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顿了顿,话锋一转:
“至于崔大人担忧的‘分权’,本宫倒有一策,
可在册封诏书中明定,郡王虽食邑两千户至三千户,
却不得亲自赴封地领租税,
需由地方官府代收后上交宗正寺,再由宗正寺按季度发放;
且郡王不得干预地方政务,若需任职,需经吏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命。
如此一来,既全了皇上对宗室的恩宠,又能约束郡王权力,
避免其分权于中央,岂不是两全之策?”
这番话既顾及了宗室的颜面,又解决了崔知悌、裴行俭的顾虑,
更紧扣“循制”二字,全了李治的心意。
李治眼前一亮,欣喜道:
“媚娘所言极是!就依此制拟定册封诏书,既显朕对宗室的体恤,又不失朝堂法度。”
崔知悌等人见状,虽仍有顾虑,却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武媚娘的提议既符合唐初爵位旧制,又增设了“不得赴封地、不得干政”的约束,确实无懈可击。
群臣纷纷躬身行礼:“皇上圣明,娘娘圣明!”
宗室册封之事就此定局,而武媚娘这一次“借制说事”,
化解了今日的朝堂分歧,更让体现了她的政治智慧。
李治握着武媚娘的手感叹:
“若不是媚娘你,今日朝堂怕是要僵到午时。”
武媚娘浅笑道:“皇上过誉了,真正圣明的,是皇上愿意听臣下之言,愿意为江山权衡利弊。”
这番话既不着痕迹地捧了李治的“仁厚”,
又巧妙藏起了自己的锋芒,句句都落在“为皇上分忧、为朝堂解困”的明面上。
李治听着,心中五味杂陈,
他并非不知武媚娘行事带了几分狠辣,
有时甚至会忌惮她那份不容置喙的决断力,
可眼下也不得不承认,她这份精准拿捏人心、平衡各方的谋略,恰恰是自己所欠缺的。
他性子偏软,遇上朝堂争执常难下决断,
而武媚娘总能一针见血破局,恰似为他补上了治国理政的短板。
一旁的太子李弘静静望着父母,眉头却悄悄蹙起。
方才群臣争执时,他心中早已勾勒出“循祖制、加约束”的调和之法,
思路竟与武媚娘相差无几,只是还未及开口,便被母后抢了先。
一股难以言说的不悦涌上心头:
明明今日之事,即便没有母后,他也能稳妥解决,这愈发印证了他的猜测,
并非朝堂真的离不得母后,而是母后习惯了强势掌控,
将本该属于他、属于朝堂众臣的决断权,牢牢攥在了自己手中!
同年十二月初三,
一大早,李绩之子李震便身着孝服,跪在太极殿外叩首,
带来了一代名将李绩病逝的消息。
这位历经李渊、李世民、李治三朝的开国功臣,
终在七十六岁的高龄,于长安私宅中溘然长逝。
李治伤心不已,踉跄着起身,快步走到殿门口,
望着太极殿外飘洒的冷雪:
“怎么会……怎么就走了呢?
李绩公之前精神头尚足,怎么突然就……”
待李治走到殿阶下,见李震一身麻衣孝服,额头已磕得泛红,
积雪落满肩头却浑然不觉,
李治更是心疼,上前一步亲手扶起他,声音哽咽:
“李震,起来吧,地上凉。你父亲是朕的肱骨之臣,是大唐的柱石,他走了,朕心里痛啊!”
李震伏地痛哭:
“皇上,家父临终前还嘱咐臣,要臣代他向皇上叩谢隆恩,
说此生能为大唐征战,能侍奉三朝君主,死而无憾,
只是他再也不能为皇上镇守边疆,不能为大唐效力了!”
李治闻言,泪水终是忍不住滚落,抬手拭了拭眼角,沉声道:
“你父亲一生忠勇,功在社稷,朕绝不会忘了他的功绩。
你且安心,你父亲的后事,朕会亲自安排,必让他享尽哀荣,对得起他为大唐流的每一滴血!”
李震闻言,膝行两步再次叩首:
“臣代家父,谢皇上隆恩!
家父若泉下有知,定会感念皇上体恤,永世护佑大唐!”
李治看着他满身孝服、形容憔悴的模样,又想起李绩生前的模样,心中愈发酸涩,温声道:
“你便先行回府歇息,后续丧葬事宜,朕会命宗正寺与礼部一同商议。”
李震再次躬身行礼:“臣遵旨。谢皇上体恤!”
李震告退,
李治久久无法平息。
武媚娘闻讯赶来时,看到的正是李治扶着门框、红着眼眶望着远处的模样。
她没有立刻上前劝说,而是命宫女端来一盆炭火,又亲手为李治披上貂裘,
待他情绪稍缓,才轻声道:
“皇上,李将军一生忠勇,临终前还特意嘱咐家人‘薄葬即可,勿要劳烦朝廷’,
这份心,是为大唐着想,也是为皇上着想。
若皇上过度伤怀,反倒辜负了将军的一片赤诚。”
李治叹了口气,转身坐在御座上:
“朕不是不知,李将军是看着朕长大的——当年父皇伐高句丽,他为副将;
永徽年间,他又率军平定薛延陀;
去年,他更是以七十多岁高龄挂帅,攻克平壤,灭了高句丽,为我大唐除了心腹大患。
如今他走了,朝中再难寻这样能征善战、又深得军心的老将了。”
“皇上说的是,”
武媚娘顺势坐下,语气诚恳,
“但李将军虽逝,他的功绩与威望还在。
皇上若能给足他哀荣,不仅能告慰将军在天之灵,
更能让天下武将看到皇上‘善待功臣’的心意,
军心稳,则边疆稳,这才是对李将军最好的纪念。”
李治抬头看向武媚娘:“媚娘有何具体提议?”
“臣妾以为,可分三步行事,”
武媚娘条理清晰地说道,
“第一步,追赠李将军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
太尉是三公之首,
扬州大都督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此等荣宠,足以彰显将军的功绩。
第二步,准李将军陪葬昭陵,
与太宗皇帝相伴——这是开国功臣的最高荣誉,
能让武将们知道,为大唐效力,终将名留青史。
第三步,命太子率文武百官为李将军举哀,
再命史官将李将军的生平功绩详细录入国史,传之后世,
如此一来,既安抚了李家后人,又稳住了军心,还能为大唐树立‘功臣有报’的榜样,一举三得。”
——————————分界线
宝子们看到这里,不要认为李治很无能,好像什么都在听武媚娘的话,
其实是因为李治是皇帝,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
他是不需要亲自去解决处理问题的,
他只需要听取大臣的提议,然后做决定准还是不准。
在他眼里,武媚娘就和那些朝臣是一样的。
喜欢女皇武则天
“至于崔大人担忧的‘分权’,本宫倒有一策,
可在册封诏书中明定,郡王虽食邑两千户至三千户,
却不得亲自赴封地领租税,
需由地方官府代收后上交宗正寺,再由宗正寺按季度发放;
且郡王不得干预地方政务,若需任职,需经吏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命。
如此一来,既全了皇上对宗室的恩宠,又能约束郡王权力,
避免其分权于中央,岂不是两全之策?”
这番话既顾及了宗室的颜面,又解决了崔知悌、裴行俭的顾虑,
更紧扣“循制”二字,全了李治的心意。
李治眼前一亮,欣喜道:
“媚娘所言极是!就依此制拟定册封诏书,既显朕对宗室的体恤,又不失朝堂法度。”
崔知悌等人见状,虽仍有顾虑,却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武媚娘的提议既符合唐初爵位旧制,又增设了“不得赴封地、不得干政”的约束,确实无懈可击。
群臣纷纷躬身行礼:“皇上圣明,娘娘圣明!”
宗室册封之事就此定局,而武媚娘这一次“借制说事”,
化解了今日的朝堂分歧,更让体现了她的政治智慧。
李治握着武媚娘的手感叹:
“若不是媚娘你,今日朝堂怕是要僵到午时。”
武媚娘浅笑道:“皇上过誉了,真正圣明的,是皇上愿意听臣下之言,愿意为江山权衡利弊。”
这番话既不着痕迹地捧了李治的“仁厚”,
又巧妙藏起了自己的锋芒,句句都落在“为皇上分忧、为朝堂解困”的明面上。
李治听着,心中五味杂陈,
他并非不知武媚娘行事带了几分狠辣,
有时甚至会忌惮她那份不容置喙的决断力,
可眼下也不得不承认,她这份精准拿捏人心、平衡各方的谋略,恰恰是自己所欠缺的。
他性子偏软,遇上朝堂争执常难下决断,
而武媚娘总能一针见血破局,恰似为他补上了治国理政的短板。
一旁的太子李弘静静望着父母,眉头却悄悄蹙起。
方才群臣争执时,他心中早已勾勒出“循祖制、加约束”的调和之法,
思路竟与武媚娘相差无几,只是还未及开口,便被母后抢了先。
一股难以言说的不悦涌上心头:
明明今日之事,即便没有母后,他也能稳妥解决,这愈发印证了他的猜测,
并非朝堂真的离不得母后,而是母后习惯了强势掌控,
将本该属于他、属于朝堂众臣的决断权,牢牢攥在了自己手中!
同年十二月初三,
一大早,李绩之子李震便身着孝服,跪在太极殿外叩首,
带来了一代名将李绩病逝的消息。
这位历经李渊、李世民、李治三朝的开国功臣,
终在七十六岁的高龄,于长安私宅中溘然长逝。
李治伤心不已,踉跄着起身,快步走到殿门口,
望着太极殿外飘洒的冷雪:
“怎么会……怎么就走了呢?
李绩公之前精神头尚足,怎么突然就……”
待李治走到殿阶下,见李震一身麻衣孝服,额头已磕得泛红,
积雪落满肩头却浑然不觉,
李治更是心疼,上前一步亲手扶起他,声音哽咽:
“李震,起来吧,地上凉。你父亲是朕的肱骨之臣,是大唐的柱石,他走了,朕心里痛啊!”
李震伏地痛哭:
“皇上,家父临终前还嘱咐臣,要臣代他向皇上叩谢隆恩,
说此生能为大唐征战,能侍奉三朝君主,死而无憾,
只是他再也不能为皇上镇守边疆,不能为大唐效力了!”
李治闻言,泪水终是忍不住滚落,抬手拭了拭眼角,沉声道:
“你父亲一生忠勇,功在社稷,朕绝不会忘了他的功绩。
你且安心,你父亲的后事,朕会亲自安排,必让他享尽哀荣,对得起他为大唐流的每一滴血!”
李震闻言,膝行两步再次叩首:
“臣代家父,谢皇上隆恩!
家父若泉下有知,定会感念皇上体恤,永世护佑大唐!”
李治看着他满身孝服、形容憔悴的模样,又想起李绩生前的模样,心中愈发酸涩,温声道:
“你便先行回府歇息,后续丧葬事宜,朕会命宗正寺与礼部一同商议。”
李震再次躬身行礼:“臣遵旨。谢皇上体恤!”
李震告退,
李治久久无法平息。
武媚娘闻讯赶来时,看到的正是李治扶着门框、红着眼眶望着远处的模样。
她没有立刻上前劝说,而是命宫女端来一盆炭火,又亲手为李治披上貂裘,
待他情绪稍缓,才轻声道:
“皇上,李将军一生忠勇,临终前还特意嘱咐家人‘薄葬即可,勿要劳烦朝廷’,
这份心,是为大唐着想,也是为皇上着想。
若皇上过度伤怀,反倒辜负了将军的一片赤诚。”
李治叹了口气,转身坐在御座上:
“朕不是不知,李将军是看着朕长大的——当年父皇伐高句丽,他为副将;
永徽年间,他又率军平定薛延陀;
去年,他更是以七十多岁高龄挂帅,攻克平壤,灭了高句丽,为我大唐除了心腹大患。
如今他走了,朝中再难寻这样能征善战、又深得军心的老将了。”
“皇上说的是,”
武媚娘顺势坐下,语气诚恳,
“但李将军虽逝,他的功绩与威望还在。
皇上若能给足他哀荣,不仅能告慰将军在天之灵,
更能让天下武将看到皇上‘善待功臣’的心意,
军心稳,则边疆稳,这才是对李将军最好的纪念。”
李治抬头看向武媚娘:“媚娘有何具体提议?”
“臣妾以为,可分三步行事,”
武媚娘条理清晰地说道,
“第一步,追赠李将军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
太尉是三公之首,
扬州大都督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此等荣宠,足以彰显将军的功绩。
第二步,准李将军陪葬昭陵,
与太宗皇帝相伴——这是开国功臣的最高荣誉,
能让武将们知道,为大唐效力,终将名留青史。
第三步,命太子率文武百官为李将军举哀,
再命史官将李将军的生平功绩详细录入国史,传之后世,
如此一来,既安抚了李家后人,又稳住了军心,还能为大唐树立‘功臣有报’的榜样,一举三得。”
——————————分界线
宝子们看到这里,不要认为李治很无能,好像什么都在听武媚娘的话,
其实是因为李治是皇帝,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
他是不需要亲自去解决处理问题的,
他只需要听取大臣的提议,然后做决定准还是不准。
在他眼里,武媚娘就和那些朝臣是一样的。
喜欢女皇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