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丝毫的慌乱,甚至连眼神都没有一丝波动。他缓缓地放下了手中的碗筷,用餐巾,优雅地、一丝不苟地擦了擦嘴。那从容不迫的姿态,仿佛他不是在朝堂上,而是在东宫的书房里,即将点评一首诗作。
他站起身,对着李世民躬身一礼,神情淡然。
“回父皇,儿臣之所想,与诸位大臣,并不一样。”
他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死寂的湖面,清晰地传入了每一个人的耳中。
李世民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诧异。他本以为,承乾会先辩解,会先撇清,却不想他竟如此直接。
“哦?有何不一样?”
李承乾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
“儿臣以为,无论是魏征的驱逐之策,还是岑文本的同化之策,都有其可取之处。”
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所有人都是一愣。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先否定对方,而是先给予了肯定。
“魏公之策,在雷霆手段,以刚克刚,可解心腹之患,永绝后患,此为‘安内’之刚;岑侍郎之策,在润物无声,以柔化之,可收归降之心,彰显天朝王道,此为‘王道’之柔。两者,皆是站在我大唐的立场上,为国为民的良策。”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让魏征和岑文本,都微微颔首,脸色稍缓。
“但是……”
他话锋一转。
“但是,诸位大人,都只是将目光,局限在了‘我大唐’与‘突厥降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思考的是如何处置,如何安置。这,是战术,是方法,却不是真正的‘国策’。”
他顿了顿,环视全场,最终,迎上了李世民那深不见底的目光,一字一顿地,抛出了一个让整个太极殿都为之震动的话。
“若是……我们将视角,再往外放一些呢?”
“将视角……往外放?”
李世民喃喃地重复着这句话,整个人,猛地一震!他那端坐于龙椅之上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微微前倾。
作为大唐帝国的掌舵者,作为一位胸怀天下的千古一帝,他那如猎鹰般的战略直觉,让他瞬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什么叫……往外放?
魏征那张万年不变的古板脸上,第一次露出了茫然之色,他穷经皓首,读遍了史书,从未听过如此说法。
房玄龄手捻长须的动作,彻底停在了半空,他那颗被誉为“智囊”的大脑,在这一刻,竟有些宕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的思索之中。
长孙无忌更是双眼微眯,浑浊的老眼中,闪过精光。
“往外放?放到哪里去?”
“太子殿下此言何意?”
其余的群臣,则彻底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之中,他们开始窃窃私语,脸上写满了不解与好奇。这个说法,太过新奇,也太过模糊,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魏王李泰,本来已经准备好了满肚子的嘲讽之词。只要李承乾说出任何具体的、有破绽的方案,他就会立刻发难。
可此刻,他却像被人当头浇了一盆冰水,硬生生地将所有话,都憋了回去。
因为他发现,李承乾根本没有给出任何方案。
他只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他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竟不知该如何反驳。
因为,你无法反驳一个你根本无法理解的东西。
整个太极殿,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就在这满殿的惊疑与思索之中,一个充满着不耐与尖酸的声音,极为刺耳地打破了这片凝重的寂静。
“故弄玄虚!”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魏王李泰,一张肥胖的脸因激动而涨得通红,他再也忍不住了,霍然起身,指着李承乾,厉声质问道:
“太子!你说得这般云里雾里,玄之又玄!什么叫‘将视角往外放’?这里是太极殿,是父皇与满朝文武商议国事的地方!”
他刻意加重了“太极殿”三个字,语气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讥讽,“这里可不是你的东宫,现在也不是在夜里,你更不是在跟你的神仙做梦!还请你用我等凡人能听得懂的话,说清楚,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他自以为抓住了李承乾的痛脚,用“做梦”和“神仙”来攻讦他,试图将他刚刚建立起来的神秘与威望,重新打回“装神弄鬼”的原形。
然而,这一次,李承乾甚至连一个眼神都没有分给他。
他完全无视了李泰的叫嚣,仿佛那只是一只苍蝇在耳边嗡嗡作响。他只是对着龙椅之上,那个真正值得他对话的人,用一种平静而悠远的语调,继续说道:
“父皇,诸位大人。在讨论如何处理眼前的突厥降民之前,儿臣想请大家,随儿臣一同,回顾一下历史。”
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开始讲起了历史。
这种做法,让李泰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从发作,只能憋着一口气,脸色由红转紫。
“我华夏立于世界中央,自古以来,北境之患,便如影随形,从未断绝。”
“自秦时起,蒙恬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何其壮哉!然,始皇崩,大秦二世而亡,匈奴复起,冒顿单于控弦之士三十余万,遂为汉之大患。”
“高祖皇帝,曾有白登之围,七日不食,何其辱也!此后,我大汉,为求安稳,行‘和亲’之策,以宗室之女,以无尽之金银丝绸,换取边境数十年的虚假和平。直至汉武大帝,卫青、霍去病横空出世,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将匈奴逐于漠北,才算一雪前耻。可诸位想过没有,为了这所谓的胜利,我大汉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数十年间的文景之治所积累的财富,一朝耗尽!”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洞穿时空的厚重感,将那段波澜壮阔而又充满血泪的史诗,清晰地展现在了众人面前。殿内许多熟悉这段历史的文臣,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李承乾顿了顿,继续道:
“匈奴之后,北境就安稳了吗?没有。”
他站起身,对着李世民躬身一礼,神情淡然。
“回父皇,儿臣之所想,与诸位大臣,并不一样。”
他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死寂的湖面,清晰地传入了每一个人的耳中。
李世民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诧异。他本以为,承乾会先辩解,会先撇清,却不想他竟如此直接。
“哦?有何不一样?”
李承乾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
“儿臣以为,无论是魏征的驱逐之策,还是岑文本的同化之策,都有其可取之处。”
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所有人都是一愣。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先否定对方,而是先给予了肯定。
“魏公之策,在雷霆手段,以刚克刚,可解心腹之患,永绝后患,此为‘安内’之刚;岑侍郎之策,在润物无声,以柔化之,可收归降之心,彰显天朝王道,此为‘王道’之柔。两者,皆是站在我大唐的立场上,为国为民的良策。”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让魏征和岑文本,都微微颔首,脸色稍缓。
“但是……”
他话锋一转。
“但是,诸位大人,都只是将目光,局限在了‘我大唐’与‘突厥降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思考的是如何处置,如何安置。这,是战术,是方法,却不是真正的‘国策’。”
他顿了顿,环视全场,最终,迎上了李世民那深不见底的目光,一字一顿地,抛出了一个让整个太极殿都为之震动的话。
“若是……我们将视角,再往外放一些呢?”
“将视角……往外放?”
李世民喃喃地重复着这句话,整个人,猛地一震!他那端坐于龙椅之上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微微前倾。
作为大唐帝国的掌舵者,作为一位胸怀天下的千古一帝,他那如猎鹰般的战略直觉,让他瞬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什么叫……往外放?
魏征那张万年不变的古板脸上,第一次露出了茫然之色,他穷经皓首,读遍了史书,从未听过如此说法。
房玄龄手捻长须的动作,彻底停在了半空,他那颗被誉为“智囊”的大脑,在这一刻,竟有些宕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的思索之中。
长孙无忌更是双眼微眯,浑浊的老眼中,闪过精光。
“往外放?放到哪里去?”
“太子殿下此言何意?”
其余的群臣,则彻底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之中,他们开始窃窃私语,脸上写满了不解与好奇。这个说法,太过新奇,也太过模糊,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魏王李泰,本来已经准备好了满肚子的嘲讽之词。只要李承乾说出任何具体的、有破绽的方案,他就会立刻发难。
可此刻,他却像被人当头浇了一盆冰水,硬生生地将所有话,都憋了回去。
因为他发现,李承乾根本没有给出任何方案。
他只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他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竟不知该如何反驳。
因为,你无法反驳一个你根本无法理解的东西。
整个太极殿,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就在这满殿的惊疑与思索之中,一个充满着不耐与尖酸的声音,极为刺耳地打破了这片凝重的寂静。
“故弄玄虚!”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魏王李泰,一张肥胖的脸因激动而涨得通红,他再也忍不住了,霍然起身,指着李承乾,厉声质问道:
“太子!你说得这般云里雾里,玄之又玄!什么叫‘将视角往外放’?这里是太极殿,是父皇与满朝文武商议国事的地方!”
他刻意加重了“太极殿”三个字,语气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讥讽,“这里可不是你的东宫,现在也不是在夜里,你更不是在跟你的神仙做梦!还请你用我等凡人能听得懂的话,说清楚,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他自以为抓住了李承乾的痛脚,用“做梦”和“神仙”来攻讦他,试图将他刚刚建立起来的神秘与威望,重新打回“装神弄鬼”的原形。
然而,这一次,李承乾甚至连一个眼神都没有分给他。
他完全无视了李泰的叫嚣,仿佛那只是一只苍蝇在耳边嗡嗡作响。他只是对着龙椅之上,那个真正值得他对话的人,用一种平静而悠远的语调,继续说道:
“父皇,诸位大人。在讨论如何处理眼前的突厥降民之前,儿臣想请大家,随儿臣一同,回顾一下历史。”
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开始讲起了历史。
这种做法,让李泰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从发作,只能憋着一口气,脸色由红转紫。
“我华夏立于世界中央,自古以来,北境之患,便如影随形,从未断绝。”
“自秦时起,蒙恬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何其壮哉!然,始皇崩,大秦二世而亡,匈奴复起,冒顿单于控弦之士三十余万,遂为汉之大患。”
“高祖皇帝,曾有白登之围,七日不食,何其辱也!此后,我大汉,为求安稳,行‘和亲’之策,以宗室之女,以无尽之金银丝绸,换取边境数十年的虚假和平。直至汉武大帝,卫青、霍去病横空出世,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将匈奴逐于漠北,才算一雪前耻。可诸位想过没有,为了这所谓的胜利,我大汉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数十年间的文景之治所积累的财富,一朝耗尽!”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洞穿时空的厚重感,将那段波澜壮阔而又充满血泪的史诗,清晰地展现在了众人面前。殿内许多熟悉这段历史的文臣,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李承乾顿了顿,继续道:
“匈奴之后,北境就安稳了吗?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