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语气稍缓了些,
“弘儿,母后不是不让你仁善,是要你懂得:‘仁善需有锋芒’。”
“上位者的怜悯,若没了洞察人心的清明做底,就是给豺狼递刀子,最后伤的还是你想护的百姓。”
武媚娘目光落在散落在地的账簿上,她缓缓弯腰拾起,手指轻拂纸页,细细拍去尘土,
她将账簿递给李弘,语气平和又带着期许:
“账簿你带回东宫,细细调阅近三年关中粮税记录。”
“仔细比对那些‘受灾’州县往年的缴粮数额,若有不明之处,多向裴居道等人请教,他们定能为你解惑。”
李弘双手接过账簿,面上难掩愧色,先前的懵懂却已消散大半,
眼中多了清醒:
“儿臣明白了,谢母后悉心指点。儿臣这就回去彻查,定不会再犯这般只看表面而忽略内里的过错。”
“嗯。”
武媚娘抬手轻拍他的肩膀,语气温柔又肯定,
“母后素来知晓,你是个聪慧机敏的孩子,凡事一点即通,只需稍加提点便能领悟精髓。”
李弘闻言,脸颊微红。
自他幼时起,每逢与母后因政事争执,虽次次辩驳不过一输到底,
但母后从不吝啬与夸赞他,这份包容与引导,让他心中满是暖意。
一旁的李治含笑看向武媚娘,眼中满是赞赏:
“太子今日能有这般长进,得益于媚娘你的悉心教导。”
武媚娘坦然接受这份赞誉,语气中既有母亲对孩子的柔软,又不失对朝堂大局的清醒认知:
“臣妾对弘儿,自然是倾尽全力栽培。”
“这不仅因他是大唐储君,肩负社稷重任,更因他是臣妾的孩儿。”
“他肩上比贤儿等弟妹多担一份‘江山之重’,半点懈怠不得,唯有精益求精,方能不负万民期许。”
李弘躬身行礼,声音铿锵:
“儿臣谨记母后与父皇教诲,定当勤勉修身,不负重托。”
李治微微点头,眉宇间倦怠尽显:
“朕有些乏了,太子先退下吧,有事明日再议。”
李弘本还欲禀明军法修订之事,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武媚娘上前扶住李治的手臂,转头对李弘温声道:
“弘儿若有要事,大可明日早朝之时启奏,你父皇此刻需要休息。”
李弘心中了然,再次躬身行礼:
“儿臣告退。”
说罢,轻步退出殿外,殿门缓缓合上,殿内只剩下李治与武媚娘二人。
李治靠在龙椅上,抬手轻轻揉了揉眉心,
武媚娘见状,自然地走到他身后,
指尖带着恰到好处的力道,为他按摩太阳穴,语气轻柔:
“皇上今日为国事操劳,辛苦了,先歇息片刻,缓解些疲惫。”
李治微微颔首,缓缓闭上眼睛,语气中满是感慨:
“弘儿今日的成长,着实让朕惊喜。”
“他能明白全局之理,不再局限于一隅之见,学会从大局着眼。”
“他这般长进,朕对大唐的未来,也更能放心几分。朕知道,这都是媚娘你的功劳。”
武媚娘闻言轻笑,指尖动作不停,语气谦逊:
“皇上,弘儿本性聪慧,又心怀百姓,只是有时年少心性,难免思虑偶有不周。”
“臣妾不过是在旁稍加引导,点醒他关键之处,他便很快能明白个中道理。”
“若说有功,皇上平日以治国之理悉心点拨,又以仁君之德言传身教,为他树立典范,这才是最关键的。”
“臣妾的这点功劳,与皇上相比,实在不足挂齿。”
她语气谦逊诚恳,手上的按摩动作轻柔有力,缓解李治疲惫的同时,让他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
“媚娘总是这般谦逊,将功劳推给旁人。”
李治轻笑一声,睁开眼睛,看向武媚娘的目光中满是温情与依赖,
“自你伴朕左右,始终为朕分忧解难,为太子引路导航,朕才能少却许多烦忧,安心处理朝堂政务。”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
“往后,太子的成长之路,还需你多费心教导;大唐的社稷安稳,也还要多靠你辅佐支撑。”
武媚娘微微俯身,将下巴轻轻抵在李治的肩膀上,声音轻柔充满力量:
“皇上放心,臣妾身为大唐皇后,为皇上分忧、为大唐效力,本就是分内之事,臣妾定当竭尽所能,不辱使命。”
李治听了这番话,心中彻底安定下来,缓缓睁开眼睛,伸手紧紧握住武媚娘的手。
夫妻二人四目相对,无需再多言语,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眼之中,
有对彼此的相知相惜,有对太子的殷切期盼,更有对大唐未来的同心共赴。
第二日早朝,
李弘从朝臣中出列,
“父皇,儿臣有事启奏。”
李治望向台阶下自信满满的李弘,
眉眼温和,
“太子有话但说无妨,”
话音落时,李治抬手示意身旁内侍递过一盏温茶,
饮茶时目光仍落在李弘身上,眼底除了帝王的沉稳,更藏着九分对储君的期许:
“你既主动出列,想必是有妥当思量,且将你想说的一一奏来,朕与诸位卿家一同听着。”
李弘拱手,声音朗朗,
“儿臣以为,现行军法严苛之弊,”
“昨日儿臣已与张尚书商议,现行军法中,关于征兵逾期报到的惩处条款过于严酷,”
“逃亡者处死,亲属没为奴婢,甚至不经审讯便囚禁百姓,此等律法已失仁政之本,与暴秦无异。”
“如今关中百姓本就因旱灾困苦不堪,若再受此苛法压迫,恐会心生反意,引发民变。”
“儿臣恳请父皇下旨,修订军法,减轻刑罚,废除连坐之条,对逾期报到者,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或予以警告,或罚没物资,而非一味处死,”
“对未经审讯便囚禁百姓之事,更要严令禁止,还百姓公道。”
————————分界线
感激宝子们的支持和鼓励,
求催更好评发电哦!
喜欢女皇武则天
“弘儿,母后不是不让你仁善,是要你懂得:‘仁善需有锋芒’。”
“上位者的怜悯,若没了洞察人心的清明做底,就是给豺狼递刀子,最后伤的还是你想护的百姓。”
武媚娘目光落在散落在地的账簿上,她缓缓弯腰拾起,手指轻拂纸页,细细拍去尘土,
她将账簿递给李弘,语气平和又带着期许:
“账簿你带回东宫,细细调阅近三年关中粮税记录。”
“仔细比对那些‘受灾’州县往年的缴粮数额,若有不明之处,多向裴居道等人请教,他们定能为你解惑。”
李弘双手接过账簿,面上难掩愧色,先前的懵懂却已消散大半,
眼中多了清醒:
“儿臣明白了,谢母后悉心指点。儿臣这就回去彻查,定不会再犯这般只看表面而忽略内里的过错。”
“嗯。”
武媚娘抬手轻拍他的肩膀,语气温柔又肯定,
“母后素来知晓,你是个聪慧机敏的孩子,凡事一点即通,只需稍加提点便能领悟精髓。”
李弘闻言,脸颊微红。
自他幼时起,每逢与母后因政事争执,虽次次辩驳不过一输到底,
但母后从不吝啬与夸赞他,这份包容与引导,让他心中满是暖意。
一旁的李治含笑看向武媚娘,眼中满是赞赏:
“太子今日能有这般长进,得益于媚娘你的悉心教导。”
武媚娘坦然接受这份赞誉,语气中既有母亲对孩子的柔软,又不失对朝堂大局的清醒认知:
“臣妾对弘儿,自然是倾尽全力栽培。”
“这不仅因他是大唐储君,肩负社稷重任,更因他是臣妾的孩儿。”
“他肩上比贤儿等弟妹多担一份‘江山之重’,半点懈怠不得,唯有精益求精,方能不负万民期许。”
李弘躬身行礼,声音铿锵:
“儿臣谨记母后与父皇教诲,定当勤勉修身,不负重托。”
李治微微点头,眉宇间倦怠尽显:
“朕有些乏了,太子先退下吧,有事明日再议。”
李弘本还欲禀明军法修订之事,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武媚娘上前扶住李治的手臂,转头对李弘温声道:
“弘儿若有要事,大可明日早朝之时启奏,你父皇此刻需要休息。”
李弘心中了然,再次躬身行礼:
“儿臣告退。”
说罢,轻步退出殿外,殿门缓缓合上,殿内只剩下李治与武媚娘二人。
李治靠在龙椅上,抬手轻轻揉了揉眉心,
武媚娘见状,自然地走到他身后,
指尖带着恰到好处的力道,为他按摩太阳穴,语气轻柔:
“皇上今日为国事操劳,辛苦了,先歇息片刻,缓解些疲惫。”
李治微微颔首,缓缓闭上眼睛,语气中满是感慨:
“弘儿今日的成长,着实让朕惊喜。”
“他能明白全局之理,不再局限于一隅之见,学会从大局着眼。”
“他这般长进,朕对大唐的未来,也更能放心几分。朕知道,这都是媚娘你的功劳。”
武媚娘闻言轻笑,指尖动作不停,语气谦逊:
“皇上,弘儿本性聪慧,又心怀百姓,只是有时年少心性,难免思虑偶有不周。”
“臣妾不过是在旁稍加引导,点醒他关键之处,他便很快能明白个中道理。”
“若说有功,皇上平日以治国之理悉心点拨,又以仁君之德言传身教,为他树立典范,这才是最关键的。”
“臣妾的这点功劳,与皇上相比,实在不足挂齿。”
她语气谦逊诚恳,手上的按摩动作轻柔有力,缓解李治疲惫的同时,让他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
“媚娘总是这般谦逊,将功劳推给旁人。”
李治轻笑一声,睁开眼睛,看向武媚娘的目光中满是温情与依赖,
“自你伴朕左右,始终为朕分忧解难,为太子引路导航,朕才能少却许多烦忧,安心处理朝堂政务。”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
“往后,太子的成长之路,还需你多费心教导;大唐的社稷安稳,也还要多靠你辅佐支撑。”
武媚娘微微俯身,将下巴轻轻抵在李治的肩膀上,声音轻柔充满力量:
“皇上放心,臣妾身为大唐皇后,为皇上分忧、为大唐效力,本就是分内之事,臣妾定当竭尽所能,不辱使命。”
李治听了这番话,心中彻底安定下来,缓缓睁开眼睛,伸手紧紧握住武媚娘的手。
夫妻二人四目相对,无需再多言语,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眼之中,
有对彼此的相知相惜,有对太子的殷切期盼,更有对大唐未来的同心共赴。
第二日早朝,
李弘从朝臣中出列,
“父皇,儿臣有事启奏。”
李治望向台阶下自信满满的李弘,
眉眼温和,
“太子有话但说无妨,”
话音落时,李治抬手示意身旁内侍递过一盏温茶,
饮茶时目光仍落在李弘身上,眼底除了帝王的沉稳,更藏着九分对储君的期许:
“你既主动出列,想必是有妥当思量,且将你想说的一一奏来,朕与诸位卿家一同听着。”
李弘拱手,声音朗朗,
“儿臣以为,现行军法严苛之弊,”
“昨日儿臣已与张尚书商议,现行军法中,关于征兵逾期报到的惩处条款过于严酷,”
“逃亡者处死,亲属没为奴婢,甚至不经审讯便囚禁百姓,此等律法已失仁政之本,与暴秦无异。”
“如今关中百姓本就因旱灾困苦不堪,若再受此苛法压迫,恐会心生反意,引发民变。”
“儿臣恳请父皇下旨,修订军法,减轻刑罚,废除连坐之条,对逾期报到者,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或予以警告,或罚没物资,而非一味处死,”
“对未经审讯便囚禁百姓之事,更要严令禁止,还百姓公道。”
————————分界线
感激宝子们的支持和鼓励,
求催更好评发电哦!
喜欢女皇武则天