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猜测-《女皇武则天》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

  “至于崔大人担忧的‘分权’,本宫倒有一策,

  可在册封诏书中明定,郡王虽食邑两千户至三千户,

  却不得亲自赴封地领租税,

  需由地方官府代收后上交宗正寺,再由宗正寺按季度发放;

  且郡王不得干预地方政务,若需任职,需经吏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命。

  如此一来,既全了皇上对宗室的恩宠,又能约束郡王权力,

  避免其分权于中央,岂不是两全之策?”

  这番话既顾及了宗室的颜面,又解决了崔知悌、裴行俭的顾虑,

  更紧扣“循制”二字,全了李治的心意。

  李治眼前一亮,欣喜道:

  “媚娘所言极是!就依此制拟定册封诏书,既显朕对宗室的体恤,又不失朝堂法度。”

  崔知悌等人见状,虽仍有顾虑,却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武媚娘的提议既符合唐初爵位旧制,又增设了“不得赴封地、不得干政”的约束,确实无懈可击。

  群臣纷纷躬身行礼:“皇上圣明,娘娘圣明!”

  宗室册封之事就此定局,而武媚娘这一次“借制说事”,

  化解了今日的朝堂分歧,更让体现了她的政治智慧。

  李治握着武媚娘的手感叹:

  “若不是媚娘你,今日朝堂怕是要僵到午时。”

  武媚娘浅笑道:“皇上过誉了,真正圣明的,是皇上愿意听臣下之言,愿意为江山权衡利弊。”

  这番话既不着痕迹地捧了李治的“仁厚”,

  又巧妙藏起了自己的锋芒,句句都落在“为皇上分忧、为朝堂解困”的明面上。

  李治听着,心中五味杂陈,

  他并非不知武媚娘行事带了几分狠辣,

  有时甚至会忌惮她那份不容置喙的决断力,

  可眼下也不得不承认,她这份精准拿捏人心、平衡各方的谋略,恰恰是自己所欠缺的。

  他性子偏软,遇上朝堂争执常难下决断,

  而武媚娘总能一针见血破局,恰似为他补上了治国理政的短板。

  一旁的太子李弘静静望着父母,眉头却悄悄蹙起。

  方才群臣争执时,他心中早已勾勒出“循祖制、加约束”的调和之法,

  思路竟与武媚娘相差无几,只是还未及开口,便被母后抢了先。

  一股难以言说的不悦涌上心头:

  明明今日之事,即便没有母后,他也能稳妥解决,这愈发印证了他的猜测,

  并非朝堂真的离不得母后,而是母后习惯了强势掌控,

  将本该属于他、属于朝堂众臣的决断权,牢牢攥在了自己手中!

  同年十二月初三,

  一大早,李绩之子李震便身着孝服,跪在太极殿外叩首,

  带来了一代名将李绩病逝的消息。

  这位历经李渊、李世民、李治三朝的开国功臣,

  终在七十六岁的高龄,于长安私宅中溘然长逝。

  李治伤心不已,踉跄着起身,快步走到殿门口,

  望着太极殿外飘洒的冷雪:

  “怎么会……怎么就走了呢?

  李绩公之前精神头尚足,怎么突然就……”

  待李治走到殿阶下,见李震一身麻衣孝服,额头已磕得泛红,

  积雪落满肩头却浑然不觉,

  李治更是心疼,上前一步亲手扶起他,声音哽咽:

  “李震,起来吧,地上凉。你父亲是朕的肱骨之臣,是大唐的柱石,他走了,朕心里痛啊!”

  李震伏地痛哭:

  “皇上,家父临终前还嘱咐臣,要臣代他向皇上叩谢隆恩,

  说此生能为大唐征战,能侍奉三朝君主,死而无憾,

  只是他再也不能为皇上镇守边疆,不能为大唐效力了!”

  李治闻言,泪水终是忍不住滚落,抬手拭了拭眼角,沉声道:

  “你父亲一生忠勇,功在社稷,朕绝不会忘了他的功绩。

  你且安心,你父亲的后事,朕会亲自安排,必让他享尽哀荣,对得起他为大唐流的每一滴血!”

  李震闻言,膝行两步再次叩首:

  “臣代家父,谢皇上隆恩!

  家父若泉下有知,定会感念皇上体恤,永世护佑大唐!”

  李治看着他满身孝服、形容憔悴的模样,又想起李绩生前的模样,心中愈发酸涩,温声道:

  “你便先行回府歇息,后续丧葬事宜,朕会命宗正寺与礼部一同商议。”

  李震再次躬身行礼:“臣遵旨。谢皇上体恤!”

  李震告退,

  李治久久无法平息。

  武媚娘闻讯赶来时,看到的正是李治扶着门框、红着眼眶望着远处的模样。

  她没有立刻上前劝说,而是命宫女端来一盆炭火,又亲手为李治披上貂裘,

  待他情绪稍缓,才轻声道:

  “皇上,李将军一生忠勇,临终前还特意嘱咐家人‘薄葬即可,勿要劳烦朝廷’,

  这份心,是为大唐着想,也是为皇上着想。

  若皇上过度伤怀,反倒辜负了将军的一片赤诚。”

  李治叹了口气,转身坐在御座上:

  “朕不是不知,李将军是看着朕长大的——当年父皇伐高句丽,他为副将;

  永徽年间,他又率军平定薛延陀;

  去年,他更是以七十多岁高龄挂帅,攻克平壤,灭了高句丽,为我大唐除了心腹大患。

  如今他走了,朝中再难寻这样能征善战、又深得军心的老将了。”

  “皇上说的是,”

  武媚娘顺势坐下,语气诚恳,

  “但李将军虽逝,他的功绩与威望还在。

  皇上若能给足他哀荣,不仅能告慰将军在天之灵,

  更能让天下武将看到皇上‘善待功臣’的心意,

  军心稳,则边疆稳,这才是对李将军最好的纪念。”

  李治抬头看向武媚娘:“媚娘有何具体提议?”

  “臣妾以为,可分三步行事,”

  武媚娘条理清晰地说道,

  “第一步,追赠李将军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

  太尉是三公之首,

  扬州大都督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此等荣宠,足以彰显将军的功绩。

  第二步,准李将军陪葬昭陵,

  与太宗皇帝相伴——这是开国功臣的最高荣誉,

  能让武将们知道,为大唐效力,终将名留青史。

  第三步,命太子率文武百官为李将军举哀,

  再命史官将李将军的生平功绩详细录入国史,传之后世,

  如此一来,既安抚了李家后人,又稳住了军心,还能为大唐树立‘功臣有报’的榜样,一举三得。”

  ——————————分界线

  宝子们看到这里,不要认为李治很无能,好像什么都在听武媚娘的话,

  其实是因为李治是皇帝,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

  他是不需要亲自去解决处理问题的,

  他只需要听取大臣的提议,然后做决定准还是不准。

  在他眼里,武媚娘就和那些朝臣是一样的。

  喜欢女皇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