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局载誉归来,张霖在轧钢厂里走动的时候,明显感觉不一样了。
不光保卫处的弟兄们看他眼神带着佩服,干活更起劲,其他车间的老师傅、班组长见了他,也老远就主动打招呼,递根烟。
有些人还会凑近了聊几句自己车间安全上的事,比如“张处,您看我们那儿那个漏油的毛病怎么治本?”“我们组那小年轻老忘戴护目镜,咋整?”。
杨书记见了他,脸上的笑意都多了几分,在下次厂务会上又特意提了这事,让他把讲的内容好好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报厂党委和工业局各一份。
不过张霖自己心里那根弦绷得没松。
该下车间下车间,该巡查巡查,年关前的安保大检查更是亲自带队,一点没放松。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嘴上说得天花乱坠,理论一套套,要是自己厂里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纰漏,那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谁也兜不住。
这天刚协调完一起因为车间工具保管不善引发的工人纠纷,厂办通讯员就小跑着过来通知,说工业局正式下了红头文件,要组织一个安全生产经验交流巡回小组,点名让张霖作为核心主讲员之一,先去几个重点厂子转转。
名单上有第一纺织厂、第二化工厂、第三食品厂、红星机械厂等五六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厂。几乎同时,轧钢厂办公室的电话也开始响得频繁了些,都是些没在名单上的兄弟单位,拐弯抹角地打听,想邀请张霖同志“抽空去指导指导工作”,“传经送宝”。
第一个发来正式公函、盖着大红印章的,是四九城第一纺织厂。
这纺织厂和轧钢厂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当,隔行如隔山。
接到任务,张霖没急着动身。
他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先跑了一趟厂技术科和厂图书馆,又托人从工业局劳保处、兄弟单位找了些纺织行业的安全生产资料、操作规程、设备说明图和典型事故案例通报,连着熬了两个大夜,把纺织厂的工艺流程、设备风险点、常见事故类型(火灾、粉尘爆炸、机械卷轧、噪音聋)摸了个八九不离十。
他还特意抽空找了厂里几个早年从纺织行业支援重工业调过来的老师傅聊天,请教了些书本上没有的实际情况和“土办法”。
去纺织厂那天,他没摆谱,轻车简从,自己开车就直接过去了。
纺织厂的领导显然极为重视,厂党委书记、厂长、主管生产和安全的副厂长等五六个人亲自在厂门口迎接,热情地握手寒暄,嘴里都是“欢迎张专家”、“感谢来指导”,然后就要簇拥着他去布置一新的会议室,先听厂里的全面汇报。
张霖被这热情整的都有点懵。
他哪接受过这种待遇啊?以前弄出点什么成绩,哪怕去是区局市局领奖都没这待遇。
张霖客气但坚决地摆摆手:“各位领导太客气了,我不是什么专家,就是来学习的。汇报先不急。能不能先让我去车间转转,实地看看咱们厂实际是怎么干的?光听纸上说的,我心里没底,等下讲起来也空对空,怕对不起咱们厂这么隆重的接待。”
厂领导们对视一眼,颇感意外,这年轻人不按常理出牌啊。
但看他态度诚恳,眼神清正,不像故意找茬摆架子,书记就笑了:“好!张处长真是名不虚传,务实!那就客随主便,先去车间看看,眼见为实嘛!请!”
一行人换上干净的工装帽,戴上口罩,走进了纺纱车间。
巨大的轰鸣声瞬间像潮水般包围过来,面对面说话都得扯着嗓子喊。
空气中弥漫着棉絮和机油的味道,细小的飞絮无处不在,呼吸都觉得有点呛。
张霖看得极其仔细,放缓脚步,看女工们接线头的操作是否规范流畅,看机器运转有无异响或抖动,看地面有没有油污滑腻,看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无阻,看灭火器摆放位置是否合理、压力指针是否在绿区,还特意留意了电线线路是否规整、开关箱有没有盖严实。
在细纱车间,他停住了脚步,指着墙根、管道后面和机器设备底部堆积的厚厚的、像积雪一样的飞花,大声问陪同的车间主任:“主任同志,这些飞花,平时多久清理一次?”
车间主任凑近了大声回答:“一般是轮班交接的时候简单扫一下,有时候生产任务紧,机器不停人歇,就……就攒一攒,等周末搞大扫除再彻底清一回。”
张霖眉头紧紧皱起来了,语气变得严肃:“领导,这可不行,风险太大了!棉絮是极好的易燃物,燃点低,积累这么厚,遇到一点火星,比如电机过热打火、轴承摩擦过热、甚至一个没掐灭的烟头,立马就能轰燃起来,火势蔓延飞快,扑救都困难!这是重大的火灾隐患!必须随时清理,班班清,绝对不能‘攒’!这是拿全厂的安全、几百号工人的生命在冒险!”
他又走到一台高速旋转的细纱机旁,用手轻轻晃了晃防护罩,发现有些松动:“这防护罩安装得不太牢固,间隙也偏大了点?万一女工同志的长辫子没盘紧塞好,或者袖子、围巾松了脱线,被高速旋转的部件卷进去,后果不堪设想,断手断胳膊都是轻的!必须立即加固,缩小间隙!”
转到织布车间,他同样目光锐利地指出了几处问题。
有的消防通道被临时堆放的半成品布匹占去了一半宽度;有的电线老化了,胶皮开裂,铜线裸露;还有的女工为了操作方便、看得清楚,私自把防护罩拆了放在一边,裸机运转。
纺织厂的几位领导脸色渐渐有些不好看了,笑容变得勉强。
本来是请人来介绍经验、脸上贴金的,没想到让人家刚进门就看了个底掉,当面指出这么多扎眼的问题,还句句在理,驳都没法驳。
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脸上有点挂不住,语气有点生硬,试图解释:“张处长,你的意见很对,非常专业。不过我们厂这些年一直就是这么干的,也没出过大事故嘛。现在年底了,生产任务压得特别紧,上级催得急,要突击完成任务指标,同志们连轴转,有些细节难免顾不到,大家也都习惯了,小心点就是了……”
张霖态度很坚决,没给他留面子,声音在噪音中依然清晰:“领导,事故没出是万幸,是老师们傅们小心!但隐患就在这儿明摆着,而且不止一处!真等出了事,死了人,伤了人,烧了厂房,再来整改,就晚了!
那时候任务指标彻底泡汤,责任更大!处分更严!咱们不能等出了事再后悔,那代价就太大了!这些整改起来并不难,花不了多少时间,也不需要太大成本,但能避免无法挽回的大损失!安全和生产不是对立的,抓好了安全,更能保障生产持续稳定地进行,这才是真正对生产任务负责!”
厂党委书记一直没怎么说话,仔细听着看着,脸色越来越凝重,此时他深吸一口气,拦住了还想辩解的副厂长,斩钉截铁地说:“张处长说得对!句句在理,针针见血!是我们麻痹了!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
被生产指标一压,就忘了安全这根弦!你看得准,说得狠,这是给我们打了一针清醒剂,敲了警钟,帮我们排了大雷!”
他猛地转身,对身后的车间主任、设备科长、安技科长大声命令道:“都听见了吗?马上组织人手,今天就停下一部分机台,彻底清理所有飞花,角角落落都不准放过!设备科立刻派人检查所有防护罩,不合格的马上修、马上换!安教科立刻下发紧急通知,重新强调安全规程,谁也不能图省事!通道立刻清理出来!张处长指出的所有问题,一件件落实责任到人,明天这个时候,我亲自来检查验收!哪个环节出问题,哪个负责人负责!”
安排完,他用力握住张霖的手,诚恳地说:“谢谢你啊,张处长!你这趟来得太值了!真是不虚此行!你这不光是来讲课,是给我们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安全课!以后我们必须请你常来监督指导!我们的经验汇报会,等你看了现场再听,肯定更有针对性!”
张霖也乐了,这厂长是真的不清楚这些吗?就在眼巴前的事。
要么就是平常不下来转。
要么就是有阻力执行不下去,想借用他这个外力破局。
不过,这不关张霖的事,他只要借助这次活动刷名声就好了。
不光保卫处的弟兄们看他眼神带着佩服,干活更起劲,其他车间的老师傅、班组长见了他,也老远就主动打招呼,递根烟。
有些人还会凑近了聊几句自己车间安全上的事,比如“张处,您看我们那儿那个漏油的毛病怎么治本?”“我们组那小年轻老忘戴护目镜,咋整?”。
杨书记见了他,脸上的笑意都多了几分,在下次厂务会上又特意提了这事,让他把讲的内容好好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报厂党委和工业局各一份。
不过张霖自己心里那根弦绷得没松。
该下车间下车间,该巡查巡查,年关前的安保大检查更是亲自带队,一点没放松。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嘴上说得天花乱坠,理论一套套,要是自己厂里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纰漏,那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谁也兜不住。
这天刚协调完一起因为车间工具保管不善引发的工人纠纷,厂办通讯员就小跑着过来通知,说工业局正式下了红头文件,要组织一个安全生产经验交流巡回小组,点名让张霖作为核心主讲员之一,先去几个重点厂子转转。
名单上有第一纺织厂、第二化工厂、第三食品厂、红星机械厂等五六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厂。几乎同时,轧钢厂办公室的电话也开始响得频繁了些,都是些没在名单上的兄弟单位,拐弯抹角地打听,想邀请张霖同志“抽空去指导指导工作”,“传经送宝”。
第一个发来正式公函、盖着大红印章的,是四九城第一纺织厂。
这纺织厂和轧钢厂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当,隔行如隔山。
接到任务,张霖没急着动身。
他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先跑了一趟厂技术科和厂图书馆,又托人从工业局劳保处、兄弟单位找了些纺织行业的安全生产资料、操作规程、设备说明图和典型事故案例通报,连着熬了两个大夜,把纺织厂的工艺流程、设备风险点、常见事故类型(火灾、粉尘爆炸、机械卷轧、噪音聋)摸了个八九不离十。
他还特意抽空找了厂里几个早年从纺织行业支援重工业调过来的老师傅聊天,请教了些书本上没有的实际情况和“土办法”。
去纺织厂那天,他没摆谱,轻车简从,自己开车就直接过去了。
纺织厂的领导显然极为重视,厂党委书记、厂长、主管生产和安全的副厂长等五六个人亲自在厂门口迎接,热情地握手寒暄,嘴里都是“欢迎张专家”、“感谢来指导”,然后就要簇拥着他去布置一新的会议室,先听厂里的全面汇报。
张霖被这热情整的都有点懵。
他哪接受过这种待遇啊?以前弄出点什么成绩,哪怕去是区局市局领奖都没这待遇。
张霖客气但坚决地摆摆手:“各位领导太客气了,我不是什么专家,就是来学习的。汇报先不急。能不能先让我去车间转转,实地看看咱们厂实际是怎么干的?光听纸上说的,我心里没底,等下讲起来也空对空,怕对不起咱们厂这么隆重的接待。”
厂领导们对视一眼,颇感意外,这年轻人不按常理出牌啊。
但看他态度诚恳,眼神清正,不像故意找茬摆架子,书记就笑了:“好!张处长真是名不虚传,务实!那就客随主便,先去车间看看,眼见为实嘛!请!”
一行人换上干净的工装帽,戴上口罩,走进了纺纱车间。
巨大的轰鸣声瞬间像潮水般包围过来,面对面说话都得扯着嗓子喊。
空气中弥漫着棉絮和机油的味道,细小的飞絮无处不在,呼吸都觉得有点呛。
张霖看得极其仔细,放缓脚步,看女工们接线头的操作是否规范流畅,看机器运转有无异响或抖动,看地面有没有油污滑腻,看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无阻,看灭火器摆放位置是否合理、压力指针是否在绿区,还特意留意了电线线路是否规整、开关箱有没有盖严实。
在细纱车间,他停住了脚步,指着墙根、管道后面和机器设备底部堆积的厚厚的、像积雪一样的飞花,大声问陪同的车间主任:“主任同志,这些飞花,平时多久清理一次?”
车间主任凑近了大声回答:“一般是轮班交接的时候简单扫一下,有时候生产任务紧,机器不停人歇,就……就攒一攒,等周末搞大扫除再彻底清一回。”
张霖眉头紧紧皱起来了,语气变得严肃:“领导,这可不行,风险太大了!棉絮是极好的易燃物,燃点低,积累这么厚,遇到一点火星,比如电机过热打火、轴承摩擦过热、甚至一个没掐灭的烟头,立马就能轰燃起来,火势蔓延飞快,扑救都困难!这是重大的火灾隐患!必须随时清理,班班清,绝对不能‘攒’!这是拿全厂的安全、几百号工人的生命在冒险!”
他又走到一台高速旋转的细纱机旁,用手轻轻晃了晃防护罩,发现有些松动:“这防护罩安装得不太牢固,间隙也偏大了点?万一女工同志的长辫子没盘紧塞好,或者袖子、围巾松了脱线,被高速旋转的部件卷进去,后果不堪设想,断手断胳膊都是轻的!必须立即加固,缩小间隙!”
转到织布车间,他同样目光锐利地指出了几处问题。
有的消防通道被临时堆放的半成品布匹占去了一半宽度;有的电线老化了,胶皮开裂,铜线裸露;还有的女工为了操作方便、看得清楚,私自把防护罩拆了放在一边,裸机运转。
纺织厂的几位领导脸色渐渐有些不好看了,笑容变得勉强。
本来是请人来介绍经验、脸上贴金的,没想到让人家刚进门就看了个底掉,当面指出这么多扎眼的问题,还句句在理,驳都没法驳。
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脸上有点挂不住,语气有点生硬,试图解释:“张处长,你的意见很对,非常专业。不过我们厂这些年一直就是这么干的,也没出过大事故嘛。现在年底了,生产任务压得特别紧,上级催得急,要突击完成任务指标,同志们连轴转,有些细节难免顾不到,大家也都习惯了,小心点就是了……”
张霖态度很坚决,没给他留面子,声音在噪音中依然清晰:“领导,事故没出是万幸,是老师们傅们小心!但隐患就在这儿明摆着,而且不止一处!真等出了事,死了人,伤了人,烧了厂房,再来整改,就晚了!
那时候任务指标彻底泡汤,责任更大!处分更严!咱们不能等出了事再后悔,那代价就太大了!这些整改起来并不难,花不了多少时间,也不需要太大成本,但能避免无法挽回的大损失!安全和生产不是对立的,抓好了安全,更能保障生产持续稳定地进行,这才是真正对生产任务负责!”
厂党委书记一直没怎么说话,仔细听着看着,脸色越来越凝重,此时他深吸一口气,拦住了还想辩解的副厂长,斩钉截铁地说:“张处长说得对!句句在理,针针见血!是我们麻痹了!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
被生产指标一压,就忘了安全这根弦!你看得准,说得狠,这是给我们打了一针清醒剂,敲了警钟,帮我们排了大雷!”
他猛地转身,对身后的车间主任、设备科长、安技科长大声命令道:“都听见了吗?马上组织人手,今天就停下一部分机台,彻底清理所有飞花,角角落落都不准放过!设备科立刻派人检查所有防护罩,不合格的马上修、马上换!安教科立刻下发紧急通知,重新强调安全规程,谁也不能图省事!通道立刻清理出来!张处长指出的所有问题,一件件落实责任到人,明天这个时候,我亲自来检查验收!哪个环节出问题,哪个负责人负责!”
安排完,他用力握住张霖的手,诚恳地说:“谢谢你啊,张处长!你这趟来得太值了!真是不虚此行!你这不光是来讲课,是给我们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安全课!以后我们必须请你常来监督指导!我们的经验汇报会,等你看了现场再听,肯定更有针对性!”
张霖也乐了,这厂长是真的不清楚这些吗?就在眼巴前的事。
要么就是平常不下来转。
要么就是有阻力执行不下去,想借用他这个外力破局。
不过,这不关张霖的事,他只要借助这次活动刷名声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