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末的江城,秋意渐浓,科创大厦楼下的梧桐树落下第一片黄叶时,陆辰正拿着租房合同,在“承租方”一栏签下自己的名字。20平米的办公室在12楼,落地窗外能看到江城大学的校门,租金每月1500元,押一付三,用的是之前外卖业务赚的3万元利润——这是辰风从“校园配送点”升级为“正规工作室”的第一步。
“这地方好,”林风帮着搬办公桌,手指在光滑的瓷砖上划了划,“比之前的配送点干净多了,还有空调,冬天送外卖回来不用冻手了。”他带来的二手办公桌是从旧货市场淘的,400元一张,还带着淡淡的木纹,擦干净后显得格外整洁。
陈阳则在角落里调试网线,手里拿着一个改装过的路由器:“我把带宽升到了100M,以后传视频、登系统都不会卡。对了,我还在墙上装了个显示屏,能实时显示订单数据,哪个区域订单多、哪个餐品卖得好,一眼就能看到。”
苏晴是最后到的,手里抱着一个大纸箱,里面装着她连夜设计的工作室物料——印着“辰风外卖”logo的工牌、打包袋,还有一张手绘的“团队分工表”,贴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墙上:
-陆辰:负责人,统筹业务、对接商家
-林风:运营主管,管理配送员、规划路线
-陈阳:技术主管,维护订单系统、开发新功能
-苏晴:市场主管,负责宣传、客服管理
“还有这个,”她从包里拿出一个红色的印章,上面刻着“江城辰风工作室”,“我昨天去刻的,以后签合同、对账都能用,显得咱们正规。”
陆辰接过印章,在一张空白纸上盖了一下,鲜红的字迹清晰有力。他心里突然涌起一阵感慨——从最初在宿舍楼下贴招募启事,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明确的分工,短短两个月,辰风已经从5人的小团队,成长为有15名成员(8名配送员、2名客服、5名核心成员)的工作室,这是前世的他想都不敢想的。
“咱们今天还有两件事要做,”陆辰拍了拍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第一,去工商局注册工作室,把‘辰风’的名字定下来;第二,跟之前合作的餐馆谈短视频代运营,拓展新业务——不能只靠外卖,得多几条赚钱的路子。”
注册的过程比预想中顺利。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听说他们是大学生创业,特意开通了“绿色通道”,还耐心指导他们填写材料。当拿到印有“江城辰风工作室”字样的营业执照时,林风忍不住举起来拍照,发在团队群里:“咱们也是有‘牌照’的人了!以后再也不是‘野路子’了!”
从工商局出来,一行人直接去了老江城菜馆。王建国正在门口挂新的招牌,看到他们来,赶紧放下手里的锤子:“你们来得正好,昨天我儿子拍了个红烧肉的视频,发在网上才几十点赞,你们要是能帮我做,我愿意按每条200块付费!”
这正是陆辰想谈的。陈阳打开手机,调出之前帮晨光汉堡店拍的短视频——镜头里,张磊现烤汉堡的过程被加速,配上“咬一口汁水四溢”的字幕和轻快的背景音乐,点赞量已经超过3000。“王叔,我们不仅帮你拍视频,还能帮你剪辑、加字幕、发在校园短视频号上,保证让更多学生看到。要是视频点赞超1000,我们再额外送你一条探店视频,怎么样?”
王建国看得眼睛发亮,当场拍板:“行!就按你说的,我先订10条,明天就开始拍!”
接下来的两天,短视频代运营业务顺利展开。陈阳负责拍摄和剪辑,他特意买了个手机稳定器,拍出来的画面比之前更流畅;苏晴负责写文案,比如“老江城菜馆的红烧肉,炖了3小时才有的软烂”“一口下去全是肉香,学生党必冲”,精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陆辰则负责对接商家,制定不同的套餐——基础版(10条视频,2000元)、进阶版(20条视频 1次直播,5000元),满足不同商家的需求。
首月,辰风就接到了12家餐馆的订单,其中不仅有老江城、晨光汉堡这样的老合作商,还有3家新餐馆主动找上门,比如巷尾麻辣烫旁边的“煎饼王”,老板看了辰风做的视频后,直接订了进阶版套餐:“我这煎饼摊开了5年,一直没什么名气,你们要是能帮我做起来,以后我家的外卖也交给你们代订!”
短视频业务的盈利,让辰风的收入结构更稳定——之前只靠外卖分成,每月利润大概8000元,现在加上短视频代运营的24000元,月利润直接突破3万元。林风拿着财务报表,兴奋地说:“咱们现在有钱了,可以再招几个人,把北苑、南苑的外卖业务也做起来!”
陆辰却没急着扩张,他知道李老板的“江城校园配送公司”随时可能出手,必须留足够的资金应对突发情况。他把一半利润存进银行作为备用金,另一半用来升级设备——给配送员换了新的保温箱(能保热4小时)、给办公室加了两台电脑(方便客服和剪辑),还买了个小型打印机(能现场打印订单和对账表)。
就在工作室步入正轨时,林风突然带来一个重要消息。那天他去老江城菜馆对接短视频拍摄,看到张浩和一个穿黑色西装的男人坐在角落里,男人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上面印着“江城建材”的logo。“我离得远,没听清太多,只听到男人说‘李老板让你盯着辰风的短视频业务,别让他们抢了咱们的商家’,张浩还点头说‘放心,我有办法’。”
陆辰心里一沉——李老板果然没放弃,而且把目标对准了新拓展的短视频业务。他立刻召集团队开会:“从今天起,所有短视频的文案和素材都要加密,发出去前必须经过我审核;跟商家签的合同要加上‘保密条款’,不能让他们泄露咱们的运营策略;陈阳,你在系统里加个‘素材备份’功能,防止视频被恶意删除或篡改。”
陈阳点点头,当天就给系统加了双重备份:“素材会同时存在本地硬盘和云端,就算本地的丢了,云端也能恢复。另外,我还加了‘水印’功能,所有视频都会自动加上‘辰风出品’的水印,别人想盗用也难。”
苏晴则去跟商家沟通保密条款,她特意打印了一份补充协议,上面写着“若商家泄露辰风的运营方案,需赔偿5000元违约金”。老江城的王建国看完,毫不犹豫地签了字:“我跟你们是一条船上的,肯定不会帮外人,你们放心!”
尽管做了万全准备,陆辰心里的警惕却没放下。他知道张浩和李老板的手段,短视频业务现在是辰风的新增长点,他们肯定会想办法破坏——比如挖走合作商家、恶意举报视频、甚至盗用素材。
为了摸清李老板的底细,陆辰开始在网上搜集“江城李老板建材”的信息。他发现李老板的真名叫李志强,不仅做建材生意,还涉足餐饮供应链、校园超市等领域,在江城有不少人脉。更让他在意的是,有网友在论坛爆料“李志强曾用低价垄断某高校的校园超市,逼走了好几家小商户”——这和他现在想垄断江城大学外卖市场的手段如出一辙。
“看来咱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手,”陆辰把爆料截图发给团队群,“李志强擅长用资本和人脉打压对手,咱们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短视频业务要稳扎稳打,先把校园周边的商家稳住,再慢慢拓展,别给他们可乘之机。”
群里的回复很快,林风发了个“拳头”表情:“陆哥,我每天多去商家那里转两圈,盯着点,有情况立刻汇报!”苏晴则说:“我会多跟学生互动,收集他们喜欢的视频风格,让咱们的内容更有竞争力,就算李老板想抢商家,也没那么容易!”
当天晚上,陆辰收到匿名者的短信:“李志强正在联系校园短视频号的运营者,想让他们下架辰风的视频,还想花钱买‘负面评价’,你们要提前跟短视频号沟通,做好应对准备。”
陆辰看着短信,手指微微攥紧。李老板的动作越来越快,从外卖到短视频,从商家到平台,全方位打压,显然是想把辰风彻底挤出校园市场。他深吸一口气,打开电脑,在“应对计划”文档里写下:
1. 与校园短视频号签订“独家合**议”,保证辰风视频不被下架;
2. 发动学生粉丝,若遇到负面评价,及时举报并澄清;
3. 加快开发“辰风短视频APP”,摆脱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
窗外的夜色渐深,科创大厦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只有辰风工作室的灯还亮着。陆辰看着办公桌上的营业执照,心里清楚——这场仗还远没结束,李志强的垄断野心不会轻易收敛,接下来的挑战会更艰难。但他不会退缩,辰风不仅是他的创业项目,更是团队成员的心血、商家的信任、学生的期待,他必须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
只是他没想到,李志强的反击会来得这么快——三天后,校园短视频号突然下架了辰风所有的视频,运营者发来消息:“抱歉,收到上面的压力,不得不下架,你们别再发了。”同时,网上开始出现“辰风短视频剪辑抄袭”“商家食材不新鲜”的负面评价,点赞量还在快速上涨。
一场针对短视频业务的危机,又一次摆在了辰风团队的面前。
“这地方好,”林风帮着搬办公桌,手指在光滑的瓷砖上划了划,“比之前的配送点干净多了,还有空调,冬天送外卖回来不用冻手了。”他带来的二手办公桌是从旧货市场淘的,400元一张,还带着淡淡的木纹,擦干净后显得格外整洁。
陈阳则在角落里调试网线,手里拿着一个改装过的路由器:“我把带宽升到了100M,以后传视频、登系统都不会卡。对了,我还在墙上装了个显示屏,能实时显示订单数据,哪个区域订单多、哪个餐品卖得好,一眼就能看到。”
苏晴是最后到的,手里抱着一个大纸箱,里面装着她连夜设计的工作室物料——印着“辰风外卖”logo的工牌、打包袋,还有一张手绘的“团队分工表”,贴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墙上:
-陆辰:负责人,统筹业务、对接商家
-林风:运营主管,管理配送员、规划路线
-陈阳:技术主管,维护订单系统、开发新功能
-苏晴:市场主管,负责宣传、客服管理
“还有这个,”她从包里拿出一个红色的印章,上面刻着“江城辰风工作室”,“我昨天去刻的,以后签合同、对账都能用,显得咱们正规。”
陆辰接过印章,在一张空白纸上盖了一下,鲜红的字迹清晰有力。他心里突然涌起一阵感慨——从最初在宿舍楼下贴招募启事,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明确的分工,短短两个月,辰风已经从5人的小团队,成长为有15名成员(8名配送员、2名客服、5名核心成员)的工作室,这是前世的他想都不敢想的。
“咱们今天还有两件事要做,”陆辰拍了拍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第一,去工商局注册工作室,把‘辰风’的名字定下来;第二,跟之前合作的餐馆谈短视频代运营,拓展新业务——不能只靠外卖,得多几条赚钱的路子。”
注册的过程比预想中顺利。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听说他们是大学生创业,特意开通了“绿色通道”,还耐心指导他们填写材料。当拿到印有“江城辰风工作室”字样的营业执照时,林风忍不住举起来拍照,发在团队群里:“咱们也是有‘牌照’的人了!以后再也不是‘野路子’了!”
从工商局出来,一行人直接去了老江城菜馆。王建国正在门口挂新的招牌,看到他们来,赶紧放下手里的锤子:“你们来得正好,昨天我儿子拍了个红烧肉的视频,发在网上才几十点赞,你们要是能帮我做,我愿意按每条200块付费!”
这正是陆辰想谈的。陈阳打开手机,调出之前帮晨光汉堡店拍的短视频——镜头里,张磊现烤汉堡的过程被加速,配上“咬一口汁水四溢”的字幕和轻快的背景音乐,点赞量已经超过3000。“王叔,我们不仅帮你拍视频,还能帮你剪辑、加字幕、发在校园短视频号上,保证让更多学生看到。要是视频点赞超1000,我们再额外送你一条探店视频,怎么样?”
王建国看得眼睛发亮,当场拍板:“行!就按你说的,我先订10条,明天就开始拍!”
接下来的两天,短视频代运营业务顺利展开。陈阳负责拍摄和剪辑,他特意买了个手机稳定器,拍出来的画面比之前更流畅;苏晴负责写文案,比如“老江城菜馆的红烧肉,炖了3小时才有的软烂”“一口下去全是肉香,学生党必冲”,精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陆辰则负责对接商家,制定不同的套餐——基础版(10条视频,2000元)、进阶版(20条视频 1次直播,5000元),满足不同商家的需求。
首月,辰风就接到了12家餐馆的订单,其中不仅有老江城、晨光汉堡这样的老合作商,还有3家新餐馆主动找上门,比如巷尾麻辣烫旁边的“煎饼王”,老板看了辰风做的视频后,直接订了进阶版套餐:“我这煎饼摊开了5年,一直没什么名气,你们要是能帮我做起来,以后我家的外卖也交给你们代订!”
短视频业务的盈利,让辰风的收入结构更稳定——之前只靠外卖分成,每月利润大概8000元,现在加上短视频代运营的24000元,月利润直接突破3万元。林风拿着财务报表,兴奋地说:“咱们现在有钱了,可以再招几个人,把北苑、南苑的外卖业务也做起来!”
陆辰却没急着扩张,他知道李老板的“江城校园配送公司”随时可能出手,必须留足够的资金应对突发情况。他把一半利润存进银行作为备用金,另一半用来升级设备——给配送员换了新的保温箱(能保热4小时)、给办公室加了两台电脑(方便客服和剪辑),还买了个小型打印机(能现场打印订单和对账表)。
就在工作室步入正轨时,林风突然带来一个重要消息。那天他去老江城菜馆对接短视频拍摄,看到张浩和一个穿黑色西装的男人坐在角落里,男人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上面印着“江城建材”的logo。“我离得远,没听清太多,只听到男人说‘李老板让你盯着辰风的短视频业务,别让他们抢了咱们的商家’,张浩还点头说‘放心,我有办法’。”
陆辰心里一沉——李老板果然没放弃,而且把目标对准了新拓展的短视频业务。他立刻召集团队开会:“从今天起,所有短视频的文案和素材都要加密,发出去前必须经过我审核;跟商家签的合同要加上‘保密条款’,不能让他们泄露咱们的运营策略;陈阳,你在系统里加个‘素材备份’功能,防止视频被恶意删除或篡改。”
陈阳点点头,当天就给系统加了双重备份:“素材会同时存在本地硬盘和云端,就算本地的丢了,云端也能恢复。另外,我还加了‘水印’功能,所有视频都会自动加上‘辰风出品’的水印,别人想盗用也难。”
苏晴则去跟商家沟通保密条款,她特意打印了一份补充协议,上面写着“若商家泄露辰风的运营方案,需赔偿5000元违约金”。老江城的王建国看完,毫不犹豫地签了字:“我跟你们是一条船上的,肯定不会帮外人,你们放心!”
尽管做了万全准备,陆辰心里的警惕却没放下。他知道张浩和李老板的手段,短视频业务现在是辰风的新增长点,他们肯定会想办法破坏——比如挖走合作商家、恶意举报视频、甚至盗用素材。
为了摸清李老板的底细,陆辰开始在网上搜集“江城李老板建材”的信息。他发现李老板的真名叫李志强,不仅做建材生意,还涉足餐饮供应链、校园超市等领域,在江城有不少人脉。更让他在意的是,有网友在论坛爆料“李志强曾用低价垄断某高校的校园超市,逼走了好几家小商户”——这和他现在想垄断江城大学外卖市场的手段如出一辙。
“看来咱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手,”陆辰把爆料截图发给团队群,“李志强擅长用资本和人脉打压对手,咱们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短视频业务要稳扎稳打,先把校园周边的商家稳住,再慢慢拓展,别给他们可乘之机。”
群里的回复很快,林风发了个“拳头”表情:“陆哥,我每天多去商家那里转两圈,盯着点,有情况立刻汇报!”苏晴则说:“我会多跟学生互动,收集他们喜欢的视频风格,让咱们的内容更有竞争力,就算李老板想抢商家,也没那么容易!”
当天晚上,陆辰收到匿名者的短信:“李志强正在联系校园短视频号的运营者,想让他们下架辰风的视频,还想花钱买‘负面评价’,你们要提前跟短视频号沟通,做好应对准备。”
陆辰看着短信,手指微微攥紧。李老板的动作越来越快,从外卖到短视频,从商家到平台,全方位打压,显然是想把辰风彻底挤出校园市场。他深吸一口气,打开电脑,在“应对计划”文档里写下:
1. 与校园短视频号签订“独家合**议”,保证辰风视频不被下架;
2. 发动学生粉丝,若遇到负面评价,及时举报并澄清;
3. 加快开发“辰风短视频APP”,摆脱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
窗外的夜色渐深,科创大厦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只有辰风工作室的灯还亮着。陆辰看着办公桌上的营业执照,心里清楚——这场仗还远没结束,李志强的垄断野心不会轻易收敛,接下来的挑战会更艰难。但他不会退缩,辰风不仅是他的创业项目,更是团队成员的心血、商家的信任、学生的期待,他必须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
只是他没想到,李志强的反击会来得这么快——三天后,校园短视频号突然下架了辰风所有的视频,运营者发来消息:“抱歉,收到上面的压力,不得不下架,你们别再发了。”同时,网上开始出现“辰风短视频剪辑抄袭”“商家食材不新鲜”的负面评价,点赞量还在快速上涨。
一场针对短视频业务的危机,又一次摆在了辰风团队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