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局的大礼堂,屋顶高阔,吊灯明亮,比轧钢厂的可气派多了。
台下黑压压坐满了人,足足有两三百号,都是各厂抓生产和安全的干部。
有的穿着笔挺的中山装,有的还沾着油渍穿着工装,显然是从车间直接赶过来的。
空气里弥漫着烟味、茶味和嗡嗡的交谈声,但是气氛说不上热烈,倒像是多年形成的例行公事,大家等着走完这个过场。
张霖坐在靠前的位置,手里捏着写得密密麻麻的讲稿。
他倒不怯场,战场上枪林弹雨都见过,是深知这次发言责任重大,代表的是轧钢厂的脸面,更不能辜负杨书记的推荐。
旁边坐着的是杨书记,像是看出他的心思,侧过头低声给他打气:“沉住气,别紧张,就按你准备的讲,都是兄弟单位的同志,有啥说啥,讲实在的。”
前头几个厂的代表发言,内容大同小异。
第一个是某机械厂的副厂长,讲了足足半个钟头,尽是“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之类的套话,具体怎么落实的,一笔带过。
第二个是某印刷厂的工会主席,大谈特谈贴了多少标语、办了多少期黑板报,工人们思想觉悟如何提高。
台下不少人开始走神,有的低头窃窃私语,交换着烟卷,有的干脆靠着椅背,眼皮开始打架。
轮到张霖了。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中山装的领子,大步走上讲台。
台下不少目光落在他身上,这么年轻的经验介绍人可不多见,有些人脸上露出探究甚至怀疑的神色,交头接耳的声音都小了些。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我是红星轧钢厂的张霖。”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去,语调平稳,透着股沉稳劲儿,“今天,我向各位汇报一下我们厂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一些粗浅做法和体会。说得不对、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开场白很平常,台下反应平淡,甚至有些期待落空的沉寂。
张霖没受影响,目光扫过台下,直接切入正题,声音提高了几分:“我们轧钢厂,以前也没少出事故!烫伤、砸伤、机械卷轧,都发生过!疼在工人身上,也疼在我们这些当干部的心里!我们就琢磨,保卫处除了防特务、防火、防盗,那防事故难道不重要?事故防住了,人平安,机器顺畅,产量质量自然上去,这才是最大的节约,也是对国家建设最大的贡献!”
这话有点新鲜,不那么空泛,台下安静了一些,有几个人抬起了头。
他接着讲,完全脱开了讲稿,就凭着脑子里清晰的脉络和实实在在的例子。
“比如我们炼钢车间,天车吊运几百度的钢水包,那是关键环节,也是危险环节。我们立了死规矩,吊运路线上绝对不准站人,指挥信号必须明确统一,手势、旗语都得练熟了。为啥这么严?因为高温钢水一旦泼洒,那就是厂毁人亡的大事!我们保卫处就死盯着这个,谁违反,不管老师傅还是新徒工,坚决处理,没商量!”
他又举了个生动的例子。
有个老班组,技术好,产量高,但为了图快,几次三番冒险在吊运路径下方清理废渣,被保卫处巡查发现多次警告不听。
最后一次,张霖亲自带人过去,当即勒令天车停止,全班停工学习一天,全班通报批评,还扣了当月全部安全奖。
“当时他们不服气啊,跑到厂长书记那里告状,说我们保卫处不懂生产,瞎指挥,阻碍大跃进。后来呢?没过半个月,外地有个厂真出了类似事故,天车挂钩失灵,钢水包倾覆,死了两个工人,烧伤好几个。我们厂那个班组的老师傅们听说后,后怕得直冒冷汗,班长主动来找我道歉,说要不是我们坚持,可能死的就是他们。”
台下鸦雀无声,不少人听得入了神,开始有人拿出本子唰唰地记录。
讲到轧钢线,他描述高速旋转的轧辊:“那家伙,转速快,力量大,别说胳膊,衣服角卷进去就能把人瞬间带进去,搅得粉碎!我们要求所有轧机必须装好坚固的防护罩,检修保养时必须停电、挂牌,谁挂牌谁摘牌,责任到人。光说不行,得检查。我们处的小伙子,就拿着根小木棍一个个去试,防护罩缝隙大的,木棍能捅进去的,一律判定不合格,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坚决不准开机!”
他还讲了动力科的锅炉房,压力容器定期检验的重要性,查出一处阀门微漏,避免了一次可能的大爆炸。
讲了仓库物资堆放不仅要整齐,更要严格留出消防通道,并定期检查老旧电线,防止短路起火。
这些例子都很具体,是他亲身经历或处理的,听得台下各厂干部们频频点头。
“光查问题、下命令不行,容易形成对立。”他话锋一转,语气缓和了些,“还得帮着想解决办法,得让工友们体会到好处。
比如锻钢车间老师傅抱怨厚帆布手套不耐高温,磨损太快,费用高还不管用。我们处后勤科就多方打听,联系上一家劳保厂,试用了新型的石棉隔热手套,虽然单价贵点,但特别耐用,综合算下来反而省了钱,老师傅们都说好。
搬运班老反映劳保鞋底滑,容易摔跤,我们就建议行政科采购换底防滑的型号。这些小事解决了,工友们觉得我们是真为他们着想,不是没事找事,抵触情绪就少了,规矩执行起来就顺畅了。这离不开后勤同志们的支持。”
“所以说,安全不是挂在墙上的制度,是落实到每个岗位的操作,是融入到每个环节的习惯,更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
张霖总结道,“光靠我们保卫处十几号人查,查不过来,也查不好。关键是得让车间主任、班组长真正重视起来,当成自己的事;得让老师傅们带头执行,做好传帮带;得让每个工友都明白,安全是为了自己好,为了家庭好。
我们处里定期组织各车间安全员培训,不光我们讲规矩,更让他们自己讲遇到的难题,大家一块儿琢磨解决办法,效果就好很多。”
最后,他抛出一个观点,语气凝重:“有的同志可能觉得,现在大跃进,任务重、时间紧,抓安全太耽误生产。
我们轧钢厂私下算过一笔细账:出一个重伤事故,抢救治疗费、家属抚恤金、设备维修费、停产损失加起来,是个天文数字!够买多少台新设备?够发多少奖金?更别说对工人家庭造成的永久痛苦和厂里士气的影响。这叫‘安全即是效益’!不出事故,就是给国家创造最大的、最实在的效益!这效益,看得见摸得着!”
这话像一块巨石投进水里,台下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议论声。
有人沉思,有人恍然大悟般地赞同,当然,也有人皱眉撇嘴,觉得这调子有点“保守”、“算小账”,跟当前“大干快上”、“打破常规”的热潮气氛不太合拍。
讲座结束,张霖刚走下台,还没回到座位,就被好几个人围住了。
一个化工厂的安技科长急着问:“张处长,你们那个压力容器检查周期是怎么定的?依据是什么?我们那儿老扯皮!”
一个食品厂的干部挤过来问:“张处长,你们怎么督促车间自查自改的?我们那儿制度有,就是老落实不下去,查起来走过场。”
张霖站在过道里,一一耐心解答,结合对方厂子的可能情况给出建议,没半点不耐烦,也没摆任何架子。
杨书记在一旁看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工业局李局长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对杨书记低声说:“老杨,你们这个小张处长,是块好材料。讲得实在,全是干货,能落地,肚子里有货。看来是真下了苦功夫钻研了。不光敢管,还会管,难得啊。”
张霖好不容易脱身,擦了下额头的细汗,接过旁边工作人员递来的一杯凉白开,咕咚咕咚喝了几口。
台下黑压压坐满了人,足足有两三百号,都是各厂抓生产和安全的干部。
有的穿着笔挺的中山装,有的还沾着油渍穿着工装,显然是从车间直接赶过来的。
空气里弥漫着烟味、茶味和嗡嗡的交谈声,但是气氛说不上热烈,倒像是多年形成的例行公事,大家等着走完这个过场。
张霖坐在靠前的位置,手里捏着写得密密麻麻的讲稿。
他倒不怯场,战场上枪林弹雨都见过,是深知这次发言责任重大,代表的是轧钢厂的脸面,更不能辜负杨书记的推荐。
旁边坐着的是杨书记,像是看出他的心思,侧过头低声给他打气:“沉住气,别紧张,就按你准备的讲,都是兄弟单位的同志,有啥说啥,讲实在的。”
前头几个厂的代表发言,内容大同小异。
第一个是某机械厂的副厂长,讲了足足半个钟头,尽是“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之类的套话,具体怎么落实的,一笔带过。
第二个是某印刷厂的工会主席,大谈特谈贴了多少标语、办了多少期黑板报,工人们思想觉悟如何提高。
台下不少人开始走神,有的低头窃窃私语,交换着烟卷,有的干脆靠着椅背,眼皮开始打架。
轮到张霖了。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中山装的领子,大步走上讲台。
台下不少目光落在他身上,这么年轻的经验介绍人可不多见,有些人脸上露出探究甚至怀疑的神色,交头接耳的声音都小了些。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我是红星轧钢厂的张霖。”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去,语调平稳,透着股沉稳劲儿,“今天,我向各位汇报一下我们厂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一些粗浅做法和体会。说得不对、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开场白很平常,台下反应平淡,甚至有些期待落空的沉寂。
张霖没受影响,目光扫过台下,直接切入正题,声音提高了几分:“我们轧钢厂,以前也没少出事故!烫伤、砸伤、机械卷轧,都发生过!疼在工人身上,也疼在我们这些当干部的心里!我们就琢磨,保卫处除了防特务、防火、防盗,那防事故难道不重要?事故防住了,人平安,机器顺畅,产量质量自然上去,这才是最大的节约,也是对国家建设最大的贡献!”
这话有点新鲜,不那么空泛,台下安静了一些,有几个人抬起了头。
他接着讲,完全脱开了讲稿,就凭着脑子里清晰的脉络和实实在在的例子。
“比如我们炼钢车间,天车吊运几百度的钢水包,那是关键环节,也是危险环节。我们立了死规矩,吊运路线上绝对不准站人,指挥信号必须明确统一,手势、旗语都得练熟了。为啥这么严?因为高温钢水一旦泼洒,那就是厂毁人亡的大事!我们保卫处就死盯着这个,谁违反,不管老师傅还是新徒工,坚决处理,没商量!”
他又举了个生动的例子。
有个老班组,技术好,产量高,但为了图快,几次三番冒险在吊运路径下方清理废渣,被保卫处巡查发现多次警告不听。
最后一次,张霖亲自带人过去,当即勒令天车停止,全班停工学习一天,全班通报批评,还扣了当月全部安全奖。
“当时他们不服气啊,跑到厂长书记那里告状,说我们保卫处不懂生产,瞎指挥,阻碍大跃进。后来呢?没过半个月,外地有个厂真出了类似事故,天车挂钩失灵,钢水包倾覆,死了两个工人,烧伤好几个。我们厂那个班组的老师傅们听说后,后怕得直冒冷汗,班长主动来找我道歉,说要不是我们坚持,可能死的就是他们。”
台下鸦雀无声,不少人听得入了神,开始有人拿出本子唰唰地记录。
讲到轧钢线,他描述高速旋转的轧辊:“那家伙,转速快,力量大,别说胳膊,衣服角卷进去就能把人瞬间带进去,搅得粉碎!我们要求所有轧机必须装好坚固的防护罩,检修保养时必须停电、挂牌,谁挂牌谁摘牌,责任到人。光说不行,得检查。我们处的小伙子,就拿着根小木棍一个个去试,防护罩缝隙大的,木棍能捅进去的,一律判定不合格,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坚决不准开机!”
他还讲了动力科的锅炉房,压力容器定期检验的重要性,查出一处阀门微漏,避免了一次可能的大爆炸。
讲了仓库物资堆放不仅要整齐,更要严格留出消防通道,并定期检查老旧电线,防止短路起火。
这些例子都很具体,是他亲身经历或处理的,听得台下各厂干部们频频点头。
“光查问题、下命令不行,容易形成对立。”他话锋一转,语气缓和了些,“还得帮着想解决办法,得让工友们体会到好处。
比如锻钢车间老师傅抱怨厚帆布手套不耐高温,磨损太快,费用高还不管用。我们处后勤科就多方打听,联系上一家劳保厂,试用了新型的石棉隔热手套,虽然单价贵点,但特别耐用,综合算下来反而省了钱,老师傅们都说好。
搬运班老反映劳保鞋底滑,容易摔跤,我们就建议行政科采购换底防滑的型号。这些小事解决了,工友们觉得我们是真为他们着想,不是没事找事,抵触情绪就少了,规矩执行起来就顺畅了。这离不开后勤同志们的支持。”
“所以说,安全不是挂在墙上的制度,是落实到每个岗位的操作,是融入到每个环节的习惯,更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
张霖总结道,“光靠我们保卫处十几号人查,查不过来,也查不好。关键是得让车间主任、班组长真正重视起来,当成自己的事;得让老师傅们带头执行,做好传帮带;得让每个工友都明白,安全是为了自己好,为了家庭好。
我们处里定期组织各车间安全员培训,不光我们讲规矩,更让他们自己讲遇到的难题,大家一块儿琢磨解决办法,效果就好很多。”
最后,他抛出一个观点,语气凝重:“有的同志可能觉得,现在大跃进,任务重、时间紧,抓安全太耽误生产。
我们轧钢厂私下算过一笔细账:出一个重伤事故,抢救治疗费、家属抚恤金、设备维修费、停产损失加起来,是个天文数字!够买多少台新设备?够发多少奖金?更别说对工人家庭造成的永久痛苦和厂里士气的影响。这叫‘安全即是效益’!不出事故,就是给国家创造最大的、最实在的效益!这效益,看得见摸得着!”
这话像一块巨石投进水里,台下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议论声。
有人沉思,有人恍然大悟般地赞同,当然,也有人皱眉撇嘴,觉得这调子有点“保守”、“算小账”,跟当前“大干快上”、“打破常规”的热潮气氛不太合拍。
讲座结束,张霖刚走下台,还没回到座位,就被好几个人围住了。
一个化工厂的安技科长急着问:“张处长,你们那个压力容器检查周期是怎么定的?依据是什么?我们那儿老扯皮!”
一个食品厂的干部挤过来问:“张处长,你们怎么督促车间自查自改的?我们那儿制度有,就是老落实不下去,查起来走过场。”
张霖站在过道里,一一耐心解答,结合对方厂子的可能情况给出建议,没半点不耐烦,也没摆任何架子。
杨书记在一旁看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工业局李局长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对杨书记低声说:“老杨,你们这个小张处长,是块好材料。讲得实在,全是干货,能落地,肚子里有货。看来是真下了苦功夫钻研了。不光敢管,还会管,难得啊。”
张霖好不容易脱身,擦了下额头的细汗,接过旁边工作人员递来的一杯凉白开,咕咚咕咚喝了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