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面露迟疑,斟酌片刻才道:“媚娘所言,倒也并非无据。”
“父皇!”
李弘急声呼喊,心中又急又涩,父皇每逢面对母后,
便失了朝堂上的雷厉风行,全然没了帝王的决断力!
李治见状,抬手示意李弘稍安勿躁,转而对武媚娘续道:
“只是眼下关中灾情危重,若按计划发放,怕是难解燃眉之急啊。”
武媚娘回道,
“皇上,臣妾深知百姓苦,但国库粮仓并非取之不尽。”
“自去岁减免关中三州赋税,今年又因旱情停征两税,国库本就空虚。”
“如今粮仓中存粮,一半是为防备突厥南下的军储,另一半是供京畿百官与宫闱用度。”
“若今日尽数开仓,他日突厥若趁虚犯边,前线将士无粮可食,岂不是要将河东、河北之地拱手让人?”
她抬手,黄羽立即呈上户部账簿,
武媚娘翻开递到李治面前:
“皇上你看,这是上月户部奏报,江南漕运因汛期延迟,最快也要两月才能抵京。”
“此时开仓,等于是提前耗尽储备,一旦漕运再出变故,京畿之地怕是要陷入无粮可依的境地。”
李弘攥紧衣袖,声音更加急切,甚至带着烦躁:
“可百姓正在饿死!难道要眼睁睁看着他们受苦吗?”
武媚娘转头看向李弘,眼神中带着凝重:
“弘儿,母后并非是不救,而是要‘巧救’。”
“可先从宫闱用度中削减三成,再令京中王公贵族捐粮助赈,先凑出一批粮草应急。”
“同时,命工部加快疏浚关中水渠,组织百姓引水灌溉耐旱作物,再派官员前往周边未受灾州府,招募粮商运粮入关中,”
“朝廷许以免税之利——如此既解了眼前之急,又不至于掏空国库,还能为后续救灾留有余地。”
张文瓘沉吟片刻,俯身道:
“皇后娘娘所言,确是稳妥之策。若贸然开仓,一旦后续补给跟不上,恐生更大祸乱。”
李治看着账簿上的数字,最终长舒一口气:
“罢了,便依媚娘之策。”
“传朕旨意,宫闱用度即刻削减三成,王公贵族需捐粮助赈,”
“工部、户部各司其职,务必在一月之内稳住关中灾情。”
“皇上圣明!”
张文瓘、韦承庆二人齐声说道。
李弘默然停顿片刻,方缓缓俯身,低眉道:
“父皇圣明!”
语气里的失落怅然与暗藏不满,武媚娘听得分明。
她知道,李治决定已下,不会轻易再更改,
此时她已可耐心的教导李弘。
“张文瓘,韦承庆,此事交由两位协助太子完善,你等且先退下吧。”
“臣遵旨!”
两人退下。
武媚娘给予李弘这个储君颜面,待张文瓘和韦承庆离开之后,
才移步至李弘身侧,伸手将他轻轻扶起,温声唤道:
“弘儿。”
李弘心中虽有不悦,却碍于李治,不便对武媚娘有失恭敬,只得按捺情绪,淡淡回问:
“母后还有何事?”
武媚娘扶着李弘的手臂,目光沉静如潭,缓缓开口:
“弘儿饱读诗书,必然知道齐宣王以羊替牛衅钟的典故。”
李弘自然知道,
但眼下旱灾显然不是祭祀,士兵和百姓也不能和牛羊相提并论,
他面色不虞,
“母后,齐宣王以羊替牛,是怜其觳觫之态,关中大旱,百姓将士就要饿死,”
“百姓与将士皆是父皇的子民、大唐的根基,岂能与祭祀用的牲畜相提并论?”
“儿臣以为,若只学典故皮毛,却忘‘民为邦本’之核,便是舍本逐末!”
武媚娘知道,少年的不满需要发泄,少年的情绪需要缓解,
少年与她博弈输了,心情不美,亦需要她安抚。
她是母亲,是看着李弘从襁褓婴孩长成如今心怀天下的储君,
如何不懂他这份急公好义的赤诚。
她轻轻拍了拍李弘的手背,语气柔和:
“弘儿,母后岂会不知百姓疾苦、将士辛劳?”
“引齐宣王典故,并非要将子民比牲畜,而是想让你明白,仁德之心,既要存‘不忍’之念,更要懂‘权衡’之法。”
“如今国库粮草并非取之不尽,若贸然开仓无度,恐难撑至雨期,到时候才是真的误了天下。”
李弘抬眸望向武媚娘,
“母后总有自己的道理,旁人就只能默然听训?”
“儿臣见不得百姓在眼前受苦——若一味等粮草、算长远,那些忍饥挨饿的子民,”
“说不定等不到雨期便没了性命,到时候再谈‘周全’,又有何意义?”
李弘的语气不再像之前那般激动,
武媚娘回道,
“弘儿,你且细想一事,若此刻殿前有百余人饥肠辘辘,
皆对你叩首乞食,而你手中仅有五斤米粮,你当如何处置?”
李弘闻言,眉头微蹙却未显犹疑,片刻后便沉声应道:
“儿臣以为,当多加清水,将米煮成稀粥,”
“五斤米若煮干饭,仅能饱腹十人,余下九十人仍要忍饥挨饿,甚至可能会饿死,”
“可煮成米汤,虽然依然无法完全解饿,却能让这一百余人皆得一口暖意,暂解燃眉之急。”
武媚娘眼中闪过赞许,眉眼温和,继续问道:
“弘儿既然知道这样安排才是最好,那为何现在就只知道顾及关中旱灾?”
“若只盯着一处救灾,忘了戍边之人,他日胡马南下,别说关中百姓,整个大唐的安稳都要动摇,”
“这‘一碗米汤’,你总不能只盛给眼前人,却漏了守着家门的人吧?”
李弘听完这番话,身子微微一震,先前蹙着的眉头缓缓舒展,眼中的执拗渐渐被清明取代。
他垂眸沉思片刻,再抬眼时,神色豁然,躬身向武媚娘行了一礼,语气诚恳:
“儿臣明白了。是儿臣目光短浅,只盯着关中灾情这‘眼前人’,却忘了边境将士以及全国各地的百姓,”
“若因开仓赈济关中而空了军粮,才是真正的因小失大,误了天下。”
武媚娘见状,眼中笑意更深,上前轻轻拍了拍李弘的肩膀:
“知错能改,且能举一反三,这才是储君该有的模样,”
“记住,治天下如烹稀粥,每一勺米、每一碗汤,都要顾及到,方能煮出一碗安稳天下的‘太平羹’。”
李弘重重点头,神色肃然:
“儿臣谨记母后教诲,日后遇事定当多思多虑,不负父皇与母后的期许,更不负大唐百姓与将士。”
一旁的李治见母子终于和谐,
对李弘赞扬道,
“朕的太子明事理、识大体,能听进劝诫,更有心怀万民的仁德,朕心甚慰。”
“儿臣谢父皇夸赞。”
李弘行礼。
——————分界线
宝子们,这一段史书寥寥带过的大唐往事——太子李弘为关中旱灾请开仓放粮,却被女皇武则天驳回,甚至因此埋下母子不和的伏笔。
宝子们不要以为女皇此举是不顾百姓死活,
咱们先把时间拉回一千多年前的大唐。
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杂交水稻、机械化种植,
粮食收成全看老天,风调雨顺时能勉强饱腹,遇上旱涝灾害就很可能颗粒无收。
而古代的粮仓,就相当于咱们现在国家的储备粮,是整个王朝应对危机的“救命钱”。
现在咱们国家粮食连年丰收,储备粮家底厚实,
可即便如此,也只在08年地震、20年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中动用过,
可见储备粮的珍贵。
反观大唐,国库存粮本就不算丰厚,每一粒米、每一颗粟都得掰着指头用。
当时关中大旱,百姓确实苦,但如果真按李弘的请求尽数开仓,后果不堪设想。
要知道,开仓放粮看似是救急,实则是把国家的“家底”彻底亮出来、用干净。
万一后续再遇上灾年歉收,田里长不出粮食,
或是突厥等外敌趁机南下犯边,前线将士需要粮草支撑,
又或是江南漕运因为汛期、战乱受阻,
粮食运不到京城,国库再无余粮可补,到时候不仅关中百姓要面临无米下锅的绝境,
整个大唐的根基都会跟着动摇,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古代多少王朝都是
因为粮荒引发流民四起、盗匪横行,最后走向覆灭的?
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开仓放粮是关乎王朝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每一步都得反复掂量、权衡利弊。
阁主始终相信,女皇不是一个不顾生灵涂炭的人。
她从才人一步步走到权力巅峰,见过民间疾苦,若真到了必须开仓救民的时刻,
女皇绝断然不会拒绝。
而且咱们翻遍史料就会发现,这次旱灾并没有留下“饿殍遍野”的记载,
更没有出现流民四起、社会动荡的情况,
这就足以说明,女皇当初拒绝开仓后,一定用了更稳妥的法子稳住了灾情,
只是那些应对之策的细节,没有被史官完整记录下来而已。
宝子们,阁主只能以自己浅薄的认知,
推测当年的隐情或许藏在朝堂制衡的权衡里,
也可能关乎后续更长远的赈灾储备调配,
毕竟女皇向来谋定而后动,肯定不会仅凭一己之念置百姓安危于不顾的,
(大家可以参考我们现在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模式)
更重要的是,宝子们一定一定要了解,
向来耿直且不怕死的史官们,
是不会放过犯下“拒开粮仓致百姓尸横遍野”这般重罪的皇帝的,
更何况是女皇这位本就饱受争议的皇帝。
既然史官没有浓墨重彩记载此次旱灾的惨烈灾情,
也没有直言指责女皇的不仁之举,
仅寥寥数笔提及“李弘请旨开仓遭拒”,
这便足以说明,女皇当初驳回开仓之请,绝非意气用事,
肯定定用了更为周全妥帖的应对策略抗灾。
讲完这些,阁主心里反倒更佩服女皇了,
她没有为了一时的“仁名”就冲动行事,
而是扛着“不近人情”的骂名,守住了整个大唐的安稳。
宝子们,要是你们也认同阁主的想法,就在这里或者评论区留个爪爪吧!
呜呜呜,阁主真的好怕没人互动,
毕竟这些历史细节藏得太深,能和大家讲明白,真的很不容易呀!
喜欢女皇武则天
“父皇!”
李弘急声呼喊,心中又急又涩,父皇每逢面对母后,
便失了朝堂上的雷厉风行,全然没了帝王的决断力!
李治见状,抬手示意李弘稍安勿躁,转而对武媚娘续道:
“只是眼下关中灾情危重,若按计划发放,怕是难解燃眉之急啊。”
武媚娘回道,
“皇上,臣妾深知百姓苦,但国库粮仓并非取之不尽。”
“自去岁减免关中三州赋税,今年又因旱情停征两税,国库本就空虚。”
“如今粮仓中存粮,一半是为防备突厥南下的军储,另一半是供京畿百官与宫闱用度。”
“若今日尽数开仓,他日突厥若趁虚犯边,前线将士无粮可食,岂不是要将河东、河北之地拱手让人?”
她抬手,黄羽立即呈上户部账簿,
武媚娘翻开递到李治面前:
“皇上你看,这是上月户部奏报,江南漕运因汛期延迟,最快也要两月才能抵京。”
“此时开仓,等于是提前耗尽储备,一旦漕运再出变故,京畿之地怕是要陷入无粮可依的境地。”
李弘攥紧衣袖,声音更加急切,甚至带着烦躁:
“可百姓正在饿死!难道要眼睁睁看着他们受苦吗?”
武媚娘转头看向李弘,眼神中带着凝重:
“弘儿,母后并非是不救,而是要‘巧救’。”
“可先从宫闱用度中削减三成,再令京中王公贵族捐粮助赈,先凑出一批粮草应急。”
“同时,命工部加快疏浚关中水渠,组织百姓引水灌溉耐旱作物,再派官员前往周边未受灾州府,招募粮商运粮入关中,”
“朝廷许以免税之利——如此既解了眼前之急,又不至于掏空国库,还能为后续救灾留有余地。”
张文瓘沉吟片刻,俯身道:
“皇后娘娘所言,确是稳妥之策。若贸然开仓,一旦后续补给跟不上,恐生更大祸乱。”
李治看着账簿上的数字,最终长舒一口气:
“罢了,便依媚娘之策。”
“传朕旨意,宫闱用度即刻削减三成,王公贵族需捐粮助赈,”
“工部、户部各司其职,务必在一月之内稳住关中灾情。”
“皇上圣明!”
张文瓘、韦承庆二人齐声说道。
李弘默然停顿片刻,方缓缓俯身,低眉道:
“父皇圣明!”
语气里的失落怅然与暗藏不满,武媚娘听得分明。
她知道,李治决定已下,不会轻易再更改,
此时她已可耐心的教导李弘。
“张文瓘,韦承庆,此事交由两位协助太子完善,你等且先退下吧。”
“臣遵旨!”
两人退下。
武媚娘给予李弘这个储君颜面,待张文瓘和韦承庆离开之后,
才移步至李弘身侧,伸手将他轻轻扶起,温声唤道:
“弘儿。”
李弘心中虽有不悦,却碍于李治,不便对武媚娘有失恭敬,只得按捺情绪,淡淡回问:
“母后还有何事?”
武媚娘扶着李弘的手臂,目光沉静如潭,缓缓开口:
“弘儿饱读诗书,必然知道齐宣王以羊替牛衅钟的典故。”
李弘自然知道,
但眼下旱灾显然不是祭祀,士兵和百姓也不能和牛羊相提并论,
他面色不虞,
“母后,齐宣王以羊替牛,是怜其觳觫之态,关中大旱,百姓将士就要饿死,”
“百姓与将士皆是父皇的子民、大唐的根基,岂能与祭祀用的牲畜相提并论?”
“儿臣以为,若只学典故皮毛,却忘‘民为邦本’之核,便是舍本逐末!”
武媚娘知道,少年的不满需要发泄,少年的情绪需要缓解,
少年与她博弈输了,心情不美,亦需要她安抚。
她是母亲,是看着李弘从襁褓婴孩长成如今心怀天下的储君,
如何不懂他这份急公好义的赤诚。
她轻轻拍了拍李弘的手背,语气柔和:
“弘儿,母后岂会不知百姓疾苦、将士辛劳?”
“引齐宣王典故,并非要将子民比牲畜,而是想让你明白,仁德之心,既要存‘不忍’之念,更要懂‘权衡’之法。”
“如今国库粮草并非取之不尽,若贸然开仓无度,恐难撑至雨期,到时候才是真的误了天下。”
李弘抬眸望向武媚娘,
“母后总有自己的道理,旁人就只能默然听训?”
“儿臣见不得百姓在眼前受苦——若一味等粮草、算长远,那些忍饥挨饿的子民,”
“说不定等不到雨期便没了性命,到时候再谈‘周全’,又有何意义?”
李弘的语气不再像之前那般激动,
武媚娘回道,
“弘儿,你且细想一事,若此刻殿前有百余人饥肠辘辘,
皆对你叩首乞食,而你手中仅有五斤米粮,你当如何处置?”
李弘闻言,眉头微蹙却未显犹疑,片刻后便沉声应道:
“儿臣以为,当多加清水,将米煮成稀粥,”
“五斤米若煮干饭,仅能饱腹十人,余下九十人仍要忍饥挨饿,甚至可能会饿死,”
“可煮成米汤,虽然依然无法完全解饿,却能让这一百余人皆得一口暖意,暂解燃眉之急。”
武媚娘眼中闪过赞许,眉眼温和,继续问道:
“弘儿既然知道这样安排才是最好,那为何现在就只知道顾及关中旱灾?”
“若只盯着一处救灾,忘了戍边之人,他日胡马南下,别说关中百姓,整个大唐的安稳都要动摇,”
“这‘一碗米汤’,你总不能只盛给眼前人,却漏了守着家门的人吧?”
李弘听完这番话,身子微微一震,先前蹙着的眉头缓缓舒展,眼中的执拗渐渐被清明取代。
他垂眸沉思片刻,再抬眼时,神色豁然,躬身向武媚娘行了一礼,语气诚恳:
“儿臣明白了。是儿臣目光短浅,只盯着关中灾情这‘眼前人’,却忘了边境将士以及全国各地的百姓,”
“若因开仓赈济关中而空了军粮,才是真正的因小失大,误了天下。”
武媚娘见状,眼中笑意更深,上前轻轻拍了拍李弘的肩膀:
“知错能改,且能举一反三,这才是储君该有的模样,”
“记住,治天下如烹稀粥,每一勺米、每一碗汤,都要顾及到,方能煮出一碗安稳天下的‘太平羹’。”
李弘重重点头,神色肃然:
“儿臣谨记母后教诲,日后遇事定当多思多虑,不负父皇与母后的期许,更不负大唐百姓与将士。”
一旁的李治见母子终于和谐,
对李弘赞扬道,
“朕的太子明事理、识大体,能听进劝诫,更有心怀万民的仁德,朕心甚慰。”
“儿臣谢父皇夸赞。”
李弘行礼。
——————分界线
宝子们,这一段史书寥寥带过的大唐往事——太子李弘为关中旱灾请开仓放粮,却被女皇武则天驳回,甚至因此埋下母子不和的伏笔。
宝子们不要以为女皇此举是不顾百姓死活,
咱们先把时间拉回一千多年前的大唐。
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杂交水稻、机械化种植,
粮食收成全看老天,风调雨顺时能勉强饱腹,遇上旱涝灾害就很可能颗粒无收。
而古代的粮仓,就相当于咱们现在国家的储备粮,是整个王朝应对危机的“救命钱”。
现在咱们国家粮食连年丰收,储备粮家底厚实,
可即便如此,也只在08年地震、20年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中动用过,
可见储备粮的珍贵。
反观大唐,国库存粮本就不算丰厚,每一粒米、每一颗粟都得掰着指头用。
当时关中大旱,百姓确实苦,但如果真按李弘的请求尽数开仓,后果不堪设想。
要知道,开仓放粮看似是救急,实则是把国家的“家底”彻底亮出来、用干净。
万一后续再遇上灾年歉收,田里长不出粮食,
或是突厥等外敌趁机南下犯边,前线将士需要粮草支撑,
又或是江南漕运因为汛期、战乱受阻,
粮食运不到京城,国库再无余粮可补,到时候不仅关中百姓要面临无米下锅的绝境,
整个大唐的根基都会跟着动摇,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古代多少王朝都是
因为粮荒引发流民四起、盗匪横行,最后走向覆灭的?
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开仓放粮是关乎王朝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每一步都得反复掂量、权衡利弊。
阁主始终相信,女皇不是一个不顾生灵涂炭的人。
她从才人一步步走到权力巅峰,见过民间疾苦,若真到了必须开仓救民的时刻,
女皇绝断然不会拒绝。
而且咱们翻遍史料就会发现,这次旱灾并没有留下“饿殍遍野”的记载,
更没有出现流民四起、社会动荡的情况,
这就足以说明,女皇当初拒绝开仓后,一定用了更稳妥的法子稳住了灾情,
只是那些应对之策的细节,没有被史官完整记录下来而已。
宝子们,阁主只能以自己浅薄的认知,
推测当年的隐情或许藏在朝堂制衡的权衡里,
也可能关乎后续更长远的赈灾储备调配,
毕竟女皇向来谋定而后动,肯定不会仅凭一己之念置百姓安危于不顾的,
(大家可以参考我们现在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模式)
更重要的是,宝子们一定一定要了解,
向来耿直且不怕死的史官们,
是不会放过犯下“拒开粮仓致百姓尸横遍野”这般重罪的皇帝的,
更何况是女皇这位本就饱受争议的皇帝。
既然史官没有浓墨重彩记载此次旱灾的惨烈灾情,
也没有直言指责女皇的不仁之举,
仅寥寥数笔提及“李弘请旨开仓遭拒”,
这便足以说明,女皇当初驳回开仓之请,绝非意气用事,
肯定定用了更为周全妥帖的应对策略抗灾。
讲完这些,阁主心里反倒更佩服女皇了,
她没有为了一时的“仁名”就冲动行事,
而是扛着“不近人情”的骂名,守住了整个大唐的安稳。
宝子们,要是你们也认同阁主的想法,就在这里或者评论区留个爪爪吧!
呜呜呜,阁主真的好怕没人互动,
毕竟这些历史细节藏得太深,能和大家讲明白,真的很不容易呀!
喜欢女皇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