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片叩响的瞬间,云倾凰已无声移至妆匣前。她没有点灯,指尖径直探入底层暗格,取出那只油纸包。蜡印封口完好,指痕未变,她略一颔首,将其中三样东西再次摊开在掌心。
泥印拓痕依然清晰,蝶纹绣边微窄半寸;香屑颗粒未动,色泽沉褐带灰;便笺残页上“戌时三刻”与“旧帘不卷”字迹笔锋拖尾与顿挫如昨。她用指甲轻刮香屑,碾作细末纳入袖中空管,随即吹燃火折,将残页投入铜盆焚为灰烬。
阿菱推门无声而入,垂首静待吩咐。
“传密语:风未起,勿惊。”
阿菱领命退下,人还未出书房,便已隐入回廊暗影之中。
云倾凰转身铺开一张北境舆图,边缘磨损处现出多年折痕——这是她重生首日便藏入书架夹层的军图。她执朱笔于城南别院处圈点,又从东宫至该处沿途画出虚线,旁注“沉水香丸流通之径”。三样证物分别以符号标记:蝶纹代足印,灰粒代香源,残字代会面时辰。
她在图侧写下四字:“待时而动。”
随后提剑划破指尖,将血珠滴落墨迹之上。血干即凝,非特定药水不可褪去,此法源自破锋营旧日密传。
原物不可久留。她取来一面双层铜镜,旋开底座夹层,将泥印拓片仔细嵌入,再以发丝缠绕机关扣死。又从琴匣中取出旧琴轸,撬开内芯,把香屑尽数填入,复原如初。这两处皆是她早年布下的暗窍,非本人手法不能开启,妄动者反遭机关所伤。
末了,她提笔另写一纸伪证:某失势老臣曾租用城南别院养病,留有咳血帕一方,交由西市牙人散布。若日后有人追查,必误入歧途。
天光渐明,透窗而入时,她已将舆图卷起,藏入床底暗槽。袖中毒囊仍在原处,昨夜所察异样早已被她调换——囊中所盛,早已不是原先那味毒。
宁王府方向,依旧毫无动静。
她登上西院高台,远望飞檐轮廓。晨雾未散,王府门前石狮静默,不见车马往来。她取出匕首,在掌心划下一痕。痛意清晰,神思愈明。
夜宸渊猎台相救,赠折扇、予铭片、允入地窖取战报,看似出手相助,实则步步设局。那剑鞘裂口内的刻痕至今未解,似“归”非“归”,似“启”非“启”,或许是某种军中暗号?若他早知苏挽月与太子私会之事,为何隐而不发?若不知情,又为何偏偏在她追查箭镞之时,递来陈远山的线索?
三种可能在她心中交织:
其一,他尚未知情,则她仍占先机,可借势搅乱云府;
其二,他已知却不动,则所图更大,或正静待太子自曝其短;
其三,他早已将情报密呈御前,则风暴将至,她必须赶在圣旨下达之前布完此局。
她闭目凝神片刻,再睁眼时目光已定。
暂不接触宁王府,亦不试探其底线。静观其变,方为上策。
沉默非怯懦,而是藏刃于鞘。
日上三竿,院中传来诵读声。
她缓步走出,见苏挽月立于梧桐树下,手捧《女诫》低声诵读,音调柔婉,一字一句,仿佛真怀悔悟之心。柳氏倚靠廊柱,含笑听着,不时颔首:“柔筝近来勤勉许多,宫宴献艺之事,陛下似有松口之意。”
云倾凰脚步稍停,手中正捧一册新抄《女诫》。
她缓步上前,递出书本:“妹妹如此用心,姐姐也当自省。这本是我昨夜所抄,愿与你同修妇德。”
苏挽月抬眼,眸光微微一颤。伸手接过时,指尖触及纸页,不由一僵。翻开首页,字迹工整端庄,无一涂改,确是悉心誊写。她勉强弯唇:“谢姐姐厚意。”
两人目光短暂相碰。
云倾凰唇角轻扬,眼中却凝冷如霜。
苏挽月垂首避开,合上书册,嗓音轻柔:“姐姐近来气色也好转了,想必……心结已解。”
“心结?”云倾凰声淡如水,“有些事,不必解开,只需牢记。”
苏挽月指节收紧,书页边缘泛起细褶。
她欲言又止,终只低语:“姐姐说的是。”
云倾凰未再多言,转身离去。步履平稳,衣袂轻拂石阶。身后传来柳氏的称许之声,夸苏挽月“德行日进”,又提及东宫近侍昨夜传来消息,说太子对宫宴安排颇为期待。
她脚步未停,心中却已落定。
苏挽月越是故作无辜温婉,越透出其心虚。宫宴献艺,正是她攀附权势、稳固地位的关键一步。若在此时揭破私情,非但毁其前程,更将累及云府满门。但她不能此刻动手。
时机未至。
太子调遣府兵往旧烽燧的消息尚未查明,夜宸渊的地窖之约仍有两日。此时掀案,只会打草惊蛇,令对方提前销毁证据、转移人证。她需等待一个更大的破绽——一个足以使皇帝震怒、百官哗然、无人可护的致命时机。
回到西院,她取出旧琴轸,再验香屑仍在。又查铜镜夹层,拓片完好。一切稳妥。
阿悄步进屋,低语:“城南别院昨夜有马车进出,辰时离府,去向不明。”
云倾凰颔首:“继续盯住,若见回程,立即来报。”
“是。”
她坐回案前,提笔默写破锋营将士名录。一名未毕,外头已传来春桃的脚步声。
药碗照例送到,她接过,置于案角。待春桃退出,即以银针试毒,针尖微黑,洗净再试,二次无异。她倾去大半,留一口于碗底。
这已不是初次有人暗中下毒。
她将药碗推至一旁,继续书写。笔锋稳健,不见半分滞涩。写至“陈远山”三字,笔尖稍顿,继而一笔到底。
此人若真尚在人间,必藏匿于东宫势力所及之处。而苏挽月与太子私会,极可能与之相关。否则,何必偏选太子所控之别院?
她搁笔起身,踱至窗前。远处宫城轮廓朦胧可见,金瓦映日,气象肃穆。宫宴在即,各方势力暗涌。她心知自己正立于风暴将起的边缘。
真正的杀局,从不显露于喧哗之中。
而在众人皆以为太平时,已悄然逼近。
她轻抚腰间短剑。
鞘上裂痕依旧,昨日渗出的血迹已干,凝成一道暗红。指腹抚过内侧刻痕,仍未能辨明其意。
但无妨。
她不需要读懂他人的暗示。
她只需让所有人,听见她的刀鸣。
院外忽有脚步声趋近,轻而疾。
她转身,见一名小厮模样的人快步走来,手捧一封素笺。
“宁王府来信。”
泥印拓痕依然清晰,蝶纹绣边微窄半寸;香屑颗粒未动,色泽沉褐带灰;便笺残页上“戌时三刻”与“旧帘不卷”字迹笔锋拖尾与顿挫如昨。她用指甲轻刮香屑,碾作细末纳入袖中空管,随即吹燃火折,将残页投入铜盆焚为灰烬。
阿菱推门无声而入,垂首静待吩咐。
“传密语:风未起,勿惊。”
阿菱领命退下,人还未出书房,便已隐入回廊暗影之中。
云倾凰转身铺开一张北境舆图,边缘磨损处现出多年折痕——这是她重生首日便藏入书架夹层的军图。她执朱笔于城南别院处圈点,又从东宫至该处沿途画出虚线,旁注“沉水香丸流通之径”。三样证物分别以符号标记:蝶纹代足印,灰粒代香源,残字代会面时辰。
她在图侧写下四字:“待时而动。”
随后提剑划破指尖,将血珠滴落墨迹之上。血干即凝,非特定药水不可褪去,此法源自破锋营旧日密传。
原物不可久留。她取来一面双层铜镜,旋开底座夹层,将泥印拓片仔细嵌入,再以发丝缠绕机关扣死。又从琴匣中取出旧琴轸,撬开内芯,把香屑尽数填入,复原如初。这两处皆是她早年布下的暗窍,非本人手法不能开启,妄动者反遭机关所伤。
末了,她提笔另写一纸伪证:某失势老臣曾租用城南别院养病,留有咳血帕一方,交由西市牙人散布。若日后有人追查,必误入歧途。
天光渐明,透窗而入时,她已将舆图卷起,藏入床底暗槽。袖中毒囊仍在原处,昨夜所察异样早已被她调换——囊中所盛,早已不是原先那味毒。
宁王府方向,依旧毫无动静。
她登上西院高台,远望飞檐轮廓。晨雾未散,王府门前石狮静默,不见车马往来。她取出匕首,在掌心划下一痕。痛意清晰,神思愈明。
夜宸渊猎台相救,赠折扇、予铭片、允入地窖取战报,看似出手相助,实则步步设局。那剑鞘裂口内的刻痕至今未解,似“归”非“归”,似“启”非“启”,或许是某种军中暗号?若他早知苏挽月与太子私会之事,为何隐而不发?若不知情,又为何偏偏在她追查箭镞之时,递来陈远山的线索?
三种可能在她心中交织:
其一,他尚未知情,则她仍占先机,可借势搅乱云府;
其二,他已知却不动,则所图更大,或正静待太子自曝其短;
其三,他早已将情报密呈御前,则风暴将至,她必须赶在圣旨下达之前布完此局。
她闭目凝神片刻,再睁眼时目光已定。
暂不接触宁王府,亦不试探其底线。静观其变,方为上策。
沉默非怯懦,而是藏刃于鞘。
日上三竿,院中传来诵读声。
她缓步走出,见苏挽月立于梧桐树下,手捧《女诫》低声诵读,音调柔婉,一字一句,仿佛真怀悔悟之心。柳氏倚靠廊柱,含笑听着,不时颔首:“柔筝近来勤勉许多,宫宴献艺之事,陛下似有松口之意。”
云倾凰脚步稍停,手中正捧一册新抄《女诫》。
她缓步上前,递出书本:“妹妹如此用心,姐姐也当自省。这本是我昨夜所抄,愿与你同修妇德。”
苏挽月抬眼,眸光微微一颤。伸手接过时,指尖触及纸页,不由一僵。翻开首页,字迹工整端庄,无一涂改,确是悉心誊写。她勉强弯唇:“谢姐姐厚意。”
两人目光短暂相碰。
云倾凰唇角轻扬,眼中却凝冷如霜。
苏挽月垂首避开,合上书册,嗓音轻柔:“姐姐近来气色也好转了,想必……心结已解。”
“心结?”云倾凰声淡如水,“有些事,不必解开,只需牢记。”
苏挽月指节收紧,书页边缘泛起细褶。
她欲言又止,终只低语:“姐姐说的是。”
云倾凰未再多言,转身离去。步履平稳,衣袂轻拂石阶。身后传来柳氏的称许之声,夸苏挽月“德行日进”,又提及东宫近侍昨夜传来消息,说太子对宫宴安排颇为期待。
她脚步未停,心中却已落定。
苏挽月越是故作无辜温婉,越透出其心虚。宫宴献艺,正是她攀附权势、稳固地位的关键一步。若在此时揭破私情,非但毁其前程,更将累及云府满门。但她不能此刻动手。
时机未至。
太子调遣府兵往旧烽燧的消息尚未查明,夜宸渊的地窖之约仍有两日。此时掀案,只会打草惊蛇,令对方提前销毁证据、转移人证。她需等待一个更大的破绽——一个足以使皇帝震怒、百官哗然、无人可护的致命时机。
回到西院,她取出旧琴轸,再验香屑仍在。又查铜镜夹层,拓片完好。一切稳妥。
阿悄步进屋,低语:“城南别院昨夜有马车进出,辰时离府,去向不明。”
云倾凰颔首:“继续盯住,若见回程,立即来报。”
“是。”
她坐回案前,提笔默写破锋营将士名录。一名未毕,外头已传来春桃的脚步声。
药碗照例送到,她接过,置于案角。待春桃退出,即以银针试毒,针尖微黑,洗净再试,二次无异。她倾去大半,留一口于碗底。
这已不是初次有人暗中下毒。
她将药碗推至一旁,继续书写。笔锋稳健,不见半分滞涩。写至“陈远山”三字,笔尖稍顿,继而一笔到底。
此人若真尚在人间,必藏匿于东宫势力所及之处。而苏挽月与太子私会,极可能与之相关。否则,何必偏选太子所控之别院?
她搁笔起身,踱至窗前。远处宫城轮廓朦胧可见,金瓦映日,气象肃穆。宫宴在即,各方势力暗涌。她心知自己正立于风暴将起的边缘。
真正的杀局,从不显露于喧哗之中。
而在众人皆以为太平时,已悄然逼近。
她轻抚腰间短剑。
鞘上裂痕依旧,昨日渗出的血迹已干,凝成一道暗红。指腹抚过内侧刻痕,仍未能辨明其意。
但无妨。
她不需要读懂他人的暗示。
她只需让所有人,听见她的刀鸣。
院外忽有脚步声趋近,轻而疾。
她转身,见一名小厮模样的人快步走来,手捧一封素笺。
“宁王府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