚毅,成绩优异,但生活极为拮据,靠给学校食堂帮工维持学业。】
祁明峰的指尖,轻轻敲了敲这个名字。
汉东……李达康。
那个未来铁面无私,一心只有GDP的市委书记。
没想到,年轻的时候,竟是这般光景。
“这个李达康,直接给钱,他不会要。”
祁明峰抬头看向方恒。
“那祁叔的意思是?”
“以基金会的名义,在汉东大学设立一个‘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奖金设置得高一点。”
“想办法让他的辅导员,推荐他去评选。”
“整个过程,要做得公平公正,让他拿得心安理得。”
“是!”方恒在本子上记下。
祁明峰继续翻阅,很快,又一个熟悉的名字跳了出来。
【高育良,汉东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出身渔民家庭,天资聪颖,极具才华,已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但为人清高,自尊心极强,因不愿接受同学接济,多次饿晕在图书馆。】
高老师。
那个日后在汉东政法界呼风唤雨的学者型高官。
祁明峰的嘴角,浮现出一抹难以察觉的弧度。
“这个高育良,比李达康还要麻烦。”
“给他设奖学金,他可能会觉得是施舍。”
“这样,”祁明峰沉吟片刻。
“基金会出面,成立一个‘青年历史学者研究课题’项目,面向全国的大学生。”
“找几个真正的老教授当评委,把项目搞得像模像样。”
“然后,把他的论文送过去,让他名正言顺地拿到这笔‘课题经费’。”
方恒听得心头一凛。
祁叔这已经不是在资助了,这是在为每个人量身定做一套剧本。
既给了他们最需要的帮助,又完美地维护了他们那份可贵的自尊。
这份手腕,何其高明!
名单一页页翻过,祁明峰不断地做出指示。
一个个在未来响当当的名字,此刻,都只是一份份档案上的铅字。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人生的轨迹。
因为远在京城的一位老人,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这些受过恩惠的人,将来会遍布全国,扎根在军、政、商、学各个领域。
他们或许一辈子都不知道背后真正的恩人是谁。
他们只知道,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
一个叫“远大集团”的神秘组织,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这份恩情,将化作一张无形的网络。
以祁家为中心,以人情和忠诚为丝线,悄然编织。
这张网,既是未来祁家最坚实的保护伞。
也将是孙子祁同伟,日后行走天下,无所畏惧的最大底气。
祁明峰偶尔会停下来,翻看那些年轻人的照片。
看着他们或倔强,或迷茫,或充满朝气的脸。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正在破土而出的种子。
他只是提前为这些种子,浇了一点水,松了一下土。
终有一天,他们会成长为一片遮天蔽日的茂密森林。
共同守护着祁家的门楣。
他放下手中的笔,将审定完的名单,轻轻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