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后,时领吏部的王戎叔叔创制了甲午制选官,也就是选官要先试用,然后通过考核政绩来确定是征用还是辞退。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一举措招来了是非,朝堂上大多数官员都猛烈攻击王戎叔叔,用的借口无非就是典谟尧舜之类的。我实在是不明白,这些人睁眼说瞎话竟然脸不红心不跳,谁不知道他们心里怎么想的?
不,皇帝不知道……
陛下本身就听劝,朝堂上很多元老都在反对,想让陛下免去王戎叔叔的官职。好在王戎叔叔家跟贾后本身就是姻亲,求了贾后才免去了惩罚。
之后我便提着礼物去看望了王叔叔,他还是那副洒脱的样子,只是眼角更加疲惫了。
他笑嘻嘻地跟我说道:“看,不是我不愿意啊,以后你可不要再怪我了。”
我疑惑地问道:“路还很长,何故失去希望?”
他再次呵呵一笑,“士族固然不喜欢我的举措,但朝堂寒门你看到一个替我说话的了吗?这才是可悲的啊。”
“可是……”
“我肩上不止有自己这颗脑袋,延祖,你可能不信,我并不怕死。好了,我无需你安慰,怎么过都要比你洒脱,随我去看热闹吧。”
“好。”
他领着我进了一间大屋,还没进屋就听见一群笑声、喝彩声和击扇声,里面好似是在清谈。
这里面有一半是王家人,只见王衍坐在主位,手持麈尾气定神闲地在说着什么,他身材修长面容平静,手如白玉半握着麈尾玉柄,真好似神仙下凡。
王家子孙王敦、王导、王诩、王澄等皆在座,我突然想起人传言说王家子弟共坐一堂,仿佛琳琅珠玉一般。
加上刚进门的王戎,这些人个个身居高位,处处显露着修养,琅琊王家真是名不虚传。
还有一些朝中大臣也在,他们多少也跟王家有姻亲关系,正在认真听着王衍的辩论,只有裴頠一个人皱着眉欲言又止的样子。
裴頠是王戎叔叔的女婿,我跟他关系还挺好,我知道他想说什么。
我在门口挑了个位置跪坐下来,也打算听听。
只是突然间我又不想听了……
想这一间屋子里汇集了多少朝廷大臣啊,跟琅琊王家齐名的家族也不少,他们也能在自己家的屋子里聚集这么些大臣,那这晋朝江山到底算谁的?
那些寒门百姓呢?这国家跟他们有关吗?
可怜王戎叔叔为国荐才的举措怕是连自己族人都不能认同,他在这满是珠玉的屋子里或许也会孤独吧。
我轻叹一声恰好发现一个少年转过头看着我,他跟王导坐在一起,正是新继任的琅琊王司马睿。我遥遥向他作礼,他微笑还礼。
他似乎很是谦卑,色恭而言轻,神藏而似惊,笑起来近乎谄媚。这本没什么,可他毛发特异骨骼厚重。这就奇怪了,他身强体壮本该气壮神凝,本不至于显露出身弱之象。
司马氏的各位王爷倒是少有这样的,像这样善于隐藏自己的人未来不可预测,再加上特异之相,恐怕不会久居人下。
这时人群中又有夸赞之声传来,拿着麈尾主持着清谈的王衍又换了个话题。
“下一谈在下倒是想谈谈老子关于天下之话题,‘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此究竟何意?”
在座没人敢谈,纷纷请求王衍解惑。
于是王衍微微摇着麈尾开始了自己的分析。
“五色五音五味之欲助长人之贪欲,使人陷于欲望而迷失,所以圣人治世为腹不为目,即以长养身体回归自然为务,不能舍本逐末。
当今之人贪权争利,把宠辱得失看的很重,岂不知邀宠恶辱本身就已经是卑下自己依附别人的表现。天地自然众生平齐,人却因贪而自处于卑下,最终失去了自由,岂不是很可悲吗?
庄子云‘辨乎荣辱之境,定乎内外之分。’贤人该当如此,岂能以虚名小利束缚自然之性。
荣辱本身就是人的感觉,而追求恩宠更会让自己失去先天自由,所以不需要对外在的荣辱过分关注。
既然荣辱是外在的,不该关注,那什么是内在?我们该关注什么呢?”
说着他环视了一周,见大家都在等他,便也不再卖关子了。
“所以我们便要分清内外,若是儒家,这个内当是德行的修养。但对于推崇自然的老子来说,德行本身也是外,只要人心清净,守静以致虚,那么人便能自然而然,获得自由之境。
那人该如何清净呢?仔细想想,我们的忧虑痛苦从何而来?根源不就是我们的身体吗?如果身体都没了,那还会有忧虑吗?所以我们最该关注的就是自己的这个人身。
人们通往自由快乐的道路也不是获得什么,正是关注自己自身的成长,放下外在的障碍。
所以我们应该像重视外部忧患一样重视自己的人身,这样才不至于本末倒置,而重视自己的人身也就是重视外部的忧患了。
既然我们分清了荣辱内外,那对于国家来说也应该是这样。像儒家一样把国家看的比自身更重要便是本末倒置,因自身对外部概念的贪求而导致斗争冲突,这样只能助长贪婪不能治理好国家。
所以,‘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该解释为:爱惜自身超过国家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
好比君主为了一个信念、名利、愤怒等这些外物而斗争,其对国家和人民都是不利的。只有爱自己身体胜过爱国家的人,才会知道人身的可贵,才会爱护人本身,更明白什么是根本,不会为了虚荣而劳民伤财,也不会为了一个概念而罔顾百姓。”
他说完很多人陷入了沉思,还是只有裴頠欲言又止。
王衍确实很能说,事理上好像没什么问题,也算能契合道家,但我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我记得山伯伯曾评价他说‘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尽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我好像有了跟山伯伯一样的想法,只是如今并不能说上来哪里不对劲……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一举措招来了是非,朝堂上大多数官员都猛烈攻击王戎叔叔,用的借口无非就是典谟尧舜之类的。我实在是不明白,这些人睁眼说瞎话竟然脸不红心不跳,谁不知道他们心里怎么想的?
不,皇帝不知道……
陛下本身就听劝,朝堂上很多元老都在反对,想让陛下免去王戎叔叔的官职。好在王戎叔叔家跟贾后本身就是姻亲,求了贾后才免去了惩罚。
之后我便提着礼物去看望了王叔叔,他还是那副洒脱的样子,只是眼角更加疲惫了。
他笑嘻嘻地跟我说道:“看,不是我不愿意啊,以后你可不要再怪我了。”
我疑惑地问道:“路还很长,何故失去希望?”
他再次呵呵一笑,“士族固然不喜欢我的举措,但朝堂寒门你看到一个替我说话的了吗?这才是可悲的啊。”
“可是……”
“我肩上不止有自己这颗脑袋,延祖,你可能不信,我并不怕死。好了,我无需你安慰,怎么过都要比你洒脱,随我去看热闹吧。”
“好。”
他领着我进了一间大屋,还没进屋就听见一群笑声、喝彩声和击扇声,里面好似是在清谈。
这里面有一半是王家人,只见王衍坐在主位,手持麈尾气定神闲地在说着什么,他身材修长面容平静,手如白玉半握着麈尾玉柄,真好似神仙下凡。
王家子孙王敦、王导、王诩、王澄等皆在座,我突然想起人传言说王家子弟共坐一堂,仿佛琳琅珠玉一般。
加上刚进门的王戎,这些人个个身居高位,处处显露着修养,琅琊王家真是名不虚传。
还有一些朝中大臣也在,他们多少也跟王家有姻亲关系,正在认真听着王衍的辩论,只有裴頠一个人皱着眉欲言又止的样子。
裴頠是王戎叔叔的女婿,我跟他关系还挺好,我知道他想说什么。
我在门口挑了个位置跪坐下来,也打算听听。
只是突然间我又不想听了……
想这一间屋子里汇集了多少朝廷大臣啊,跟琅琊王家齐名的家族也不少,他们也能在自己家的屋子里聚集这么些大臣,那这晋朝江山到底算谁的?
那些寒门百姓呢?这国家跟他们有关吗?
可怜王戎叔叔为国荐才的举措怕是连自己族人都不能认同,他在这满是珠玉的屋子里或许也会孤独吧。
我轻叹一声恰好发现一个少年转过头看着我,他跟王导坐在一起,正是新继任的琅琊王司马睿。我遥遥向他作礼,他微笑还礼。
他似乎很是谦卑,色恭而言轻,神藏而似惊,笑起来近乎谄媚。这本没什么,可他毛发特异骨骼厚重。这就奇怪了,他身强体壮本该气壮神凝,本不至于显露出身弱之象。
司马氏的各位王爷倒是少有这样的,像这样善于隐藏自己的人未来不可预测,再加上特异之相,恐怕不会久居人下。
这时人群中又有夸赞之声传来,拿着麈尾主持着清谈的王衍又换了个话题。
“下一谈在下倒是想谈谈老子关于天下之话题,‘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此究竟何意?”
在座没人敢谈,纷纷请求王衍解惑。
于是王衍微微摇着麈尾开始了自己的分析。
“五色五音五味之欲助长人之贪欲,使人陷于欲望而迷失,所以圣人治世为腹不为目,即以长养身体回归自然为务,不能舍本逐末。
当今之人贪权争利,把宠辱得失看的很重,岂不知邀宠恶辱本身就已经是卑下自己依附别人的表现。天地自然众生平齐,人却因贪而自处于卑下,最终失去了自由,岂不是很可悲吗?
庄子云‘辨乎荣辱之境,定乎内外之分。’贤人该当如此,岂能以虚名小利束缚自然之性。
荣辱本身就是人的感觉,而追求恩宠更会让自己失去先天自由,所以不需要对外在的荣辱过分关注。
既然荣辱是外在的,不该关注,那什么是内在?我们该关注什么呢?”
说着他环视了一周,见大家都在等他,便也不再卖关子了。
“所以我们便要分清内外,若是儒家,这个内当是德行的修养。但对于推崇自然的老子来说,德行本身也是外,只要人心清净,守静以致虚,那么人便能自然而然,获得自由之境。
那人该如何清净呢?仔细想想,我们的忧虑痛苦从何而来?根源不就是我们的身体吗?如果身体都没了,那还会有忧虑吗?所以我们最该关注的就是自己的这个人身。
人们通往自由快乐的道路也不是获得什么,正是关注自己自身的成长,放下外在的障碍。
所以我们应该像重视外部忧患一样重视自己的人身,这样才不至于本末倒置,而重视自己的人身也就是重视外部的忧患了。
既然我们分清了荣辱内外,那对于国家来说也应该是这样。像儒家一样把国家看的比自身更重要便是本末倒置,因自身对外部概念的贪求而导致斗争冲突,这样只能助长贪婪不能治理好国家。
所以,‘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该解释为:爱惜自身超过国家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
好比君主为了一个信念、名利、愤怒等这些外物而斗争,其对国家和人民都是不利的。只有爱自己身体胜过爱国家的人,才会知道人身的可贵,才会爱护人本身,更明白什么是根本,不会为了虚荣而劳民伤财,也不会为了一个概念而罔顾百姓。”
他说完很多人陷入了沉思,还是只有裴頠欲言又止。
王衍确实很能说,事理上好像没什么问题,也算能契合道家,但我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我记得山伯伯曾评价他说‘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尽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我好像有了跟山伯伯一样的想法,只是如今并不能说上来哪里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