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挽月私会,秘密曝光-《重生嫡女:权倾天下》

  晨光尚未完全照亮巷口,云倾凰已静静立于西角门内。袖中毒囊的位置依旧偏左三分,昨夜她便吩咐阿菱更换了香炉灰,重新糊好窗纸,连门槛下的青砖也都仔细翻查过。若再有细作潜入,必会留下痕迹。

  没过多久,一道清瘦身影自薄雾中悄步走近,低首奉上一只油纸包。云倾凰未发一语,只以指尖轻轻挑开外层,取出其中三样东西。

  第一件是半片泥印拓痕,清晰压于薄绢之上,蝶纹绣工细腻可辨——正是苏挽月常用的针法,每一处细节都精致如生。只是这尺寸略窄半寸,一看便知是为了束足行走窄门、躲避耳目而刻意改制。

  第二件是两粒熏香残屑,深褐中泛着灰色,气息微带辛辣。云倾凰鼻尖轻动,便认出这是东宫特供的沉水香丸,寻常贵女根本无缘得见,更别说私藏携带。

  第三件是一角便笺残页,未有署名,可字迹却熟悉得令人心悸。墨色略显浮浅,应是匆忙写就。“戌时三刻”四字的横笔略带拖尾,“旧帘不卷”末笔有明显顿挫——这正是苏挽月抄经时独有的笔法习惯。

  云倾凰合上双眼,瞬息间将三日前夜的事串联起来:苏挽月借口旧疾复发闭门不出;云铮遣人请医煎药,柳氏还亲自送过汤药。然而戌时刚至,一辆毫不惹眼的青帷马车从后巷悄声驶出,直至城南别院附近消失两个时辰。同一时分,太子推说身体不适未赴早朝,东宫戒备森严,连近侍太监都被屏退殿外。

  时间如此吻合,行迹这般隐秘,物证环环相扣。

  “并非偶遇。”云倾凰睁开眼,声音冷如刀锋,“而是定期私会。”

  探子仍旧低首:“属下未敢近前,只在外围守望。见到太子亲随遣退护卫,仅留一名心腹内监守门。苏姑娘……是被人搀下马车的。”

  云倾凰目光微微一凝。

  被人搀扶下车——不是病弱,便是酒醉,或是力竭难行。而一个养女,与身为未婚夫姐夫的太子,深夜秘密相会于别院,又如此遮掩行迹,岂止是逾越礼法?

  她将三样东西重新包入油纸,以蜡印封口,并在封口处压下一枚指痕。动作从容不紊,不见半分迟疑。这枚蜡印由她亲手调制,遇热不形变、遇水不消融,唯特定药水可解。一旦开封,痕迹立现。

  “继续盯着,不必接近。”她低声嘱咐,“若有异动,三更时分敲瓦两声。”

  探子领命悄步退去,身形渐融于明亮起来的天光中。

  云倾凰立于巷口,抬手轻抚腰间短剑。剑鞘上裂痕依旧,昨日猎台一战渗出的血迹已干,凝成一道暗红。指尖缓缓抚过裂口,触到内侧一道极浅的刻痕——她昨夜已查验过,那是夜宸渊所留的记号,似“归”非“归”,似“启”非“启”,含义未明。

  但此刻她无暇深究。

  掌心忽传来一阵隐痛,她展开右手,一道旧疤横贯虎口——那是前世云子恒刺穿她手掌所留。那时她还信着血脉亲情,以为胞弟终可回头。如今不过名姓更易、容颜已改,背叛却依旧来自至亲之人。

  苏挽月表面柔弱,实则步步为营、精于算计;太子身为储君,竟与养妹私通,全然不顾礼法纲常。这两人暗中勾结,绝不止于儿女私情,必有权谋相交。否则何必如此隐秘?又为何偏选城南别院——那宅子名义属云府产业,实则早被太子暗中掌控多年。

  她缓缓收拢手指,转身入府。

  步态平稳,衣袂未扬半分。经过中庭时,丫鬟婆子见她纷纷低首避让。柳氏派人监视西院已久,她不能流露一丝异样。

  踏入书房,她取出一卷《女诫》,提笔蘸墨开始抄写。字迹工整秀丽,俨然世家嫡女应有的端庄。砚边一只素瓷杯中的茶早已凉透,映出她半张静无波澜的脸——唯有眼底深处,隐约寒光流转。

  脑中线索迅速归位:

  ·苏挽月诈病离府,太子同时称病不朝;

  ·两人会面地点乃太子掌控之别院,绝非偶然;

  ·所用熏香系东宫特供,外流即属违制;

  ·绣鞋拓痕显示她刻意改扮身形,显然熟知巡查规律;

  ·便笺内容含时间与暗语,“旧帘不卷”或指某处固定接应信号。

  此事若揭,太子声名尽毁,陛下必怒。苏挽月身为云府养女,云家亦将受牵连,云铮仕途恐终断于此。但若压下此事,这两人勾结愈深,日后联手构陷只会更为致命。

  她悬笔凝墨,目光落在最后一句:“妇德不必才明绝异,惟在贞静幽闲。”

  唇角微弯,却不见丝毫笑意。

  贞静?幽闲?

  那夜纵马驰骋如风的女子,早将这些虚言撕得粉碎。而今藏在这副皮囊之下的,并非闺中弱质,而是手握利刃、前来索命之人。

  她重新蘸墨,继续书写,似从未停顿。

  窗外脚步声近,是春桃照例送来汤药。她如常接过药碗置于案角,待春桃离去,才轻轻将药推开。这汤药日日送来,她从不饮尽,只留一口验毒。今日亦然。

  片刻之后,阿菱进屋整理书案,目光掠过那只油纸包,不着痕迹地将其移至妆匣底层。那底下还藏着铜符、铭牌、战报凭证,重重叠叠,每一件皆可致人死地。

  云倾凰搁笔活动手腕。

  距三日后的子时取战报之约,还剩两日。她需稳住西院局面,防柳氏再生动荡,同时紧盯城南动静。太子轻骑轮调至旧烽燧之事,亦不容半分松懈。两条线索并进,一为家宅污秽,一为军政异动,皆可成她手中利刃。

  她起身踱至窗前,望向城南。

  天光已破云层,洒落远处屋脊,泛起一片清冷金色。那条通往旧烽燧的古道,此时应有尘烟扬起。

  她记得夜宸渊曾说:“风不会一直停着。”

  可她也明白,真正的风暴从不在于风起之时,而在于人心溃烂之刻。

  苏挽月与太子的私情,并非终局,而是一段引信。

  她回到案前,继续抄写《女诫》,笔锋稳健流畅,不见半分滞涩。

  直至最后一句落定,她停笔吹墨,将纸揭下投入火盆。

  火焰瞬吞纸面,“贞静幽闲”四字在火舌间扭曲、焦黑,终成灰烬。

  她静望那团燃烧的纸,直至彻底化作灰屑。

  而后取来新纸,重新展笔书写。

  墨线初展,门外忽然传来细微响动。

  瓦片被叩响——两声短,一声长。

  三更未至,为何讯息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